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9-28─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9-28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0-09-28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環境前線:擁護台灣石化產業的聲音 | 康世昊 |
■康世昊 這兩天,台灣化學工程學會躍上新聞焦點,學會成員點名批評反對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的學者聯署。乍聽新聞,我們都會以為這是學術界對於台灣的技術掌握與產業發展策略不同立場的對壘。隨著發言者的背景細看下去,卻發現原來台灣化工學會並非是一個學者間交流的學術研究團體(或許在台灣產學不分家才是主流)。這個目前由僅次於台塑集團的長春化工集團旗下大連化學公司總經理擔任學會理事長的組織,主要的參與者有國立大學教授,也有台灣最重要的幾個化工集團的董事長或總經理。現任經濟部長施顏祥更是第49屆的理事長(現任陳理事長為第55屆)。化工學會這樣的組織性質,凸顯台灣傳統化工產學不分家的典型,其實讓我們有機會能透視產業利益、科學技術教育與社會經濟需求的互相嵌合。所以先前經濟部的支持石化廣告,和現在的學會記者會,都連成一條可判讀的清晰脈絡──石化產業在台灣的勢力正劇烈翻動著。石化業利益所有相關代表浮上檯面,就協商機制的形成來看,其實不是壞的發展,只是化工學會的部分爭議命題若持續推演,恐怕無法促成他們喊出的理性辯論。命題一:不食人間煙火的大誤判環保人士的訴求在追求GDP發展的社會的確時常引發誤解,最常見就是扣上違背國家經濟利益的大帽子。不過這種產業界慣性拋出的控訴背後,恐怕是一種過於化約的價值邏輯,也就是,所有現實的經濟利益,都是有正當性的國家利益的一環,而所有對這個「特定的正當性」的質疑,就是一種對國家的破壞,質疑國家經濟利益現狀,就是一種「脫離/否定現實」。然而,即使是最古典的、依循亞當斯密國富論的經濟學者,在現代也不能迴避19世紀以來國富與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按照這種邏輯,沒有大工業區的台北市,應該與偏遠山區一樣低度發展,而擁有六輕的雲林沿海則是台灣首富之地。現實並非如此發展,沒賺錢的抱怨資源完全對他不利,其實也是一種對人間煙火的敏銳感受。不食人間煙火的來源,絕對不是有錢賺的說「不給我賺錢就是不對」這種極度主觀的大帽子。命題二:石化經濟發展論的反省「××貢獻無可取代,沒有××就不行,沒有××民生價格就變貴」的確,石化產品充斥,反映了我們仍未脫離石油世紀的物質文明。而化工產業也的確在台灣經濟發展中占有特殊地位。但石油開採、提煉與化工產業,只是這個資源消耗與生產鍊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從自然資源的存在到加工製造的過程,再到消費的需求,都是工業社會對地球物資的一個動作,缺一不可。沒有自然資源的可剝削性,就沒有辦法讓這個產業獲得物料;沒有石化產品需求的不斷創造,這個產業也不能繼續成長。單獨強調加工製造這一環節,是製造中心主義控制下的知識,而非對產業本質的全貌性知識。化工系的學者們在心痛石化工業的前途時,把反對國光石化的力量當成主要的角力對象。特別是把李遠哲和中研院部分院士們當成箭靶,提出雙方辯論的喊話。化工學會的代表在記者會上表示「願意與李遠哲公開辯論,理性討論台灣石化產業未來」。這個訴求其實是洩了這批學者專家的底──石化產業的未來發展並非技術的辯論,而是涉入產業經濟與整體經濟關係、環境承載度與國民健康,乃至氣候變遷的任務等各個面向的抉擇。如此一來,石化業的發展與替代問題的討論框架,就必然不是如化工學會派學者所期待的那樣,只要侷限在產業能夠進行技術更新與汰換,對石化產業的反對理由就應該統統消失。■前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與多位學術界人士8月3日舉行記者會,呼籲停止國光石化開發案,並強調政府需思考台灣產業轉型以及永續發展。(圖文/張泳凱)期待國民經濟的新辯論我們可以將環保團體的對國光石化設廠彰化的訴求,理解為對前端供應的正當性質疑,經濟學者對石化產業GDP產值與所耗能源比的計算,理解為對生產過程正當性的質疑,將消費大眾對石化產品繼續大量消費產生的健康問題,理解為需求端的正當性的質疑,如此一來,關於國光石化的設置必要性,以及石化產業在台灣的發展,才有開放性討論的機會。否則無論反國光石化學者願不願意與支持方產學複合體辯論,也只會是產業利益相關者挾國家經濟之名的辯論層次罷了,激烈抗議,將繼續存在!(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註:台灣化工學會的現任理監事名單包括台塑石化、李長榮石化等公司的領導階層。請連結http://www.twiche.org.tw/a0302.asp。 |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