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0-10-29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新聞專區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10-2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0-10-29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UNLEARNING 學習放棄的力量褚士瑩

■褚士瑩

最近在跟對未來猶豫不決的青年朋友聊天的時候,深深感受到一件事:拋棄舊習慣,遠比學習更困難。

比如拿NPO工作者的工作來說好了,按照正常學習所得到的知識,我們心目中的NPO工作者的「正確形象」往往是這樣的:

1.NPO的工作者要不是義工,就是薪水很低的社工員,甚至好幾個月拿不到薪水。

2.NPO工作者如果說是為了夢想,犧牲較高薪水,降低生活品質,這樣的夢想簡直是噩夢。

3.家世很好,含著銀湯匙出世的高貴階層,或是有其他生財方式(像是投資,置產)的人,才有做NPO的條件,「普通人」應該避免。

學習放棄 推翻刻板印象已經抱著這樣的「正確答案」,才要成為一個在NPO領域好好發揮的「普通人」,恐怕是件不可能的事,然而,「學習放棄」(unlearning)或許可以幫助像我這樣的「普通人」,放棄原本我以為清楚知道的知識,簡單推翻這三個印象:

1.一個成功的NPO是不可能靠義工作為主力的。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假設,如果每個教育義工,都到某所學校去當一個星期的英語老師,那就表示這班可憐的學生,一年得要換52個志工老師,這樣的志工制度立意良善,但有沒有可能幫助學生學習?

所以義工只能做為NPO的推展力量之一,主力一定還是要靠全職員工才行,既然是全職員工,就不是志工,當然不能因為NPO的組織性質,而支付低薪,甚至拖欠薪水,這樣的NPO,就像沒有競爭力的公司,付不出錢表示在財務規劃上沒有能力做好,應該被淘汰,而不是被歌頌。如果沒有與私人企業同等職位相當的薪資條件,就會自然形成NPO缺乏來自各種專業領域的優秀人才的可悲現象,體質不佳的NPO,自然孱弱多病。

2.犧牲賺取較多薪水的機會成本,不見得會降低生活品質。以美國上班族來說,調查發現一旦薪水到達年薪7萬5千美元,無論再增加多少,都不會額外增加幸福感,而且高薪的確讓普遍生活滿意程度較高,但是對於每天不愉快的事情(像是早上貪睡爬不起來,上下班塞車等),高薪的人並不會比低薪的人更能容忍這些不悅。

另外,我時常以身邊一個來自挪威的小兒科女醫生的例子為借鏡,她平常在緬甸工作,在鄉間義診,過著勤儉樸素的生活,每年回挪威3個月在醫院工作,用這3個月的薪水,來支付其他9個月在緬甸的開銷,她經過仔細權衡後,務實的活在美好的夢想當中,並沒有讓生活變成一場噩夢。如果每年回挪威工作6個月,只在緬甸工作6個月,她的物質生活條件一定會更好,但並不代表她對自己生命的滿足度更高。表面上這是一個違反常識的選擇──如果我們覺得從小學習的常識就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3.如果說NPO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起的工作,就好像說北極電工不是一般的電工,海上油井工人不是一般的油井工人,哈佛跟劍橋大學不是一般學生能夠念的大學。抱著這樣似是而非的想法,很多覺得自己是「普通人」的留學生,都因此放棄申請的機會,連嚐試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優秀的學生,真正無法進入一流名校的原因前提,不在於名校拒收普通人,而在於自認為與名校無緣的普通人,拒絕申請。勇敢涉足NPO的普通人,因此通常會被認為不是普通人,就像我們也可以輕易地找到藉口說念哈佛或劍橋的不是普通的學生,張友斌不是一個普通的電工。

我常常舉一個例子,很多人覺得環遊世界的都必須是有錢人,所以每次我問他們,一張有效期一年環遊世界的RTW(round-the-world)機票,大概多少錢,多半不是講不出來,要不然就是講出一百萬或兩百萬台幣這樣的天文數字,所以當他們知道只要6萬多塊錢就可以買到時,都吃驚得不得了,也立刻改變了對「環遊世界=富豪」的看法,然而這個簡單的資訊,任何想知道的人都可以輕易取得,但是大多數人連去詢問的勇氣都沒有,就把自己歸類於「不可能」的陣營,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英漢字典上這麼寫著:unlearning的定義是拋棄,拋棄的不是有形的東西,而是丟棄所學的知識,拋棄舊的習慣。

在NPO的領域裡,我不但要常常提醒自己unlearning,也要幫助跟我一起工作的夥伴一起unlearning。

比如說,NPO的專業工作者,每到一個地方,通常會帶著一套過去的經驗或訓練留下來的想法,決定應該做甚麼,怎麼做,到了當地以後就開始像騰雲駕霧而來的觀世音菩薩般,一手拿著楊枝,一手拿著水瓶,從天上灑著手上的資源,抱著救苦救難的心情,看到世間如螞蟻般的蒼生得救就開心,看到沒得救就哀傷。久而久之,還會發展出一套道理,在國際研討會上到處去演說。

這樣的做法,在國際NPO中相當普遍,抱著「專款專用」這個正確答案,所以不符合科目的計畫,無論多麼值得做,也絕不考慮;抱著「年度預算」這個正確答案,所以按時間把錢花完才是美德,即使跟現實脫節也無妨,重要的是所有當地的受益人跟合作夥伴都要對號入座。於是製造出很多很會寫企劃書要錢,卻不知民間疾苦的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

按照需求 給予真正幫助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如果一個獎學金計畫,只讓全家唯一在學的孩子能夠豐衣足食,家裡的其他10個老少成員,卻只因為不符計畫幫助對象,所以通通被拒於慈善的門外,這樣的學生仍然必須中輟去當童工幫助家計,當然從常識上來看誰都知道不合理,但是從計劃的角度來看,卻只會看到一個有獎學金拿,卻還不知珍惜的壞孩子。

如果一個消滅寄生蟲的學童健康計畫,預算都放在學校,就算每個學生每個月都按時吃打蟲藥,但其他家人也都因為資格不符,沒有同步服藥,所以寄生蟲仍然不斷在家庭中交互感染,讓這個計畫花了大錢卻毫無成果,但是負責人卻可以自豪的說「我們已經盡了一切最大的努力」。

又如果是一個教育的計畫,為了提升學生的程度,重金採購各種高科技的多媒體教學器材和內容,成效卻不好,只能在報告書上推斷學生上課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老師不珍惜資源,沒有擅用教材,卻不知道學生打瞌睡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孩子們每天早上5點就要起來,走兩、三個小時的山路來回幫全家人打完水,才能來上學;如果村子裡能夠花兩、三百美金,挖一口水井,這些孩子從此就能夠多睡兩個鐘頭,上課就不會打嗑睡,按照原本的師資,根本就不需要這些價值好幾萬美金的豪華設備跟教具,也不需要在五星級飯店舉辦更多的教師訓練。

又或是賑災的時候,包括聯合國WFP(World Food Program)在內的國際組織,千里迢迢從美國或德國這些遠方的高度開發國家,專機載送當地生產成本高昂的米麵,到災區免費分送,結果當地的米販因為沒人買米,成了二次受災戶,但這些運送外國物資的成本,明明只要不到10分之1,就可以在當地購買合乎當地人口味的糧食派送,不但大幅節省賑災成本,減少碳足印,還能讓缺少應變能力的小生意人,可以跟災民同樣受益,而不致於受害。

拋棄所學 專心聆聽聲音這些隨手拈來的幾個例子,都不是NPO計畫中的特例,而是時有所見,也難怪許多原本立意良善的計畫,卻只能帶來令人惋惜的結果,大部分的原因,往往是因為負責的人,相信自己的學習所得的知識,卻忘了可以拋棄原本所學所知,只是問一個簡單的問題:

「請告訴我,你現在最需要我做的是甚麼?」

往往最好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Unlearning」拋棄所學的過程,看似簡單,理所當然,但是在NPO的現場,看到真正能這麼做的人,卻少之又少,所以我決定成為那個甚麼都不懂的外地人,提醒自己:我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我想做甚麼,更不是告訴別人我懂些甚麼,而是把自己當作一張空白的畫布,甚麼都可以重新開始,鼓勵當地人拿起筆在上面做畫,專心傾聽本地人的聲音,然後將這些聲音,想辦法變成他們最需要的資源,給得不能比需要的多,也不能比需要的少,但樣樣必須都是當地人想要卻無法自行得到的,這樣就足夠了。

這工夫表面上很困難,其實再簡單不過,好像帶孩子去迪士尼樂園的父母,雖然明明甚麼都沒做,自然而然卻可以在孩子心目中變成世界上最棒的雙親;如果在心虛之餘,還能虛心從中學習一點傾聽的力量,每個有心的人都可以把我在NPO的工作,做得比我更好。

因為我不需要,也不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專業、最厲害的NPO工作者,也沒有辦法串連很多的經費跟資源,但我有一雙願意傾聽的耳朵,我願意放棄我所學所知,所以才可以「剛剛好」給了別人最需要的東西,或創造一個友善互信的平台,在NPO的世界,我可以當一個讓人歡喜信任的普通人,而不是個天上飄來救苦救難的觀世音,這都要感謝unlearning的力量。

■2009年10月6日在距離印度海得拉巴市約200公里處的阿蘭普村,一名非營利組織的慈善團體志工正在分發食物給受洪澇影響的災民。(圖文/路透)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9-30@【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性別教育電子報055】野ㄚ頭,愛冒險│台灣女生.勇闖埃及@【性別教育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10-29』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