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1-01-18─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1-01-18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1-01-18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國際公約40載 濕地保育刻不容緩 | 劉惠敏 |
■劉惠敏 什麼是濕地?有人如此問,其實也非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濕地,而是濕地的定義到底是指天然形成、那片隨時有候鳥來棲息停留的沼澤地?還是包括一切泛稱濕地、無論人工或天然還是埤塘或湖泊? 1971年聯合國於伊朗的拉姆薩會議,從保護濕地出發的《拉姆薩公約》(Ramsar Convention)給了最清楚的定義:不論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靜止或流動,淡水、半淡鹹水或鹹水的水域或沼澤、泥沼、泥煤地區,包括低潮時水深6公尺以內海域所構成的地區;也明訂濕地是具有經濟、文化、科學及娛樂價值的資源。 如此定義似乎過於「嚴肅」了,其實在所有人的記憶中,「濕地」絕對佔一席之地,無論年紀大小,或居住於不同城市、鄉村,也許都曾駐足那水域與陸地交接的水窪地、潮間帶,看著水中小魚悠游,還有許多爬蟲類以呱呱聲響引人注意,無數的植物群叢生長,不少水鳥一會展翅、一會在水中暫棲。有時候你叫得出這些生物的名字,彈塗魚、招潮蟹、文蛤、水筆仔、臭青公、長腳赤蛙、黑面琵鷺、遊隼、白琵鷺、水雉、環頸雉、彩鷸……。是的,無論是人為、已開發或天然形成的,稱為魚塭、水田、水庫、溝渠,或是河流、湖泊、沼澤、海埔地,濕地這片水域、陸地之間過度性的生態系統,就是數百、上千種生物的棲息地,他們暫時或永久的家。 ■濕地生態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藉著親近濕地,更可進一步學習尊重大自然。圖為又名風情海岸的新竹香山濕地,珍貴與豐富的水生植物、昆蟲、鳥類、蟹類與貝類等在此棲息,夕陽西下,漁民推腳踏車載運在溼地捕獲的螃蟹貝類,也是當地奇景。(圖文/中央社) 除了是動植物賴以維生的環境圈,濕地往往具有防洪護岸、補充地下水、淨化水質、調節氣候,或是觀光遊憩及教育的功能,也因此濕地保護、特別是自然濕地的完整、存在與否,象徵著生態系的健全。然而《拉姆薩公約》的開始,就是因為全球濕地正以驚人速度消逝中,罪魁禍首的人類,及其短視的經濟建設、工業開發思維,以人工化建築填補、取代自然濕地的位置,當然也就徹底的摧毀其中生態生存及功能,然而影響必是整體的生態系,侵蝕著我們人類生存的空間。 1971年2月2日簽署的《拉姆薩公約》,最大的目標便是希望藉由各締約國的協定,阻止濕地逐步被侵蝕及消失,期以國家行動、國際合作來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也因此2月2日也成為「世界濕地日」,目前共有160個締約國,登錄國際重要濕地者共1,896處,總面積1億8,546萬7,509公頃。可惜的是,即便人類越來越認同永續發展思維、越來越認識濕地保育的重要性,全球濕地仍在消失中,若真以人類世界中經濟思考、生產力評估,人們因此損失的年產值早超過數兆美元,在40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生態保育往往被冠上與經濟作對的大帽子,事實上濕地生態系統不僅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富極高生產量,其涵養水源、調節洪流、保護海岸線的功能,都顯示濕地對經濟發展極具重要性。濕地是許多生物棲息以及食物來源之處,也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庫,提供物種繁衍棲息,因此也有「濕地銀行」之用,保存水中養分而被稱之為大地之腎,過濾化學有機廢物、懸浮物可淨化水源,水生植物減緩河水流速,同時能吸附、分解部分重金屬、沉澱污染物,並吸收營養物質供其他生物維生。以同面積的生產力來比較,濕地生產力高出一般農田,據估計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二的漁業產量集中在濕地範圍。 台灣具多樣化的環境生態系統,特別是海岸濕地豐富,擁有無數的河口、沙洲、潟湖、海埔地等,本也有許多淡水濕地如埤塘、魚塭、農田、湖泊等,不過過去台灣普遍將濕地視為無利用價值,面臨工業化、住宅地的侵吞,而不斷地縮減與畸零化,濕地生物面臨滅絕危機,也因污染、開發造成生態功能衰退的威脅。 水資源的危機、氣候變遷下的災害,或多或少來自於濕地改變的影響,國內外都有調查研究顯示,濕地破壞影響全球氣候,氣候變遷的惡性循環又繼續破壞濕地生態,由於降雨的變化,不少濕地逐漸消失,缺乏天然涵養水源、存蓄地下水的功能,加上冰河融化都讓更多人類面臨水源枯竭的困境,氣候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又破壞濕地、森林,甚至造成候鳥遷徙的時間混亂,光是來台灣度冬的候鳥每年都減少許多。 經濟體制與政策與環境生態是相互影響的,除了工業開發多數看中潮間帶、濕地處,台灣的農業、養殖漁業或是鹽、糖業生產規模持續縮小、釋出,不少人工濕地也因此而縮減,同時也影響農漁業產業發展與就業,當相關生態環境改變時,許多經濟活動的條件也受限。 在經濟價值上,教育及科學研究、休閒觀光,濕地潛力與貢獻也是不容忽視,有什麼生態系對不同族群的民眾而言,是如此具可近性及豐富動植物資源呢?尤其是都市中難得一見的綠色空間,透過導覽,除了能藉此了解濕地的重要性,也更進一步學習尊重大自然,水中生長、天空遨翔、不時從泥地鑽出的小生命,種種濕地動植物的有趣動態,鄰近農漁產業的文化生活及飲食,以及渾然天成的美景有助怡情養性、身心健康。 走訪歐美不少國家,處處可見環繞濕地的公園、旅遊地,踏著樹木延生的林道,悠悠轉進大小不一的池塘邊,儘管沒有像旁人特意攜帶望遠鏡,遠眺不同的鳥類與生物,也可見管理人員貼心的指標,提醒你有多少「住民」就在附近。 近年台灣在濕地保育上,也有不少的成就,以台北市的淡水河川流域為例,在歷經多年整治後,水質乾淨後可見水中生物的「再現」,讓民眾親近河川的最佳媒介,常見不少民眾攜家帶眷,或校園集體出遊參訪,許多孩子是在此認識水筆仔等紅樹林植物,居然可以生長在潮濕缺氧、鹽分高的惡劣軟泥,原不適宜種苗生長的環境下。也因此這些植物發展了胎生苗,果實繼續留在母株上吸取養分、成長發芽,利用胚莖上的皮孔進行空氣交換,漸漸長成幼苗,水筆仔上一隻隻筆狀的幼苗,直到成熟才脫落下來,繼續茁壯長大,因為特別的空隙讓幼苗比水輕,可漂流數月,裸露於地面的呼吸根有助吸收氧氣及過濾掉多數鹽分,讓人不禁驚訝大自然的奧秘。 ■大漢溪溼地低碳之旅可免費搭乘電動車、船,就近觀察紅冠水雉、台灣萍蓬草等動植物,體會淡水河與大漢溪的整治成果。(圖文/中央社) 今年適逢聯合國訂定的國際森林年,每年為提醒世人對濕地的重視,依全球發展現況及趨勢訂定不同主題,2011年世界濕地日主題便是「濕地與森林」,實際上因工業開發、或灌溉水資源需求而建造水壩與水道工程,連帶破壞了內陸水域與淺山森林生態系。《拉姆薩公約》強調的便是明智利用(Wise Use),在永續發展的前提下,維繫生物、生態體系的完整,這次40周年慶祝活動將於瑞士日內瓦舉辦,包含出版紀念冊、濕地攝影比賽等,在拉姆薩城市紀念儀式,也將召開第二屆中國濕地文化節。 在台灣,除了民間團體持續的關注與教育宣傳活動,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下、跨及22 個部會的「生物多樣性推動小組」,4年前開始參考《拉姆薩公約》的重要濕地評定準則,評選出 75 處國家重要濕地及保育計畫,去年行政院通過為期6年的「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推動濕地保育、復育、教育作業。在《拉姆薩公約》40周年,在北市萬華、昔日的濕地,聚集許多獨木舟得名的「艋舺」剝皮寮歷史街區演藝廳,將舉辦「濕地的異想世界」成果展覽。 《拉姆薩國際濕地公約》其實提醒我們,濕地的損失意味著更多生態、生活及社會經濟文化的失去,且多數時候是不可逆的,應該將其視為國際資源,保護濕地「各國人人有責」,包括其中遷徙各地的水鳥族群,無論是工業開發、污染或其他種種人為干擾改變了濕地,我們都更應立即的行動、避免損失更寶貴的資源。 (以上文字主要係配合內政部營建署推動「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之政策宣導) |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