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1-09-13─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1-09-1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1-09-13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環境前線:對地球永續的綠色經濟初論 | 林學淵 |
■林學淵 正當人類社會迎接21世紀新時代時,世界各國均同樣面對3個棘手難題。首先是20世紀以來各國政府無不競相強調加速經濟發展,以擠身開發中國家之列,因而鼓勵大量生產與大量消費,伴隨而來的是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與地球暖化氣候變遷,進而影響地球生存的危機;再來是因經濟全球化自由化,區域分工體系帶來各國人民所得分配的M型二極化;最後一個是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海嘯後導致的高失業率問題。 但是很不幸的,傳統經濟學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政府若要解決前述問題的其中一個,卻剛好會惡化其他問題。例如政府想利用擴大內需等經濟活動創造就業機會,拯救失業狀況,就會因增加生產與消費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加速地球暖化,激化氣候變遷。 真正的經濟不只是為追求利潤而賺取財物,如果沒有對環境和人民產生優質的效益,金錢資本利潤的增加,其實反而是更加凸顯強者對弱者的剝削。所謂公平貿易的機制,無非是要獲得合理的利潤,和公平的對待,那種不平衡的支付是無法持久的,談不上經濟的永續。 經濟與公共環境議題越來越不可切割,當科技業或石化業要擴廠,尋找土地時,相中最好下手的農地或自然生態地區。乾淨的土地都建滿工廠,環境都被破壞了,後續再怎麼樣去處理污染,很難很難回到原來乾淨無污染的狀態,要善後處理污染和破壞的成本,也難以計算。是賺?是賠?可能是少數人賺錢,多數人犧牲。稅賦的公平性,是為財團,還是為大眾公義、為後代子子孫孫著想?污染者付費,就能無止境的污染嗎? 經濟學雖然說「價格」不等於「價值」,但各種價值卻不斷地被價格化,而我們週遭的事物也被轉化為各種以貨幣來衡量的數字。尤其是,儘管經濟學教科書開宗明義告訴我們:「資源是稀少的,而欲望是無窮的。」這種敘述或許是真的,但資本主義經濟無止盡追求經濟成長的運作方式,卻彷彿資源是無窮的。 無論是自利或誘因,這種驅動對經濟成長無止盡追求的背後力量,凱因斯稱之為「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其實是生物在演化過程中,為了存活所演化出來的各種反應機制。刻劃今日世界面貌之資本主義經濟,就是達爾文「演化論」下「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所謂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競爭下的結果。 然而,達爾文所描述的,是「無意識演化」(unconscious evolution),而非有意識的「進化」。生物學告訴我們,生物的競爭未必總是朝「進化」的方向進行,而有可能因耗盡資源而邁向毀滅(研究發現,復活島的島民正是毫無節制地砍光島上的棕櫚樹,因而導致整個文明的崩解,難怪有人把人類比喻成地球的癌細胞!)。事實上,合作、互惠,乃至於無私犧牲與奉獻,是愈高等的物種才會發展出來的行為(據說達爾文在晚年時,曾感慨於忽略了物種合作關係的重要性)。 賀曼.達利 (Herman Daly)曾說,今日全球化經濟體系就像是一架噴射機一樣,如果沒有一定的加速度(經濟成長),就會失速墜毀;這似乎是早晚的事,因為燃料終究會耗盡。要解決終將面對的問題,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經濟重新塑造成一艘太陽能滑翔機;只用太陽所給我們的能量,以穩定的速度滑行,如此,才能確保永續運作。 近代經濟思想始於英國,最早的反思也來自英國。茉莉.嘉圖(Molly Cato)是一位任教於英國威爾斯學院的女士,同時也擔任英國綠黨的經濟發言人,因此對於綠色經濟的理論、政策與實務,都相當的熟悉。因應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劇烈變遷,這幾年綠色經濟的相關出版品不少,但茉莉.嘉圖是把綠色經濟學從思想背景、沿革,到各種政策與實務等,完整呈現在綠色經濟一本書的第一人。 「綠色經濟」思潮,試著巧妙提出「經濟」與「生態」和「重新回歸自然」的結合,探討文化認同與價值、工作、貨幣、綠企業、政策、全球化及在地化、稅賦、福利、土地,從個人行為到國家政策,從腳下土地到世界產物的交流。綠色經濟所要強調的:行諸於內的,是愛心的擴展(或者是意識層次的提升);行諸於外的,則是公平與正義的訴求與行動。這種公平與正義所涵蓋的範圍,從單一人類(社會)物種之內,到不同物種之間(地球上的動植物),再擴充到不同的世代之間。 這樣的行動與訴求,是基於在心理層面上,對於所有生物都是地球之共同住民(co-inhabitants)的深度了解,因此,做為物種之一,人類不僅享有與所有生物同等的權利,甚至更應善盡「管理者」的義務(是「管理權」[stewardship],而不是「所有權」[ownership]),如果我們視自己為「較高等」物種的話。要達到這種全面性的公平,綠色經濟學倡導的是平衡,而不是成長;強調的是人本身的價值,而不是物質上的貨幣價值。因此,其願景是「同樂經濟」(convivial economy),一種人與萬物、地球,和平共生的內在滿足狀態。 過去一年,只要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進行協商時,定會伴隨著「簽ECFA 我GDP將增加×.×%」、「簽ECFA 估計××萬勞工受害」等數據。而既然ECFA誘發台灣與中國之間資金與貨物的大幅流動,進而影響台灣的產業結構,那麼面對如此的資金流與貨物背後所隱含的環境品質與資源需求,台灣的環境與能源主管機關面對民眾提問「ECFA的簽訂對台灣的碳足跡能源需求有何影響時?」其卻是支吾其詞。若對應國際上面對 「國際貿易之擴張」以及「能源與氣候變遷危機」等全球性重要課題之態度,實屬讓人憂心,台灣是否有足夠的組織量能,面對這一波的全球挑戰。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巴西因氣後變遷而遭逢旱災,導致野火竄燒1萬3千公頃的巴西利亞國家公園,落日餘暉映照著一棵已然被燒得光禿的樹木,圖攝於2010年9月1日。(圖/路透) |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