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2-07-20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第四季早上講堂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07-2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2-07-20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故事熊褚士瑩

我在臉書上面,偶爾會看到有人轉發一句據說是日本小說家本間久雄的話:「很多人都是30歲就死了,80歲才埋葬。」這句話我直接翻譯成英文給幾個外國朋友聽,他們也都很喜歡。無奈的是,我無論怎麼搜尋查證,都找不到原文證明這句很棒的話確實是本間久雄說的。

在寫這篇短文的時候,我剛經過幾個禮拜在波羅的海的航行,拎著非常輕的隨身背包,從德國北方的港口Kiel下船,我之所以決定在這裡下船,不隨著大家回到丹麥的哥本哈根,是因為我突然想搭火車到柏林去住幾天,過兩三個禮拜,我還要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港口跟大家會合,一起到俄羅斯的聖彼得堡。

能夠想做什麼,就如願做到,是件人生不容輕忽的幸運,但絕對不是巧合。如果我29歲那一年的時候,沒有離開在外國企業當上班族的日子, 隔年30歲的時候,很可能我就死了,不會有機會在10年之後,在Plon的小站稍微下車停歇,只是為了貪看日耳曼美麗的湖光山色在夏天的陽光下閃耀。

到了柏林以後,會住在什麼地方也沒有決定,很可能到一個來自阿根廷的老朋友家,也可能住在一家青年旅館的6人房宿舍,或許是我在網上看到有點設計感的小精品旅館,反正不會很困難。

在火車上,收到一封讀者的電子郵件來信,他的主旨是「舉手發問」,吸引了我的注意,信是這麼說的:

Dear褚大:

因為看了你今年的新書,很感動。又接著在網路上訂了幾本你的舊作。《在天涯的盡頭,歸零》初初翻閱,以為是一本談論農業的專業書籍,心中默默有種踩到雷的感覺。但是看在錢大爺的面子上,我決定要乖乖看完這本書。細細讀過後,推翻了我原先的既定印象,反覆讀了好多次,希望可以從你的書裡,你的人生經驗裡,找到一些我可以使用的規則。

這本書帶給我的價值遠遠超越了錢大爺的面子。我反覆讀了很多次,但還是有些疑問無法從字裡行間得到解答。鼓足了勇氣想向你發問。

你提到在弄曼農場初期時,需要整合很多方的勢力,耗時了3年。你輕描淡寫了這段過程,其實是很消耗很辛苦(這也是我覺得你處理得很好的地方,讀者會理解你們的辛苦卻不會太過悲情沉重)。助人工作者往往需要把腳踩泥濘裡,但要把手指向遠方的彩虹。你為何一直相信真的可以看見彩虹?你怎麼看待腳下的泥濘?

你在書裡提到了3次unlearning,每次都很有勇氣,但是你第一次的unlearning,十足震撼。你決定放棄技術本位,以農業感動人,可是決定的當下,你的前方並沒有明確的道路。你怎麼有勇氣拋棄一個不夠好但是堪用的方法,去擁抱未知?

於是我決定回了一封這樣的信:

我在小學的時候,曾經讀到一段影響我一生的話:「不要因為注視天上星光之故,而踐踏了腳下的玫瑰花朵。」從此我抱著這樣的心態,來衡量夢想與現實之間的關係。

夢想是一道虛線,這道虛線指出一個明確的方向,眼前的現實道路卻不見得沿著這道虛線直直前進。可能蜿蜒崎嶇,有時甚至反覆倒退,但是只要還看得見方向,路是怎麼曲折的,就沒那麼重要了。

剩下的,就是在沒有捷徑的長路上,是否能夠神清氣爽的欣賞沿途風景,不慍不火、不疾不徐,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有一天到達可以摘下星星的距離,但是我確實知道只要在路上,只要每天更接近夢想一點,我就更接近成為一個自己喜歡的人。

很快的,我收到了他的回信,除了謝謝我認真回答他的問題之外,又多問一句:「但是你又怎麼知道那是值得耗費一生去追尋的夢想呢?」

我想了一會兒,是啊!人生在世可以做、值得做的事情那麼多,我怎麼知道什麼才值得追求一輩子呢?

雖然天上星星很多,既然會被仰望的,就算不是我的夢想,也應該會是別人的夢想吧?我看得到的,別人也都看得到,所以不用覺得所有的星星都非得跟我有關係才行。

一路走來,就算觸碰不到星辰,甚至不確知是不是這顆星星就是目的,但是確實一路風景美好,玫瑰盛開芬香,那不也無比真實?就像此時此刻我搭著車票上面沒有車次、也沒有目的地的二等列車,既然沒有一定要在什麼時候趕到哪裡去不可,我這趟火車旅行,怎麼有可能失敗呢?

我喜歡德國人的一種性格,那就是無論貧富貴賤,每個人都喜歡親自動手,不是像美國人那樣為了炫耀才能而動手,也不是因為台灣人那樣想要省小錢而動手,而是很純粹喜歡。一個有手創習慣的人,習慣在追尋的過程當中犯錯,一個會有許多假設性的問題,多半是個想得多、做得少的人,這沒有什麼不好,但是或許從現在開始,提醒自己開始動手做得多一點。腦中的沙盤推演少一些。至少你會上路,不會當一個終生在路旁指指點點、觀望的人。

當一個行動者在先,才能換得一些思考的權利。寧可當一個用自己的靈魂交換雙腿、終究還是化成水沫的美人魚,也不要當一個只能透過插圖卡敘述別人故事的「寶寶故事熊」。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故事熊的話,我本來也不知道,最近在上一個現場來賓有親子的綜藝節目錄影時,聽到當場有一位打扮入時的母親,得意洋洋地說,她不需要每天念故事書給孩子聽,累得半死,因為現在有一種玩具熊,買越多圖卡就可以講越多故事,只要按一下按鈕,故事熊就會自動說故事給孩子聽。

多麼省心省事!可惜,這個孩子,可能永遠不會聽到爸爸跟媽媽如何相遇的故事,或是媽媽小時候聽虎姑婆的故事如何嚇得睡不著,爸爸腸枯思竭想不出童話故事,於是開始追溯童年成長的種種趣事,每一個故事,都是孩子成長記憶當中不可磨滅的珍珠,因為無論再怎麼多、再怎麼方便,故事熊說出來的,永遠還是別人的故事。

我不用追求轟轟烈烈、精彩蓋世的故事,因為我知道我的生活當中,永遠不缺乏平淡的生活故事,但是我知道每個故事對於我自己,都有點特別的意義。

「加油吧!」我在心裡這麼說,火車也緩緩駛入終點站Lubeck車站的月台,我要換下一班火車,這裡沒有前往柏林的直達車,但是我只要知道下一班車往對的方向靠近,那就夠了,可能是Bad Kleinen,也可能不是,反正我只要有方向,接下來我有一整個下半輩子的時間,可以慢慢寫我自己的故事。

(回目錄)
面對青年貧窮化:彈性安全不是勞動市場改革的新典範劉侑學

勞動市場傳統上是歐洲經濟體中高度管制的區域,無論是透過國家的法律、行政機關活動、集體協商,或透過由統合體制納入社會伙伴以形成與執行勞動政策,目的在於保護工人避免資本主義與市場不確定而來的衝擊,並且在一定程度上矯正勞資之間先天的權力失衡;同時,也提供充足的社會保障來降低公民對於市場的依賴。

但自197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腳步,及歐洲國家的高失業率與通膨問題,促使總體經濟政策的思考,從凱因斯學派移轉至新自由主義與貨幣學派的路徑,其中嚴格勞動規範與慷慨社會福利被視作阻礙市場發揮功能性的絆腳石。換句話說,就業關係普遍的彈性化被認為是拉升經濟表現與維持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應逐步向所謂的「盎格魯撒克遜模式」(Anglo-Saxon model)看齊,資本家開始要求勞工一同「分享」競爭的負擔,而政客亦試圖將就業的責任悄然從國家轉移到個人身上。勞動市場的去管制化與強調福利國家的生產性,成為這波改革的主流趨勢。

不過,在1990年代以後,出現一套嘗試結合光譜兩端的論點,強調一方面藉由促進勞動市場彈性化與提高勞動參與率,另一方面又可保障個人與安全,進一步發展出「彈性安全」(flexicurity)的概念。

彈性安全的浮現

彈性安全的概念在1990年代晚期正式進入學術領域與政治論述。彈性安全之所以開始受到關注,主要來自於兩個理由:1990年代中期以來,荷蘭與丹麥兩個國家在勞動市場上的優異表現,引起學術社群與決策者的興趣;第二,1980年代以來勞動市場的發展受到新自由主義的支配,彈性安全可以是替代選擇。就業政策是為工作機會打造有利的發展環境,社會政策則是保證合宜的經濟與福利水準,彈性安全即是立基於調和就業政策與社會政策後發想出的觀點。

換言之,彈性安全的前提是不將彈性與安全視作矛盾,反而是相互補充的,並試圖在彈性的美國模式與僵固的歐洲模式,以及自由經濟體與傳統北歐福利國家中開創出第三條路的策略。總之,彈性安全是在現正進行中的勞動市場改革中,伴隨著適當的福利國家變革。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07-20

荷蘭的克魯索夫(Annelies Kruithof,左)與同事斯洛特(Erika Slot,右)在阿姆斯特丹的辦公室裡談話,圖攝於2007年6月26日。荷蘭制定自由派的勞動法規,勞工可以選擇一週工作5天,或是在資方不得過問理由的情況下,自行縮短工作天數,按比例領取酬勞。(圖文/路透)


超脫對立的第三條路?

近年來,彈性安全的概念受到歐盟的歡迎,從將其放置在歐洲就業策略(EES)核心地位就可見一斑。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彈性安全仍是一組定義模糊的概念,但缺乏具體性卻可為政治論述帶來好處,特別是在歐盟的論述層級,方便讓多數會員國容易接受這個想法。

雖然如此,政策方向的偏好卻是清楚可見的。檢視歐盟執委會近來的出版品與就業政策建議,呈現出的是調降就業保護規範、非標準契約正常化,而安全的部分則限定於透過終身學習與積極勞動市場政策,以提升勞工的「就業安全」,但對於社會安全體系的部分則刻意模糊,僅強調良善的失業給付方案是能有助於所得維持,卻可能帶來降低求職誘因的負面影響。

不難發現,歐盟執委會偏重強調積極促進政策、積極勞動市場政策與終身學習,著重於就業安全的立場。雖然彈性安全被描繪成平衡的取向,可以創造雇主所需的彈性,同時給予勞工安全,但實際上執委會所展現的彈性安全策略,是彈性高過於安全、經濟目標在社會之上,以及雇主利益凌駕勞工,十分接近新自由主義的資本主義方案,而非管制資本主義。歐盟執委會是藉由選定管制資本主義中的特定勞動市場制度,來達到各國趨同的目的。

歐盟在彈性安全的偏頗立場,招致諸多爭議之外,執委會對於彈性安全的具體方案也留下太多詮釋空間,引發不同行動者的爭論與衝突。例如「歐洲工會聯盟」(ETUC)與歐洲主要的雇主組織「歐洲工商聯合會」(Business Europe)針對彈性安全及其要素就出現大相逕庭的看法,他們各自代表著傳統資本與勞工的立場,前者認為歐洲經濟已經十分彈性,當前工作創造才是主要的議題,而後者則具體指出彈性安全應包括彈性化勞動法、多元契約、積極勞動市場政策、終身學習,以及失業給付體系應降低失業期間至最低程度。彈性安全根本上缺乏一致的共識,淪為一個名詞各自表述的局面。

成功的故事?

彈性安全的倡議者,通常都會談論荷蘭或丹麥的成功事蹟,來彰顯彈性安全政策的可行性。然而,若回顧兩個國家的政策軌跡,會發現彈性安全政策是受限於當時政治經濟環境,是片斷的、被迫回應下的結果,甚至丹麥政府與兩個社會伙伴在落實這些政策時,根本不知道「彈性安全」這個名詞的存在。也就是說,彈性安全政策的起源是事後諸葛而非前瞻性的規劃。

以丹麥彈性安全模式為例,低度解僱保護與慷慨失業給付體系都需要回溯到早期改革的脈絡進行觀察;再者,積極勞動市場同樣是因為丹麥政府偏好介入勞動市場的傳統,更不能忘記統合主義結構在解釋丹麥彈性安全模式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有學者就批評許多關於丹麥彈性安全的論辯,都直接跳至彈性安全模式成功的結論,輕忽政策發展脈絡、總體經濟政策與國際經濟循環等重要因素。

在某個程度上,「彈性安全」與「積極促進」(activation)的概念並無二致,側重彈性特質與福利生產性,多過於對安全要素的重視,坐實「只有彈性、沒有安全」的批評。我們更該清楚地意識到,彈性安全綜合著不同甚至是矛盾的利益與想法,彈性與安全之間也存在著難以交換的障礙,彈性安全最終可能只是空泛的口號。

另外從落實的角度來看,丹麥經驗是建立在許多政策或制度的複雜安排,以及特殊的歷史、社會與政治背景,造成制度或政策的簡單移植全然不可行,又如同許多國家的工會與雇主團體難在總體層次上扮演任何角色,更遑論藉此達成具共識性的政策。因此,有許多研究者已經開始認為彈性安全的途徑行不通,呼籲各國與國際組織放棄對彈性安全的期待。

(前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委)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9-27@【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世界知名博物館巡禮@【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2-07-20』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