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3-05-21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打開家門讓愛住進來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5-2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3-05-21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國際環境評論:認識環境中的致癌因子本報訊

國際環境評論:認識環境中的致癌因子兼論反菸大業中的選擇性忽視

■倪世傑


行政院通過菸捐調整方案,每包菸調漲25元,台灣醫界聯盟認為可因此減少74萬吸菸人口。將心血管疾病、肺癌劃上等號其實是相當不對稱的話語,將這些重大死因歸於「吸菸」,形同低估環境對疾病發生的影響。

以肺癌為例,根據衛生署統計,2001年每10萬人中罹患肺癌死亡的人數為29.3人,之後這個數字持續上升,到2007年甚至成長到34.9人,2011年則更挺進到36.8人。然而,根據國民健康局,2009年調漲菸捐時,成人吸菸率由2008年的21.9%降為2009年的20%,約減少32萬吸菸人口(註1)。當中可能容有時間上的落差,但吸菸人口減少恐怕未必能夠降低肺癌與支氣管疾病所導致的死亡率。

眾所周知,像是PM2.5的問題,這些能夠穿透肺泡的細微粒子顆粒物,還能攜帶空氣中的病毒、細菌、放射性塵埃和重金屬等物質,而對呼吸系統、心血管、免疫系統、生育能力、神經系統和遺傳等都有影響。工業等人類活動所產生的PM2.5問題,難道衛生署、醫界與董氏基金會都以減菸加稅為尚,對環境中的致癌因子充耳不聞?

環境中的污染物越來越多。美國紐約市的民眾現在就對頁岩氣相當反感。根據一個名為「占領油氣管」(Occupy the Pipeline)的民間組織近日來製作了一支名為「我的公寓裡有氡?斯派克拉天然氣管」的短片(註2),其點播熱度也許遠不如被Green Day主唱阿姆斯壯(Billie Joe Armstrong)形容為皰疹的江南大叔(PSY),但截至筆者截稿為止,也已經在短短3個月擁有53萬次點播,因為紐約市民眾發現,他們的天然氣將直接從鄰近的賓州與俄亥俄州拉管過來,而這些頁岩氣當中具有「氡」這一種無色無味的放射性致癌物質。根據美國環保署的研究,每年因氡造成肺癌死亡的人數高達2萬1千人,僅次於吸菸所造成的肺癌(註3)。

天然氣產業集團馬塞勒斯葉岩氣聯盟(Marcellus Shale Coalition)當然是否認到底,認定這只是反頁岩氣開發的一小撮環保人士的伎倆。事情當然沒那麼簡單。氡的半衰期為3.8天,像是過去從路易西安那州接過來的天然氣輸送到紐約的時間超過10天,早已過了半衰期,但如直接從賓州與俄亥俄州接管,天然氣在管內運送的時間大約就是3天,在廚房內點火就等於在燒放射物質,對在廚房工作與活動的民眾的健康危害無疑是相當鉅大的。

頁岩氣現在已經成為美國重返製造業、實現能源自主以及創造外匯的首要希望。美國能源部已於5月17日通過對日本外銷液化天然氣,最快到2017年,能源供應因福島核災而短缺的日本,就能夠得到較當前進口價格更為低廉的天然氣,這也是美國首次對未與美國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國家出口天然氣。

而當美國開始大量使用頁岩氣以降低本國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也連到排擠了燃煤的使用。美國NRG能源企業於上週分別關閉了位於紐澤西州以及賓州的兩個燃煤火力電廠,即是因為在較為嚴格的環保要求以及頁岩氣的大開發下,煤在美國的前景看跌,也因此,跌價的美國煤礦對其他國家來說出現了進口的誘因。因此,在替代能源發展還未大幅普及化的未來,在許多國家為了發電,煤還會繼續燒下去。而人類已經在5月7日首次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提昇到400ppm(加州聖地牙哥甚至偵測到408ppm),未來極端氣候將是常態,著無庸議。

現在棘手的問題在於,如果終結核四是未來公投的結果,台灣政府會不會為了找尋替代能源選項,而想方設法從美國進口頁岩氣?面對台灣民間過去幾個月對頁岩氣的討論,較之於核電,顯然具有「高度」共識。但問題在於,美國雖對日本開放出口,但是優先供應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國家的法律效力,未必為因為台灣而解禁,屆時,恐怕更鼓舞了中央政府及民間一股腦兒地與美國簽訂雙邊FTA的熱望,馬英九總統現在看來已經對他之前曾經承諾的「用電零成長」當作馬耳東風,一旦民間與政府共同開始賣力吹擂頁岩氣的號角,台美FTA的談判過程想必以草率過場、走完程序應卯的機率大增,恐怕將是另一輪不幸的序曲。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註1:行政院衛生署網站。http://goo.gl/KFnqN

●註2:Radon in My Apartment? The Spectra Pipeline.http://youtu.be/av_opE1-Lpk

●註3:EPA, A Citizen's Guide to Radon.http://goo.gl/h4D8u

(回目錄)
科學家警告 1/3種動物將因氣候變遷失去家園本報訊

科學家警告 1/3種動物將因氣候變遷失去家園   ──棲息地改變和生態系統崩壞 可能造成動植物種大幅減少


編譯■江惟真 審校■蔡麗伶


大氣中二碳濃度最近才突破新高,又有新的科學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可能對上萬種物種產生毀滅性的影響,常見、珍稀或瀕危物種都難逃一劫。

科學家預測,本世紀內可能有1/3的常見陸上動物因氣候變遷而大幅減少。氣候變遷造成的棲息地變化可能危害超過一半的植物物種。生態系統崩壞將會對農業、空氣品質、乾淨水源和旅遊業造成經濟上的衝擊。

科學家警告,若再不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比工業化前還要高攝氏4度以上,屆時將對上萬種物種產生毀滅性的影響,常見、珍稀和瀕危物種都難逃一劫。據估計,全世界57%的植物和34%的動物將會失去超過一半的棲息地。

但只要能及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傷害可大幅降低。若能減緩全球暖化至比工業化前高2%,從碳排放高峰年2016年起,每年減少5%,負面影響將可減少高達60%。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環境科學學院首席科學家華倫(Rachel Warren)博士指出:「學界不乏針對珍稀和瀕危動物進行的氣候變遷影響研究,但全球升溫對常見物種的影響為何卻並不清楚。」

「常見物種棲息地可能萎縮是更廣泛也相當嚴重的問題,因為常見物種數量只要稍微減少,就可能顯著衝擊生態系統。」

「我們的研究結果預測,氣候變遷將會大幅減少生物多樣性,即便是全世界到處都有的常見物種也不例外。全球性的生物多樣性減少將導致生物圈變得脆弱貧瘠,也影響生態系統的各種功用。」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在加拿大哈德遜灣(Hudson Bay)拍攝到母北極熊與2隻幼熊,圖攝於2010年11月。(圖文/路透)


此研究以生物多樣性資料庫中的4萬8,786個動植物物種進行電腦氣候模擬,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

研究顯示,爬蟲類和兩棲類對生存環境的變化最為敏感;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中美洲、亞馬遜地區和澳洲可能是動植物數量減少幅度最大的地區。研究也預測,北非、中亞和東南歐洲的植物物種消失情形將最為嚴重。

僅4%的動物物種可能受惠於氣候變遷,讓牠們的棲息地增加超過50%。氣候變遷對植物則完全沒好處。

華倫指出,人類在許多方面高度依賴自然生態系統。例如,溼地植物幫助過濾和潔淨水源,空氣品質也深受生物系統釋放和吸取的化學分子影響,樹木和植披保護土壤免於侵蝕和洪水沖刷。

「這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因為生物多樣性和常見物種的減少,表示生態系統所能提供全地表人類的資源也會大幅減少。淨化空氣和水、穩定土壤和營養循環這些生態系統的重要貢獻,人類卻總視之為理所當然。」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註:此研究採用的線上資料庫是GBIF,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資訊內容來自志工、科學家填報以及自然史料的收集。台灣也有類似的資料庫(TaiBIF)。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2013年5月13日),One-third of animal species will be hit by climate change, scientists warn

東安格利亞大學環境科學學院新聞稿(2013年5月12日),Climate change will cause widespread global-scale loss of common plants and animals

R. Warren, J. VanDerWal, J. Price, J. A. Welbergen, I. Atkinson, et al. Quantifying the benefit of early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in avoiding biodiversity loss.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3 DOI: 10.1038/nclimate1887

(回目錄)
環境前線:非洲農地熱潮的承諾、失落與代價本報訊

■陳詩婷

2008年油價高漲後隨之而來的糧食短缺問題,使得跨國農企業、銀行與富國政府向開發中國家購置或租借便宜土地的案例大增,這股「農地熱潮」延續至今,推土機大規模的剷平森林、農地、以及供養了許多非洲原住民好幾代的牧場。包括衣索比亞、肯亞、坦尚尼亞等超過20個非洲國家的大規模土地交易案,已引起了當地農民、土地運動者與國際媒體的批評和質疑。

「掠奪土地」帶來經濟發展?

根據統計,從2000年2010年,非洲約有兩億公頃的土地(約為英國國土面積的8倍)被出租或售出。其中,衣索比亞農地的情形尤其嚴重,企業取得土地後便將大量糧食與其他用作生質燃料等用途的商業作物運往國外。自2007年以來,衣索比亞已核准815件外國出資的農業計畫,且每年每2.5公頃土地僅換得1美元租金的低廉代價。矛盾的是,衣索比亞至今仍是全世界飢餓問題最嚴重的國家,約有41%的營養不良人口、1千3百萬人需要緊急糧食援助。

外國官員對於這些土地投資案大力歌功頌德,譬如衣索比亞駐英國大使喀貝德(Berhanu Kebede)就透過《衛報》表示:「過去20年來,政府的農業改良計畫已大規模提高了農作產量。該國必須繼續大規模發展機械農業,才能達到國家最新發展計畫的目標,讓5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到14.9%。」


▲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Algiers)東方5百公里處的米拉(Mila),農民在麥田裡工作,圖攝於2009年5月24日。(圖文/路透)


印度前外交官葛文丹(Santhini Govindan)也表示:「開墾大片土地,興建基礎設施,都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縱然這些產業已完全機械化也無妨。」

持反對意見的農民、土地運動人士與非政府組織則質疑,即便外國企業宣稱將帶來能促進生產、高度機械化的新科技,但非洲多數的貧窮村莊是否負擔得起這些農業技術、機具的「現代化」成本?這些獲利又能否照顧到當地本已岌岌可危的糧食安全,還是將全流進外商和政府的口袋?

他們指稱,目前的土地交易與使用計畫根本是一種「土地掠奪」行為,很可能影響尼羅河下游其他國家的供水,並導致長期的環境破壞、森林消失、使農民在土地權、勞動權和健康上受到重大損害,進一步使人民失去生計與糧食供應。

印度糧食與貿易政策分析師沙瑪(Devinder Sharma)稱呼那些外來投資者是「糧食海盜」,並指出其中一家大型企業「Karuturi Global」,已在衣索比亞取得85萬英畝的耕地,同時也在另一個非洲國家──肯亞取得土地。Karuturi Global宣稱自己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農地銀行之一」。

「新殖民主義」的代價

許多非政府組織認為,這些大規模的土地掠奪行為是一種「新殖民主義」,衣索比亞作家、土地權運動人士托羅沙(Fikre Tolossa)指出,這些「土地掠奪者」從過去的歐洲人換成了亞洲人、甚至是有錢的非洲人。他們不採軍事手段,而是以付錢給非洲政府的方式來奪取土地。

托羅沙提到,許多印度企業在衣索比亞大規模生產的棉花、棕櫚油、橡膠、園藝植物等農產品,都需要採取高度機械化且單一的耕種方式,以及大量的化學藥劑。長期來說,將使得土地失去地力,植被、表土、生態棲地與河流都將消失殆盡,成為化肥與殺蟲劑下的一片荒蕪。即便有僅存的河川和湖泊,也很可能會受到嚴重污染而威脅居民健康。

他強調,政府一向以提高的農產量數字作為政策宣傳,卻忽略了其他的社會層面,譬如以教育的情況為例,衣索比亞甘貝拉省的學校建設與就學率1999年以前就已有顯著的成長,政府卻為了種植大規模經濟作物而遷移大量人口,將使得這些建設浪費掉、必須重新開始。

有土地運動人士發起一項針對美國及英國高層外交官的連署,反對衣索比亞政府在甘貝拉省「村莊化」方案,指出該方案強迫至少20萬原住民離開家園,試圖回到故鄉的民眾,卻發現政府已將土地租借給外國投資人,森林、農田、濕地都迅速遭到夷平,改種各類經濟作物。

這樣的計畫意味著,政府和企業正在為這些原住民設定社會經濟發展的標準,正如約翰.博德利(J. Bodley)在《發展的受害者》一書中所寫的:「他們被迫改變文化,然後去為了那些連現在的經濟學家也承認難以達到的目標而工作。」

甘貝拉是衣索比亞國內最窮困的省份,村民原以養蜂與打獵維生,政府與外國企業卻在完全未告知當地居民的情況下,將維繫他們原本生活方式與生計的森林、草原給剷平。

其中握有最多農場的,是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大亨阿穆迪(Al Amoudi),他同時也握有大量當地礦產和不動產。衣索比亞當局已將一萬公頃的土地承租給阿穆迪,租期長達60年。2008年油價高漲後,阿穆迪便開始著眼於開發農業,並預計將他在衣索比亞的大部分農產運回沙烏地阿拉伯。

以改善非洲原住民生活為由的土地交易,到頭來實則迫使他們的文化必須遷就於國家與企業力量底下的經濟模式,並藉著開發原住民生活領域的自然資源,使國家與企業從中得利。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總幹事西爾瓦(Jose Graziano da Silva)也承認,經濟貧困國家的土地交易應該受到管制。他表示:「儘管我們目前並沒有能夠阻止企業購買土地的政策工具,但我們仍得找到適當的方法來對其進行管制。」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電子報@【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電子報】
iPod白之後,黑色風暴來了@【突破行銷懶人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5-21』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