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發報時間: 2013-06-13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打開家門讓愛住進來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6-1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3-06-13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情資看光光:美國政府偵監大事記本報訊

策劃、編譯■李威撰


美國政府大規模監控電話及網路,總統歐巴馬出面捍衛這一安全政策。在美國,偵監行動並不罕見,尤其在911過後更是明顯。以下是美國政府偵監行動的幾個重要歷史時程。

1919年:美國國務院成立密碼局(Cipher Bureau),即美國國家安全局前身,這也美國在承平時期成立的第1個聯邦情報單位。

1945年:美國展開「三葉草計畫」(Project SHAMROCK),大規模監控進出美國的電報資料。該計畫未經法院授權,國會1975年介入調查後終止。

1952年:杜魯門總統發布命令,成立美國國家安全局,並與國防部合作進行偵監行動。

1972年:最高法院基於憲法第4條修正案,禁止以國內威脅為由,做出不合理的監控要求。美國控告美國地方法院(United States v. U.S. District Court)的這起案件上,最高法院立下先例,政府的電子監控行動,必須事先取得授權令狀。

1976年:因水門案爆發,參議員邱吉(Frank Church)組成委員會,調查聯邦情報的調查運作,發現政府偵監行動氾濫,於是催生了參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Senate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負責監督政府的監控行為。

1978年:邱吉的調查也推促國會通過《外國情報通訊監察法》(FISA),成立海外情報監聽法庭,審查政府提出的國內監聽要求。

2001年:發生911事件,小布希總統簽署秘密的國家安全局國內偵監計畫;10月,國會通過《愛國者法案》(Patriot Act),這項影響甚鉅的法案,以反恐為名,大幅擴張在國內進行偵監的權限。

2005年:《紐約時報》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偵監計畫,發現政府非法蒐集大量的通話及電子通信紀錄。

2007年:國會通過《保護美國法》(Protect America Act),降低政府進行監聽的法律門檻。

2008年:小布希卸任前修正FISA,讓電信業者配合國家安全局辦案時,毋須背負刑責。當時還是參議員的歐巴馬,與民主黨不同調,投票支持修正案。

2013年:媒體爆料,政府從大型科技業者手中取得大量通話及網路資訊,歐巴馬替政府偵監計畫辯護,聲稱該計畫受到聯邦法官及國會的監督。(整理自《路透》)

(回目錄)
情資看光光:無須過問內容 就能掌握通訊秘密本報訊

策劃、編譯■李威撰


美國政府大規模蒐集人民通話及網路資料,支持政府這項行為的人士認為,政府蒐集的只是「詮釋資料」(metadata,或稱元資料、後設資料),而詮釋資料只記載「某人」(who)於「某地」(where)在「某時間」(when)連絡「某人」(whom)的形式資料,沒有涉及通訊內容細節。因此,批評政府進行「歐威爾式」監控是言過其實的指控。

這個說法,就像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范士丹(Dianne Feinstein)說的,政府只是從威瑞森通訊公司取得通話紀錄,而非通話內容本身,「我們的法院一貫認為,期待取得這些詮釋資料要顧及隱私是不合理的,所以取得上毋需搜索令狀。」她說:「而後續任何想要取得美國人通訊內容的行為,就需要聯邦情報監督法院(FISA)的特別命令。」

詮釋資料更具價值

姑且不論FISA運作不公開的爭議,單就政府只取得通訊的詮釋資料而言,是否就比較不會侵犯到個人隱私?事實上,就算公權力沒有取得通訊內容,仍可透過詮釋資料來掌握秘密。政府可知道對方是否有酗酒問題,或摸清你到底是同性戀還異性戀。

何謂詮釋資料?簡單來說,「資料」(data)是指電話或網路通訊的內容,詮釋資料則是「關於這一資料內容的資料」,諸如與誰聯絡、何時聯絡?聯絡時的地點在哪等資訊。

麻省理工學院(MIT)幾年前的研究發現,光是審察民眾在社交網站上的互動情形,就足以判定一個人的性傾向。先前的中情局局長裴卓斯(David Petraeus),光是被挖出電子信件的通訊詮釋資料就辭職下台了。

通訊紀錄中,「誰」、「何時」、「多常」等訊息,所能透露的資訊,有時比內容本身更有意義。反覆撥打電話給協助脫離酒精中毒的「匿名戒酒」(Alcoholics Anonymous)組織、青少年撥打同志熱線、女性打電話到人工流產診所,基本上等於顯示你所遭遇的問題。

政府堅持,網站內容是資料,但網址是詮釋資料,兩者截然不同。但科技日新月異,資料與詮釋資料的區分已不再涇渭分明。造訪網站就像去圖書館查詢書目,網址與書封本身已然包含關鍵的資訊內容。

也因為如此,執法單位與情報機構才會一直以來相當肯定詮釋資料的價值。與此同時,老舊的觀點卻未能跟著變通,以為比起竊聽,詮釋資料比較不具侵入性,所以法律規定也較為寬鬆。

科技發展 法條沒跟上

過去說得通,是因為數十年前網路還未改變現代通訊。最高法院做出判決,指出我們自願洩露個資給第三方時,就等於放棄自己的隱私權,因此也不受憲法第4條修正案的保護。

這個判決有其道理,因為我們不能大聲張揚某事,卻又期待該事能保密。但是法官將這個邏輯延伸至通話。亦即我們跟電話公司「分享」撥打出去的電話號碼,而電話公司需要電話號碼這一資料,才能幫我們接通。所以,政府要求獲取資料時,我們不能要求憲法保護。

最高法院1970年代就做出上述這個錯誤判決,國會又在1980年代通過立法,降低詮釋資料的保護門檻。不論是司法或國會,都未能預見國家安全局有一天可以靠超級電腦進行詮釋資料的探勘,繪製出私人生活的全部面貌。

詮釋資料「沒甚麼大不了」的想法,反映在過時的法律條文中,現代法律沒有跟上先進通訊技術,精密的資料探勘技術,已經打破我們對私領域的既定認知。政府可分析原資料的兆位元組(terabytes),得知個人生活細節。

曾在美國國家安全局工作的資深密碼數學家賓尼(William Binney)自認立場保守,但他對此感到憂心。他表示,美國國家安全局的資料探勘程式,神通廣大到可以「創造出歐威爾式國家」,整個國家都處在監控之下。

政府可以「監督茶黨或記者,或是任何想要鎖定的團體或組織」。賓尼表示:「這絕非開國之父所樂見的。」

因此,即使政府掛保證不會監聽監看內容本身,但我們仍要擔憂隱私外洩的問題。在數位時代,詮釋資料可架構出我們的社交關係與互動情形,其完整性超出常人想像。而法律必須跟上科技腳步,限制執法單位取得、利用這些對他們十分有用的資訊。(綜合外電報導)

(回目錄)
情資看光光:三稜鏡計畫 全面網羅資訊光譜本報訊

策劃、編譯■李威撰


美國過去一週的頭版頭條,幾乎被政府暗中偵搜人民情資的新聞給占據,
電子監控權的限度,以及政府偵監人民的界線,引發了跨國性爭論。
雖然政府以安全為名,保證取得的資料量有限,且資料種類較不敏感;
但民眾仍擔心隱私與自由不保,害怕老大哥的眼睛會盯視著所有國民。


理想幻滅的前中央情報局電腦技術人員史諾登,曾以承包商身分在美國國家安全局工作,他9日自曝身分,承認自己是爆出多項政府監控行為的消息來源。這些消息上週刊登於《衛報》及《華盛頓郵報》。

公諸於世的消息,包括秘密法庭發布命令,指示威瑞森通訊公司交出3個月內的所有通話紀錄,以及美國國家安全局一項命名為「三稜鏡」(PRISM)的計畫,該計畫蒐羅電子信件、網路聊天紀錄及其他各種取自網路公司的資料,這些網路公司包括谷歌、臉書、微軟、雅虎、美國線上及蘋果等公司。

爆料的史諾登敲響警鐘,指出美國情報單位越界行為,這些情報單位在911後被賦予更多權力。

總統歐巴馬與國會的領導者,極力捍衛國家安全局的行動,認為合法且必要。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克萊佩難得向外界回應有關「三稜鏡」的細節內容。美國司法部長霍德針對媒體洩密一事展開新一輪調查。


▲總統歐巴馬在華盛頓的艾森豪行政辦公大樓召開記者會,圖攝於2011年2月4日。(圖文/路透)


情報官員及科技公司表示,比起《衛報》及《華盛頓郵報》一開始揭露的消息,三稜鏡的侵犯程度較低。幾名了解矽谷大公司與情報官員談判的人士表示,美國國家安全局不能從公司的伺服器任意搜刮資料;而獲取資料的要求,必須跟據信是國外的特定帳戶有關。

議員擔憂 法律遭過度解讀

不過,消息披露以後,不只是引發民權倡議者的關切,過去支持過《愛國者法案》及另一項法律的議員們同感憂心。911後的《愛國者法案》,賦予情報機構新權限;另一項法案,則是讓電信業者在配合政府的監聽要求時可免於刑責。

「這是法律,但真正讓我憂心不已的是詮釋法律的方式。」民主黨參議員尤德爾9日在《美國廣播公司》上表示:「對我來說,就是侵犯我們的隱私,尤其是假如這是以我們不曉得的方式在進行時。」

對尤德爾與其他人而言,他們基本上關注的問題是,政府用電腦程式來掃視數百萬名美國人的通話習性及其他紀錄,以及被分析專家用來找尋跟恐怖分子或外國政府間的關聯性。儘管美國國家安全局基本上不准對美國公民進行秘密偵察。

一名前美國國家安全局高層告訴《路透》,像這樣大規模蒐集資料,對調查行動相當重要。「葉門一名已知的恐怖分子,打電話給美國的某個人,為什麼要打給他們、而美國的這個人若在其他地方打電話,又會發生甚麼事?」他問道:「乍看之下,這可能是恐怖主義巢穴的現形。」


▲位於馬里蘭州米德堡(Fort Meade)的美國國家安全局總部。(圖文/路透)


被指派到中央情報局反恐單位的前聯邦調查局官員羅西尼表示,美國國家安全局「基本上永久保留這些電子信件,我不認為這有甚麼問題。」他說。

羅西尼表示:「他們不是在細閱我們的資料,他們是把存成可供搜尋的電子檔。」同樣的,就像2006年一名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爆料人士說的,從ATT蒐羅到的龐大通話資料,也是一樣被存放在美國國家安全局掌控的設備裡。

《衛報》5日開始披露消息的報導,指出有秘密法庭要求威瑞森通訊公司交出3個月內的所有通話紀錄。要求範圍之廣,似乎戳破政府監控對象經過嚴格的篩選、沒有涉及多數美國公民的說法。

出賣用戶隱私 網路公司反駁

《衛報》與《華盛頓郵報》6日刊出美國國家安全局內部報告用的幻燈片,指稱三稜鏡計畫蒐集電子信件、文件及其他從9家美國網路公司「直接取自伺服器」的資訊。

這些公司立即反駁他們讓政府「直接取得大筆」資料的說法,而是堅稱他們是在遵守法律的情況下,僅按政府提出的要求給予特定的資訊。

不過,三稜鏡計畫的範圍之廣、圍繞其中的秘辛,以及這項計畫作為諜報行動的關鍵,在國會山莊及矽谷引發喧囂。美國國家安全局的幻燈片顯示,去年歐巴馬下達的情報指示中,有超過1,400筆的項目來自三稜鏡計畫。

目前仍不曉得網路公司如何將資訊提供給政府,一部分原因是實際上所有跟三稜鏡計畫有關的事物,被視為是國家安全機密。也不清楚的是,為何有些公司(特別是推特)表示,他們有辦法拒絕政府,而且不在三稜鏡計畫投影片所揭示的名單中。

確實,對美國國家安全局來說,三稜鏡計畫顯然是有效的工具,這恰恰是因為美國企業主導了網路,外國人士的全球通訊甚至也要經常通過美國。歐洲國家對此感到頭疼,因為他們宣稱要培育本地科技公司,用以對抗美國對經濟及政治的主宰。(路透)


A disillusioned former CIA computer technician named Edward Snowden, who had worked as a contactor at the NSA, identified himself on Sunday as the source of multiple disclosures on the government's surveillance(1) that were published by the Guardian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last week.

The information included a secret court order directing Verizon Communications Inc to turn over all its calling records for a three-month period, and details about an NSA program code-named PRISM, which collected emails, chat logs and other types of data from Internet companies. These included Google Inc, Facebook Inc, Microsoft Corp , Yahoo Inc, AOL Inc and Apple Inc .

Snowden cast himself as a whistleblower(2) alarmed about overreaching by the U.S. intelligence establishment, which was given broad powers after the Sept. 11 attacks in 2001.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nd congressional leaders have vigorously defended the NSA's efforts as both legal and necessary. U.S.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James Clapper took the rare step of responding in detail to stories about PRISM. U.S. Attorney General Eric Holder's Justice Department has launched a new round of investigations into media leaks.

Intelligence officials and the technology companies say PRISM is much less invasive than initially suggested by stories in the Guardian and the Post. Several people familiar with negotiations between the Silicon Valley giants and intelligence officials said the NSA could not rummage at will through company servers and that requests for data had to be about specific accounts believed to be overseas.

Still, the revelations alarmed civil liberties advocates and some lawmakers who had supported the Patriot Act, which gave intelligence agencies new powers after 9/11, and another law granting telecommunication carriers immunity(3) for evesdropping(4) at the request of the government.

"This is the law, but the way the law is being interpreted has really concerned me," Democratic Senator Mark Udall said on ABC on Sunday. "It's just to me a violation of our privacy, particularly if it's done in ways that we don't know about."

Of primary concern for Udall and others was that millions of Americans have had their phone habits and other records perused by computer programs and analysts hunting for connections to terrorists or foreign governments - even though the NSA is generally barred from spying on U.S. citizens.

One former high-ranking NSA official told Reuters that such broad assembly of records was essential to investigations. If "a known terrorist in Yemen calls someone in the U.S., why did he call them and what happened when the person in U.S. starts making calls elsewhere in the U.S.?" he asked. "On the surface it looks like the emergence of a terrorism cell."

The NSA "keeps the emails essentially forever. I don't think there is any question about it," said Mark Rossini, a former FBI official who was assigned to a CIA counter-terrorism unit and who said he was briefed on PRISM.

"They are not reading our data, they are storing it in bits and bytes that can be searched," Rossini said. The same is likely true of the mass of phone calls copied from ATT Inc offices to facilities controlled by the NSA, as disclosed by an ATT whistleblower in 2006, he added.

The revelations began on Wednesday with a Guardian report on a secret court order demanding all Verizon phone records over a three-month period. The scope of the request appeared to undermine the government's contention that its surveillance efforts are highly targeted and do not involve large numbers of U.S. citizens.

On Thursday, the Guardian and the Washington Post published slides from an internal NSA presentation asserting that PRISM gathered emails, documents and other information "directly from the servers" of nine U.S. Internet companies.

The companies quickly disputed the claim that they offered "direct access" to "bulk" data and insisted that they responded only to requests for specific information as required by law.

Still, the scope of the program, the secrecy surrounding it, and its emergence as a lynchpin of U.S. espionage(5) operations created an uproar on Capitol Hill and in Silicon Valley. The NSA slides stated that more than 1,400 items in Obama's intelligence briefings last year came from PRISM.

It remains unclear exactly how the Internet companies provide information to the government, in part because virtually everything about PRISM is considered a national security secret. It was also not clear why some companies, notably Twitter, said they were able to resist and were absent from the PRISM slides.

Indeed, PRISM appears to be an effective tool for the NSA precisely because U.S. companies dominate the Internet,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s even among people overseas often pass through the United States. That is galling to those in Europe who have argued that local technology companies need to be nurtured to combat U.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omination.(Reuters)


關鍵字詞

1.surveillance (n.)監視

2.whistleblower(n.)爆料者

3.immunity(n.)豁免

4.evesdropping(n.)竊聽

5.espionage(n.)間諜活動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童心的標竿人物 / 厄文@【旭智閱讀家】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6-12@【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6-1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