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3-10-08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人才招募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0-08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3-10-08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國際環境評論:能源外交——能源匱乏時代下的大國政治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0-08


■倪世傑


當媒體關注於「蕭習會」以及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印尼峇里島舉辦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以官銜互稱的兩岸政治互動之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就已經在印尼走過一遭了。習近平於10月3日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說中表示:「中國和印尼關係已經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兩國將在經貿、金融、能源、航天以及航海等方面進行更為廣泛和深入的合作。」(註1)這包括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支援東協國家間交通互聯互通,以及利用中國與東協海上合作基金,共同建立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還向東協國家提供上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註2)。在美國歐巴馬政府表示「重回東亞」的政策指導下,中美兩國在東南亞的較勁顯然成為太平洋爭霸的前奏曲,處在這塊地域的國家,誰也輕忽不得。


(上圖)對東亞國家來說,石油運輸幾乎仰賴印尼所控制的水路航運線,圖為近日於印尼努沙杜阿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上,兩位與會人士正在談話的剪影,圖攝於2013年10月6日。(圖文/路透)


對東亞國家,印尼幾乎控制了從中東到東亞的水路航運線。這意味著石油運輸線幾乎依賴於這條「海上絲綢之路」,東亞國家經濟發展的引擎除了美歐市場以外,現階段缺乏化石能源供應簡直是動彈不得。根據國際能源組織(IEA)的預測,到2035年,中國使用能源量將超過美國68%,而波斯灣區域生產出的原油100桶中有75桶是運往東亞(註3)。更不消說,現在在非洲的墨三比克、坦尚尼亞區域都發現了新的天然氣蘊藏,一旦這些液化天然氣開始輸往東亞,更增添了麻六甲海峽的份量,這也是北京為何高度重視與印尼這一個在歷史嚴重排華與反共的國家,以戰略伙伴關係視之。

美國推動能源外交更是不遺餘力。2012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希拉蕊就曾經表示「能源」在美國外交事務的每一部分都擁有一席之地,能源涉及國家安全與全球穩定,同時也與民主和人權問題相關。確實,透過高舉民主與人權的大旗,華盛頓的勢力往往能夠透過軍事力量或是「顏色革命」長驅直入。此外,著眼於非常規油氣在能源供應上的比重逐日增加,美國國務院於2010年開始展開「非常規天然氣技術參與計畫」(Unconventional Gas Technical Engagement Program),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估計,在2030年,頁岩氣將占全球天然氣供應量的14%,因此,美國政府推動這個計畫就是為了以國家互助之名,幫助國際能源產業在全球開發頁岩氣。在亞洲,美國於2012年啟動美國-亞太全面能源夥伴關係(U.S.-Asia-Pacific Comprehensive Energy Partnership),美國先後與汶萊與印尼在再生能源、天然氣開發等議題上展開合作,最後重點還是在讓美國的能源企業進入該領域,以維護美國的能源安全。

除維繫與東協的良好關係以外,北京也積極地與中亞國家展開更密切的能源合作。今年9月習近平訪問了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哈薩克以及吉爾吉斯等4個能源豐富的中亞國家。這就像是分散投資風險一般,只要中東情勢出現動盪,比如說,美國發動突襲伊朗的行動(註4),或是印度到麻六甲海域發生意想不到的事件,畢竟巴基斯坦與印度仍在兩國國界問題上不時出現零星武裝攻擊,當類似的狀況發生時,中國即可透過中亞的油氣管線取得能源,維持國內生產活動。另一方面,俄羅斯對中國的油管即將建成並將於2014年中對中國輸出原油,因為中國對外能源依賴程度高,因此,他的外交戰略,尤其是對俄羅斯、中亞與近東國家以及東南亞國家,只能交好,不能翻臉,此即所謂「和平發展」的基調,實乃脆弱性使然。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註1:〈習近平在印尼國會闡述和平發展理念〉,BBC中文網,2013/10/03。http://goo.gl/ERto1o

註2:〈習近平訪印尼 向東協大送利多〉,聯合新聞網,2013/10/04。http://goo.gl/sZtYdd

註3:Robert D. Hormets, 2013. “Why Global Energy Diplomacy Matters.”http://goo.gl/q4BNB6

註4:雖說美國總統歐巴馬在9月28日主動致電給在紐約聯合國大會開會的伊朗總統魯哈尼,雙方都表示要加速處理有關伊朗核武計畫的談判時程,但美國政府終究未放棄對伊朗進行軍事制裁,因此,波斯灣的局勢的前景仍舊不明朗。

(回目錄)
環境前線:從IPCC的最新警訊 反思台灣氣候變遷政策本報訊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0-08


■趙家緯


「人為因素是全球暖化的主因!」聯合國跨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PCC)於9月底發表的第5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的第一專論《2013年氣候變遷:物理科學基礎》中,以此明確的訊息,試圖終結暖化懷疑論的質疑,亦希冀此份第5次評估報告,能讓裹足不前的國際氣候變遷公約談判,能使京都議定書的接續機制在2015年時順利運行。


(上圖)丹麥哥本哈根港口區,一隻鳥飛行過冒著濃煙的煙囪,圖攝於2011年1月26日。(圖文/路透)


正視IPCC的警訊

本次發表的第一專論,主要是就全球氣候變遷趨勢加以分析,如依據文獻回顧,分析增溫幅度、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海洋酸化趨勢等。明年3月所發表的第二專論,將會針對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以及調適策略加以探討,而4月所發表的第三專論,則是分析各項可行的溫室氣體減量策略,以提供各國於研擬減量政策時的建議。

9月底發布的第一專論中,其提出了以下的趨勢,論證全球氣候變遷正在加速發生:

陸域與海域的平均溫度在1880-2012年間,合計已升溫0.85℃。

北半球自 1983-2012 年為過去 800 年最暖的30年。

海平面至水深75公尺之間的表層海水的升溫速度,1971-2010年期間每10年升溫0.11℃。

過去20年間,格陵蘭與南極大陸融冰量大量增加。而全球冰河退縮速度在1971-2009年間,冰河每年消退的速率為2,260億噸,但在1993-2009年,每年消退速率增加至2,750億噸。

全球海平面自1901-2010年已升高0.19公尺,顯著比過去2百年的升高速度為高。而自1901-2010年每年升高幅度為1.7mm,但其中1993-2010年之間則增加為3.2mm。

2011年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主要溫室氣體的濃度,較工業革命前分別高出為40%、150%、20%。若與過往古氣候研究資料相比,目前的溫室氣體濃度是過往80萬年中最高的。

在極端氣候事件上,其觀測到自1950年後,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降雨量持續增加;而熱浪發生頻率亦增加,特別是在歐洲、亞洲跟澳洲三個區域;北大西洋熱帶氣旋的強度亦有所增加。

除了對過往的變化趨勢加以分析外,本次報告中,亦彙整了主要的氣候變遷整合性評估模型的預測結果,指出若未能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則到本世紀地表平均溫度,最多可能上升多達攝氏4.8度,海平面平均上升0.82公尺,而格陵蘭的冰覆將會完全融化。

若要避免此情形發生,唯有的對策既是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以及研擬適切的調適政策。而在減量政策上,雖非第一專論報告的重點,但其指出一重要的減碳政策規劃依據:若要使增溫抑制在攝氏2度以下,到本世紀末前,全球的累計總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超過1兆噸。因此應依此上限,進行整體的減量政策規劃。

因應真正的預算危機-碳預算上限

金融危機至今,各國多面臨須採用「撙節」措施,削減支出,以因應預算上限。依此概念,則可將 IPCC提出的「1兆噸」,視為在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的預算上限,依此進行後續減量政策的規劃。

而碳預算運行上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抑制全球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碳等化石燃料的開採。因為Carbon Tracker Initiative此智庫的分析,若全球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碳的已知蘊存量均開採並使用時,將會排放量約達2.7兆噸的二氧化碳,導致超過碳預算。因此如何逼使前述傳統化石能源業者,放棄其獲利來源,捨棄其開採,目前國際上則有分別有由下而上以及由上而下的兩套倡議策略。

在由下而上方面,主要則是退休基金撤資行動(divestment)。此乃由350.org此組織所發動,從各大專院校上著手,要求學校的退休基金的投資標的中,不可投資化石能源業者。

由上而下方面,則是國際能源總署、國際貨幣基金以及OECD等所倡議的移除化石燃料補貼(Fossil Fuel Removal)。其呼籲各國應檢討能源價格訂價策略,避免以低於成本的方式,補貼化石燃料的使用,導致政府財政困難、社會逆向補貼、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等三重損失。

若由此檢視台灣既有的減量政策規劃,首先則可發現目前台灣的減量目標訂定上,並未有碳預算概念,即目前僅訂出減量目標年的削減目標,但未就累積排放量上限加以分析。更有甚者,目前訂定的減量目標則顯然不足以因應IPCC提出的碳預算限制。另外抑制化石燃料的耗用上,在由下而上的倡議策略上,各項投資主管機關並未向投資人揭露「碳泡沫化」(carbon bubble)的風險,放任資金持續流入大量耗用化石燃料的產業。而在移除化石燃料補貼上,政府雖於去年氣候變遷國家會議時,承諾將逐步落實,但在油電價調整上,卻未其有納入移除化石燃料補貼的思考,仍是放任耗能產業以低於成本的價格,耗用電力,致使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

牛步不前的調適綱領

於此份IPCC的報告中指出,即使可大幅度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世紀末的增溫幅度仍至少將增加攝氏1度以上,海平面上升40公分左右。因此需藉由妥切的調適策略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

然而台灣雖於去年度提出《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綱領》,表示將依此綱領進行各部門與地方政府行動計畫的研擬,並以管考機制要求其落實。然而調適綱領的落實與否,實則端賴國土計畫能否有效執行。

當前的國土計畫法草案中,雖已明文將氣候變遷列為國土計畫之規劃基本原則,並要求在全國以及各縣市的國土計畫中,均須涵納氣候變遷調適策略。但從國土計畫法立法時程從1997年延宕至今的情形看來,台灣的氣候變遷調適能力充其量僅能漸進的增加,而非系統性的躍進與變革。

而國際上分析氣候變遷政策時,均強調應將「鎖定效應」(Lock-in Effect)納入考量。鎖定效應指的是短期間的決策,將型塑無法面臨長期環境危機的結構。而如上述分析,台灣若未能正視IPCC的警示,則將陷入經濟體碳泡沫化及社會氣候變遷恢復力(Resilience)不足的兩大危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環境汙染@【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No.194】一校一書,全校瘋閱讀@【【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10-08』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