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落地不生根?──澳洲的台灣新移民(上)(2011/07/13)─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December 26,2024落地不生根?
──澳洲的台灣新移民(上)
文‧張瓊方 圖‧林格立 位於南半球大洋洲的澳洲,是一塊面積769萬平方公里的古老大陸;曾經因為地廣人稀、移民政策鬆綁,成為各國移民的新樂園。 不像移民天堂的美國,接受移民已有200年歷史,華人第四、第五代早已不識祖父輩的故鄉;澳洲大舉開放移民只有短短30年,第一代才要卸下重擔,第1.5(在台灣出生的下一代)的年輕人方要出頭,真正澳洲出生的第2代尚在強褓中。 根據移民公司統計,澳洲是繼美國、加拿大之後,台灣移民的第三「志願」。有別於早年台灣人赴美留學、依親等移民模式,這些經過嚴格「揀選」的澳洲新移民,多半屬商業移民,不是經商有成的老闆,就是身懷數千萬台幣的投資者,非富即貴。但他們移居心目中的「快樂天堂」之後,卻未必就此落地生根。 澳洲的台灣移民人數僅3萬多人,與台灣海外移民人數最多的美國(約35萬人)、次多的加拿大(約16萬人),相去甚遠。但同樣是英語系國家,相對於美國、加拿大的千里迢迢,澳洲與台灣8~9小時航程的距離,恰是一般人可以容忍的飛行時限。因此,對於新移民來說,澳洲可能是候鳥遷徙中方便的「首站」、「中途站」,或退而求其次的第二選擇。 落地不生根,澳洲台灣新移民的「流動性」十足。 像逢冬南遷的候鳥,一群台灣移民在正值政治、治安、教育嚴冬期時,南飛7,300公里,遠渡重洋落腳澳洲。 說來也是因緣湊巧,一推一拉,時間配合得剛剛好。 早期澳洲排拒非白人移民,在語言能力上多所刁難。直到1972年廢除「白澳政策」,實施尊重各族裔的多元文化政策,1981年進一步開放商業及技術移民,吸納各方人才與資金;並積極推銷澳洲的教育,廣招留學生。如今澳洲已是吸納來自一百八十多個國家移民的大沙拉盤,有五分之一人口非澳洲出生,雙親有一人出生在海外的比例更高達43%,移民比例世界第一。 心屬歐洲、身鄰亞洲 澳洲與紐西蘭一樣隸屬於大洋洲,人口組成以歐洲裔為主,文化上也接近歐洲,但地緣上卻接近亞洲。由於地理位置與歷史文化衝突,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帝曾形容澳洲宛如「亞太地區的孤兒」。 中華民國駐澳大利亞代表林松煥指出,澳洲早年經濟以農、牧為主,近年轉以礦產、服務業為重心後,亞洲四小龍變成主要客戶,例如台灣為其第8貿易國,中國大陸更躍升為第一大貿易國。澳洲當局體悟,要在快速成長的西太平洋地區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就必須加強與亞洲的關係。因此,近年澳洲大開移民之門,40%的移民就來自亞洲。 當澳洲開始「與亞洲為善」時,台灣內部正有一波「出走」的推力。 1980年代末期,台灣政治解嚴,開放黨禁、報禁,社會發生重大變化,經濟快速成長、股市房價狂飆;另一方面又因兩岸情勢不穩、省籍對立、治安敗壞、升學壓力沈重、生活環境惡化等不利因素,讓部分有能力的人選擇「出走」,另覓樂土。 「走過一次的人會再走第二次,」在布里斯本開餐廳的權衡指出,雙親從中國大陸避走台灣,但在李登輝總統時代對於政府不信任,於是再度出走澳洲。由於兩人言語不通又不會開車,他便隨後過來照應兩老。只是造化弄人,在台灣他們是「外省人」,來到高雄人居多的布里斯本,他們的處境依舊弱勢,常有不知何處是家鄉的感慨。 在1999年,921大地震前二星期,鄭毓琴帶著小學剛畢業的兒子移民澳洲。6年後,她又說服妹妹一家4口也辦移民,讓已經國一的姪子免於日後當兵2年之苦。 澳洲人口普查資料顯示,1981年時台灣移民只有877人,1990年末期達到高峰,2001年約有2萬2,000位台灣出生的移民,比上一次普查時(1996年)增加了14.7%;2003年澳洲移民法令修改、轉趨嚴格後,移民人數都是小幅增加。 騎在羊背上的幸福國度 以台灣新移民跨國遷徙為研究題材的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研究發展處教授徐榮崇指出,澳洲與加拿大的新移民很類似,都擁有專業技術、可觀資產,堪稱是一群中產階級的跨國遷移。 而澳洲之所以吸引人,有其原因。 林松煥指出,澳洲是個幸運的國家,從前是「騎在羊背上」,靠著農產畜牧就能快樂過活;如今經濟結構轉變,卻仍是「騎在礦產上」的天之驕子,豐富的煤、鐵、天然氣等自然資源,為澳洲賺進大筆收入。 然而,徐榮崇指出,澳洲的台灣移民和一般國際移民的遷移動機不同,台灣人多屬「意圖移民」,主要是為了拿公民權或子女教育而遷移,不是為了經濟利益或者改善經濟生活而來。 以教育的誘因來說,澳洲公立中學普及,大學教育水準高、曾有7所大學名列世界百大,又是英語系國家,學費比起英美等國相對「物美價廉」。再加上平地不下雪,不冷不熱,氣候宜人。集眾多優點於一身,自然成了移民的最佳選擇之一。 布里斯本慈濟中文學校前任校長饒秀勒表示,兩個孩子在台灣時飽受過敏之苦,來到澳洲後因為氣候乾燥,都不藥而癒,「兩個人長大的速度都像吹氣球一樣,叫人驚訝。」 移民11年的陳秀貞則為孩子度過了一段快樂的青春時光而感到慶幸。她說孩子在此念中學照樣打網球、籃球,參加合唱團、交響樂團,「這在升學壓力沈重的台灣絕對不可能!」 美麗的河岸城市──台灣移民最多的布里斯本 目前在澳洲的3萬多名台灣移民,分別落腳在人口最多的前3大城市雪梨、墨爾本和布里斯本,其中以布里斯本人數最多(一萬多人)、最集中。為此,外交部除了在坎培拉設立代表處之外,2006年又在布里斯本設置辦事處,以服務僑民。 落腳3大都市各有其原因,根據徐榮崇的研究,台灣人為商機選擇雪梨,為了子女教育而選擇居住墨爾本,至於定居布里斯本的人,則是因為天氣好。 布里斯本是昆士蘭首府,面積1,331平方公里,終年氣候宜人,一年有300天豔陽高照,有「陽光之州」的美名。 昆士蘭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顧問邱垂亮是這裡最「資深」的移民,當年因名列政府「黑名單」的政治因素有家歸不得,由美國轉到澳洲任教。他說,1971年剛來時,布里斯本還是個幽靜漂亮的小鎮,只有三十幾萬人,曾幾何時,如今已快接近200萬人,10年後應會增加到240萬人。 或許因布里斯本的氣候和環境與高雄近似,聚居於此的台灣人也以南台灣、特別是高雄人居多。早在1997年、吳敦義擔任高雄市長時,兩市就締結為姊妹市;葉菊蘭市長到訪那年(2006),更在邱垂亮等人的促成下,在布里斯本河畔的南岸河濱公園,立下一座「高雄地標」,成為台灣觀光客必定到訪的景點之一。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1年07月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