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傳藝留聲:鄂王社區(2014/12/31)─台灣光華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anuary 03,2025傳藝留聲:鄂王社區
文‧陳建瑋 圖‧莊坤儒 200年前,先民開墾足跡踏入宜蘭,清廷在此設噶瑪蘭廳。統治者為了宣揚教化,在百年之間陸續興建了昭應宮、城隍廟、碧霞宮等5座廟宇,全都位在宜蘭舊城西區。此處不僅成為信仰中心,也因為建廟時大量招聘工藝匠師,手工藝產業也盛極一時,木工、雕刻、彩繪、紙藝,百工具備。這些匠師也因地利之便,定居宜蘭舊城西門一帶,也就是今天鄂王社區的所在,他們在此落地生根,成家傳藝,三代以來的技藝傳承,成為鄂王社區最寶貴的資產。 「擾動」一池春水 2003年當選里長的鄂王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銘信,對比鄂王社區今昔面貌有感而發:「10年前,這個社區是宜蘭最髒亂的角落。」這裡以前到處都是破敗的老屋,堆滿垃圾,遊民聚集,隨地便溺,跟附近熱鬧的街道形成強烈對比。 10年後的今天,鄂王社區不但成為全國環境保護模範社區,環境清潔特優社區,還拿下宜居社區銅質獎,林銘信說,社區居民的力量是關鍵。 社區發展協會成立後,他有計畫地針對老人和傳統藝術展開一連串行動。首先開辦電腦班、烘焙班、有氧舞蹈班等課程,把躲在家裡的老人家、婦女拉出門;再加上重陽節、母親節的慶祝活動,讓社區民眾增加彼此互動與認識。在活動與聊天過程中,居民才發現社區裡的老人家原來是深藏不露的大師,來上課的大叔大嬸都說,「原來我們社區以前這麼風光,怎麼現在都沒落了?」 幾次活動過後,林銘信發現居民的社區意識已經被「擾動」起來,於是進一步將社區裡的傳統技藝和老匠師資料整理成冊。 把藝術帶回社區 經過幾年醞釀,社區民眾意識逐漸抬頭,除了定期召開治安會議、環境會議外,林銘信整理的匠師資料也更加完整。只有高中學歷的他,開始學電腦、學寫公文和企劃案,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我們有人力、有議題、有執行力,卻不知道方向。」林銘信說。 東風並沒有讓居民等待太久,在一次社區發展會議上,一位長輩提出,彰師大有位教授是鄂王人,不但懂繪畫,也懂裝置藝術,如果能夠找他回來幫忙,也許能找到新的道路。 這個關鍵人物正是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副教授陳世強,他曾留學美國紐約大學藝術研究所,並在中南部舉辦過多場裝置藝術展,當林銘信帶著社區資料求見時,他一口答應回鄉助陣。 「我還在念小學的時候就畫了這裡的廟宇、街景、節慶,當時就注定我日後要回來社區吧。」陳世強說,拿出小時候的畫作對比,昭應宮、城隍廟仍在,小吃攤也沒變,但是以前滿街的木工坊、彩繪坊都凋零了。顧望滄海桑田,他更珍惜現在存續的文化資產。 返鄉後,陳世強首先與社區發展協會合力推動「搶救古井」計畫,將社區裡一口兩百多年歷史的荒廢古井重新整理,清出來的瓦礫、石塊、酒瓶,則重新利用,化身為古井周圍的裝飾品和石子路。 2009年,陳世強接下當時文建會的「藝術介入空間」計畫,請老師傅們重出江湖,在社區裡閒置的圍牆上,運用在地的各種工藝技法加以裝飾,綿延一百多公尺的牆面上,有社區木雕地圖、磚雕壁畫、彩繪古地圖,將傳統手藝,結合現代藝術創作,讓原本髒亂的圍牆巷道,搖身一變成為居民引以為傲的藝術成果展示空間。 社區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推動導覽志工培訓,讓居民成為嚮導,當遊客走過這片圍牆時,居民總不忘驕傲地說一句,「這是我家阿公畫的喔。」 傳統藝術的文藝復興 2014年初,在鄂王社區內的楊士芳紀念林園舉辦了一場彩繪作品展,已經封筆二十多年的彩繪師傅曾水源,重新執筆,發表巨幅手繪《四大金剛》,此外他更毫不藏私地將祖傳工作手稿悉數展出,盼望社會能更加重視彩繪這門日漸凋零的老技術。 水源師在60歲那年決定不再畫廟,「以前寺廟一蓋就是二、三十年,畫師可以一展長才,充分發揮,後來都變成用照相、電腦繪圖複製,老技術沒人要了,乾脆不畫。」心灰意冷之際,他改以畫筆記錄宜蘭建築與百工雜技,手繪圖鑑,為歷史留紀錄。百年傳承的彩繪技術,幾乎就要失傳。 直到2003年,鄂王社區發展協會著手調查社區內資源,才又發掘出這位人間國寶。 在林銘信連番請託之下,終於才說動水源師重拾畫筆,開辦畫展,並大力協助社區內的空間改造,指導子姪輩參與閒置牆面彩繪,讓老技藝重見天光。 曾家彩繪從祖輩傳承下來,高齡89歲的曾水源是第三代,兒子、姪子則是第四代傳人,已被登錄為宜蘭縣無形文化資產。 有了領頭示範,社區內的眾多匠師資源也陸續被挖掘出來,磁磚彩繪、漆藝、木刻、刺繡、紙花等老師傅,紛紛站出來,讓居民驚嘆,原來社區臥虎藏龍,能人輩出。 10年社造大豐收 社區逐漸做出成果後,2010年他們以楊士芳紀念林園為社區中心,連年舉辦手作工藝展覽,2012年起,他們更推動「匠師博物館」計畫,替老匠師重新設計、裝潢現有的工作空間與門面,並製作蘭城百工地圖,遊客只要按圖索驥,便能拜訪藏身街坊裡的匠師們,一窺堂奧。 社區環境改善後,吸引了不少年輕人返鄉進駐,旅遊作家林世傑就相中了社區裡的一間老房子,改裝成「Stay旅人書店」,並開辦「慢走,小寫」課程,在社區進行導覽與小旅行的同時,引導旅人們紀錄當下的心境,讓旅行的記憶更深刻。 10年苦心耕耘,林銘信看著社區老人又開始動了起來,年輕人也更願意回家,居民們對於社區的歷史如數家珍,更激發他想要讓大家看見鄂王的決心。 2013年,在宜蘭縣政府邀請下,他與社區夥伴將歷年來的成果整理成冊,報名參加國際宜居社區大獎評比,不但奪得A組(2萬人以下社區)銅質獎,更拿下跨組別的藝術文化保存模範獎,在國際上大出風頭。 「得獎以後,這邊的地價漲了快3成,」林銘信笑說,以前是沒人要來的地方,現在常看到房仲在社區走動。社區居民現在更有向心力跟榮譽感,可以大聲地說:「我住在鄂王社區。」 鄂王社區目前擴大推動文化保存工作,跨出社區,在整個宜蘭舊城區,蒐羅老匠師資料,製作口述歷史、影像紀錄,並且與傳統藝術中心和蘭陽博物館合作,讓匠師到傳藝中心開課、辦展覽,形成宜蘭藝術觀光的鐵三角。 在工業化、大量生產的時代,手工巧匠曾被棄如敝屣;而在老師傅們凋零前,竟又意外興起一波崇尚手作、古法的熱潮,讓這些珍貴的手工藝再現風采,甚至揚名國際。 走過興衰動盪,鄂王社區如今要帶著榮耀與驕傲,繼續他們承先啟後,傳藝百年的使命。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4年12月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