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臺灣住宅政策––無住屋運動20年共同聲明─崔媽媽網路通訊─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November 25,2016省思臺灣住宅政策––無住屋運動20年共同聲明
無住屋者團結組織、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2009.09.10
撰稿人:無住屋者團結組織 創會理事長 李幸長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理事長 黃瑞茂崔媽媽基金會 董事長 呂佳翰
為抗議房價不合理飆漲及政府縱容財團炒作房地產,20年前的8月26日《無住屋者團結組織》號召了上萬人,於全台房價最高的忠孝東路舉行夜宿行動,日後醞釀了兩個非營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以及《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20年來,崔媽媽與OURs持續扮演著關鍵性少數的角色,做為都市環境、居住人權扮演安全瓣與救火隊。在無住屋運動滿二十週年的今天,我們並需坦承,台灣的住宅問題並未獲得妥適解決,還面對更多的變化與挑戰,這包括:
一、政府放任住宅完全市場化與商品化
居住是人民的基本需求,但臺灣的住宅問題卻長期被政府視為一種商品的市場供需現象。近十年來,在標榜「小政府、大市場」的新自由主義思維下,政府針對住宅議題是更進一步推諉卸責,完全推由所謂的市場機制。
在這樣的思維下,房地產交易被視為一種經濟景氣的表現。房市熱絡時,非但不抑制房價炒作,反倒配合標售精華地區國有土地、放寬都市計畫土地管制、擴大釋出容積獎勵等措施進一步鼓勵房價飆漲。當建商過度投資造成供給過剩,則以拼經濟為名,動用民眾繳納稅金來貼補購屋利息,著眼的還是支撐房市來保護建商利益。結果是國家資源沒有照顧一般民眾,只集中在業者與少數有錢人身上,是一種公共資源不當的配置與扭曲。
二、社會結構的變遷帶來新的住宅問題與需要
隨著M型社會兩極分化,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愈來愈多人沒有購屋的能力;以及,人口老化、少子等社會結構的改變,以及單親家庭、同志家庭等去核心家庭化的出現,都形成新的住宅問題與需求。這樣的社會結構改變帶來新的住宅問題與需求,我們卻看不到政府有深切的認知與積極之作為。
首當其衝的是弱勢(特殊)族群的住宅照顧缺乏,經濟弱勢的人,只能自力救濟地找尋租金成本低廉,在生活與居住條件的極差的地區集居,例如,目前仍爭議中的三鶯與溪洲部落等所謂「違章建築」。而社會弱勢者,如高齡者、獨居老人、身心障礙者、家暴婦女、外勞或外配家庭等,則總是苦於是找不到合適且可負擔的房子。以及,當房價對多數人越來越高不可攀時,政府卻始終長期忽視人們的租屋需求,從未積極管理並投入資源,放任租屋市場始終處於落後、個體化等不健全的狀態。
三、全球環境異變與超量開發的居住安全警訊
由於全球氣候異變,氣候異常現象頻頻出現,使得我們居住的環境愈來愈脆弱,過去被認為安全無虞之地,未來可能都有遭殃的風險。 面對自然災難頻率的常態化,政府仍不斷縱容將山坡地、保護區、行水區、農地變更開發蓋房舍,不停的濫用容積獎勵加重都市建築密度並造成公共設施短缺,其結果是,嚴重破壞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引發可能的公共安全問題。回到這次八八水災慘痛教訓,試問,假使同樣的雨量是下在人口稠密的北台都會區,在木柵、淡水、新店、中和的山坡地那些大型住宅區會怎樣?汐止、南港那些與河爭地的大型社區會怎樣?這些攸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要緊事項,政府還能沈默以對直到災害發生才鞠躬道歉嗎!
面對新形勢的住宅課題,我們在此要求政府積極推動以下三項工作:
一、建立不動產資訊公共平台
台灣住宅市場的資訊極不透明,舉凡交易的價格、數量、環境風險等,除了業者所提供的資訊,一般人根本無法取得相關資訊。包括地區的環境承受力、雨量與淹水率的預測、斷層帶的分布、哪些巷弄若發生火災將無法以雲梯車救火等資訊,都攸關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政府有能力彙集、統整住宅的相關訊息,有義務將資訊提供給民眾,從而促成消費者權益提升,以根本革除當前住宅市場的弊端。
二、積極推動社會住宅政策
儘速通過《住宅法》,善用公部門既有的房舍資源,重新調整出租國宅、平價住宅的定位,讓閒置空間與土地資源轉用與調整。同步建立具有安置周轉的存量的社會住宅,才能針對受災災民、更生人、家暴婦女、身心障礙者、獨居老人等不同類型的需求,提供臨時的緊急安置、中繼或長期住宅。以及,增加對租屋市場的重視,正視「租屋」已經成為一種長久性、多元化的居住選擇之一,必須建立制度化的遊戲規則,健全租賃市場。
三、從環境容受力角度重新規範住宅開發空間佈局
鑑於在氣候變遷下的自然災害頻率遽增,必須重環境容受力角度重行規範住宅開發空間佈局。對於敏感與脆弱地區,包括山坡地、行水區、保護區、斷層帶的開發,必須痛下決心予以管理,不能讓民眾成為不當開發的受害者。就都市密集地區,配合公共運輸建設,重新檢討都市發展密度與容積獎勵政策,鼓勵符合環境永續取向的住宅興建及整建維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