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打造的溫暖呵護─慈濟大愛公益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29,2024量身打照的溫柔呵護
王文聰專注地替病床上的阿嬤抽痰,沒有留意站在床尾的家屬,正觀察著自己。待他將阿嬤安頓妥當,回頭只見家屬雙手合十,用閩南語輕輕對他說:「多謝慈濟的師父,來幫我媽媽抽痰……」王文聰摸摸自己的光頭,尷尬的笑著,一旁的護理人員笑到不行,趕緊解釋:「這是我們加護病房的男護士,不是法師啦!」
「應該很少人看過光頭的男護理師吧!」王文聰說,因為自己的特殊外型,類似的情節發生不少次;甚至也曾藉此「造型」,膚慰久病而出現「加護病房症候群」的患者,讓他們彷彿感受到宗教的力量、安定了情緒。一般人可能會覺得羞赧、急於遮掩的光頭,王文聰不僅自在,更讓這個「特色」成為工作的一大助力;而這也是啟發王文聰走入護理專業的「意外禮物」。
王文聰三歲時感冒,媽媽帶他到小診所看診,「吃過藥幾天後,洗頭時突然大量掉髮。」媽媽嚇壞了,趕緊帶他回小診所,隨即被轉往大醫院檢查,卻怎樣都查不出病因。「身體沒有什麼問題,頭髮應該慢慢會長回來。」每位醫師都這樣告訴父母,但王文聰的頭髮卻沒有再長回來過。
那段時間頻繁進出醫院,但小小年齡的他不感到恐懼,反而因為安撫他的「護士阿姨」好溫柔,讓他覺得溫暖,打針好像也沒有那麼痛了。因為這場病,王文聰經常感覺自己好像「活不久」,比起同齡小孩成熟不少;看媽媽照顧罹患失智症的阿嬤,戴上手套、塗上甘油,替阿嬤挖取乾硬的糞便,減輕了便秘的痛苦,連醫院都不用去,「簡單的護理技巧,對人的幫助卻如此之大。」聯結起小時候對護士阿姨的好印象,王文聰立下護理志願,來到花蓮慈濟大學念護理系,期待日後能守護病患。
「小時候不覺得沒頭髮有什麼關係,直到國中愛漂亮,才開始戴帽子遮掩。」王文聰說,一戴成習慣,帽子成為穿著的一部分,連上課都會戴著。但大三加冠典禮後,隔天要進醫院實習,讓他面臨了掙扎:「我不可能戴著帽子照顧病患,勢必要用真面目面對大家,但那對我來說,就像在眾目睽睽下脫光衣服…」痛苦之餘,他甚至想過是否要放棄護理。但硬著「頭皮」上場後,臨床工作的匆忙繁雜,讓他無暇顧及其他,只專注在學習護理技巧、照顧病患健康。
在血液腫瘤科病房實習時,有一天坐在護理站整理紀錄,有人走近喊他,他抬頭看見一位長髮飄逸的女士,伸手摘下假髮、露出化療後的光頭,告訴他:「我一直怕大家笑我,但是看你光著頭自在地在病房替大家服務,讓我覺得也可以像你一樣勇敢。」
王文聰感動地掉下眼淚:「沒想到自己異於常人的光頭,無形中竟然幫助到人。原來光頭並不是我護理工作的阻礙。」從那一天起,他很感恩自己有健康的身體來照顧病患,更感恩這顆光頭,讓病患及家屬輕鬆記住自己,很快地拉近彼此距離。
護理人員培育不易,護理工作中的細膩技巧,除了學長姊的傳承,更來自經驗的累積。王文聰在花蓮慈濟醫院加護病房開展了護理師生涯,他很感恩在菜鳥階段對他無比包容的患者。
一次為一位阿嬤打針,老人家的血管下沈、血管壁失去彈性,王文聰第一針並沒有成功找到血管。阿嬤皺著眉、忍著痛說:「沒要緊,擱找!擱找!」王文聰聽了很過意不去,自責為什麼不能馬上像學姊們一樣擁有純熟技術,讓阿嬤白挨了一針。
重症患者的病況變化更令人措手不及,早上還在跟你說話,下午卻突然需要CPR。新手階段的王文聰面對著難以阻擋的生命流逝,經常感覺挫敗。「即使做得再多,病人卻仍走了。」他無奈地想:「如果生命終將步向終點,我們的工作有什麼意義?」
直到他觀察到,加護病房一天兩次的探病時間,不論病患昏迷或清醒,家屬總是一邊替病患按摩,一邊說著日常瑣事;而這半小時的光陰,幾乎是病患每天最美好的時刻。王文聰於是明白:「人生旅程,總有走到終點的時刻,而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們有多一點時間陪家人。」理解自己的定位,王文聰更努力提升專業,下班後經常留在護理站,查詢醫師所開的藥物功能、對照護理紀錄,釐清患者的生理狀況與用藥間的關係。
「我們的工作不是在生產線上,只負責做完幾個產品;我們是醫師的手、眼、腳,所以必須去理解每個醫囑背後的作用和影響,為病患守護、為醫師把關。」王文聰說,護理工作不是只有翻身、給藥、打針,必須不斷充實自己,才能給病患最好的。
「要讓病患覺得,醫療照顧是以自己為中心。」王文聰說,護理人員必須經常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想,想他的需要、想他的心情;所以不同的對象,就有不同的照護方式。投入臨床護理工作近八年,他逐漸領受護理工作的藝術。
曾有位長期入院的阿嬤,在加護病房裡鬱鬱寡歡,王文聰想她應該是感到寂寞,於是利用下班時間找了歌仔戲的影片,帶到加護病房用活動電視放給她看。「阿嬤,我今天準備了很多歌仔戲要給你看喔!你甘有尬意?」王文聰用孫子的口吻對阿嬤說話,而阿嬤一聽到眼睛都亮了,歡歡喜喜地預備看戲。王文聰說:「看到阿嬤那開心的表情,心裡也覺得暖暖的。」
若是照護陷入昏迷的病患,王文聰這時就會將部分重心放在家屬身上。「家屬無法時刻陪伴,相見時病患又無法表達,家屬心中一定會有很多疑問與不安。」他主動將病情狀況與之前作比較,並解釋各種數據的意義,讓家屬能理解現況。「家屬心安,無形中也能把這個安心的感覺傳達給病患,對病患來說是最大的支持。」細數著幾年來的病房故事,每件溫馨小事都可以讓王文聰回味很久,也是支持他在護理路上繼續前進的資糧。
「不過,當然也有令人感到挫折的事。」王文聰說,有的家屬無法接受病患的病況驟變、突然往生,會推翻掉你之前所有照顧的用心;甚至認為花很多錢、用最貴的藥,就能將病患醫好。「但醫療沒有包生包死,人的生命終究無法用金錢來換。」王文聰說,好多次面對家屬的責難,他都只能盡量同理,耐著性子任他們宣洩情緒、沈澱悲傷。
王文聰說:「很感謝醫院裡有慈濟志工,以第三者的角度來傾聽、開導,家屬也能較快釋懷、放下。」
三年前,王文聰從花蓮請調回臺中慈院,就近陪伴居住清水的父母。但與大多數的護理人員一樣,他陪伴家人的時間少於照顧病患的時間。如果能在難得的排休日,陪媽媽逛逛菜市場、陪爸爸看場球賽轉播,對他來說就是完美的假日。今年他轉換跑道調任急診室,通常假日是急診室最忙碌的工作日,與一般人相反的生活作息,多虧妻子的包容,讓他無後顧之憂。
王文聰始終記得慈濟大學的校訓「慈、悲、喜、捨」─以慈悲心來感受病患的痛,喜捨自己的時間,以歡喜心來服務。即使為了照顧病患得犧牲自己部分生活,但他說:「我從來都沒有後悔走上護理這條路,能貢獻所學,為人服務,是最有價值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