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菩薩行腳
報主:永明蓮社
創刊日期:2010-11-19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94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菩薩行腳報
菩薩行腳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菩薩行腳
發報時間: 2011-04-15 11:00:00 / 報主:釋道成
本期目錄
誰可為依怙____楊梓茗
行布施度 護法護生
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欲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 —《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最新活動

1、最新消息:七月份三時繫念法會訂於七月三日,上午九點至下午四點半舉行,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2、快樂行兒童夏令營訂於七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舉辦,因參加小朋友超過一百人以上,需動員大、小老師三十多名,每日供應三餐及點心,須仰仗大量的志工發心協助。誠邀各位熱心志工前來協助,共同成就此一殊勝功德。

3、暑期安親讀經班即將開辦,歡迎國小學童報名參加,讓暑假過得充實又有意義。

報主的話

生命的延續與不斷地更新,是促使這個世間進步最大的動力。如果沒有優良的下一代,人類社會將停滯不前。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透過讀經教育,能夠幫助開發潛在的佛性智慧。

聯絡我們

電話:08-7230038 
地址:900屏東市民勇路26號
網址: www.yongming.url.tw

[公益聯播]官網首頁
誰可為依怙____楊梓茗
  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一長串他想來感到可以放心的名單:可能是人名,可能是物名,也可能是一些房地產、一些銀行存款,或者是自己的形貌、健康、能力、優良的人際關係等等。有宗教信仰的人,則更是全心仰賴著自己的信仰對象。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天災地變,或是如野火燎原般迅速蔓延開來的瘟疫病毒,讓人不由部猛然醒悟,到底有什麼能真正讓我們真正做為永久的依怙?

  在《法句經》中,佛曾告誡弟子,人有四事不可恃怙:一者少壯會當歸老,二者強健會當歸死,三者六親歡聚娛樂會當別離,四者財寶積聚要當分散。一個人年幼的時候,父母自然是他最放心的依靠。我們要出遠門,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總會事先做種種準備,打聽一下,那個地方用的是哪一種語言?風土民情如何?謀生容不容易?會不會排斥外人?但是從來沒有聽說過,某一個人來這世界投胎之前,會先打探將要投胎的是如何的一戶人家?做父母的是否有足夠的愛心與能力可以將她撫養長大?然而一切卻是如此令人放心地,只要一聲呱呱墜地,生在帝王富豪之家,固然能受到最榮寵優渥的呵護,即使貧賤如乞丐的子女,在眼睛還沒張開之時,自然也有奶水送到小嘴邊,餵飽她饑餓的肚腹。縱使成長的路程,各有平順或艱辛之不同,但是基本上,擁有生命,受到父母盡心照顧的權利,卻都是一般無二的。因此佛要我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父母是我們每個人,生存在這世間最基本的依怙。當我們漸漸長大,走進社會,與他人有了互動,我們接收種種善意的、惡意的對待、觀摩與學習,心智有了更開闊的成長,我們明白,一切眾生原來也是與我們的生命如此息息相關,從而體會了「眾生恩」。

  當面對,不是以小小各人的力量所能抗拒,以排山倒海之姿壓迫而來的天災人禍之時,人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渺小,進而尋求一個強而有力的「大我」做為他依靠的臂膀。而這個「大我」就一般人而言,自然就是他的國家;而有宗教信仰的人,他所歸屬的宗教團體,則更是凌越一切國籍、種族、階級、貧富、貴賤的庇護大傘。由此我們可更深一層體會到,佛提示我們,感念國家恩與三寶恩的用意。

  人的渺小無助,在世界各地頻傳的災難之中,不斷地上演:台灣的九二一大地震、美國九一一雙子星大樓被摧毀、SARS風暴、印尼亞齊海嘯,以及最近的日本三一一地震海嘯,轉瞬之間,一切化為烏有,人活在天地之間,是何等的脆弱無常!

  固然以生死輪迴的觀點來看,六道四生中的生命現象,有長有短,有享樂有受苦;再多的依怙,都只不過是暫時的安慰,短時間內消除眼前的恐懼而已。此生過完,另一種新的生命狀態又現前之時,又要急著尋求新的依靠、新的安頓,真可謂是「生死疲勞」啊!更何況昆蟲螻蟻眼中的森林大火、洪水氾濫,在貓狗禽畜的眼中,只不過是打翻一小桶水,或是燒幾張廢紙、幾根稻草而已;一片樹葉或是一根小小的竹竿樹枝,便是牠們逃脫水火之災最大的靠山。家畜家禽、魚蝦蚌蟹的世界末日,血流成河,哀鴻遍野,卻往往是人類喜慶宴客,大快朵頤的快樂時光;若能有善心慈悲之人,見其生不忍見其死,堅持茹素,從刀口下救回她們的生命,那麼這慈悲護生的心念,便是牠們最安心溫暖的依靠!

  因此今日我們在一片紛亂茫然之中,想要找出我們真正的依怙,我們不妨再一次的抬頭瞻仰慈眼視眾生的諸佛菩薩聖像,然後低下頭來尋求挖掘出自己瞭然本具清淨光明的佛性。我們想要了生死、得解脫,依靠的是佛菩薩、高僧大德的慈悲教導,親身示現,演說開示。而在我們依教奉行的當下,能如法修行的我們自己,是否也能在語默動靜之中,成為另一些與我們有特殊善因緣眾生心目中最可靠的依怙呢?這時我們必當更能確切體會,自己與一切眾生,原是共同依存的一個共同體!

誰可為依怙____楊梓茗
行布施度 護法護生
屏東縣佛教會於3月26日舉辦建國一百年遇佛浴佛園遊會,永明蓮社應邀前往設攤。因蓮友們熱心參與,提供十五種項目,有醍醐羹、黑糖糕、三杯杏苞菇、豆干、百頁、向日葵、西米露、各式飲料等共五個攤位。園遊會前夕正逢日本海嘯地震,佛教會發起賑災捐款,永明蓮社眾蓮友,雖非富裕之家,但也都熱烈響應,共募得七萬元,交由佛教會統籌運用。園遊會當天在全體蓮友的努力之下,一個上午亦賣得三萬元,全數捐贈佛教會,做弘法利生之用。

行布施度  護法護生
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欲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 —《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當一個人,心中正在為某些事情生氣煩惱之時,旁人就會說他是在「起無明」;仔細思量一下這樣的形容:原本我們的心境,應該是風和日麗,水平無波,但是當某些貪欲生起,或因忌妒怨恨而心有不平之時,原有的清明平和的景象,可以在剎那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代之而起的是煙霧迷濛,日月無光,甚至是波濤洶湧。不能及時反省悔悟的人,則不知不覺就會被這些煩惱習氣所吞噬,很可能等到再回頭已是百年身。因此若有因緣福報來修學佛法,明瞭貪嗔癡是眾生最根本的煩惱來源,於是下定決心,不但在知見上要時時提醒自己,「勤修戒定慧  熄滅貪嗔痴」,而且當境界現前之時,更能夠對境煉心,不被煩惱習氣牽著鼻子走。正所謂的「元無我人,為誰貪瞋?」一個人若能清楚覺察到,「我」只是一個暫時存在的個體,更遑論圍繞著這個「我」所衍生出來的種種憂悲苦惱,以及附屬的一切事事物物。如此,若是竟然還為某些原因在那裡「起無明」,豈不可笑?因此淨空老和尚說:「能淨心中貪欲雲翳」,「雲翳」是比喻雲彩能夠遮住日月;「翳」是現在講的白內障,白內障能把視覺障礙住,這就好比貪嫉一樣,能夠捨離這個,雲翳就沒有了。「猶如夜月,眾星圍繞」,這就好比恢復到晴空了。晚上有明月、眾星,沒有雲彩遮住,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這個意思。

  這段優美的文字是弘一大師從《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上面節錄出來的。老和尚說:這一部經在臺灣也有單行本流通。但是並不普及,所以很多佛弟子或許不曾聽過這部經。筆者早年在福嚴精舍譯經院時,曾經獲贈一套用宣紙印製的線裝本。受贈當下立即拜讀,只覺文字優美,義理精闢,但是時隔三十多年,幾經搬家,這套經書也不知被「珍藏」於何處了。如今藉由研讀「晚晴集」的因緣,重又憶起這部經書,更讓人確信佛法寶藏之浩瀚無邊。而弘一大師為大家選錄這段文字,當然還是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掌握住修行的精髓重點,不要走太多的冤枉路。所以淨空老和尚說:一切眾生的大病是貪、瞋;嫉妒是瞋恚的一部分。佛在一切經論裏頭常常勸勉我們,要把貪、瞋、癡三毒煩惱斷掉,這是修行的根本,修行的基礎。因為我們心裏面有三毒,所以才會遇到外面的毒害;假如我們心裏頭沒有三毒,喝毒藥就像喝甘露一樣,它不起作用。為什麼?裏頭沒有毒。這好像化學反應少了催化劑,它起不了作用!我們被毒蟲、毒獸咬傷、螫傷了,要生慚愧心。為什麼呢?我們心裏頭有毒,才遭受外面的毒害。我們在傳記裏看到,民國初年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住的寮房,裏面有蝨子、跳蚤、蚊蟲,他都不驅除。侍候他的小和尚想把它們趕走,印光大師叫他不要趕。侍者問:「為什麼呢?」「我的德行不夠,留著它們,讓我生慚愧心,改過自新。」

  老和尚到七十歲以後,不管他住哪個房間,再去找這些蟲,一個都找不到;別人住的房間,蚊蟲、蒼蠅什麼都有;他老人家一去住,它們都搬家了,都走了。你要問為什麼呢?就是此地講的貪、瞋、癡三毒沒有了,不會招來這些毒害。印光大師作一個樣子給我們看,教我們這個修學方法是正確的。他可以做得到,也就是說明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所以要遠離貪嫉(嫉是嫉妒)。

  從印光大師的身教言教,我們更該反省,自己所遭遇到的橫逆不順之境,是否也是自己不夠清淨的內心所招感而來的呢?平時我們常把它歸之於命運業力,但是「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既然杳不可追的過去,深深地影響到我們現今所承受到的一切,那麼我們現今當下身口意的所作所為,也必然會影響到長久的未來,於是我們就能下定決心,此生為淨化自己身心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具有它的意義與價值,如此我們便不會再放縱自己的貪嗔癡,讓心中常保一片明亮皎潔的月夜。

離貪嫉者,能淨心中貪欲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 —《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推薦訂閱
(歡迎轉寄)08/28 永和場座談會 從《童年與解放》談台灣教改運動的理念與實踐~第二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電子報】
校外教學安問卷填寫@【靖娟兒童安全基金會訊電子報】
轉寄『菩薩行腳電子報第6期--【誰為依怙】』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