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從無到有,一門創造性課程--森林小學校長朱朱談「旅遊教學」─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從無到有,一門創造性課程--森林小學校長朱朱談「旅遊教學」
◎林青藍
森林小學有一門「旅遊教學」課,「為了旅遊教學,老師們幾乎是刮了一層皮,弄得自己像個小工一樣」,這是校長朱朱對早期旅遊教學的素描,但,緊接著朱朱又說:「現在不了,老師們都蠻享受的。」若再追問:「旅遊教學是森小的必要課程嗎?」朱朱肯定地說:「是。」
體制外的翻轉
回溯森小二十一個學期來的旅遊教學,細數著大雪山、蘭嶼、美濃、花蓮、埔里、屏東…彷彿正展示著什麼寶貝似地,朱朱回憶,第一個學期就有這個課了,但,那並不在預定課程內,也不是個美好的開始,事實上,慘烈二字還不足以形容。
森小創辦的第一學期,才十幾個小孩便足夠讓第一次當「體制外」老師的大伙兒焦頭爛額,朱朱說:「日子都過不下去啦!我的一個念頭是不然到外面去住一住算了,換一個教學環境。」就在這粗樸的念頭下,全校出發前往蕙蓀林場。但,在還摸索不到好的互動方式裏,孩子的狀態躁動,而大人最大的本事就只是忍耐,朱朱說,人性的惡攪擾著大人、小孩。
這時是靠意志在苦撐,朱朱說:「我要的是五年後的森小,可是五年後還有沒有森小?靠的就是現在每天的一塊磚一片瓦。第一學期學校走得好辛苦,但外界卻感受到森小展現的積極正面。」在孩子家長老師一番輪換後,學校穩定多了,沒想到第一學期的粗糙反而是第二學期的基礎,再回頭思考,旅遊教學的確是很好的教學方法。於是第二、第三學期老師們還是使足了勁,期末--旅遊教學去!
但,小傢伙們卻一點也不「乖乖」,離開教室的有形規範,旅遊教學的現場還是讓老師們倍感負擔,朱朱說:「困境讓人有情緒有困擾,不想再辦,可是累跟辛苦過了之後,冷靜了思考了,發現行前的理性評估判斷跟實際的狀況是讓人不能完全掌握,但就在當中有蠻多的可學習空間。」更何況看到孩子們「順便」發展的能力:睡袋一舖就睡了,不管冷熱不會抱怨,廁所髒臭照樣上,背包行李自己打點不需大人經手…,這些生活能力都是在固定熟悉的環境較沒辦法提供的。這之後,旅遊教學成為森小固定且重要的教學活動。
行禮如儀之後?
朱朱說:「存在變成重要的一環,透過它在,我們再把它弄明確、想清楚。」說的是旅遊教學既是「無中生有」,也可以「從有到無」。
朱朱表示她的理想是每學期的課程都有個主軸,至於內容「有些在森小的課堂學習便可以,有些則要到森小以外與人互動,靠的是親身經歷,是體驗」,是要在課程設計之初就將旅遊教學納入思考的,若是沒有體驗的需要,就不能徒守形式。所以,在尊重教學自主的基礎上,朱朱常對老師們發問:「為什麼要有旅遊教學?目的是什麼?」朱朱在意的是人的能動性,她說:「本來去旅行教學是因為有需求,若已經把旅行教學當做每學期要進行的課程,就也要創造在教學上的需求。在教學上要弄清楚去了要做什麼,哪些在學校進行,哪些到現場進行。」從另一個角度談,自然、人文環境裏有那麼多有意思的東西,「哪裏是單向的語言方式可以詮釋得完的?」所以,最終朱朱說旅遊教學的內涵是否夠厚實,還來自於老師有無活潑的、有創造性的生命力。
朱朱說:「去了二次蘭嶼我們提供給孩子的是不同的素材,絕不會倚賴過去的經驗,因為不同的小孩不同的老師就會有不同的搭配與互動。雖然是幾位老師策劃,但提供的是行政服務,每位老師都得思考要提供什麼給孩子,若其他老師只照策劃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結果將是也提供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給小孩,這是沒有思想的刻板教育。若是如此,大家『呆』在學校就好了!總不能只是換個地方吃便當。」
孩子學到什麼?
朱朱說:「希望小孩透過體驗、摸索、思辨、成長,但並非所有的學習都要透過這個過程,也不可能樣樣事情都親身經歷,都從最初始的體驗開始,人的學習是架在文明的傳承之上;但,若能找到一小段時間、一小片素材可以透過體驗,是讓孩子既可以接受文明能力的傳承,又可以體驗初民如何處理他們的人事物。」她表示,給孩子的教育像噴沙是逐次堆累成形的過程。教育者就只負責提供教育的環境而不問成果,得到什麼東西就由孩子自己去判斷,由孩子自己去吸取。
但朱朱舉例,森小多次到原住民族部落進行旅遊教學,這一方面說明了原住民族的生活環境真的很好,當想接近大自然時,自然也選擇了部落。另方面在與原住民相處時他們可以侃侃談自己的文化,可以在做任何事情時都有個說法、有個象徵,神話、 紋面、圖騰、惡靈都是,不論現代的觀點會從哪個角度再去檢視這些說法,原住民族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是漢文化裏極少呈現的。透過與原住民接觸,朱朱相信小孩會帶著這些感覺,也帶著這些問題,將來當孩子面對人事物,在必要的時候這些接觸可能就會冒出來,是他的思想行為的一部份。朱朱說,「這不僅僅是單純地換一個地方旅行表面的意義,而是不同的生活經驗與生命意義。再說,實地去認識、了解,才會有感情,才會愛這塊土地。」
出遊,難道沒有疑慮?
朱朱提出《言論自由》一書的觀點做說明,大人常急著提供小孩好的,並把不好的堵住,這跟言論自由一樣,限制「錯的」,以為至少對了一半,但,在限制「錯的」的同時,也阻擋了人們確定「錯的」的對立面「對的」的機會。朱朱說,只要儘量地充份準備好、預防好,發生了是孩子生活的一部份,設限極可能是阻擋了孩子接觸美好的東西,反而是損失。當然,安全是最基本的考慮,教育的目的固然在免於心智的喪失,但若生命喪失了又何能談及教育?所以,做為校長的朱朱針對旅遊教學最常掛在嘴上的倒是:「安全哦!注意安全。」所以,森小師生曾在大太陽下苦曬,只因客運車的安全門打不開要求換車;曾在凌晨的蘭嶼渡輪岸堅持不上船,因要符合安全的載客量;曾有孩子落了水不責怪他,而是由此發展了水上救生課程。朱朱說:「很可能我們大部份都照顧到了,但還是會有疏漏的地方,重要的是要勇於思考、勇於面對挫敗不足…」
發展、創造
森林小學這一年多以來,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復活』與『死亡』的抉擇,偶爾,也會有選擇錯誤的時候,然而,我們對於朝著善的、光明的、積極性方向調整的飢渴,正是我們化陰暗、消極為成長契機的源泉。~《森林日記---- 蘭嶼之行》
這是朱朱在森小創辦第三學期結束時的文字記錄,記錄著學期結束前全校師生同往蘭嶼進行旅遊教學的過程及思考。文字記錄的也許限於一時一地,然,其傳述、秉持的精神,卻是森小二十一學期來在教學現場所實踐著的,旅遊教學這門課正標誌著這樣從「無」到「必要」的創造性發展過程。
◎本文出自〈人本教育札記〉1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