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0-10-04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守護獨老,按<讚>助建站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0-04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0-04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新社會在血泊中誕生

1863年在紐約曼哈頓地區,發生了一次死傷規模僅次於911事件的械鬥,表面上是由於徵兵制度不公,故稱之為「徵兵暴動」(Draft riots of 1863),實際上乃肇因於存在愛爾蘭移民與義大利及英格蘭裔住民之間的長期矛盾。義、英裔先住民自稱「美國本地人」而壓榨、歧視、排斥愛籍新移民,那一年,林肯發表了《解放宣言》,弱勢的新移民和黑人拿起武器抗暴,誠如《紐約黑幫》導演馬丁(Martin Scorsese)所言:「美國的誕生,就從街頭巷戰開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抗暴衝突,在弱勢者的血泊中,兼具民主、統一與包容族群差異的美國才得以誕生。

南北戰爭的主因,是北方嚴重缺工,勞動力不足,所以林肯「解放」了黑奴,使之成為「自由」工人,以補充北方短缺的勞動力。但是在1845至1925年間,這混亂的19世紀末,約有5百萬愛爾蘭移民湧入美國,且大量集中在工作機會較多的都市地區,變成比黑人還底層的勞工,他們之所以離鄉,實在是迫於生活,愛爾蘭連年饑荒,使之不得不出外尋找活路。

如今「外勞」流離異鄉,不源自天災饑荒,而是全球化的人禍。資方不缺工,但缺廉價勞工,任憑「本勞」飽受失業之苦,仍率爾視產業需求或外移、或召募外勞,務求降低人事成本。於是一批又一批的移工來到台灣,正如他們家鄉也有遠道而來的柬埔寨或寮國「外勞」;可是在台灣工作,猶如1863年之前的黑奴,即使飽受壓榨剝削也不能轉換雇主,為了償還鉅額的仲介費用,他們選擇「逃跑」以享有法外的自由,得到「非法的」可以選擇雇主的「基本人權」。

國道6號的工程事故,異地的勞動兄弟魂喪土堆之下,在此之前,還有高捷的泰勞抗暴,「逃跑外勞」遭警察暴力逮捕的事件亦時有所聞,儘管如此,吳揆第一時間卻強勢宣佈清查全台3.3萬「逃跑外勞」,似乎雇主違法,但欲究責外勞。所幸社會上質疑台灣這種「奴工制度」的聲音不斷,勞委會也表示將研擬准許「外勞」轉換雇主的政策修訂。

台灣的「外勞」太過良善而鮮少抗暴,僅是不斷的犧牲自己,以血肉之軀的傷痛來提醒我們歷史的大倒退。在弱勢者的血泊中,我們該感到羞恥,更應努力讓符合公平正義的新社會誕生,讓他們的血不白流,他們就是我們一份子。

(回目錄)




左右看:辨偽青少年失業問題

左看:中高年更嚴重 未得比例看 此間探討失業人口著眼於青少年齡層與中高年齡的比例有違實情,呈現出畸重畸輕的現象,既無視其青少年失業的絕對人數遠遠少於中高年,同時就社會連帶效果而言,中高年失業的嚴重性也大大於青少年。

何以青少年失業問題邀得超比例的公眾關注呢?此中一部分原因是大學教師眼神帶領,一方面親見畢業生就業難,同時也讀見這是國際日趨明顯的共相。只是富有愛心的學者沒有進一步究詰:國際非國際,乃西方具備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而已,只有他們資本主義發達,故有較完善的勞動力市場統計,也只有他們實施普選制,所以才要針對新一代選民極表重視,這並不意味青少年失業問題嚴重過中高年,一如台灣,只是初獲投票權的人政治態度未定,不像中高年多已固化成死忠票,說穿了,青少年云云在西方只是在爭取新選民,蓋仗有失業救濟進行買票競賽,所以青少年勞動意願低落,尼特族從容過日,在英國還培育出披頭四到辣妹的一長串歌星。

我們誤植西方問題,從而也想橫植他們的種種解決方案,殊不知,沒有產業政策的勞動市場政策,只是政府當凱子,掏空國家,造成前(2008)年金融海嘯,證明西方的道路已到日暮途窮,凡以社會科學為業的學者教授可不猛醒!

趙萬來/大學教授

右看:沒有失業保險 哪來失業率 近有一篇關於青年就業的論文發表,著力頗深,可說是澈底研究(thorough study)之作,引用官方發佈的訊息,稱「1979年15~24歲的青少年的失業率僅3.25%……去年2009年則高達14.49%,卅年來,青少年失業率跳增了四倍餘」。

這項論斷值得商榷有三:一、眼下台灣的青少年幾乎都趕入學校了,進入或擬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人數很有限的尼特族(不在學、不就業、不受職訓的人),而與同年齡層相比,得出青少年失業率,即使再高,也不具太大意義。二、這些尼特族,即定義中的失業人數如何查出?歷來概由主計處發函給廠商填答,直似兒戲,這樣戲弄世人50年,允稱台灣一絕。三、失業統計係來自失業保險給付,由於關係失業人的權益,只要符合請領資格者就一定不會漏報,按說失業率有其可信度,但西方近30年已不堪負荷一路攀高的失業給付,頻年修改請領資格,越改越嚴苛,致使失業率已經淪為遮羞布。

沒有失業保險的台灣,哪來失業率?更哪來青少年失業率?揆諸實際,這代青年出身中產家庭者,還真不以失業為慮,不同於西方青年有社會福利覆蓋,台灣承父蔭、祖蔭,相率升學再升學以延遲就業至中年,納入這項主觀因素,是則官方的青少年失業率更不值引論了。

甘向西/政治評論家

(回目錄)



看守台灣:人,要照顧身邊的環境

■陳曼麗

最近關心環境的人變多了。

有些社區裡,有樹木被砍,就有人拍照對外求救。有些經常散步活動的步道被鋪上水泥,水泥還覆蓋到樹根和螢火蟲的草地,在網路上披露,立即有數百人聲援。環境品質漸漸被重視,過去希望爭取工程來到社區,現在對於粗暴工程傷害環境的美麗和舒適,群起抗議。不論在永和市環河道路拓寬還是新店市登山步道修建,人對於環境的態度改變了。保留一批樹木一片綠地,留下來的不只是動物的家,也是居民的家。

居民對於工程的形成,往往是不知不覺的,等到工程車和施工者進來,舉起鋸子,鋪上水泥,大家才知道原來決策已經完成,工程已經發包,工人到現場要開始執行了。居民先擋下來再說,環境遭受破壞就來不及恢復了。瞬間的喊卡,要多大的勇氣,要多麼的積極,瞬間的行動力,讓要阻止的人,快要心臟休克了。

台灣資訊不公開的情形仍是嚴重的。政府常常在網路上公告的只是地號和工程名稱,一般居民豈會漫無目的天天在網路上搜尋住家附近要施工砍樹?只有在工程小隊人馬來了,才頓然知曉。其實,我有時在想:當地的里長知道嗎?同意嗎?會向居民公布、討論嗎?如果知道居民是怎樣想的,里長會不會要求施工不要粗暴,要充分規劃,甚至要求要停止?還是,里長站在工程那一邊?

如果每個人都重視環境品質,環境就會越來越好。以前會爭取工程款的人,我們覺得很厲害,現在發現長期維護與保護環境的人才令人敬佩。人是喜歡親近土地的,看到土地長出翠綠的草木,優雅的小花,充滿欣欣向榮的生命,就看到生命的希望。每天住在公寓大廈的人,會感到綠地不足,所以現代都會人爭取綠地保留,公有土地不要賤賣,變成水泥叢林。

經常看到賣房屋的廣告,往往呈現的都是一片森林,一棟建築物就在樹木綠地環繞之內,可見這是吸引人的住家環境。可是,到現場後卻發現只有稀稀疏疏的幾棵樹。如果有一座公園,就很幸運了!如果真的有一片森林,就真的太奢華了!台灣有森林的地方,現在大家都希望不要去砍伐,以免造成土石流,居民受災慘重。人與環境共生,與其他生命共榮,生命才會生生不息,充滿繽紛。

環境是大家的!這樣的觀念和作為,讓彼此不是只有私利的思考,讓自己與他人有美好經驗的連結。現在居民會站出來保育生態環境,讓我察覺到環保運動普及化。現在的施政者,要更用力去維護,人為工程不是一直要加上去,有時可能要剪掉一點,讓生活多些自然氛圍。

(看守台灣協會監事)

(回目錄)
哈巴狗電台:烏合之眾

■陳真

長期生活在中西兩種社會,我發現,中西截然不同,甚至南轅北轍。在西方社會,喜怒哀樂只不過是做為一個「人」的基本要件;此外,你還得有做為一個「人」應有的態度或者說個性。個性就表現在每個人不同的脾性好惡與見解上。批判能力與理性思維,往往意味著一種成熟。但華人社會卻視之為禁忌與異常,一種病態笑柄,普遍污名化之。你只能做出某種與主流價值或與你的身分地位相稱的反應。於是,公開場合個個溫良恭儉讓,私下卻又是另一番嘴臉。課堂上也一樣,學生沒有想法沒有疑問沒有反應,彷若植物,欠缺西方學生那樣的熱情與見解。

在這樣一種社會,不但表露思想情感被視為異端,更不允許個性之存在;於是「人」消失了,只剩下一個個「身分」,然後根據身分地位高低來決定你能擁有多少思想與個性的表達空間與展現方式。比方說長官生氣不叫生氣而叫「震怒」。但一個掃地的歐巴桑生氣了,人們不會說她震怒,而會說她是不是哪跟筋不對勁。妳憑啥生氣?是不是應該去精神科檢查一下腦波與人格狀態?彷彿妳不是「人」,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不該享有完整的思想自由與個性空間。

台灣人造型不同,身分不同,位階不同,但心態卻非常類似,很自卑,很不安。人們藉著追逐權勢地位來構築一道道護身符,免於被人糟蹋。自認護身籌碼越多的就越是趾高氣昂;籌碼少的,就自認卑下而捨去做為一個「人」應有的理性與感性。後者壓抑,前者扭曲,都很窩囊。奇怪的是,當他們看到有人挺著腰桿走路時,卻指指點點,樂不可支,或鄙視或嘲諷或議論分析之,彷彿見著怪物的樂趣一般。

台灣沒有「人」,卻有著無數烏合之眾,不是憑著個性,而是憑著身分位階來決定自己該以什麼樣的形貌態度過活。尼采說,這些面目模糊的××很像時鐘,乖巧地、按步就班地按一定的規矩滴滴答答轉。這樣一種沒有「人」的社會,表面上好像什麼都有,其實一片空洞。叔本華說:「世界需要一雙眼睛的存在方能誕生,哪怕是一隻昆蟲的眼睛。」我常覺得,即便是一加一等於二也需要一個「人」的存在,藉以宣告數學的誕生。沒有個性沒有「人」,我們將無法理解任何事物。

與個性相反的概念便是流行。這年頭,越沒個性就越流行,但卻又往往以「個性」為賣點。但個性與流行絕對是誓不兩立的。個性是一種對任何既定馴化過程的反彈,一種跟俗世標準的格格不入,一種疏離,一種脫逃,逃離烏合之眾,逃離一種沒有「人」的社會之肆虐與乏味。

(醫師)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0-04』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