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05-04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新聞專區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5-04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5-04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技職教育危機的新瓶舊酒

本地討論教改的焦點話題之一,就是教育的危機。上週,由知名社會人士、意見領袖所寫的書《教育應該不一樣》,就大談技職教育的發展偏向。這樣的話題,再次讓人想起,「不重視技職教育將導致產業災難」的談法。

這類看法,基本上是採取「技職人才=技術」、「技職人才=基層執行者」的邏輯。眾人憂心技職教育不受重視,會導致產業的基礎技術發展陷入困境,其實是新瓶裝舊酒。

這樣的觀點,並不太新,它有個類似的西方版本。西方國家對於自身製造業的地位,會在1970年代被日本、四小龍等國取代的一個分析論點,就是認為大學只會進行高尖鑽的理論性研究、發表論文只看點數,而不重視實務、技術性的研發。這類論述的某些派別,甚至認為理論性研究之所以受到重視,全是因為1957年蘇聯搶先發射人造衛星後,美國為了贏得太空競賽,以致於太過重視理論性的研究,而忽略產業界在技術上的實際需求,才讓美國的製造業優勢完全流失,最後導致產業外移、美國工人失去工作機會。

這樣的論述有其歷史背景,它是勞工運動的主張(工人很重要),以及反對產業外移的觀點(訂單外包會讓製造技術流失),兩者融合後所形成的產物,目的是作為某種產業政策的說帖。大約一年前,英特爾創辦人葛洛夫,呼籲美國應該讓製造業重新生根,就是其中的某個現代變種。

本地談論技職教育危機時,也有類似的氛圍。但是,這樣的論點卻未必經得起檢驗。

資本主義下的技術研發,早就不是由第一線作業者、技術人員來進行了。西方在一百多年前發展的工廠製造體系,基本的操作概念就是要將工人、第一線作業者,在技術、工作過程的自主性,移往管理階層、技術研發部門。現代產業的技術累積早已高度集中化、規律化,大約只剩下餐飲、醫學、法律等領域,還有「第一線執行者開發新技術」的自主空間。

而且,近年來的新興產業技術,幾乎都是來自於理論性的研究;所謂的技職人員,並不是技術積累的先鋒。50年前,半導體剛發明時,製程技術的開發靠的是實驗室中的博士,製程技術還未穩定時,一線生產者,都需要有大學、碩士以上的學歷;台積電執行長的自傳上冊,就可以看到早年的科技產業環境。

至於「技職人才=基層執行者」的論點,看似與本地的「黑手變頭家」、「腳踏實地」有關,實際上則是無關,它其實是在重複企管領域在數年前流行的「執行力」主張。這個觀點來自於西方,它認為任何的企業策略,都要經過「執行」的考驗;某些極端的觀點甚至認為,執行比構思更重要。

以台灣的經驗來看,卻未必如此。台灣的產業,在近年遇到的狀況,並不是執行無法落實,而是,企業中級、高級幹部,在面對新環境、甚至新觀念時,所產生的抗拒作用。近年來,幾位重量級企業人士開始談「企業內部溝通障礙的化解經驗」,甚至大談的哲學性經營、溝通理念,都是這種現象的反映。而財經雜誌所報導的這類故事,當中的主角,從高層到中級幹部,幾乎都是在加工出口的黃金年代成長,依靠「落實執行」、「從基層做起」的戰功,而獲得今日的位置。

眾人都把焦點放在放在執行,把技職人才跟執行劃上等號,卻很少注意,以往過於重視執行的經驗,以及「執行壓倒一切」的產業文化,已經對於台灣的產業發展,形成阻礙。

只不過,我們不從產業的體制、文化來思考,而只是把問題推到教育,似乎教育就足以改變產業環境,而忽略了,從學校教育的時間,相較於人的職場生涯,只是很小的部分。倒果為因,真正該被注意的,反而被放過。技職教育成為產業困境的代罪羔羊。

(回目錄)




左右看:公務員加薪

左看:在選舉之外

大選將屆,政治人物難免要動用各種政策工具為自己創造優勢,公務員加薪3%的政策便是如此。各種辯護之詞,舉凡反映景氣、提振士氣等等,仔細檢視都不脫選舉話術成分。但除此之外,此事還反映了另外兩個問題。

首先,公務人力的勞動市場近年來最顯著的趨勢,當屬愈演愈烈的外包、約聘與派遣化。依目前訊息判斷,此次加薪仍將擴大正式與非正式公務人力的薪資差距,一如民間勞動市場的現況。在當前公務員普遍缺乏勞工意識的情況下,這種分化的現實必將使得勞工的團結更加困難。

其次,資本家集團歷來不乏抨擊公務員效率低落、開支浪費的言詞,然而,對於此次加薪卻有不少大資本家支持,即便有異議,針對的也是政府喊話要求企業跟著加薪的部分;大力批評的反倒是一些「反映民意」的媒體人。難道資本家肚量大、其他人反而充滿妒恨嗎?非也。一個可能的原因恐怕是,這些發言表態支持的大資本家在現行稅制下負擔不多,根本沒有「痛感」,同時他們的巨額利潤也足以給少數員工高額薪資,刺激員工競爭與賣命。在此脈絡下,加薪只是另一種規訓手段。
李亮/文字工作者

右看:莫再操弄視聽

台灣經濟低迷多年,儘管總產值仍有成長,但整體薪資10多年來凍漲,加計物價因素之後甚至呈現倒退,分配日趨不均。如今景氣稍有回暖,但民眾的薪資依然落後,普遍對復甦無感。在此一背景下,政府提出給公務員加薪3%,「頭家」苦哈哈、「公僕」卻加薪的不平等現象,自然引人非議。

另外,眾所周知,政府的每一塊錢開支都來自於人民的納稅,或者是透過國營壟斷事業、或印鈔票等方式,總之皆是來自私部門的經濟剩餘。換句話說,政府的開支增加,實際上都形同對民間加稅。如果加稅不能轉化為同等的公共服務效能提升,則不僅加稅沒有依據,還將導致資源的浪費與市場的扭曲。偏偏公務員的服務效能,一般民眾根本無法監督亦無替代選擇,注定了資源的浪費與無效率。

至於政府高層向企業喊話要求加薪,更是荒謬至極。如果企業自身營運良好,競爭力強,自然會調高薪資以吸引更好的人才;反之,企業若自身難保,政府喊話又有何用?說穿了,不過是操弄視聽,一方面要助長公務員加薪的正當性,另一方面則要營造榮景以助選戰。
王放/政治評論員

(回目錄)



衛報週評:左派網路串連,為歐洲危機找解藥

節譯■葉興台
歐洲正站在十字路口上,希臘、愛爾蘭、葡萄牙政府對人民實施預算緊縮措施,西班牙、英國和義大利政府隨後跟進,這些緊縮措施規模之大,史所罕見,上述諸國幾乎沒有討論替代的政策選項,也沒有探究這場危機的本質,是不為而非不能。歐洲各國政府、官僚和自稱博學的專家,都宣稱沒有替代政策,強要民眾接受他們的藥方。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即便市場基本教義派的信條在2008年秋天遭到史無前例的羞辱,新自由主義正放肆地踏上反撲之路,對經濟治理的基本民主原則──追求共同的利益,發動全新且強大的攻擊。而享有豐厚退休金、社會安全網、但負擔不起奢侈品的公眾,現在被視為經濟的負擔。

我們被一再地告知,必須在共享財富以支持彼此過有尊嚴的生活,以及維持健全的財政政策之間,做一個選擇。這是二選一問題,理智判斷後,我們似乎只能選擇後者。

在此同時,造成這場危機的經濟和政治菁英,似乎沒有受到任何實質懲罰。對富人執行社會主義及對窮人執行資本主義(Socialism for the rich and capitalism for the poor),根本不足以描繪這種荒謬,但我們發現自己已置身在這種全然諷刺和極端不公正的處境裡。

歐洲各國政府和商業媒體已採取各種修辭策略,將後冷戰社會契約的徹底摧毀進行合理化。首先是,他們端出的診斷書和藥方以客觀真理呈現,而這個客觀真理係由科學的經濟原理所決定。做這種主張時所需的厚臉皮,實在令人印象深刻,但這種主張所發揚的經濟建制和意識型態與這場危機的牽涉頗深,而市場基本教義派信條的威信不可能從這場金融危機中脫身卻毫髮無傷。

但它真的毫髮無傷,印證了服務權力階級利益的流行論述的能量,不僅排除公眾主動參與決策過程,也將政治轉變為菁英的市場。相反的,反應公眾利益和擔憂的討論,應納入政府負債升高的原因、債務違約等替代方案的評估、強加於債券持有人的龐大損失、對債務合法性進行公投或公開稽核、甚至退出歐元區等議題。不過,這些議題已被歐洲各國政府和商業媒體蠻橫地摒棄、忽視或嘲笑。

歐洲各國政府和商業媒體不僅透過這些專家的神秘知識來恐嚇公眾,還製造恐懼政治(politics of fear)。歐洲人被告知,如果不立即採取這些嚴厲的緊縮措施,並以軍事紀律般執行,政府就不發薪水,存款也會不見,世界末日隨後會來臨。除了利用恐懼來影響公眾的決定,也設法讓公眾感到內疚。愛爾蘭的公共論述中一直出現「我們是同一國」(we all partied)的自我克制,目的是為了讓失去判斷力的公眾盡到愛國本分,同意政府向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IMF)借款,償還德國和法國的銀行。

同樣的,希臘副總理也告訴低薪和失業者「我們一起用掉這些錢」,忘記他的社會黨和在野的右翼政黨過去35年的統治期間,用赤字和債務來鞏固政權。真相並不是「我們一起用掉這些錢」,也不是「我們在繁榮年代是同一國」,而是我們被迫承受苦果。

統治菁英以恩人自居的立場,並不能掩飾這個事實:對新自由主義緊縮措施的抗爭,也是在爭取民主,更是對歐盟民主赤字的抗爭,為創造一個人民的歐洲而進行的抗爭。

新自由主義緊縮措施的實施,還伴隨著喧囂的國族主義,把公眾因經濟痛苦所感受到不滿,從那些享有特權的罪犯移開,轉而發洩在移民和難民身上。從希臘、法國、荷蘭到芬蘭,極右派的竄起讓已經惡化的情況雪上加霜。階級衝突雖然消失,種族對立卻再起,緊縮措施的受害者通常最難承受種族對立的後果。

阿拉伯世界的反政府浪潮中,民眾的經濟困頓扮演重要推手,埃及的工會抗爭更是扳倒穆巴拉克的主角,獲西方支持的穆巴拉克,一直實施新自由主義改革,圖利一小群貪官。而在拉丁美洲,較早世代蒙受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實施的苦果,但多種新穎和有趣的社會主義模式不斷出現,並與時俱進。

在發展中世界正進行一些蹣跚且痛苦的嘗試,想建立能保護民眾基本需求的政治經濟體之際,美國威斯康辛州麥迪遜、雅典和倫敦街頭,卻出現為了捍衛先前爭取到的福利國家和經濟權利,而發起的抗爭行動。後者的發生,可能促使歐洲左派希望看到新型式的社會主義,既能滿足民眾的需要,也能符合他門對社會正義的需求。

Crisisjam、希臘左翼評論、 New Left Project、Znet和愛爾蘭左翼評論等歐洲左派透過網路串連,目的是為了展示,緊縮措施帶來的不公正和痛苦,確實有替代方案。歐洲各國已對這場危機進行的多元批判,並做出適當的政治和社會回應,但這還不足以形成立場和找出解決方案。我們希望透過這個網路論壇,來自歐洲和全世界的激進聲音能形成新一波左翼運動。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5-04』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