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05-03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第四季早上講堂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5-0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5-03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白衣天使怒吼

今年五一勞動節遊行,白衣天使加入示威行列,引起媒體的注目,也反映了台灣公共衛生體制的一個重要而被忽略的問題。

白衣天使的勞動條件成了社會矚目的問題,源自半個月前醫改會的一個調查報告。醫改會發現,台灣大型醫院的護理人員每人平均照顧病人數目遠超過鄰近的日本,藥師配藥時間更是只有日本醫院藥師的40%,醫生也是常常超時工作。要之,醫事人員超時,工作強度高,以致過勞死事件時有所聞。醫院這種使用醫事人員的方式,被形容為血汗醫院。這不僅對醫事人員惡性的壓榨,也會嚴重影響醫療的品質,增大病人的風險。尤其令人難以接受的,這些排名前茅的血汗醫院,都是就診人數眾多,獲利不菲的知名醫院。在醫院營業收入與利潤上升之際,人事開支卻逆向下降。

醫改會的報告,捅出了台灣醫療產業的一個重大問題,人們恍然發現醫事人員已經成為被壓榨的白袍勞工。這其中,護理人員受壓榨最為嚴重。調查指出,大醫院的護理人員不僅需要照顧更多的病患,還要執行部分醫生的工作。理由很清楚,護士的薪資遠低於醫生,醫院為了減少開支,就以護士代理部分醫生工作而減少醫生的聘僱數目。護理人員如此被濫用,榨用,就使得護士工作折損率奇高,3年工作後轉業他就的比例超過50%,以致各醫院長期為招募護士而煩惱。醫院護士員額的不足,不僅惡化了護理人員的勞動條件,影響醫院的醫療品質,對社會資源也是重大的浪費。社會投資了4年以上時間培育護士,多數不到3年便拋棄所學專業,顯然是教育資源的浪費。

因此,白衣天使走上街頭,問題遠比受壓榨的血汗醫院現象嚴重得多,也複雜得多。這是二代健保改革未觸及的重要領域。衛生署需要解決的問題,絕非僅限於健保財務平衡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白袍勞工與健保財務看似不同問題,背後因素卻是相同的。兩者都出於追求效益,追求利潤的市場邏輯。健保局支出連年上升,超過收入增長的速率,以至於十多年來健保局累積赤字不斷攀升而不得不進行二代健保的改革。支出的連年上升主要來自大醫院的給付總額與藥費,這也是為了追求更高的效益,追求更大的利潤,而驅動出來的現象。因此,背後的共同因素,都是醫療事業的市場化,商品化。

在白衣天使發出勞動者的怒吼,我們要反思醫療,或更根本的人的健康,是否應該商品化,市場化?

(回目錄)




左右看:五一勞動節,兵分四路

左看:一個目標,四種路線

昨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許多國家因應當地的特殊政經形勢和社會氛圍,舉行了不同形式的慶祝或示威,有如北韓政府樣板的娛樂表演,也有像法國聲勢浩蕩的百萬人遊行。工人運動低迷多年的台灣,則是難得的出現了四場街頭活動,從上午到下午在台北市區遍地開花,媒體稱總共號召了近萬名的勞工參與。

社會對勞工議題的關注,再怎麼多也不為過,但對一般民眾來說難免有些困惑,這四場分別由不同團體主導的活動,其實訴求相當類似,諸如反對「高工時、低工資」、控訴過勞現象、禁止非典型雇用等,為什麼要分開舉辦?如果能聯合造勢,讓這一萬名勞工走上同一個街頭,不是更能顯出勞工團結的力量嗎?一個目標,卻有四種路線,反映了台灣工人運動長久以來發展的困境。

若是因為每個團體對政策或終極目標各有立場,應該擴大對話的基礎,尋求合作的可能性,先求改善勞工當前日益惡化的勞動條件。如果分裂的癥結點在於對支持政黨的歧見,那麼顯見台灣工人階級獨立自主的政治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洪艾維/文字工作者

右看:勞動三權應落實

今年的五一勞動節特別繁忙,從政府到民間都有許多動作。「新勞動三法」正式上路,將老舊不合時宜的勞動法令做了大幅修改,馬政府視為是送給八百萬勞工的賀禮。每年固定會有所行動的勞工團體,今年則是兵分四路,動員民眾上街表達對貧富差距過大、過勞事件頻傳的不滿。

勞工的怒火其來有自--就在勞動節前夕,爆發工研院開設課程,教導雇主規避勞基法的新聞,以及知名化妝品企業用「每天放假兩分鐘」的荒謬手段,沒收員工應有的補休假日。種種不當行為看在勞工眼裡,當然會有尊嚴和基本權利被踐踏的感覺。千人上街只是冰山一角,當勞工的怨氣日積月累,膨脹的氣球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屆時,整個社會將付出更大的代價。

有鑑於此,政府不該將「新勞動三法」供在政績的神桌上,而是應該根據新法,積極輔導產業及企業工會的成立,讓團結、爭議、協商等勞動三權得以落實,平衡勞資雙方談判的籌碼。只有在公平的遊戲規則下,由政府扮演裁判,才能避免勞資交相賊,增添人心不安。
王左一/政治評論家

(回目錄)



扣問求音集:工會與公民團體的發展

■姚欣進
剛過去的五一勞動節,在各方面都顯示了台灣社會已逐漸發展到了一個轉型臨界點。

首先,今年五一勞動節標示著歷經多年才修訂的新勞工三法開始正式生效。而這對於多年來沿習著以廠場為工會組織單位的運作方式,終於開始大幅鬆綁,讓勞工們可以跨越廠場與單一企業藩籬而以產業別(甚至跨類似產業)來組織具有大型組織功能的產業工會。

其次,在昨日街頭遊行的勞工隊伍中,我們見到一些過去所未見的非傳統型的勞工團體,如社工工會(據了解,尚在籌備中並未正式成立)、護理人員團體。而且,也是在昨日,台灣各地的教師根據新工會法而紛紛正式成立教師工會;此外,連所謂的「科技新貴」的電子業、資訊業工程師與從業人員,也成立了兩大跨產業的產業工會(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與通信網路產業工會)。

從上述粗淺的觀察就可看到,在新的法規制度下,未來台灣社會有客觀條件至少可以發展出五類新型的產業工會,而其中還不乏是大型、全國性質的跨產業類工會。除此之外,隨著台灣服務業領域的深化發展,許多新興職業類別如保全業、家服業、托教業等,目前都還處於剛起頭的籌組工會串連階段,未來也有可能發展出具體的工會組織。

然而,工會組織法規的鬆綁與社會新興職業人力的匯集之兩方客觀條件,並不足以代表台灣未來具有實質進步意義的工會力量就真能蓬勃發展。

也就是說,若我們以公民社會的理想願景為標竿,期許一個社會的多元而自主的公民團體(如工會、公益團體、自主社團等),不僅追求與捍衛自己的特殊利益,也同時能在整體性的社會公益與公共政策上發揮相當程度的團體理性力量,那台灣各種類別的工會團體,就勢必要一方面捍衛自己勞工權益,另一方面就應以自己的專業角度來參與擬定、批判相關的公共政策。在這標準下,未來的教師工會、社工工會的社會角色,相對來說,是最值得被期許的。

簡單的說,教師或社工由於自己的職業角色往往是執行國家既定價值觀、意識形態的宣導、教育(教育界),甚至是以公權力角色來介入私領域家庭中來執行保護與控制政策(社工執行兒少保的工作),但另一方面,一個理性而敏銳反思的老師或社工往往也會以公民自主精神來質疑這政策妥當性,從而會在教材、施教方式、教育政策或社會保護與福利政策上,要求更多的民主參與決策。

若是如此,則教師工會、社工工會就不僅是一個單純的自主利益團體,而同時更是一個公民自主管理、自我決策的團體力量了。而一個真正合理的公民社會基礎,就正是建立在這些多元自主的公民團體的社會實踐上。
(社會評論者)

(回目錄)
迷走地圖:不改層剝結構的米價政策收買

■向紅岩
上週末,凱道熱鬧非凡,反核、勞工大遊行接力上場。在一片反核電、要綠能、反過勞、反貧困抗議聲浪中,有個重大農政調整訊息被忽略:農委會兩度趕在97年與101年總統大選前先後調高公糧收購價格每公斤乾穀2元與3元,據稱係為反應油價上漲致化肥成本提高,但選在此時調整,選前固票意味濃厚自不待言。

稻米量、價政策調整所以值得重視,乃因影響所及不僅「穀賤傷農、穀貴傷民」,還將牽動一國經濟體系的穩定與發展。在63至64年發生世界性糧食與石油危機時,米價保證收購制度即曾一度扮演鼓勵生產、動員伸縮調節農村「產業後備軍」的工具性角色,不僅吸納失業工人回流,更促進稻米增產達至79萬公頃之歷史最高峰。然而,我國稻米生產政策受美國貿易制裁干預嚴重,自80年代後即不斷減少,91年加入WTO後農業補貼金額又受制「境內總支持」(AMS)削減規定,致我國稻米面積一路銳減至去年的24萬公頃。直到97年,出於總統政策指示及國際糧食價格高於以往、國內糧食自給率偏低,農委會才首度提高稻米收購價格,並自98年度起鼓勵休耕田復耕。

然,我國稻農所得偏低,除因政府長期壓低稻米收購量、價外,還在於稻米利潤未獲合理分配。我國自實施稻米三級收購制度以來,不僅收購價格未能反應市價,收購量最多也只佔總生產總8成。以人均自有耕地面積約3分來看,即使稻農將總產出全繳交公糧,稻農一期作4個月勞動下來的實際獲利最多也只有約2千3百元左右。換言之,調高後的三級保價收購制度,只夠保障稻農平均月工資7百多元,且未考慮稻農於一、二期作間歇3個月的收入短缺。

而這種不改革稻米利潤結構層剝問題,只調高每公斤白米售價來補貼農民生產收入的方式,不僅將導致對大耕地富者補貼多,對小耕地貧者補貼少的弊病,也會使每公斤白米的市場終端價,被迫依既有利潤結構層剝比例而調得更高。米價高漲首先帶動的是其他非農部門工資的提高,資本家在無法壓低勞動成本的情況下,勢必會將增加的支出轉嫁到其所生產的各類民生用品價格,如此,即使農民所得調高,但隨著各類物價飛漲,農民購買力仍舊無法獲得實質改善。

最後,更應深思的是,如果基於環保價值,基於考慮原油短缺、化學材料成本趨高致產業投資效益遞減等理由,拒絕了國光石化,那麼在農業上,選擇重回鼓勵化學農業生產的老路又否值得?
(自由撰稿人)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5-0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