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11-16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預約你的祝福,照亮小陽光的路,用創意愛公益,參加活動拿好禮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1-1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1-16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慘業’的根源

記憶體、液晶等「四大慘業」的相關標題,在報紙上熱門了一陣子,宣告了眾人早已有感的事實:電子產業的發展進入瓶頸。產業有無進入、是否屬於慘烈,關鍵不在於財報、經營績效等數字指標,而是前景不明。只要把今日沈悶的氣氛,跟十餘年前電子產業開始締造「科技新貴」的時代相比,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兩個階段的差異。

只要看財經媒體近幾年在為業界「造神」時有氣無力,窘迫於找出新生代典範的狀況,就可一窺究竟。我們大致可以看到,目前在業界居於主流、在1960年代出生的中堅幹部,逐漸進入退休年齡之後,台灣的科技產業將可能出現人才、經營的空窗期。

台灣的經濟,在二次大戰後搭上兩波全球性的發展趨勢,一個是塑膠相關的商品製造,紡織、成衣、日常用品,幾乎都來自於石化業;另一個是以矽為基礎的半導體、電子產品,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晶圓代工、資訊類商品。並非台灣人有什麼天賦異秉,而是跨國資本對抗下所營造出的大環境格局。台灣幾乎是在毫無政策、教育、人才準備的情況下,從無到有的搭上這兩波經濟快車。

台灣的本土家族企業,在1950年代對於發展PVC產業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有企業主稱病躲避官員的情事。政府部門最初做出的產能規劃,則被美援總署驚為「產能規模僅有大學實驗室等級」,而經營之神王永慶早年面對產能過剩時一籌莫展,需要由官方提供解決方案的經歷,更說明了一切。

電子業也是其中的典型,台灣、南韓的電子業,幾乎是受惠於美日業者對抗的夾縫。電子業的第一波發展是1964年的東京奧運,那一年,美國業者擔心奧運商機無法吸納的日本電子商品過剩產能,會像蝗蟲一樣跨海侵襲美國本土,於是謀畫「海外代工」,以更低成本的「圍魏救趙」模式來對抗。這個模式開啟了將近20年的家電業、消費性電子業在東亞地區的發展榮景。到了1980年代,美日半導體業界之間的對抗,開啟另一波以技術授權為主的結盟模式,台灣、南韓的業者在這個大環境下,從邊做邊學的模式下成長,工程師快速累積技術、資本家快速學習經營的技巧。

以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將近50年的時間是上天所給的機會,產業界、政治界應該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的好環境,發展出新的產業。不過,從產業的狀況來看,顯然成果有限,電子業在技術、生產領域,幾乎沒有搭上近幾年西方國家熱門的軟體、網路、通訊產業;在經營模式上,則沒有擺脫代工製造的老調,目前主流論述中的「從代工到品牌」、「以設計提高附加價值」思路,與1980年代西方家電產業的發展路徑,有極高的相似度。然而,家電產品被電子晶片取代的歷史經驗,在本地業者的思維中,幾乎是船過水無痕。

目前的格局是,國際資本對抗的夾縫早已從半導體等領域移出,台灣很難再透過結盟的方式來生存。台灣學到了在原有環境下的生存之道,卻沒有發展出面對未知領域的解決方式。但是,在台灣原本熟悉的領域之外,卻沒有找到新路。「四大慘業」其實與50年內的所有亮麗產業都有很類似的發展路徑、思考模式,但是,在面對新技術、新模式時的嘗試,卻幾乎沒有新的格局,也不容易看到成功案例。

國際大環境消失,而台灣的產業又沒有找到自主的發展路線,這才是慘業的根源。

(回目錄)




左右看:冰島制新憲

左看:社會革命大驚奇

應對目前的債務危機,國際金融機構給出的意見不外乎緊縮財政、拍賣國有資產、縮減社會福利支出、進一步開放市場等等新自由主義政策,事實上,這也是自拉美債務危機、東亞金融風暴以來通行於世的陳腔濫調。然而,冰島目前的發展卻給這種論述打了一記大大的耳光,值得大書特書。

冰島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後原本也採行新自由主義政策,但冰島民眾拒絕為金融資本埋單,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最終促使新政府改變政策,拒絕償付不合理債務,反對銀行紓困方案以及條件苛刻的國際貸款,反向將寶貴的資源用於擴大緊急社會救助,同時管制資本流動、讓貨幣貶值。目前冰島更進一步利用網路工具,由全國民眾直接參與創立新憲法,將金融穩定、生態環保等理念寫進憲法。這些違反主流財經看法的措施,已經證明是行之有效的;10月份冰島失業率已經由危機期間的9%回落至7%左右。

冰島總統格里姆松(Olafur Ragnar Grimsson)曾表示,外國債權人威脅,若冰島不接受他們的條件,冰島就會被孤立,成為北歐的古巴;但「實際上如果冰島接受,那我們會淪為北歐的海地」。誠哉斯言!
李亮/文字工作者

右看:小船好轉彎

冰島在2000年之後大幅推行金融開放與自由化,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富裕,卻也使冰島成為受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衝擊下第一個破產的國家。近日,冰島又重新登上國際新聞焦點,一方面是因為克魯曼、史迪格利茲等人大力稱讚冰島的經濟復甦,同時也因為冰島民眾全民參與在網路上制定新憲法,讓我們再次看到冰島的特殊性。

北歐小國冰島原本也實行北歐福利國家的混合經濟模式,1990年代以後轉向新自由主義模式,金融危機後卻在民眾壓力下採行金融管制、拒絕償付外債等激進措施,甚至以怠忽職守、釀成金融危機等理由,控訴或通緝前總理以及銀行家。這種激烈轉變的條件,部分來自於冰島人口僅有30多萬,政治運作並不複雜,正是小船好轉彎的寫照。此外,冰島尚未加入歐盟,可以採用貨幣貶值、管制資本等政策,其他歐洲國家難以效法。至於全民制憲,則是北歐小國民主傳統的進一步延伸,也不是其他國家短時間內可以模仿的。

從國際角度看,冰島畢竟是個小國,拒絕償債的國際衝擊有限。但若目前處於歐債風暴中的大國如義大利、西班牙等也有樣學樣,對全球經濟體系的衝擊將難以估量。
王放/政治評論員

(回目錄)



衛報週評:波蘭人越來越樂觀

■葉興台
有一則關於波蘭樂觀者遇見悲觀者的經典笑話。悲觀者說:「情況是如此糟糕,糟糕透頂,不可能更糟了。」樂觀者回應說:「別擔心,我的朋友,情況可能會糟下去,真的會糟下去。」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波蘭向來為人所知的民族性格就是對生命前景悲觀,但當波蘭在11月11日慶祝獨立紀念日時,該國沒有半點悲觀的理由。波蘭史上從未像今日那樣富有、安全和井井有條。就如波蘭出身的前美國國間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ninski)最近所說的:「波蘭正在享受史上最棒的時刻。」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這個前共產國家如今已成為歐盟第六大經濟體,1995年學校老師的月薪約200美元,如今全國民均所得為上述數字的5倍多,而且持續成長。

更重要的是,這個對過去俄羅斯和德國入侵仍留有強烈痛苦記憶的國度,如今已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會員國,安全受到西方軍事同盟的保障。

那麼,曾經遭到分割並在歐洲地圖上消失123年的波蘭,其命運的轉變是否改變了向來悲觀且有受害者心態的人民?波蘭人過去給人的刻板印象就是,當單純的向波蘭人問聲「你好嗎?」,他會喃喃道出長串的問題和厄運,對未曾從共產黨垮台後獲益的老年人而言尤其如此,但絕大多數波蘭人對未來越來越樂觀。

2011年的一項調查發現,80%的波蘭人對生活非常或相當滿意。但在1992年經濟剛開始轉型之際,僅58%的受訪者這樣回答。事實上,1990年代中期的波蘭,民眾的心情一點都快樂不起來,他們不僅悲觀,而且經常感到挫折和生氣,尤其是在他們沒有錢的時候。最近幾年,波蘭人變得更加柔和,臉上經常掛著笑容,也較沒有侵略性,顯示富裕是讓一個社會更加文明的最有效方式。

在面對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時,波蘭這股剛萌芽的樂觀主義尤其明顯。當全球各地瀰漫著悲慘的新聞,波蘭人在幹什麼?他們去逛街,協助國內消費暢旺,這是波蘭在2009年成為歐盟唯一GDP正成長的會員國。事實上,波蘭人已變成資本家。

今日很多波蘭人相信,總而言之,每個人都得想辦法賺錢。因此,他們不把有錢的德國人視為敵人,而是可以做生意的對象。波蘭人仍對「又大又壞」的北極熊俄羅斯深感恐懼,但也認為俄羅斯已越來越務實和想做生意,因此變得不那麼可怕。

但波蘭仍有一些老派的宿命論者,換言之,今日的波蘭可分為新波蘭人和舊波蘭人,區分兩者的不是年齡,而是態度。

新波蘭人通常較樂觀且心胸開放,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波蘭不該成為過去的俘虜,波蘭的未來充滿光明。舊波蘭人仍以其悲觀為傲,認為一些忘掉過去的波蘭人,其天真的樂觀與現實狀況不符。北約能保障波蘭的安全?他們認為在希特勒進攻波蘭之前,波蘭也曾獲得英國和法國的保證,結果相當悽慘。

就像個人一樣,每個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會被過去的經驗形塑。過去200年,波蘭消失在歐洲地圖上,經歷過納粹佔領和其集中營,並活在蘇維埃共產主義的獨裁統治陰影中,讓很多波蘭人沮喪。

若認為短短10年內所增加的富裕,就能徹底改變一國的民族性,這種想法很荒謬。但令人訝異的是,很多波蘭人的想法快速改變,對世界的看法更為樂觀。

波蘭前總理米勒(Leszek Miller)表示,過去很多波蘭人認為,波蘭夾在德國和俄羅斯之間是一個詛咒,但他認為這可能是一個恩賜,因為波蘭沒有理由不能成為歐洲東西部兩大強國之間的政治和經濟橋樑。

現年65歲的米勒曾是共產黨黨員,但他的想法精準地反映出新波蘭人的思維:與其抱怨過去,不如化抱怨為資產,展望更光明的未來。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第六十七期111104 創用CC 之用--輔助創意我們需要什麼?@【創用CC電子報】
【南方】派遣人員的迷思??(雷公)@【南方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1-16』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