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0-05-18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中正、萬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5-18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0-05-18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120公里反核人鏈 德國非核化態勢愈趨明顯康家瑜

編譯■康家瑜 審校■鄭景文

德國民眾反對核電的立場越來越鮮明,上個月約有12.5萬人聚集在一起,在北部靠近漢堡市的石荷州(Schleswig-Holstei),連成一條長120公里的人鏈,團團圍住兩座核電廠Brunsbuettel和Kruemel。這是德國1980年代以來最大的反核示威活動,示威者包括各個社會階層和年齡層,目的是反對核電延役,抗議該國政府為17座運行中核能電廠打造的延役計畫。

這次示威活動選在4月24日展開,一方面紀念1986年4月26日發生的車諾比核能災變24滿週年,另方面Brunsbuettel和Kruemel電廠問題顯示出核能發電的危險性,據官方統計,這兩座電廠已經發生778次機械損壞。

這場示威遊行由環保運動人士、當地居民、反核人士、綠黨及社會民主黨發起。兩黨在1998年至2005年執政,同意從2001年逐步淘汰核電,直到2022年全部淘汰,這個年限也正好是最新發電機組32年操作年限到期之時。依據當時的計畫,3個核電廠在2002年和2005年淘汰關閉。其他4個核電廠預計在今年關閉,另外3個在2011年和2012年關閉,所有電廠將在2022年之前關閉。

但在2009年9月主政、由基督教民主聯盟和自由民主黨組成的保守派聯合政府,已宣布將會改變計畫,並延長仍在運作的核電廠壽命。根據其他媒體報導,政府意圖讓電廠持續運作到2050年,也就是讓核電持續運作達60年,而不是1970年代第一個核電廠運作時所核准的32年。到目前為止,政府尚未公佈最後決定。

4月中旬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大多數德國公民反對核電延役。同時,在這項由富彩(Forsa)民意研究小組進行的調查中顯示,56%的受訪者反對政府的計劃。因此綜合民調結果和4月24日的遊行可知,保守派政府在評估核能發電時,沒有考慮到民眾意願。

德國政府另一項在鹽丘戈萊本(Gorleben)建立一個存放放射性廢物的計畫,也面臨大眾的反對──戈萊本在柏林西北2百公里處。環保人士說,這項在1997年利用鹽丘作為核廢料場的決定,僅僅是基於政治考量──德東邊境的人口稀少區。

但是德國的核能工業面臨另外的煩惱:臨時的放射性廢物傾倒地阿塞(Asse),另一個位於戈萊本同一地區的鹽丘,目前包含了約 12.5萬桶4.7萬立方米的核廢物,有崩潰的風險,必須分散和重新安置這些廢料。估計重置工程的費用逾50億美元。

類似的反核示威遊行在同時間內也在其他歐洲國家上演。在法國,數百名示威者在多個城市遊行,抗議政府計劃興建新的核電廠。另外,這場示威人鏈使1960、70年代德國的反核老將又再度活躍起來。

由社會民主黨和綠黨組成的執政聯盟,在2000年代初及規劃開發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用來作為核電的替代方案。根據規畫案,德國自產能源中會有15%以上來自再生能源。環保部門的專家和官員預測,2020年時德國能夠利用再生能源產生高達30%的電力。弗倫斯堡大學能源經濟學教授、時任德國環境諮詢委員的能源專家霍邁爾(Olav Hohmeyer)說,「只要政府採取正確的決策」,2050年時德國生成的所有能源都可以依靠再生能源。

在霍邁爾的建議下,正確的決策包括「逐步淘汰核電、管制燃碳發電機的執照,取而代之以提昇電網效率,和支持發展再生能源的部門」。

歐洲氣候基金會(European Climate Foundation,ECF)最近也達成類似的結論。ECF的研究報告《2050年方針:步向繁榮、低碳歐洲的具體指導》顯示,只要完全使用再生能源,歐洲可以在2050年之前減少1990年代排放的溫室氣體量80%,並且仍然產生足夠的電力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參考資料/ISP報導http://ipsnews.net/news.asp?idnews=51213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回目錄)
英國2010年大選雜記倪世傑

■倪世傑

英國2010年大選結果出爐,結束了新工黨自1997年以來長達13年的統治。在極短暫地經歷了「僵局國會」(hung Parliament)斡旋期間後,新的政府由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聯合籌組,首相為保守黨黨魁卡麥隆,英國即將進入聯合內閣的時代。

英國綠黨的歷史性時刻

在這一次選舉中,英國綠黨與北愛爾蘭聯盟黨(The Alliance Party of Northern Ireland),皆首次獲得創黨以來的第一個下議院席位。

綠黨黨魁卡羅琳•盧卡斯(Caroline Lucas)在南部布萊頓帕華麗昂(Brighton Pavalion)選區中當選,她以31.3%(1萬6,238票)的得票率擊敗其他三大政黨候選人,從新工黨手中奪下這個選區的席次,成為649位下議院議員中之一。有鑑於英國至今仍採取單一選區非讓渡投票制,以致於兩大黨依然獲得獨大的地位。綠黨在這一次大選中共於310個選區派出候選人競選,共獲得28萬5,616張選票,佔得票率1%,並獲得1席。獲得1,068萬3,787張選票、得票率達36.1%、贏得305席的保守黨,獲得1席平均約3萬5,029張選票;換言之,綠黨共有超過20萬票為死票,該項選舉制度明顯不利於小黨,也是德國綠黨早已於1998至2004年間進入社民—綠黨聯合政府嚐過分享執政權力滋味,而英國綠黨卻於2010年才贏得歷史性一席的主要原因。

然而,盧卡斯絕非政治新人,她早在1986年即加入英國綠黨,曾於1994到1997年間擔任牛津郡(Oxfordshire County)議員,之後又於1999年開始選上歐洲議會議員,並於2008年接任黨魁一職。盧卡斯在歐洲議會內加入「貿易與能源」以及「環境」兩個委員會,在這環境委員會中,她反對基因改造作物,加強對飛行器的噪音控管以及研究飛行器對環境的影響,在能源委員會中,她強力促使歐盟執委會對英國核子產業進行調查,並推動潔淨綠色能源。同時她也是一位主張動物權的運動者,並對英國出兵伊拉克大加撻伐。

然而,盧卡斯本人在這次選戰中並非只主打她所信奉的綠色主張,她同時高舉社會正義的旗幟。在單一選區非生即死的廝殺戰中,的確難以環保單一訴求贏得選民支持。類似的狀況亦出現在其他競爭激烈的選區。以劍橋郡(Cambridge)選區為例,綠黨的候選人、同時也是環保團體「地球之友」的前領導人朱尼波(Tony Juniper)僅獲3,804票,與自由民主黨當選人哈波特(Julian Huppert)的1萬9,621票存在不小的差距。32歲的哈波特本身是劍橋大學畢業的生化學博士,長期擔任郡議員的他,也在郡議會中推動城市碳足跡減量等環保議題,同時恪守自民黨推動英國選舉改革的議題,再加上劍橋地區教師們對他的支持,哈波首次參與大選就大幅度擊敗保守黨與新工黨兩大黨,以及擁有英國全國知名度的綠黨參選人。

自民聯合政府的能源恰恰

然而,敏銳的民眾此時正質疑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要如何「攜手」制訂環境與能源政策。新舊任的環境與氣候變遷大臣、自民黨資深議員胡恩(Chris Huhne),現在在許多議題上明顯與保守黨的副手韓瑞(Charles Hendry)過去的黨派立場不合拍。

自民黨黨魁、也是現在的副首相克雷格,在電視辯論中將核電形容為危險且昂貴的能源來源,這與保守黨的核電政策大不相容,但在兩黨聯合執政的情況下,未來將出現自民黨議員仍可在口頭上反對核電、但卻無法在國會中用票數反對核電廠興建的奇特現象。

在碳排放量上,自民黨的政策是希望能夠更推進2008年氣候法案(Climate Bill 2008)的目標,該目標是於2022年達成較1990年減排溫室氣體34%,自民黨希望能提高到40%以上,而保守黨則希望維持既有目標即可。

兩黨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在反對希斯洛國際機場的擴建案,並同意興建英國的高速鐵路系統,同時對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者徵收稅務,以補償其對環境的破壞。兩黨同時支持新能源技術的開發與應用,自民黨尤其鍾情於風力發電上,當中比較不同的是,自民黨偏好已在線上使用的再生能源,而保守黨著重新的再生能源技術開發,何者勝出,仍有待觀察。

除核電問題兩黨已達成共識以外,這都畢竟還是兩黨內嫻熟於環境、能源議題議員在競選時勾勒的圖像,未來在國家大政方向上,該權力仍然集中於卡麥隆首相的手中,但卡麥隆對環保問題的重視程度遠不如新工黨與自民黨,他甚至在當選的演說中隻字未提綠色經濟、環保等相關片語。除了當選一席綠黨下院議員以外,英國的環境與能源政治要往何處去,將是未來繼續觀察的重點。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回目錄)
環境前線:德國風力發電市場的啟示(下)康世昊

■康世昊

如果說,再生能源產業的穩定發展與擴大已是可以預期的趨勢,意味著再生能源的發展即將更密切地走進我們的經濟生活與消費模式裡。

永續能源工具與政策亟待監督

德國與歐洲幾個國家的例子裡我們必須汲取的另類啟示就是,一旦再生能源成功市場化與利潤化,諸如離岸風力電廠等發電利益背後的利益糾葛,或是這個新成形的電力市場是否與國家資源投入與分配的永續性一致,都是曾經期盼傳統火力和核能發電被替代的環保團體(甚至綠黨)也須嚴肅因應的新課題:所有的變遷與調適背後,不能缺少宏觀調控的明確手段,與社區調適倡議(community-based initiation)。

過去台灣政府執著在傳統火力與核能發電的成本,失去對再生能源擴大使用先機,如今在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的基礎上,政府則試圖以新的收購價格促進廠商投資意願的方式來促進再生能源產業(更時髦地說是綠能產業)。目前台灣陸域風力部分,台電已投資商轉有106座,民間投資商轉則是有90座,如果未來台電跟民間投資共328座風機都能完工運轉,預估風力發電可達15億度,每年可提供37.6萬戶家庭全年用電所需。經濟部能源局也預計今年中開始推行示範計畫,尤其是離岸風力發電計畫與廠商的導入。

換句話說,在目前電業法與再生能源條例的配合下,發電市場的玩家變多(公、私營、外資兼有),輸配電部門則仍由經濟部下的國營台電公司壟斷。輸配電網絡的利益與其他發電的利益差異決定了電力市場發展的狀態,更不用說他們的結合是否造成產業獨大,卻也可能是一種公共投資在節能減碳設施的浪費。無論是像德國那樣出現以發電機暫停或鼓勵民眾用電以維持業者利潤,自由放任的發電投資,在台灣產業(現在連地方政府也是)習慣一窩蜂搶進市場的特性下,缺乏明確的電力供需管理上位目標,也可能變成節能減碳目標的綠色諷刺。

多元化與負載總量管理/制

另個根本問題就在於:台灣的電力需求必須用正成長概念來規劃嗎?根據台電公司的報告,民國98年總發購電量為1,936.1億度,較 97 年減少3.3%,而97年的電力消耗則又比96年總發購電量2,018.6億度來得低。這幾年夏季也不再有缺電問題。也就是說,鼓勵再生能源發電的背景,不必是為了應付電力短缺,而是在用電量下降的政策目標下,其產出電力足以淘汰掉老舊的火力電廠,或是即將除役的核能電廠。

再就再生能源發電與產業結構調整來說,再生能源也不該是工業區重大耗能或排碳大戶藉此獲得生態社會責任的喘息機會。然而要達成這些目標,唯有整合能源與產業在低碳經濟的完整架構下,問題是,誰能進入這個新的電力與產業政策的聖堂裡?

政務官、技術官僚、電力業者、學者專家,沒有環境NGO參與會是如何?問題的另外一面則是,環境NGO與社區公民如何有能力進場監督?

以行政院提出的「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NSTPE」為例,其規劃邏輯是根據「能源政策綱領」、瞄準「能源政策目標」、提出研究內容與具體方案。但是細看其研究計劃方向,集中在科技策略、技術然後是產業為核心。已定出的內容是:

(1)能源科技策略:能源政策類、節能減碳類、新暨潔淨能源類、能源管理類、能源產業類。

(2)能源技術:太陽能、風力發電、生質能源、海洋能源、氫能技術、核能工程、地質能源。

(3)節能減碳:淨煤、碳捕捉與封存技術、冷凍空調、建築節能、交通運輸、工業節能、照明與電器、植林減碳、智慧電網、先進讀表基礎建設。

(4)人才培育:加強科學教育基礎研究、深化學校能源教育、宣導大眾科普教育、技術規範建立與產品應用(註 4)。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將能源使用偏重於科技應用能力的框架。讓我們假想能源管理的課程與學位普及化,未來將有一批能源管理的各級技術專才出現,但是這批技術專才只擅長讓產業市場化,卻不知如何連結面向社會與國家,明確一點說,沒有能力面對社區調適能力與策略、沒有能力執行國家能源消耗減量目標的優先順序。倘若NGO組織又無足夠資源吸收這些人才,預防政府無能引導特定企業利益,造成低碳化原則下能源與產業的脫鉤,如此一來,綠能產業也不無可能形成凌駕於社會大眾與國家能源需求之上的新投機市場。

縣市政府與新市場玩家

以最近屏東縣政府和苗栗縣政府推動的太陽能發電廠,與當地經濟結合的模式為例。前者由縣政府輔導當地魚塭轉型,並引入太陽能板業者;後者則是縣政府規劃,在卓蘭鎮白布帆的河川地上興建太陽能發電廠,委託工程顧問公司進行開發規劃評估。前者預告未來將提供提供地主每月3萬的收入,後者預計第一階段開發面積29公頃,發電年收入為新台幣1億6,145萬元,並將透過招標模式,尋求民間合作興建。兩個最新發展的案例,反映一些國外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同樣碰過的問題:再生能源產業真能與在地社區利益共享?

以苗栗縣政府的計劃來說,發電設備設置在敏感的河川地上像是資源再利用,不過當地縣府主管,卻於一開始將環評視為阻擋該計畫的絆腳石,說出「環評問題可能是興建電廠最大變數」的預設立場。將環評監督與再生能源契機視為分立問題,雖然不是很貼切,但也點出,環評監督如何與電力供需和輸配部門的專業資訊對話的機制,目前無法培養出涉入者,包括當地民眾的參與和評估能力。綠盟的能源政策研究員就發現,國際上的趨勢是朝向整體社區動員受惠的再生能源社區為優先,也就是說,應該蓬勃發展的是再生能源社區,而非再生能源產業鏈而已。

屏東縣政府接受的廠商計畫,相對來說看似相當進步。將災害與經濟、社區營造和能源產業集合為一個複合體。未來中央政府則負責改善輸配電系統,便利再生能源社區的自給自足與輸電網絡的公平性。但這個計劃的藍圖仍有待觀察。畢竟目前除了建構受害魚塭地主個別的基本收入的動力外,當地更需要建構一個發電設備與當地其他產業以及就業提供的再生能源社區體系。問題是,前述能源專業培育計畫的資源是否能進入輔導社區,還是社區資源反過來作為發電業者的試驗品?

民間團體應積極串連監督能力

歐洲風力發電市場、尤其是德國的經驗,顯示出能源減量上,「市場」沒有足夠的調控力量。台灣目前只有發電業開放民營。相對來說的輸、發、配3個電力市場部門的市場競爭與伴隨的過度投資風險也較小。但是目前行政體系對綠能的照單全收,有可能會落入外國環境工作者所警告的:「漂綠政客將太陽能板掛在嘴上,把風力發電機放在廣告上,但是維持專業污染者的日常工作。」(註5)怎麼辦?環境NGO與其他公民團體,必須正視積極說服能源人才加入的工作!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註4:http://nstpe.ntu.edu.tw/actions_detail.php?id=22

註5:范‧瓊斯,《綠領經濟》中文版,2010年,野人文化,頁258。

(回目錄)



討論區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3-09-30@【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No.194】一校一書,全校瘋閱讀@【【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5-18』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