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10-05-19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用「愛」點亮「礙」的成長能量~「十方」需要您伸出愛的雙手,扶持慢飛天使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5-1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2010-05-19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面對青年貧窮化:青年就業政策迷思系列1 小心教育職訓化林柏儀

■林柏儀

號稱為了處理席捲全球的「青年失業問題」,並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各國政府日益紛紛要求各級教育機構,應當進行教育改革,提供符合企業需求的教育內容,打造更多有技術的未來勞力。簡言之,這是一個全球性的「教育職訓化」(Voc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趨勢,當前各級學校的市場化導向、強化產學合作、知識實用化等改革,都在這一大趨勢下席捲全球。

美國學者Grubb和Lazerson在他們的近作〈措辭與實踐的全球化:教育福音與職訓主義〉(The Globalization of Rhetoric and Practice: The Education Gospel and Vocationalism)中即說道:「教育職訓化不只在傳統的技職教育體系中發生,它更延伸到了學術型大學和普通教育體系,試圖促進學生向上流動和發展專業。」

他們指出,這樣「職訓化」趨勢將全盤影響各級、各類教育,其中包括了至少三個特點:

第一、在教育職訓化下,教育機構自此取代了過去雇主、非政府組織、職訓機構……的責任,成為了職業培訓養成的首要機構。

第二、因教育承擔起競爭與職訓的功能,這趨勢使得中等教育更加階序化,且讓中學漸漸成為競爭大學入學機會的工具性過程。

第三、作為關鍵的結尾,大學教育也更加配合產業需求,且擴張大學容量以培養更多高技術勞力,聲稱如此能促進經濟發展、創造知識經濟。

Grubb和Lazerson有些諷刺地形容,這套論述如同是一種「教育福音」(Education Gospel),表面上相當完美,但現實的情況,卻未必如同預期般美好。

基礎科學的悲歌

的確,只要稍稍觀察1980年代以來全球性教育職訓化的改革影響,我們不難發現,稱之為「福音」,的確值得商榷。相對地,恐怕甚至是一股讓教育價值衰亡的毀滅「噩耗」。

以英國為例,在近20年來,日益高張的教育職訓化改革,已深入到了理當以「追求真理」為要的大學體系之中,主張教育機構應當要符合「市場需求」。為了落實教育職訓化,甚至不惜剔除不合乎產業需求的科系。我們可以看到,就在今年內,英國政府和各大學以「該科系不合乎市場需求」為由,Middlesex大學關閉了英國歐陸哲學研究重鎮之一的哲學系,伯明罕大學關閉了學術表現良好的社會學系,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屢屢威脅歷史悠久的人文學院存續……。其實不只英國,以全球為範圍,基礎科學科系已漸漸淪為職訓化下的俎上肉。

或者,更普遍的是我們觀察到,畢業學生的「就業率」,漸漸成為了各國高等教育評鑑中的核心指標:畢業生能就業的,才算是好的科系、能夠獲准擴張;畢業生難以就業的,則被評為不良科系,輕則排名難看、扣補助款,重則裁減教授、或乾脆關閉。打著「解決青年失業問題」的大旗,這已成為當代各國政府推行教育配合產業需求,強而有力、又極具正當性的治理手法。

還記得,我在就讀政治大學碩士班時,曾有機會代表研究生學會參與校務會議,即參與討論過一項「以各科系畢業生就業率,來評估該科系應擴增或縮減招生容量」的議案。印象中,令人意外的是,這樣的議案竟然沒有引起任何爭議,迅速地就被表決通過。是否顯示:這樣的邏輯已深植人心?連諸多基礎科學的人文科系,也內化了這樣的價值?

支持「就業率與評鑑、招生容量」掛勾的人們會主張:這樣的作法,才能夠減少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問題。鼓勵科系關注畢業生能否就業,提供勞力市場需要的教育內容,讓有需求的科系能擴編、沒需求的縮減,才是維護青年就業的負責任作法。但有趣的問題是:這樣的作法真的能夠降低青年失業問題嗎?又將造成什麼樣的效應?這是評論教育職訓化,必須處理的核心課題。

為什麼無法解決失業問題?

首先,我要必須要將「教育內容符合產業需求,就能降低失業問題」這個常識性的推論,先打上一個問號。

教育社會學的諸多理論已說明:教育成就和職業取得有關,但未必是基於「教育成就代表了『技術』或『能力』」(所學和產業需求相符),而很可能是「教育成就反應求職者的『潛力』,或是其處於廣大人力中的『階序』(儘管所學和產業需求不直接相符),而使得企業願意僱傭高教育成就者」。

這樣的原因在於,在實際的社會運作中,教育原本往往就難以預測或提供產業的需求為何,而只是一個具有排序功能、能將人力等級劃分的工具。然而,在教育成就與職業取得的階序對應關係中,教育被建構、誤認為經濟生產力的來源。

因此,倘若當教育在代表「人力資本」的養成外,更可能代表的是一種非經濟生產性的「文化資本」、「文化貨幣」(或所謂的「地位財」),我們自然無法期待:增加這樣的教育是能夠增進產業的生產力,並且進一步創造就業機會(儘管握有這樣的教育文憑,能有較高的機會被僱傭)。我們也無法理所當然推論,擴大過去就業容易的熱門科系容量,就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來。相對地,很可能的結果只是,就業機會沒有被創造出來,而再怎麼強化教育職訓,也只是徒增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辛勞和異化罷了。

然而,教育職訓化產生的負面效應卻是:各個科系紛紛棄原始的教育內容不顧,以產業需求為依歸。這對原本強調應用的科系可能影響有限,但對基礎科學而言,卻往往造成莫大的扭曲和殘害。一時之間,熱門的應用科系被獲准擴編,冷門的基礎科學則被紛紛刪減。

但諷刺地,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絲毫未因此而改變。而更有甚者,過去冷門科系的畢業生,因熱門科系容量受限,儘管所學未必直接符合產業需求,還頗有機會在勞力市場上找到一份工作。但如今,因為熱門科系的擴張、填滿人力「階序」空缺,投身冷門基礎科學的學生前景反而更加淒涼,因而變得更不符合「市場需求」,成為符應職訓化也不是、回歸基礎研究也不是,被莫名其妙扭曲犧牲的一群。

破產的「供給面經濟學」

說到底,這套強調「提升勞動供給端的生產力和彈性,就能夠促成經濟發展」、代表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席捲全世界的「供給面經濟學」,現實中早已被評為問題重重,形同破產。

儘管扣除前述「教育並非代表人力資本、只是一種代表階序的文化貨幣」的分析,在最樂觀的假設下,「教育職訓化」使教育提供的內容能高度符合產業需求,也的確創造出了大量具有高度生產力的技術勞動力。但要注意,生產上有了更多符合產業需求的技術勞動力,的確可能將提高生產力、促成更多的生產成果;但這樣的成果,並不會如同主流右派論述所聲稱的「雨露均沾」、公平分配到生產過程的參與者身上,反而往往只會促成握有資本者更能剝削獲利,而維持貧富懸殊的狀況。並且,資本的積累,也未必能帶來長期的經濟發展、或者創造就業機會。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與週期危機,和當代「工作機會消亡」的特質,已一一質疑了「提高生產力等同經濟發展和創造就業」的天真猜想。

而在令人悲觀的現實觀察中,我們發現,從1980年代以來以全世界為範圍的「教育職訓化」或是「勞動彈性化」,非但沒有解決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停滯的問題,青年失業率甚至持續攀高,當然也無能處理當前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然而,政客甚至還錯誤歸因地聲稱著:「這代表青年人力要更職訓化、彈性化!」很明顯地,資本主義的發展,有著人力素質之外的內在危機,已日益高昇,加強了以全世界為範圍的苦難。而在這樣的浪潮下,「教育職訓化」的論述卻是可悲、愚昧地主張:問題在「青年」、問題在「人力」……,使得曾經些微有著啟蒙長智理想的教育領域,也被整合進了異化、剝削的生產體制中。

究竟該怎麼辦?我們需要長期持續的細緻探討,對抗這些以「青年就業」為名、反而更加壓迫青年的政策迷思。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委)

(回目錄)
教育論壇:解決活化課程爭議 唯有回歸專業羅德水

■羅德水

延燒多時的北縣活化課程爭議,在教師團體堅定表達立場並於週日發動「516牽手護童年」遊行陳情活動之後,原本態度曖昧的教育部終於改口,吳清基部長日前明確指出:「周縣長踩到課綱的紅線。」教育部並且在5月13日發函(台國二字第0990081616A號函)台北縣政府清楚說明教育部立場。

教育部的立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活化課程違反教育法制:依據教育基本法第9條第1項規定,教育制度之規劃設計,係屬中央政府之教育權限,而課程綱要為教育制度規劃設計之重要部分,基於教育平等,應有全國一制性規範,不宜因地方自治團體之財政、能力不同,影響城鄉學童受教權益,北縣實驗方案之依據既為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即應符合課程綱要規範。

二、實驗課程不應全面執行:北縣英語活化課程既標榜為實驗方案,卻又不容許學校和學生家長自願參加,且又將於99學年度全面辦理,顯然已非屬實驗性課程。

三、非學習節數不屬於正規課程:台北縣政府為規避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規範,此前再三宣稱活化課程係「非學習節數」,對此,教育部明確指出,活化課程若定位為「非學習節數」,則應取得學校與學生家長同意,且課程內容不得為正規英語課程的一部分,否則將影響未參加學童的學習權益。教育部建議,活化課程宜調整為以補救教學、課後活動、課後社團活動等方式辦理。

四、應確保師資質量:教育部指出,英語教育成敗之關鍵,除經費資源投入外,師資品質更不容忽視,台北縣政府應確保縣內各國小英語師資質量是否合格、專業且充足,並研擬周妥配套措施,俾保障學生學習權益。

五、缺乏有關課程成效之實證資料:針對北縣府宣稱,活化課程獲得家長、學生高度支持一事,教育部則直指,北縣府所提供之成效評估資料,係屬意見調查類的間接性資料,並要求北縣府提供更直接的課程成效實徵性資料,例如,學生興趣、動機、能力之變化學習成效、評量結果、相關教育專業之評估等。

毫無疑問,相較於此前模棱兩可的態度,甚至放出在北縣試辦完成之後、將作為未來政策推動與課綱調整參考的風向,前揭教育部立場確實清楚點出北縣活化課程之缺失。一言以蔽之,北縣的英語活化實驗課程,既不適法又不專業。

讓人遺憾的是,在台北縣教師會發動「516牽手護童年」遊行陳情活動,以及教育部明確表態反對違反課綱的活化課程之後,台北縣長周錫瑋仍然表示,「中小學教育是地方政府權責,縣府一定會做下去」、甚至連「誰也不能逼我」都說出口了。

我們以為,本案是純粹的教育議題,非關政治,更不涉中央與地方之爭,或教師與家長之爭,究竟活化課程有無違反教育法制?實驗課程能否全面執行?強制加課何以又變成為非學習節數?會不會排擠其他縣市師資?顯然也只有回歸專業才能解決爭議。

(教師)

(回目錄)



討論區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No.194】一校一書,全校瘋閱讀@【【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世界知名博物館巡禮@【智慧藏百科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 》 2010-05-19』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