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報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創刊日期:2010-03-30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171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0-03-31 16:00:00 / 報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公益聯播]官網首頁
本期目錄
【小編說說話】
下一位,請進!----尋找社區劇場帶領人
【深度培育種子師資專欄】我中獎了!
【深度培育種子師資專欄】事情是這樣的──關於一些提問以及許多別人的話
「一人一故事劇場」國際導師講座的場邊觀察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社區劇場帶領人的養成,是在實務經驗的統整與反思中不斷來回穿梭的過程。
【小編說說話】
主編/曾令羚

乍暖還寒的三月,一天之內的溫度變化動輒攝氏十幾度,各位朋友可要保重身體啊!

春天似乎是計劃的季節,自然界的生物生長週期開始啟動,農事也開始繁忙,各項公部門的委託、補助計畫也在年假結束後紛紛明朗。春光爛漫中,我們最常做的事就是開會、喝咖啡、寫下構想,編織一年之計。春天似乎也是讀書的季節;春讀書、興味長,北區社區劇場種子自發性的讀書會已經鬧哄哄的開張了,我們一起打開眼界,「見樹又見林」。

這一期電子報的主題是「尋找社區劇場帶領人」,為大家介紹今年中心在社區劇場種子師資深度培育工作的重點,同時有兩位種子寫下他們的參與心得,與各位讀者分享種子在培訓過程中的成長與收穫。
下一位,請進!----尋找社區劇場帶領人

文/曾令羚(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

年初,應用劇場中心召開了北區社區劇場種子聯誼大會,與會的種子對於社區劇場工作坊的帶領技巧如何培養?如何進入社區?人在哪裡?種子的舞台在哪裡?提出了非常具體而迫切的疑問。 

誠然,作為站在第一線、經驗豐富的教學推廣團隊,我們知道種子從理解社區劇場的精神理念、體驗劇場活動的操作技巧到涉入社區劇場的實務演練,會有許多的疑惑需要釐清、辯證;關於社區劇場實務操作面的技巧步驟及思維態度,如何透過細緻的對話與工作將我們的經驗傳遞出去,也是中心責無旁貸的課題。 

從三年前開始,中心總共培育了超過200位來自全台各地的社區劇場種子師資,但真正有意願、有能力成為社區劇場帶領人的種子比例並不高。今年,中心將在台北市進行三期的種子師資深度培育工作,尋找願意積極投入時間、心力,立志成為社區劇場帶領人的種子,給予密集而細緻的培育,實際參與社區劇場的評估、推動、運作,經由發生在社區場域的實務操作與聚焦特定情境的深度對話,在實務經驗的反思與統整過程中,逐步培養種子帶領社區劇場工作坊的能力。
 
這一次培訓的目標對象,很精確的設定為「想成為社區劇場帶領人」的種子,因此設計申請書的問題時,我們便推敲許久,希望種子能藉由填答過程進行自我評估,一面檢視自己的學思經驗,一面釐清自己在社區劇場中適合扮演的角色。 接下來我們邀請申請者進行個別面談,詳細解說培育計畫的工作項目,這些工作包括:劇場進入社區之前的訪視、評估;種子如何在劇場工作坊的不同階段與講師互相搭配,鍛鍊引導技巧;劇場之外的社區組織工作如何進行?以洞察人們的社會關係;讀書與討論會的定期舉行,養成社區劇場帶領人對問題意識的敏感度。我們也與種子對談,了解他們在社區劇場中自我期許的位置。
 
最後,共錄取了七位種子參加第一期深度培育計畫,他們是:傅子豪、柯蕙鈴、林麗鳳、林瑩碧、吳中平、黃月春、賴妍君。這幾位伙伴都曾參加過一至三期的種子培訓,甚至或多或少有過劇場工作坊帶領經驗,在接下來的三、四個月,將會和中心一同進入台北市的社區展開劇場工作,我們也會邀請這些伙伴書寫學習過程的所見所思,與電子報的讀者分享。

【深度培育種子師資專欄】我中獎了!
【深度培育種子師資專欄】我中獎了!

文/黃月春 (社區劇場種子師資)

看到令羚垮著一張臉跟我催稿,真讓我於心不忍,很想跟他說:「騙你的啦!」但實際上確實是還沒寫好。

每一次參加社區劇場課程一結束,心情就很複雜,既是一種壓力解除的輕鬆,又有一種若有所失的悵惘;開始盤算著以何種身分參加明年的課程。
 
元月23、24日參加中心舉辦的種子同學會,會中大家感性的分享著他如何與社區劇場結緣的經過;這才發現到我一路走來受到多少的照顧與呵護。更感恩的是淑雅老師對大家宣布三月份有一項「深度種子培訓計畫」要開跑,我一聽精神為之一振,心中莫名興奮吶喊著:「我又要上課了!」
 
於是我就一如以往,費盡心思,想盡辦法,克服萬難的給他報名了!
 
還真的難度有些高,光是填寫申請書就讓人想到腸枯思竭,什麼參加動機啊、期待、收穫啊,還有我認為的帶領人特質、能力是什麼?更難的是要我回答自認為自己具備的帶領人特質、能力有哪些?真是激起我的公民與道德素養,我不卑不亢的據實回答:「尚待磨練中」,回頭一想!我這下慘了,真後悔寫那麼多幹什麼!
 
過程不止於此,申請書寄出經過審核錄取後,還要進行面試,一談(審)、二談(審),喬來喬去總算塵埃落定,開始進社區訪視。3月至6月底進行為期40至50個小時的工作坊,種子作參與式的觀察,寫紀錄加上進入帶暖身,第一階段(前一個月)由老師帶,第二階段種子承接與老師交叉帶領,第三階段由老師帶領,統整戲劇演出。大致的面談內容是種子的工作:跟著老師訪視社區、每週1天(3小時)工作坊、小組問題討論(限每週一次)、讀書會(每月4小時)。
 
參加這次的課程,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2到3人一組,看起來很簡單,隨便找也有!哼!偏偏就沒那麼剛好,剛開始人太多擠成一團,到最後差點不夠人;奉勸有興趣加入下一期角逐賽的種子,早早開始作暖身活動,跟對上眼的夥伴約出去吃個飯、喝個咖啡,聯絡聯絡感情吧!
【深度培育種子師資專欄】事情是這樣的──關於一些提問以及許多別人的話
【深度培育種子師資專欄】事情是這樣的──關於一些提問以及許多別人的話

文/傅子豪 (社區劇場種子師資)

事情是這樣的?記得懵懂的高中時期,面臨分組的生命方向時,我記得回答老師的一句話,「以後我想唸跟人有關係的東西,因為我喜歡與人互動!」於是,誤打誤撞地進入社會學的領域,前前後後將近十年時間(八年書本裡的求學時光,以及兩年現實社會的工作生活)。因緣際會,十多年後的今天,身為參與社區劇場的新鮮人,關於參與社區劇場深度培訓的想像,記得回答過淑雅老師的一句話,「其實就是想實踐社會學!」於是,有了這文章,也展開我從種子開始生根發芽的另一段旅程。

「人與人的關係」與「社會學的實踐」就是我進入「社區劇場」所感興趣的兩個部份,當然還有它「有機」而「有趣」的劇場形式。但在此我不想也不足以做艱深難懂的學理分析,如同社會學者在論文中的咬文嚼字,否則看完還是一頭霧水。我想從最近讀書會所讀的《見樹又見林》開始談起,作者亞倫.強森說,「同一批樹,有時是一座森林,有時候卻就是一堆樹」,關鍵就在能不能了解樹與樹之間的關係了。顧名思義,「見樹又見林」即是我進入社區劇場的態度及角度。

如果說每個社區或社群都是一片長相各異的森林,那麼對我來說試著了解每一棵樹(社區裡的每個獨特的人),以及樹跟樹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重要的課題。
 
我深信世界上存在著風景各異的森林,而身為社區劇場新鮮人的我來說,最有趣的莫過於可以在不同的森林裡探索,發現獨特而重要的人事物。

然而接下來呢?繼續「很社會學」地(套用強森的語法)問問題,「民眾參與其中的部份是什麼?民眾又如何參與?」,同時也問自己,「我參與社區劇場的部份是什麼?我又要如何參與?」再引用強森的說法「社會學為我開了一扇窗了解世界,也給了我一面鏡子,反映出我處在世界中,自己是誰。」相信社區劇場也是。

最後,就是行動與實踐。從新鮮人進入深度培訓的階段,期待接下來的學習及體驗,思考如何進入社區、貼近民眾,如何透過「劇場」的形式,讓自己見樹又見林,然後就如強森所說,「我們不只身處在這個世界之中,同時又要改變這個世界本身,使得一些環境向上提昇。」

提問了一堆問題,以及引用了許多別人的話,希望可以回答了「事情是這樣的?」。
「一人一故事劇場」國際導師講座的場邊觀察
文/曾令羚

兩個禮拜之前收到朋友的邀請,報名了一場在華山藝文特區舉辦的講座,主題是「一人一故事劇場的社會變革──卡翠納風災經驗與社會正義的推展」,由Pamela Freeman老師主講。她是資深一人一故事劇場導師,同時也是心理治療師;在卡翠納風災之後,進入紐奧良地區運用一人一故事劇場進行災後工作。

Pamela老師的演講花了許多投影片的篇幅介紹世界各地一人一故事劇場發展的概況,並延伸到他們與女性移工等弱勢族群進行劇場工作的經驗,讓聽眾對一人一故事劇場在社區/社群工作的方式有了概略的想像。但相對而言,對於社會變革以及劇場工作者如何面對社會變革,甚或參與及介入社會變革,這方面的經驗與看法並沒有足夠的分享,似乎是台下聽眾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

當然,Pamela老師還是帶來了相當寶貴的經驗之談,我在筆記中寫下了兩個關鍵字:一致性(congruence)、持續性(sustainable)。在卡翠納風災之後,Pamela與Jonathan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團隊進入災區紐奧良,團隊的成員盡量包含各種族群的人種,使得工作人員的組成能趨近於災區當地的文化脈絡,這是Pamela所說的「一致性」的目標。與當地社區的工作告一段落,在劇場團隊離開之後,紐奧良也成立了在地的一人一故事劇場團隊,這是Pamela所指的「持續性」的例子。

主辦單位援引一人一故事劇場在卡翠納風災的經驗,是為了台灣八八水災的災後工作進行準備。我相信,任何一個帶著資源(無論這資源是物質或專業技術)進入災區工作的團體,都應有這兩項關鍵要素的認知。但是,不應僅有這兩項目標,而且把「一致性」及「持續性」化約成工作團隊與社區的組成一致、工作團隊的形態在社區獲得複製,似乎把參與社會變革的工作簡化得太單純了。

組成的一致性的確可能有助於語言的溝通、信任感的提升、文化脈絡的理解,但不可諱言的,外來團隊始終是外來團隊,本質上就與在地社區不同,與其追求「一致性」,更要正視「差異性」,意識到在地社區有其特殊的生活方式、信仰、社會結構、經濟制度、發展歷史,意識到外來團隊不該成為在地社區的代言人,意識到外來團隊不該為在地社區做決定。更重要的是,意識到在地社區的主體性。如果在地社區的主體性被外來團隊考慮到的話,關於第二個關鍵──「持續性」就不會那麼狹隘的指涉為「成立了在地的一人一故事劇場」,而可能是經由一人一故事劇場產生了哪些在地行動,持續的產生社會性的影響。

最後,我還是要謝謝悅翠坊及辛苦籌辦這次活動的友人們。Pamela老師的演講提醒了我這個劇場新鮮人,劇場能做的事真的很多!
推薦訂閱
發放愛心 愛分享實物銀行-第十六期@【南投縣青年返鄉服務協會】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轉寄『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2010年3月號]』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