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報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創刊日期:2010-03-30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171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報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
2015-12-24 16:00:00/ 報主: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公益聯播]切膚之愛基金會魏愛倫學苑志工招募
本期目錄
近期工作報導: 新竹社區成果展:新埔鎮「霄裡溪環境劇場」
近期工作報導: 新竹社區成果展:湖口鄉「湖鏡社區劇場」
青年團專欄:一位社會系學生的應用劇場參與心得
青年團專欄:一位戲劇系學生的應用劇場參與心得
應用劇場大師對談:專訪香港資深戲劇教育導師陳玉蘭
報主的話
近期工作報導: 新竹社區成果展:新埔鎮「霄裡溪環境劇場」

文:徐耀璇整理(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輔導歷程紀錄

霄裡溪環境劇場是由一群新埔鎮關心霄裡溪河川議題的熱心居民所發起的。當地人稱為「母親河」的霄裡溪,是50年前居民賴以為生、用以洗衣種稻的河川,小朋友也會在課餘時間到溪裡抓蝦抓螃蟹,可以說,霄裡溪與當地男女老幼的生活息息相關。

然而,在長期缺乏環境永續經營的觀念下,除了居民丟棄家庭垃圾入河川之外,近年更遭受上游工廠排放廢水而導致霄裡溪嚴重污染。工業廢水汙染,影響當地居民的民生用水,例如熱水器受到腐蝕等等現象,更別說農業用地的土壤所遭受的汙染,重創當地賴以為生的農業經濟。

霄裡溪河川受工廠汙染的議題引發地方人士組成協會,進行抗爭、維護霄裡溪的清淨,他們長期與工廠、政府的環保部門、經濟部門協商,在得到有關單位口頭承諾將處理排放廢水後,他們也自發進行霄裡溪的水質檢測。過程中除了受到工廠的刁難,也面臨了當地居民的質疑。

這是一開始社區劇場平台接觸這群居民,觀察到他們所面臨的困境。雖然在協會的努力下,排放污水的工廠承諾2015年底將會零排放廢水,然而,協會所進行的河川關懷活動,包括水質檢測、激烈的抗爭行動等自發性的監督行為,在新埔當地引發的共鳴很有限。甚至,由於缺乏有效的溝通與理解,當地居民對於這群「環境鬥士」所進行的事情興致缺缺,甚至是排斥的。

近期工作報導:

 

透過社區劇場做為軟性的溝通媒介,讓學員在參與課程過程中,透過戲劇遊戲、社區地圖等活動,回歸探討「土地與人」的關係。課程一開始,一半以上的學員來自協會,且以男性居多,他們很急切的希望讓更多居民了解他們的努力,以及霄裡溪迫切需要的監督與復育工作上的關注。這樣的急切之情,對於課堂裡另三分之一的當地婦女而言,她們對霄裡溪的環境議題本來就所知有限,再加上性別權力的落差,而形成雙重的發言權不平等現象。

劇場課程因此有了大幅度的調整,藉由大量的劇場遊戲,解放學員的肢體與聲音,把社會角色的包袱,以及過多的話語權都先放下,學員慢慢在社區劇場的場域空間放開心房,讓不同的意見想法發酵、發聲。同時,學員們在戲劇活動中,同理彼此,了解更多不同角度的觀點與考量。大家都很期待每星期戲劇課程的到來,戲劇班成為學員生活中一個新的歸屬團體。在這個團體之中,他們能夠解放與對話,透過霄裡溪議題,探討社區公共參與的議題,或是回溯自己與霄裡溪的故事,藉以找出當地居民與河川的關係。

課程到了中期,學員已經醞釀出不少戲劇演出的素材,透過集體創作,學員決定在社區劇場的作品中,敘述從50年前到現今河流歷經的轉變,以及當地居民如何與這條母親河共處的故事。同時,社區劇場也在探討霄裡溪這條流經新埔五個里的河流,如何在今日受到污染之際,也流經里民之間,激發居民關心社區河川議題、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到了排練期,加入了三位青少年一同排戲,他們加入的原因是因為看到親戚每個禮拜上課覺得很有趣。這群青少年在課程中的現身別具意義,可見學員對於河流的關心,開始慢慢擴散到課堂之外的居民。

近期工作報導:

 

霄裡溪環境劇場的演出《霄裡溪‧藍與黑》演出受到很好的迴響,也引發許多的關注。在此之際,除了肯定居民四個月來的努力,同時也期勉社區居民以目前的基石,繼續耕耘河川與居民的關係橋梁,讓更多的居民發現當地的公共議題。

 

講師的話

文/曾令羚

每週五夜晚,在三元宮廟埕昏黃燈光下,一群村民圍著圓圈又叫又跳,分享彼此同住霄裡溪畔的生命故事和未來想像。

 霄裡溪劇場剛開始時,組織正面臨尷尬的團體重整階段。隨著工作坊的進展,原先寡言的婦女敢於大聲表達、彼此恭維的習慣被鬆動、越來越多人承擔團體工作,找到自己的角色。劇場工作坊從共同記憶的整理,重新看見人與自然的關係,護溪行動之中和周圍的個人與公共事務的關係。

 然而,聚焦環境議題的社區劇場,我們反覆梳理人與自然的斷裂、對河川汙染的意識覺醒、權力的差異,但是,每個居民不只要處理自身對於議題的態度,還有生活場域中的政治,例如性別、家庭、鄰里、社區頭人之間的。劇場講師怎樣在議題之中還能保持清明的洞見,運用適當的提問跟居民一起探究?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權力的展現?在成果展演的終點線之前,又能做到多少?

 我想,展演落幕之後,社區工作應該還有許多未竟之業吧。

近期工作報導:

 

社區悄悄話

為了霄裡溪我們參加了社區劇場,希望藉由劇場的模式,來吸引居民一同關心霄裡溪,了解它目前的汙染,分享未來復育的可能。

一開始加入的學員很多都堅持到了最後,二十幾堂課,風雨無阻,每個禮拜無論工作多忙都盡量趕來上課;學員們分屬新埔鎮好幾個里,過去可能從來不認識,透過劇場的互動、劇情的排練和與霄裡溪相同的回憶,原本彼此陌生的居民,終於在完成這齣劇時,成為了一個大家庭,彼此關心。

在《霄裡溪,藍與黑》成功演出後,看見大家驕傲的神情,我知道我們會有更多夥伴為社區的環境保育貢獻心力。也希望透過我們戲劇的演出,讓大家能夠重視環境保育的重要,在此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朋友,沒有你們的幫助,我們不會這麼棒。

近期工作報導: 新竹社區成果展:湖口鄉「湖鏡社區劇場」

文:徐耀璇整理(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輔導歷程紀錄

湖鏡社區位於湖口老街一帶,劇場學員平時就是積極參與社區藝文活動的居民,每個人都身懷絕技!這群學員參與社區的藝文社團重疊性很高,彼此十分熟識。即便沒有參與過戲劇相關的活動,大部分學員也都參與過土風舞或民謠的展演。基於學員的社區參與度和組織性都已經有一定的基礎,儘管第一堂劇場課時他們不斷嚷嚷:「我不會演戲,我可以只要當一顆石頭嗎?」沒過多久他們就「原形畢露」了。他們在劇場活動中活力充沛,沒有包袱,經常開懷歡笑到講師不得不提高嗓門請大家小聲一點。

劇場課程一開始,學員們根本不需要破冰,也不需要建立團體信任的過程,很快就進入了課程的主要活動。不過講師也意識到既然這個團體擁有一定的基礎,就不能讓課程限於單純表面遊戲式的活動,而當學員進行課後回饋時,打破他們東一句西一句的話家常模式也是重要的,以便帶入更批判性的思考與結構面的討論。

劇場平台以及講師對湖鏡社區的期許,是有原因的。湖境社區所處的舊湖口地區,擁有豐富的眷村歷史與客家族群交織的文化,天主堂、三元宮等不同宗教場所聚集,意味著族群的多元並存。湖鏡社區從原本湖口最繁榮的地區,歷經了鐵道與產業的轉移,人事地景都產生了很多變化,居民們在社區劇場過程中,便針對當地的故事與湖口老街的變遷歷程進行耙梳,並探討舊湖口的未來該何去何從?這些都是非常值得討論的議題。

湖鏡社區劇場學員的背景,有一半是因工作或婚嫁而遷移至此,另一半則是土生土長的湖口人。但是他們平時其實鮮少討論彼此所居住的舊湖口相關事情,透過社區劇場老物品故事分享的機會,才發現大家的經驗以及集體記憶是如此的豐富!以往被視為理所當然或是微不足道的事情,經過課堂的分享與討論後,延伸出更多歷史的梳理,以及舊湖口的發展對當地居民和產業轉變的影響。例如有學員帶了老物品,分享爸爸在她小時候用鐮刀刻姓名的故事後,打算回家再問父親,更多關於她們葉家人的故事。戲劇課堂中的分享與討論,漸漸的在學員的日常生活中發酵。

近期工作報導:

 

最後社區劇場課程根據居民課堂中分享的故事,串聯出屬於湖鏡社區的集體故事,編織出社區裡不同族群故事的集合小品:從一開始客家人的傳統生活,到國民政府來台的眷村生活,兩個族群的融合在舊湖口共存共榮,最後是離鄉背井的阿兵哥與新搬入的居民,如何在老街一帶生活與生根?而他們的下一代,又是如何成長的呢?

今年湖鏡社區通過社區劇場的過程,找到了社區的新活力,學員們也重新審視自己與社區的關係,以及湖口當地變遷之於居民的雙向關係。期待在未來學員能夠保持這樣的動能,繼續攪動社區的能量!

講師的話   

/鄒曉青

當應劇中心的負責人淑雅老師說:「曉青,你在社區劇場裡已經五年了!」

真的?我從一般劇場與故事媽媽社群裡跳進社區劇場裡有一段時間了。

今年我對這個社區加劇場卻不等於「社區劇場」的社造培力平台,認知與運作又增加了多少體會?

今年帶的是湖鏡社區,這裡的湖口老街是我用腳走了六年的國小上下學之路,之後也曾經在這裡住了十年左右,所以,既是社區劇場的帶領人,也算是半個社區的居民,這樣的角色讓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社區劇場可以帶給居民的想像是什麼,而居民又是如何回應社區劇場帶來的擾動。

劇場著墨的是居民如何在發展社區劇場的過程中,透過活動與對話發展與整合不同的視野。第一次的粉墨登場只是一個序曲,我們一起編織的故事與期許還有許多,且看社區劇場認識自己,連結彼此與環境互相對話討論的精神,在參與劇場的居民及這些居民參與的其他社區活動中綿綿瓜瓞。

好戲正開鑼,豈止是區區一齣戲而已。

近期工作報導:

 

社區悄悄話

劇團成立之後,整個社區好像活了起來,雖然社區原來就有許多社團在活動,但可能是性質不一樣,而且理事長和指導老師採取自由發揮的態度,讓上課的學員能在無拘無束,全然無壓力的狀況下,盡情發揮演出。無論台詞、道具、服裝、台步等等,都是讓大家全然的參與和創作。每個人都覺得劇團少不了自己,竭盡所能無私的奉獻。每次下課了都還依依不捨,期待下堂課快快來到。

我們總共表演了四次,無論在社區內或在社區外的表演,大家都好開心,因為可以將自己的故事,盡情發揮,讓社區更多的居民知道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的故事。劇團剛成立時,大家都說不會演,可是漸漸地,大家都得心應手,台詞越來越經典,甚至許多團員讓家裡的先生、太太或小孩一起參與活動,全家動員。最後一場的表演,也有居民要求讓他們臨時客串演出,整個劇團在社區裡造成轟動,引起社區居民許多的共鳴與討論,這是劇團最值得驕傲的地方。

『湖鏡湖鏡,熱情有勁;湖鏡劇團,歡迎來玩。』

近期工作報導:

青年團專欄:一位社會系學生的應用劇場參與心得

文:蘇品瑄(應劇中心第一屆青年團員,現為台大社會系四年級)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一開始接觸到臺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是升大二的暑假。那時正值剛進入社會系滿一年的時間,我正在學習如何關心不同的議題、如何對自己所關心的部分進行更深入的釐清和認識,並和自己所學相連結;也嘗試將複雜的議題,用較親近的方式對他人述說,並試圖進行溝通和互相理解。後來在網路上因緣際會地發現了應劇中心招募實習生的訊息,初步了解到中心致力於劇場與社會連結的目標,便很興奮地報名、加入實習生的行列。

    在實習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剛開始協助中心繕打錄影檔文字記錄時,看到一群住在花蓮的媽媽們,被用戲劇的方式引導,呈現他們注意到的社會現象或親身經歷的事件。表演後的分享時段,一位曾實際經歷這段過程的媽媽這麼說,她終於知道為什麼一個「良民」會變成一個「暴民」,而政府的政策及作為是多麼地缺乏人情。在記錄這些影像後,我很驚喜地發現,透過討論、互動並以戲劇呈現,參與者能投入於自己可能不曾扮演的角色中,了解不同角度的觀點,又能使我們在觀看的時候很容易產生共鳴、並能試著設身處地的思考。有了這樣的互動過程,或許可以為這些問題帶來更多改變的契機。

    帶著這樣的感動,隔年暑假我再度報名了應劇中心的青年團計畫。在淑雅老師的帶領和引導下,我們從戲劇遊戲、議題發想和討論中,一步步地認識何謂「被壓迫者劇場」,也在今年暑假與青年團夥伴們一起製作了一齣以護理師勞動問題為主軸的論壇劇場──《難丁格爾》。經由做中學的方式,我在學習擔任演教員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要把一個議題勾勒出來、用論壇劇場的形式邀請觀眾討論,不僅自己要對這個議題有足夠深入的了解,也要透過角色塑造和不斷排練來釐清角色之間的權力關係。雖然第一次的經驗十分青澀,不論是演戲技巧或與現場觀眾互動都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但可以和來自不同領域的夥伴一起學習成長,並以一個參與者的身分,更進一步地去思考應用劇場的作用和意義,讓我非常珍惜這個可以完整投入論壇劇場生產過程的機會。

青年團專欄:一位社會系學生的應用劇場參與心得

 

              這次很有幸可以參與應劇中心與樂施會於十月底合辦的「透過戲劇教育培養世界公民」工作坊行政工作。工作坊特別邀請香港以戲劇手法進行世界公民教育的重要推手陳玉蘭老師,並有許多臺灣各種NPONGO的組織工作者以及戲劇教育工作者參與。這是我第一次近乎全程參與整個工作坊的籌備和舉行,也是第一次接觸到「過程戲劇」(Process Drama)的概念和實作方法。除了熟悉打理行政工作事項之外,也於工作坊進行時在一旁觀察學習。陳玉蘭老師很用心地準備工作坊的教材和活動,並在穩妥的節奏裡、用令人感到舒服的方式與參與者互動、給予誠懇切實的回饋與建議。此外,也看到參與者們因為背景差異而激盪出許多有趣的產出,並試著將自己所關注的議題,與老師的提供教案、戲劇手法相互參考、結合,實際創作出適用於臺灣情境的世界公民教育結合戲劇教育的教案。我覺得將世界/全球的視野帶入戲劇教育中是很精采又重要的事情,不論是食衣住行等日常消費生活,或是勞動的生產,都存在和世界不同地區之間的權力關係,但是這些關係的理解和討論卻十分不容易。在這次的工作坊中,陳玉蘭老師用童工和農業等議題為例,進行很清楚的架構和戲劇方法上的教學;從參與者的反應、回饋,以及工作人員後續的討論裡,都覺得可以從中延伸和調整出更多與台灣經驗相關的教案發想。這次的工作坊也讓我回過頭去想自己當初參與應劇中心活動、想用親近的方式對他人述說和討論議題的想法,同時試著去思考戲劇教育在這之中可以有什麼樣的可能性。

青年團專欄:一位社會系學生的應用劇場參與心得

 

             工作坊結束後一個月,又與淑雅老師、師丈及青年團夥伴們於定期舉辦的讀書會中相聚,一同討論了應用劇場的一些歷史脈絡和近期的社會事件。對於應用劇場的背景、相關理論和實作,以及不斷發生的各種議題,我都還有很多的未知和缺乏待慢慢補足,期待未來也可以一直與這些同樣充滿熱情的夥伴持續學習,一點一點地積累、一步一步地嘗試。

青年團專欄:一位戲劇系學生的應用劇場參與心得

文:郭堂安(應劇中心第二屆青年團員,現為台大戲劇系三年級)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在我們系上,如果要製作一齣戲,文本是出發點(多數時候),一切以文本作為框架,籌備期,挑劇本、徵選演員和助理(一場廝殺),排練期,導演、設計理念呈現必會出現劇作家介紹、劇本時空背景介紹、文本分析,演員背台詞、丟本、做好角色功課,系上的主流表演學派是Stanislavsky體系,角色自傳、角色動機由內而外,面對最常的質疑是:什麼是最像劇本/角色的Research?、你真的有讀懂劇本嗎?排演課、導演課、設計課無一不是如此。

直到接觸了應用戲劇,認識到學校沒教過的應用劇場體系,才知道原來有另一群人這樣子「玩戲劇」,而且是這麼帶有社會性的,對我來說不只是看見戲劇的新面貌,還是一個迷惘期重新思索自身的轉捩點,當時因為系上的制度,往往會搞得灰頭土臉,主流商業劇場的訓練裡頭,效率至上,高密度的排練與上工,外加上甄選制的競爭壓力,很容易造就一個封閉而且高壓的環境,往往會讓我思考如果戲劇不再好玩、有意思、和社會有緊密的連結,那不是做起戲來很空虛很無聊,甚至是被異化的過程嗎?

所以報名了加入青年團,真正接觸被壓迫者劇場、進入社區實習、參與戲劇融入公民教育工作坊、觀看論壇劇場的試演與演出,好像摸到了應用戲劇的邊,回溯自己三個月前第一次進社區的感覺,是種自己對於劇場消失已久的熱情的召喚,也是都市小孩從未有過進入鄉下社區的歸屬感,做了一個半小時的車,外頭的風景從都市、高架橋再到深山,到了差點錯過的霄裡溪三元宮立牌,最難以忘懷的,是我一走下車,那撲鼻而來的牛糞味。

青年團專欄:一位戲劇系學生的應用劇場參與心得

 

第一次下社區擔任協力,還和居民一起玩劇場遊戲,難免有些緊張,但是有去過霄裡溪的就知道,居民非常的「愛玩」,而且親和。看到劇場遊戲從排練場搬到社區,主體從戲劇系學生變成居民,雖然有些遊戲看得出來沒有玩得那麼成功,但是整體氣氛和在系上玩劇場遊戲感覺好不一樣,少了爭奇鬥豔的競爭感,而且會慢慢看到居民身體感不一樣了,劇場遊戲的魔力開始在社區裡面發揮作用。

長期下來,可以看見社區劇場的進行方式,先利用劇場遊戲卸下彼此的慣性、社會角色,接著居民分享自身或社區的故事,整齣劇從居民分享的故事慢慢捏出來,沒有、也不希望有固定的劇本,只留個故事的梗概,像是共同創作的形式,把最高的主體性還給居民,居民利用他們自己的觀點演出角色,少了專業,卻更多了點粗糙的真實感,即便有時候會覺得講故事時討論方向過於發散、看排時問題重重,但是能夠看到居民努力協商、共創自己的故事脈絡,最後有個小成果時,回過頭來就會覺得很有趣也很感動。

跑了霄裡溪又跑了湖鏡,每一次都因為人員組成有些許不同而有新的團體氣氛,也看到身為講師本身的職責,不太像是導演作為戲的最高決策者,反而像是舞監的角色,守護著這齣戲的成長,但比舞監角色更多出來的,是必須維持良好的團體運作,依據居民的狀態和回饋,給予新的遊戲、給害羞的居民多講點話、調整居民說故事的方向,之間的細膩處理與體察絕非只是個帶遊戲的領導者。

論壇劇場也是一個衝擊我的劇場形式,參與了難丁格爾的排練之後,有很多感想和疑問仍然懸宕在心裡頭,尤其在接觸社會學以後,包含丑客,包含取代。應用戲劇還有好大一塊是我需要去探索的,教育劇場、一人一故事、欲望彩虹、戲劇治療,對我來說都還是些充滿想像的名詞,我也想發掘更多好玩的劇場遊戲,藉由玩,看見更多社會關係,挖掘更多故事。相對于主流商業劇場,我看見更在地、更真實誘發於人民生活中,真正串聯起人們的戲劇,也更接近我想要做的事情。青年團專欄:一位戲劇系學生的應用劇場參與心得

應用劇場大師對談:專訪香港資深戲劇教育導師陳玉蘭

文:徐耀璇

圖: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提供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長期透過多元的戲劇方法,進行公共議題關懷的深度與廣度培訓。今年十月,應劇中心與香港樂施會合作,舉辦為期三天的「透過戲劇教育培養世界公民」工作坊,邀請香港以戲劇手法進行世界公民教育的重要推手陳玉蘭擔任授課講師。本文整理了我們與陳玉蘭老師的訪談,分享她如何投身應用戲劇的領域,以及致力於戲劇教育的豐富經驗。

身為香港戲劇教育重要推手的陳玉蘭老師(下文以其英文名Phoebe稱呼),其實是半路出家。Phoebe從小學業表現非常優異,大學就讀香港大學的工商管理學系,當時的她選擇商學系是覺得商業跟「人」息息相關。1989年,發生了六四天安門事件,這是Phoebe人生重要的轉捩點,她質問自己:「我到底能為這個『社會』做什麼?」開始與自己及社會產生對話,她意識到那個成績優秀、選修熱門學科的自己,好像一直活在別人的期望之中。此時,「戲劇」這個她從小就非常喜愛,但是一直不能被歸類成志業、只能當興趣的領域,跑進Phoebe老師的腦海中,原來這才是她想要與社會對話的方式。所以她進入香港的中英劇團工作,擺脫他者的期望,開啟了戲劇路。沒想到,一步一步的走,沿途的經驗不斷地豐富、拓展著她的戲劇生命,就逐漸走出自己的路了!

陳玉蘭老師在戲劇這條路上的經驗,讓我想到賈伯斯曾經說過: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意味著人生所經歷的點滴,我們沒有辦法預知它們能夠建構出怎樣的未來,但是當我們保持信念走下去,這些過去的片段,都將串聯帶領我們到了現在的位置。Phoebe老師因為想要接觸戲劇,開始進入劇團當藝術行政;數年後因為心裡還是最喜歡表演,所以離開劇團開始當自由表演者;因為需要多角經營自由創作者的身分才能獲得足夠的經濟來源,所以開始從事戲劇教育;因為發現自己沒有足夠的方法能夠應對戲劇教育的工作之需,所以決定出國進修、精進戲劇教育的能力。但是,別被這樣的線性論述所誤導,以為她的戲劇之路是「順遂」的。Phoebe老師在職涯的路上,不斷保持與自己以及社會的對話,不斷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選擇嘗試而不是否決,同時也很誠實的面對自身的不足,或許正因為如此,過程中的抉擇與選擇,才能不斷的累積與前進吧!

Phoebe老師從英國學成之後,香港的大環境有別以往,在教育改革的計畫中,原本一直缺乏戲劇的位置,2000年開始肯定戲劇的重要性,戲劇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前景看好。Phoebe老師當時與澳洲格理菲斯大學(Griffith University)合作,將戲劇教育課程引進香港,讓有志者可以在本地學習,突破以往得越洋求學的種種限制。2004年,Phoebe告別原本的自由工作者身份,投身到香港藝術學院任職,推廣香港在地的應用劇場與戲劇教育工作者培訓。此期間,正在進行互動教育研究的香港樂施會(Oxfam HK)找上玉蘭老師,希望透過她的戲劇教育專長,共同研究發展一些可行的教案,推動世界公民教育。Phoebe自大學受到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影響,多年來所做之事都關注及聯結社會議題,因此她與香港樂施會的合作也就水到渠成,他們從中不斷思考如何更多元的使用互動教育中心,以及串聯更多有志一同的人。

儘管香港的戲劇教育政策一直沒有正式落實,戲劇教育工作者卻紛紛由下而上的與教育單位或是民間單位合作,使得整個大環境越顯友善。剛開始玉蘭老師與學校合作時,校方的態度雖是開放的,但是認知仍限於認為讓學生「玩一玩」也不錯的觀念。不過,往往在課程結束之後,學校發現戲劇教育所做的比他們預期的多更多。當戲劇教育的價值慢慢被社會看見,需求不斷提高,Phoebe越感分身乏術、無法回應外界的所有需求,因此一度感到孤單與疲乏:「Phoebe只有一個,沒有辦法幫助每一個人。」然而,正因為這樣「供不應求」的狀況,讓她發現自己的專業比原本預期的能做更多,因此,她持續培訓戲劇教育工作者,讓戲劇教育專業開始在香港播種,當更多人做這一行,就可以做得更遠更廣。

應用劇場大師對談:專訪香港資深戲劇教育導師陳玉蘭

 

      陳玉蘭老師近年集中心力深耕香港的戲劇教育工作,甚少受邀到海外授課,今年應劇中心能邀請她來台灣開設工作坊非常難得。在工作坊的現場,我所觀察到的,除了Phoebe老師帶來的豐富教案,提供學員透過戲劇進行世界公民的教育訓練之外,更是細膩的透過一次次的提問,引導學員思考每個教案環節設計背後的原因,應對到時教學現場有可能面對的情況。同時也讓學員們看見了戲劇的張力與美感,而不單是功能性。不論學了多少策略,擁有多少專業,「怎麼用」才是重點。要實踐其中的精髓,需要慢慢嘗試,並且在錯誤與衝突中調整。Phoebe提醒大家,這三天工作坊後,雖然學員得到紮實而豐富的收穫,還是要實際操作,即便過程中有機會碰到一鼻子灰,都是很重要的學習。

應用劇場大師對談:專訪香港資深戲劇教育導師陳玉蘭

                最後,「除了劍法,還有心法。」這是陳玉蘭老師勉勵她的學生時說的一句話。如何使用這些戲劇策略聯結到要探討的議題,以及觀察參與者的涉入狀態等等,戲劇教育除了技巧之外,藝術性與教學法是策略之外的心法。這兩者是讓戲劇教育工作者在面對外部需求時,不是成為一名匠師,而是高手的關鍵。我想這也是台灣戲劇教育工作者,可以共勉的!

應用劇場大師對談:專訪香港資深戲劇教育導師陳玉蘭

 

報主的話

又到了歲末年終的時刻,本期電子報整理了今年度在新竹兩個社區的紀錄,同時也邀請指導老師與社區親自分享過程中的點滴故事。

另外,今年應劇中心與香港樂施會首度合作,舉行了為期三天的【透過戲劇教育培養世界公民】工作坊,本期電子報也訪問了帶領此工作坊的陳玉蘭老師。

最後,應劇中心的青年團培訓計畫已邁入第二屆,本期將收錄第一屆和第二屆的青年團團員培訓過程的分享,非常精彩呢!各位朋友趕快先睹為快吧!

推薦訂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Yilan美食生活玩家》】
轉寄『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電子報【2015年12月號】』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