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創刊日期:2009-06-12
發報頻率:週刊
訂閱人數:35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報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時間: 2010-04-13 05:00:00 /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公益聯播]第四季早上講堂
本期目錄
本期期數
【社造觀點】公民審議會議與世界咖啡館研習會
【社造大小事 1 】飛閱台灣--齊柏林空中攝影展
【社造大小事 2 】2010年1月份到3月份捐款明細
【重建觀點】誰是山林破壞者?論國土復育政策
【學會電子報刊尾】
本期期數
學會電子報第131期
八八水災重建快訊第34期

本期開始學會電子報置前,重建快訊置後,如有不變敬請見諒!

【社造觀點】公民審議會議與世界咖啡館研習會
【社造觀點】公民審議會議與世界咖啡館研習會(編按/陳憶潔)

2010.3.30 營建署主辦「公民審議會議與世界咖啡館研習會」,小編特派現場參與了解研習內容,將第一手消息呈現給關心公眾事務的朋友們分享,才疏學淺的我來著筆寫文,如有錯誤敬請指教。




前言

在台灣一般人參加公共討論的經驗往往不佳,舉凡公聽會、說明會、里民大會往往落入會開的越多,就越模糊,甚至覺得資
訊不透明、公民社會的信任基礎越趨薄弱。鑑於代議民主的侷限,西方世界興起了審議民主的潮流,透過審議式的民主參與,追求更好的民主決策品質。近年來台灣也引入了多種審議式的公民參與模式,「世界咖啡館」是其中機動性高、成本相對較低,在社區的操作性相當友善的一種模式

世界咖啡館如何運作?
小至12人,大至上千人的討論模式,類似咖啡館的圓桌設計,以四到五人一組展開輪番對話,經過約30分鐘(時間不等)第一回合討論後,進行大風吹換座位,只有原來選出來的桌長不變,其他同桌的人全部都要分開到別組。ㄧ個完整的世界咖啡館討論最少包含三回合,第一回合鼓勵與會者說出自己的經驗,藉以盤點相關問題。第二回合討論可以怎麼面對問題發展行動?第三回合歸納具體的行動方案。

【社造觀點】公民審議會議與世界咖啡館研習會在這樣的討論流程中,透過成員的流動以及桌長的整理,會出現如蜂蜜攜帶花粉在不同花朵之間散播授粉的效果,對於促進團隊溝通,知識交流、人際網絡連結、分享創意等目的非常有用。確實是減低團隊隔閡、鼓勵公民發言、因應團隊人數過多,避免議程與型式死板,避免民眾往往因社會位置或文化素養等差異而不敢在公眾之前發言。而經過活絡的腦力激盪之後,也特別容易激盪出新想法與新共識。

小結

這次參加這個研習,讓小編在審議民主這堂課上有很大的收穫,尤其在社區營造上,我們三不五時會需要和居民開會,和民眾接觸,若是能將這樣的模式與概念徹底吸收,想必能夠在社區改造上與溝通上,更有Sense!

詳細內文與照片請按我
【社造大小事 1 】飛閱台灣--齊柏林空中攝影展
【社造大小事 1 】飛閱台灣--齊柏林空中攝影展(文/陳憶潔)
最近這個展覽在台北展出,前幾天小編也到了現場要好好看看"空拍的視野",那是一看到畫面,你的眼神就整個都被吸住的展覽,入場先是展覽八八水災空照圖,我看見了高雄新發村土石流、六龜斷橋、小林村整個面村的地表;屏東佳冬淹大水到處都是死魚、高屏溪出海口漂流木一望無際、林邊田野全泡在水中、霧台新好茶崩山畫面、台東太麻里溪出海口以及新形成的堰塞湖、達人茶茶牙溪崩山畫面。光是這一小間展覽我就駐留許久,很仔細看著畫面內容,「攝影」的表達情感是很直接的,除非經過後製做成商業攝影,否則相機的眼睛看見什麼,拍下的就是什麼,這在之後我看「台灣土地的今昔對照」有很大的驗證,漂亮的山水是湛藍與翠綠,污染的山水是光禿與汙濁,這完全無法假裝或逃避,蘭陽平原的浩瀚、龜山島美麗風景、澎湖吉貝島各別風貌,和高雄工業城市空氣污染、大漢溪河口盡是土黃色的重金屬物質,這實在是太對比了。

活動名稱:「飛閱台灣 齊柏林空中攝影展」
主辦單位:墨色國際
展演館別:中1B館
展演日期: 2010-04-03 ~ 2010-04-30
展演時間:11:00 ~ 21:00
展出地點:台北華山創意園區中一館一樓 
入場方式:免費入場、現場無導覽
相關網站:http://正負2度c.tw
www.jimmyspa.com

【社造大小事 1 】飛閱台灣--齊柏林空中攝影展 【社造大小事 1 】飛閱台灣--齊柏林空中攝影展

【社造大小事 1 】飛閱台灣--齊柏林空中攝影展 【社造大小事 1 】飛閱台灣--齊柏林空中攝影展

詳細內文與更多照片請按我

【社造大小事 2 】2010年1月份到3月份捐款明細
統計時間:2010年1月~3月份
資訊提供: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處
捐款者:財團法人台北縣私立輝容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
捐款項目:烏山頭水庫
總計:20,000元整

感謝您的捐款,是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

【重建觀點】誰是山林破壞者?論國土復育政策
【重建觀點】誰是山林破壞者?論國土復育政策(編按/陳憶潔)
搭著「齊柏林空中攝影展」來說說我們的山林狀態,照片是不會騙人的,我們看見光禿禿的山,即使還在,但也不茂盛了,崩落的土石沒有樹根幫忙抓住,還看見了大片檳榔樹、果園開始耕種,民宿開發在半山腰,人口稠密的台灣,我們與土爭地,因為無法往海上拓展領土,那就只能往山坡前進;國土復育何其容易?幾千年來台灣才能有這樣翠綠的山林?中央山脈每年長高約0.5~1Cm,那3千多公尺的玉山是要多少年才能形成?很明顯的,要是還砍伐、濫墾、水災崩落,那麼成長的速度已經跟不上復育的時間了!
-----------------------------------------------------------------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轉自
地球公民網站

一、山林政策

全台山坡地大都被劃分為「林業用地」、「農牧用地」。依據所進行的第二次之森林資源航測調查(1972-1977年)。在全島林地面積186萬4,700公頃中,國有林地占155萬308公頃,其中經濟林地占59%,施業限制地(水土保持關係)占14%,保安林地占19%,施業除地占8%。

 「經濟林地」,在海拔2,500公尺以下的原始森林,大都在過去百年來被全面伐除,根據官方統計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實際面積應遠遠超過),爾後又以林相變更、林相改良的名義,全面破壞原始闊葉林,因伐木而開闢的林道,根據1981年統計,全島長達3,682公里,這些林道加上後來的橫貫公路,正是山區開墾之濫觴。

【重建觀點】誰是山林破壞者?論國土復育政策時至今日,這些伐木跡地,有些重新演替為天然林,有些則繼續人工營林,執行所謂的「撫育」,如除草、削枝,維持單一樹種的人工植被。人工營林,基本上是視「樹」為作物,造林的過程中砍伐森林,開闢道路,對水土保持破壞極大,重新種植的小苗,至少要經5-10年以上才能成林,其作業模式,對水土保持的損害僅次於果樹、蔬菜等短期作物。原住民保留地中,有許多被劃入「林地」,政府以「獎勵造林」鼓勵人民執行著「砍樹、種樹…」的循環利用方式(例如1996年的賀伯災後,政府推出全民造林運動,總計造林3萬8,000多公頃,其中收回農墾地再造林者僅214公頃,意味著可能毀林3萬多公頃。)

即使是「保安林」[1],依照保安林經營準則還是可以進行更新、撫育的作業(即伐木再造林),經主管機關農委會林務局許可,還是可以把森林砍除推動公用事業、公共設施、公共建設、探礦或土石採取。也就是說,依現行保安林的經營方式,並不能避免水土破壞。

另外,山坡地上所編訂的「農牧用地」,在編定的過程中,並未真正調查是否適合農牧使用,許多農牧用地的地形陡峭脆弱,一旦把森林伐除或從事農耕活動,極易造成水土流失,這是土地利用管制中失落的一角。

簡而言之,檢討山坡地不當利用,必需先檢討林業政策。可惜的是,從2005年開始所推動國土復育條例或行動策略,都未碰觸這些課題,甚至還是允許在所有區域進行「林業保育必要之復育及疏伐作業」,而對於收回出租林地再造林,也還是停留在經濟林的思維。

全文請看

延伸閱讀:「造林」不如「護林」─護林政策大突破
【學會電子報刊尾】

【學會電子報刊尾】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
【學會電子報】第131期
【重建快訊】   第34期
發行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刊日期:民國九十九年四月九日
發行人:曾旭正理事長

工作人員:楊志彬 ,李敬孝 ,吳碧霜 ,洪琳茹 ,陳芬瑜 ,蘇之涵
,胡梓筠
執行編輯:陳憶潔
聯絡地址: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聯絡電話: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E-mail:cesroc@seed.net.tw
網址:
www.peopo.org/cesroc
捐款帳號(郵局劃撥) 帳號:19002492  
戶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推薦訂閱
覺青性電子報第20期 2013-08-20@【覺青性電子報】
黎明腳蹤013期@【黎明樂活報】
轉寄『社造電子報《No.131‧34》世界咖啡館研習會。誰是山林破壞者?請還山脈本色』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