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電子報《No.61》12/9-12/10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重建見學之旅@高雄─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ugust 22,2014本期期數:重建快訊第61期
*本期期數為 重建快訊第61期
*尚未繳交各年度常年會費的會員們,學會希望能繼續得到您的支持與肯定,我們將持續為台灣的社區營造最大的努力!為了保障您的會員權利,敬請撥冗繳交會員年費:加入會員、繳會費方法如網站所示。
【重建觀點】小農復耕-引社會力入八八重建之路﹝下﹞
編按/強調自然農法、在地生產、組織培力的小農復耕計畫在歷坵部落展開,經由台大農村讀書會學生與農村陣線人士的引領觀察下,發現當地農友們對於小農復耕有著深切的期盼。從第一期培養的小米,到第二期栽種的洛神花,均見證了在地合作的踏實與和諧,也在這一場場的農事中,面對了農業轉型的思索,以及合作共識的再推動,小農復耕要培養的,是細水長流的信心。
(文/徐肇尉、圖/陳芬瑜-台灣農村陣線)
回到台北之後,我們開始討論在歷坵訪調的可能性,如果在歷坵進行訪調,參與小農復耕,或許我們可以親身經驗一場前所未見、另類的農村轉型過程,除了農業形式上的改變,未來在社會、文化上可能有不同層面的轉化。於是我們第三次到歷坵,與聖華討論訪調一事,並計畫了十天的訪調行程,想從短期在地駐點觀察,隨著歷坵部落的生息與脈動,跟著農友的農事勞動,希望能以貼近在地的方式認識歷坵,以及小農復耕中參與者之間的互動。
十天訪調過程中,我們觀察了小農復耕開會的過程,看著原本互不熟識的大家──長久生活在歷坵部落的農民們與來自都市的漢人── 一從互動中尋求共識過程。農友們決定以小米作為小農復耕第一期的作物後,就開始整地,砍草,我們也就一起參與的小農復耕田間勞作,很多人終於第一次把汗水滴到養育自己的這片土地裡了。在這幾天中,我們也跟著農友到他們的田裡幫忙,學習,跟著杜爸爸杜媽媽一起砍草、種小米,與林媽媽一起摘樹豆、剝樹豆,也與老人家在農忙之後一起用餐……。
那次的訪調最後是依依不捨的結束了,我們也在訪調中,發現許多小農復耕計畫在實踐上有趣的環節,比如說復耕的實踐上,要怎麼面對當地長久習慣的經濟形式,要怎麼面對歷坵原有權力關係中,甚至是面對到參與小農復耕的農民要怎麼面對這樣的農業轉型,這些問題也成為我們後續想要更進一步來探索的。
〈圖/小農復耕發展規劃〉
之後的幾個月,每每到了小農復耕需要農忙時候,我們就會再回到歷坵部落學習與幫忙。小米播種的時節,我們用杜爸爸發明的播種機,一粒一粒將小米埋入田中。一個月後,我們又回到歷坵跟農友們一起拔小米草,感受到整日下來彎著腰,或跪或蹲埋頭拔小米草的緊迫感(怕拔壞,壓力很大!),老人家都笑說我們都壓力太大了不敢說說笑笑。雖然說十分勞累,但卻有種著實的踏實感。
六月初,是收小米的時候了,聽說杜爸爸費了好大的力氣在趕鳥,雖然當時正值期末的大家就無法參與,但是又在七月中的小米收穫祭回到歷坵,芬瑜與聖華等人準備在這天進行小農復耕豐收會。豐收會的準備時間裡,我們跟著老人家一起學習包avai(小米粽),幫忙盛裝釀好的小米酒。小米收穫祭是歷坵部落重要的日子,部落裡舉行許多重要的儀式,在這個同樂的時候,聖華跟芬瑜還被我們的學生安排上台表演,結果我們匆忙的準備幾首歌來表演外,也透過這個機會,讓部落的其他居民知道現在部落裡面有一群嘗試用自然農法耕作的農民。
部落的小米豐收祭結束後,接著進行自己小農復耕豐收會,桌上擺滿我們自己做的小米酒和散裝小米等小農復耕的成果,小農復耕的嘗試已經達成階段性的成功了。這個嘗試一開始,大家就一直頂著不知道有沒有收成的壓力,對復耕過程充滿不確定性。而在達成目標的背後,更實在的是芬瑜、右檸、聖華與參與小農復耕老人家們持續互動與陪伴產生的互信與默契,在這一年來,在歷坵一次又一次的會議與互動,協調彼此的意見,共同討論復耕作物的選擇,生產的規模,耕作的方式,支持經費的使用,產品的形式與包裝,強調一切以在地的思維作最主要考量下,一步一步地形成共識。
這似乎與去各種忽視在地脈絡的工程建設與扶助計畫不同,小農復耕支持計畫中,透過與在地建立深厚的互動關係,讓地方的意見受到尊重,計畫也從農友的意見做各種安排,此外芬瑜與右檸在計畫中長期的陪伴在地的農友,而產生深厚的信任關係與彼此的默契,從對過去的反省,修正歷坵小農復耕的實踐之路,讓小農復耕雖然規模不如其它八八水災後各個重建計畫來得轟轟烈烈,但是它所得到支持與認同更讓這個行動能順利地進行。
生長在離鄉離農世代的我們,很容易就忘記(也許是從未知道過)台灣這片土地是如何滋養我們成長,更會不知道台灣農村在社會變遷下面臨什麼樣困境,我們不敢說我們已經展開了什麼行動,不過我們還是認為「理解是行動的前提」,總要先對我們關心的議題進一步地了解,於是我們進到歷坵實地的觀察,未來也會持續地觀察與認識台灣其它的農村。在歷坵我們看到在地農民的踏實,與自然相處的和諧,以及小農復耕的行動中的社會實踐者如芬瑜、右檸,是怎麼陪伴在地的農民,共同協調,編織出小農復耕這種重視地方主體性的經濟扶助。
第一期的小米收成後,我們又回到歷坵,除了持續進行農村訪調,跟著老人家做一些農事。小農復耕的農地上第二期的洛神花長很健康,對於小農復耕這個新的嘗試,相信參與小農復耕的每個人會越來越有信心。原文請詳
延伸閱讀:小農復耕-引社會力入八八重建之路﹝上﹞
【重建消息】預告>>12/9-12/10莫拉克風災災後社區重建見學之旅@高雄
十二月,社區營造學會與高雄旗美社區大學莫拉克重建站邀您一起走入八八災後的高雄重建現場,閱讀強韌、精彩的社區成長故事。
在高雄縣六龜與寶來,我們看到社區組織堅韌的生命力。風災期間,普通賣場「悠遊山城」搖身一變為受災民眾、救難隊員與各界志工的避難場所;六龜救難協會與熟諳水性的泛舟業者組成飛鷹義勇軍,跨縣市救人;知名陶藝家起身號召鄉親,組織社區成員,重建土地與家園。儘管一次又一次的豪大雨沖毀道路與土地,但是社區裡勇敢的故事仍持續發芽,茁壯在社區產業的重建、災後溫泉觀光振興、有機耕作推廣、社區弱勢與關懷據點、防避災的演練與組織、以及在地人才的培力與扎根。
對於甲仙鄉小林村居民而言,莫拉克永遠改變了他們的生命,我們希望透過聆聽與對話的過程,建立同理心的社會連結,共同思考災後大環境復育與振興的結構問題。最後,透過媒體的目光,「月眉大愛園區」隱含了太多複雜的意義,我們即將實際走入園區,觀察大愛生活的想像與真實。
風暴離開了,我們留下了,在漫長的重建過程中,社區面臨許多挑戰與掙扎,邀您和我們走進社區,走寬重建的路。
【見學時間】99/12/09、12/10
【主辦單位】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莫拉克社區重建站、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協辦單位】六龜社區發展協會、義寶社區發展協會、新開部落莫拉克災後重建協會、山城花語美好生活促進會、六龜鄉重建關懷協會、寶來重建協會、六龜鄉觀光協會、小林社區發展協會
【洽詢電話】02-2393-0629 轉 218 蘇小姐 karensuekimo@gmail.com
【簡章下載】請按我看簡章、報名表
【重建現場】大鳥部落婦女:我們還是要走出八八
(文/陳憶潔-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專任助理)
在【大鳥部落婦女:我們還是要走出八八】一文中,它喚起了七月去台東的畫面,柔腸寸斷是最直接感受,這一趟台東,行程裡也包括大武鄉的大鳥村,到達大鳥村的土石流地區,映入眼簾的是防範土石流工程,看見山坡上的防護網,還有下坡出的那一片圍牆,眼角又轉向圍牆的另一面就是住家,這樣的地方究竟怎麼生活?這裡是2樓變1樓,1樓變地下室,如果再來一次坍方,民房就隨著土石流一起滾入大海了,這樣的地方,仍有正在養老的老人與還在迎接新人生的小孩,如果是你呢?還敢住嗎?但現實是,並非人人都能說搬就搬。
後來,我們走到了大鳥部落的部落教室,大鳥部落從小孩子開始安置為優先,部落教室的書籍由許多外地的大學生捐贈,其中也有原鄉部落基金會所協助的,書桌也是由安朔捐來的,雖然設備都是向外界募來的,但大鳥並沒有讓人覺得雜亂或是不搭嘎。部落教室一次上課大約15人,也讓社區裡的老師能夠擁有展現才藝的舞台,除了小孩子有定期上課的部落教室,媽媽們也有釀酒班、縫紉班、琉璃珠班,讓許多媽媽們都能夠學習一技之長,一旦開始忙碌,大人們也無暇餘沉浸在不開心的回憶裡,畢竟,人生還是要往前看。
大鳥部落的門牌,都是大家一起製作的,每一戶上面有自己的姓氏,每一家的雕刻風格與圖案都大不相同,族人潘世珍老師因為幫忙處理許多事情,忙到自己都沒空刻自己的門牌,最後其他族人就直接連問也沒問就先幫她刻好了,讓潘老師都覺得這些族人真是可愛。
部落的手工藝班不只在大鳥而已,在金峰鄉嘉蘭也有許多媽媽在製作手工藝串珠、陶珠、布袋,一樣都是先照顧好族人媽媽以後,讓更多的小孩受惠,照顧好一個媽媽,就能夠同時照顧好好幾個小孩的生活,也許這也是所謂的「為母則強」吧!
目前大鳥部落最大的問題就是「是否遷村」,部落人士直指出就算上面的攔砂壩工程完工,也沒有人可以保證就能夠完全根治,當然爾,劃定特定區域的問題,也深深困擾著大家心中的那根弦,即使有永久屋,心中多多少少還是覺得那不是自己的房子,說至此,部落媽媽還是覺得自己先站起來才能夠往前走。
延伸閱讀:不劃定特定區域,政府就不能做事嗎?大鳥居民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