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期 城市裡的微光-臺北市社區營造點成果精選(ㄧ)─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December 11,2017【社造創意實驗沙龍】-公民城市的實踐與挑戰-西雅圖經驗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公民城市的實踐與挑戰-西雅圖經驗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講者/侯志仁。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系主任
記錄/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位在美國的西北部,西雅圖市長期以來是美國進步城市的指標。在這裡,市民團體活躍於各項社會、政治與環境議題,多數市議員甚至市長均持有進步的政治立場,市政制度上也有各種公民參與的管道,許多前瞻性的市政作為在這裡得以實現,包括全美國最高的基本工資。
然而,西雅圖的市政與社區議題,卻依然爭議不斷,這是怎麼一回事?公民如何真正影響公共政策與市政決策? 西雅圖的公民參與制度是否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有了公民參與機制就夠了嗎?從西雅圖的經驗,也讓大家一同來思考台灣公民城市的實踐與挑戰。
西雅圖在環保意識、文化意識比美國其他城市稍微進步,油氣場公園(Gas Works Park)、胡進培國際社區園圃(Danny Woo Gardens)、蜜蜂園圃(Bee Garden)、上方園圃、五號公路越野自行車公園、西雅圖巷弄趴(用活動活絡巷弄空間,拉近鄰里關係)…新案例不斷出現。
Participatory/Deliberative Democracy 參與/審議式民主
西雅圖不管是在公園綠地、交通、或者是住宅等等的政策,整個政策形成過程是透過一個審議式民主的方式:有很長時間的前置作業、溝通的過程,盡量讓不同的聲音可以進來、不同的團體可以進來,透過這個對話過程之後才有個初步的意見,然後才進到議會跟行政部門的程序裡面。這個程序的好處是,會發生的爭議在之前的對話都會出現,也因為比較沒有時間的壓力,讓討論可以在比較正常的軌道上去運作。整個制度上的設計,在政策形成之後,後面的執行也是透過委員會在操作,譬如預算的優先順序如何排列等等都會回到委員會的制度裡面來,所以在政策形成之前跟政策執行的過程裡面,委員會的角色都非常重要,這也是審議式民主最重要的意義。
西雅圖有很多委員會,有超過50個、各種議題的委員會(綠地、交通、電力公司、住宅、移民、同志及跨性別…),由公民來參與,裡面會有些專家(專家本身也是公民)。西雅圖有鄰里議會,分7個區,以區為主的委員會,成員為區裏頭的住民,關心此議題,開放公民報名參加
參與式預算在西雅圖先從青少年開始,成人的管道已經很多,有很多委員會可以參與,反而青少年的參與管道較少。或是很多委員會裏頭也有青少年的名額,鼓勵青少年從小參與公共事務。提供小筆經費(50萬美金),決定哪些提案可以被補助。
(案例:支持公園特別稅(Pro Parks Levy,2001-2008)、Carl Anderson Park、Summit Slope Park)
Regenerative Cycles 小系統循環
小系統循環獎勵社造過程、社區培力的過程,用獎勵的方式讓社區力量可以帶動出來;它又利用階段性的補助,小額、中額度、及高額補助來滾動社區培力,從剛開始初步的階段,到後面處理更大的議題,讓這個團體變成是常態性的團體,參與市政上其他的議題跟政策,所以它變成是一個循環、一個滾動的過程。這個補助計畫還有另一個精神是,補助由政府出一半,民間出一半。民間自己也要去找資源,所以也比較不會那麼依賴政府。
(案例:Bee Garden 蜜蜂園圃、I-5 Colonnnade Mountain Bike Skills Park 五號公路越野自行車公園、International Childrens Park 國際兒童公園)
Advocacy Organizations & Networks 倡議團體與網絡
公園特別稅的成立起因於九零年代中期大批資金湧入西雅圖,當時的政府想要賣掉一塊地價高昂的社區園圃土地Bradner Gardens Park。社區居民都非常反對,但是光靠社區的力量是無法扭轉局勢的,於是社區居民與許多倡議團體進行串聯,共同提出保護我們的公園42號法案,法案規定市政府如果要賣掉公園土地,就得買下等值等量的公園用地還給社區。這個法案在公投通過後,政府賣掉Bradner Gardens Park就沒有太多的意義了。法案不只保護了西雅圖市區內的所有公園綠地,還催生了新增公園綠地的Pro Parks Levy公園特別稅。倡議團體的串聯,是這個重要政策成形的主因。
(案例:Local Food Action Initiative 在地糧食行動方案、Pro Parks Levy 支持公園特別稅、西雅圖中央水岸再生)
公民參與相關議題
1. 公民參與的社會成本與效益
公民參與需要真的投入人力與資源,像I-voting這種制度是比較速食的公民參與,好的公民參與效應真的要去考量成本,要把資源投入下去。
2. 尺度與設計問題
如何設計公民參與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這涉及議題的尺度,規模越大議題會越複雜。這可將問題拆成不同的尺度、區塊、時間分配等等,來解決尺度帶來的問題。
3. 真參與/假參與
例如I-voting的方案是怎麼產生的,如果生產的過程沒有民眾參與的話,你只是去投票,那就是個假參與。
4. 對參與的倦怠感
如果事情沒有進度、意見無法表達、或是提出的意見沒得到回應都會造成參與倦怠感。
5. 對參與的恐懼感
公部門其實很怕民眾參與,因為各式各樣的意見很難整合,很多計畫都有時間壓力,但意見一多就會很難處理。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公部門不做好市民參與,一旦計畫遭到市民反對,甚至一狀告到法庭,那時間就會拖得更長,社會成本就會更高。
6. 社群之間的公平正義
如何讓較弱勢的團體的聲音能夠被聽見也是重要的課題。
7. 需要更多的論述/方法/辯證
參與/審議式民主如何與代議式民主銜接? 除了參與我們還能提出什麼方式來制衡政策的發展?小系統的參與模式如何提升社會力量,讓社群對於公共事務的關懷能夠提升到較高的層級、更大的區塊及不同議題間的合作?
生生市市的牽絆─東園市場紀錄片與放映會
生生市市的牽絆─東園市場紀錄片與放映會
文/謝惠真。好加在工作室
關掉相機,宋大哥又娓娓道出一段當年的挫折與苦痛,身為東園市場五十年手工麵店的第三代,承繼家業時的壓力與不捨,在聽的過程時彷彿身歷其境一樣地糾結。好在因著一些老朋友老顧客的支持,衰退的市場中仍可以聽到製麵機轟轟轟的輾壓出一條條麵,不僅延續了一份家業,還如宋大哥說的:「回來之後,只有心定下來你才能夠去得到你想要的。」
想要的或許就是這一份與老市場老朋友生生世世的牽絆,這也是我們好加在工作室的紀錄片主題:「生生市市」。我們以南萬華東園市場內的手工麵店作為故事的起點,透過三代人的口理解傳統市場過往的興盛與市場生活的人情味,希望藉由這樣的述說,喚醒社區居民重視東園市場是在地的公共空間,以重思當市場面對都更,汰舊換新之餘還可以留下什麼。
圖/希望藉由這樣的述說,喚醒社區居民重視東園市場是在地的公共空間,以重思當市場面對都更,汰舊換新之餘還可以留下什麼。
在拍攝過程中,我們努力捕捉每一位攤販與民眾互動的樣子,還早起拍攝他們進貨擺攤,也漸漸地與市場的攤販熟識,熟到有些攤販雖然直說別拍別拍,下一句卻開玩笑地說等我穿西裝打領帶再拍!有時,我們也會遇到市場的居民問我們為什麼要拍,我們就利用機會說我們想要紀錄一個市場的好,不管它現在是興盛還是頹敗,它還是在地人熟悉的一個地方。我們收到的意見往往會是市場沒落了、大家都去其他地方買了、這邊沒有人潮了與市場需要改變等回應,有的人搖搖頭直說沒用,有的人倒是肯定我們願意宣揚老東西的好,但不管有沒有效果,對我們來說,當我們在拍攝時在與攤販互動回應時,就是在改變市場的靜止與衰微狀態,能激起一些評論和想法總比平淡的任由建商劃分土地好。
因此,我們不僅拍攝了紀錄片,還選了一個平日的早上在市場播放紀錄片!事實上,這在社區的擾動與影響遠遠超出我們預期的,早在我們前一天場佈時就有一些居民靠過來品頭論足,原來是紀錄片中的主角一家早就把放電影的事傳開了,五、六位市場居民湊過來看我們布幕拉得好不好,同時也說著誰誰誰來這裡幾年了、當年是如何如何等等,相當熱絡。在放電影的時候,也有好幾個攤商、居民特意繞過來看看自己是否入鏡、被拍得美不美等等。此外,我們也在播映時請大家票選市場的好,經統計後發現大家喜歡市場的臨近、與攤販的信任感以及遮蔭的頂棚,也收到一些回饋如:「對阿,沒有老市場就不好玩了」、「你們把市場拍得很寫實,不會醜化或美化。」這對我們來說都是很大的鼓勵,也深信這次的活動喚醒了不少社區的市場魂,至少目前有幾個市場的攤販已經聽到我們想傳達的理念,對於未來市場都更後的商場設計有更多的想法。未來,我們期許自己能在都更公聽會時介入參與,盡量讓市場的好可以在新的建物中延續,也讓這份情在社區中延續。
以社區活動支持聚落保存運動-蟾蜍山聚落
以社區活動支持聚落保存運動-蟾蜍山聚落
文/好蟾蜍工作室曾毓仁
包含著自力營造聚落史、台灣農業發展史、清朝公館古道、空軍發展史的醞釀地,同時為2010台北市示範生態廊道的蟾蜍山,89年蟾蜍山因台科大需要用地,地權被轉移到台科大,規台科大所有。同時,蟾蜍山上的住戶被台科大提告,聚落面臨拆遷迫遷危機。社區的青年林鼎傑發起保存的運動,盼望能為台北市留下這塊包含著多元文化與生態綠地的聚落,並為居民爭取居住基本權益。
然而蟾蜍山的保存運動,和大家對抗爭運動的印象也許不太一樣,沒有街頭上的聲嘶力竭的吶喊,沒有白布條與雞蛋,取代的是一連串的藝文活動。運用這些活動,順利讓外部的社群關注到了蟾蜍山的議題。
2014年的七月,蟾蜍山被台北市文化局指定為文化景觀。聚落保存的活動,漸漸將重心從外部社群轉移到更純粹的社區內部,如社區菜園的瓜棚興建、廣場使用改造計畫、煥明新村大掃除、社區老者的關懷計畫、小型的農業講座、社區幼童的環境教育等等。而這一連串的社區活動,讓居民有更多聚在一起的機會,情感能夠交流,甚至慢慢聊出對社區的想像。
很有趣也很諷刺,若沒有迫遷議題,也許蟾蜍山的文化意涵也不會被深掘,也不會有如此多的社區活動產生,就是個靜靜地躺在城市內的小聚落。然而,現在社區活絡了起來,但若台科大仍執意迫遷,蟾蜍山的大家也無法純粹開心地參與活動。希望蟾蜍山聚落能夠化危機為轉機,藉著這個議題,凝聚在一起,走出條新的未來。一起祝福蟾蜍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