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期 社造中心電子報】生活環境博物館─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December 11,2017【主編的話】如何Eco museum?
關於「博物館」,你有著什麼樣的印象呢?是儲放著古物,感覺與生活距離遙遠,還是不禁想起了電影「博物館驚魂夜」,滿是驚奇感?
一般而言,對於博物館的認知,可能不外乎收集、陳列展示、教育、研究等,1970年代從法國發展出來的「Eco museum」理念,進一步轉化傳統博物館的概念,不再侷限於有形的建築之內,將人、環境與地域的概念帶入,更強調以科技整合與社區參與的方式來呈現某一個地理區域的集體記憶。關切的不僅是「物」的收集,更是如何保留地區的時間、空間和人心互動的各種原貌,讓地方人民發現自己的形象,也讓參觀者得以深入瞭解當地產業、習俗與特性等,博物館與社區相輔相成。在台灣,「Eco museum」的概念相繼被詮釋與運用,有以博物館為出發,進而思考與地域的關係,諸如宜蘭縣蘭陽博物館、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也有以地域出發的倡議整體性規劃,諸如淡水文化園區、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仁安醫院)是全臺灣第一棟完整保存並捐贈的醫師館,也是臺灣第一個有實體固定空間的社造中心,同時具有「館舍經營」與「社區營造」兩個焦點,兩者間交互激盪累積,可以產生許多不同組合面向。在累積三年營運經驗後,在空間營運上,104年我們進一步提出期待藉由「生活環境博物館」(eco-museum)的概念,發展成為參與型的地方文化館,從大稻埕生活圈、大同區乃至台北市的不同地域層次,與城市中的社區、社群建立交流溝通的管道及對話,進而互助、協力,探索與發展出多面貌的經驗。
本期電子報以「如何Eco museum」為題,希望從「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經驗與討論,看見整體思考的各方面向,一起發想社區「Eco museum」的更多可能。另外,本年度18個社造點從充滿活力的夏日開啟行動,社造中心與駐點團隊夥伴協力與社造點共同討論如何讓行動更完整,在進入秋高氣爽的十月之際,邀請您一起來關心。
【匯聚社造對話新能量】ECO MUSEUM- 對於我們生活環境的想像
【編按】ECO MUSEUM(生活環境博物園/生態博物館)是一種利用文化的方式,管理、研究和開發某一社區所有資產〔包括自然和文化環境〕的機構,在其範圍內的每一棟建築,每一頭牛,每一株植物或每一棵樹,都被視為是其收藏的一部份。居民同時以個別和集體的方式擁有博物館及其收藏且生活其中。ECO MUSEUM運用方法,以便公眾能以一種自由和機動回應的方式,去理解、評斷和精通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參與社區規劃和發展的過程。
生活中的各種人、事、時、地、物創造出屬於地方的環境與氛圍,一點一滴的共同認識、創造及凝聚對於地方的想像,產生「ECO MUSEUM」;從點、線、到面,可能是一條街、可能是一個區域,可以是實體場域、可以是平台網絡串連。
北投地方人士自倡議「生活環境博物園區」至今已歷二十年之久,社造中心於6月25日與駐點團隊北投文化基金會、鳳甲美術館協力舉辦「ECO MUSEUM對於我們生活環境的想像」的社造創意實驗沙龍活動,透過淡水、北投經驗的分享,包括吳思瑤立委、公部門文化部、台北市文化局、都更處、在地里長都與會,對於政策、資源與部門間的合作多所交流討論。為了讓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議題有不同角度的看見,另外我們邀請去年社造點北投社區大學黃崇佑老師將公民論壇的討論整理成文,也邀請沙龍活動當日出席的在地青年林智海分享所思,希望做為匯聚討論能量的起點,也讓大家從不同觀點與角度了解ECO MUSEUM概念在北投的推動脈絡,從社區參與初衷,藉由新北投車站修護的民力參與,再次啓動北投未來的想像,希望以十年的時間,創造一個北投生活博物園區。
想進一步瞭解當日沙龍活動,請點選:社造中心網站-中心報馬仔
「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北投的世紀願景
文 / 104年社造點 北投社區大學講師 黃崇佑
「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概念的提出與醞釀
【摘要】遙望上個世紀末,1990年代,洪德仁、許陽明、郭中端、堀込憲二等意見領袖與專家學者紛紛倡議將北投規劃為「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這20年來,持續有地方的文史社團、民意代表等努力擘劃園區的內涵。依照「生態博物館」的建造作法,這座「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可以劃分為「中心博物館區」與「衛星博物園區」。「中心博物館區」以硬體建築空間為主,扮演中心樞紐的地位,提供整座園區收藏、展示、規劃、研究、聯繫、服務、推廣等功能;「衛星博物園區」運用戶外的大環境空間,形成參與、體驗、互動等功能。
2014年,北投社區大學「公民行動、美好社區」課程的學員們延續這項願景,提出可由「北投溫泉博物館」、「凱達格蘭文化館」與「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三棟硬體建築來形成「中心博物館區」,而「衛星博物園區」以北投為範圍,再擴大開展出「歷史遺址地景區」、「淡北古道徒步區」、「關渡生態農業區」、「貴子坑水保園區」、「行義溫泉休閒區」、「大屯國家公園區」等,並且充分運用在地悠久歷史的「限時專送摩托車」作為彼此間交通運輸之工具。
2015年冬季,在北投社區大學公民週舉行的「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 公民論壇」中,邀請北投社區大學志工社社長顧佩芝、北投社區大學講師吳子政、普羅旺斯烘培坊負責人陳心絨、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陳思宇、北投溫泉博物館館長鍾兆佳、北投里民侯務葵等擔任與談人,暢談對於這座園區的思考與期許,與會者提出諸多的想法。
圖/ 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公民論壇-2015年冬季北投社大公民週
閱讀全文請點選: 社造中心網站-社造轉播站
我的鄰居是個博物館!?-「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觀察與我見
文 /北投說書人環境教育人員 林智海
【摘要】回想當年社區發起北投溫泉博物館保存運動的時候,有賴一群北投國小的師生,以及許多社區人士的參與努力奉獻而得以將其指定成古蹟,保留下來。同時在後來討論營運模式時,也創造了全台灣第一個公部門與民間團體合力經營(公私合營)的博物館的典範。筆者在當時(約1997年左右)就讀於逸仙國小,雖沒有參與到連署陳情,但後來溫博館的成立帶來凝聚社區的效益,也確實在我心中種下了以身為北投人為傲,而且熱心關心地方事務的種子;其實不只是筆者,早年溫博館的營運在經費預算不足的情況下,若是沒有周遭社區居民的大力投入協助,恐怕也不會有現在的成果而走向一個蚊子館。在這樣的脈絡及居民跟溫博館強烈的情感連結之下,便有人提出以「生態博物館」為概念的「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願景及倡議,後來也的確成為社區的共識及努力發展的方向。
然而,快二十年過去了,這二十年間,北投的溫泉產業成功轉型復甦,溫博館也不再是一個捉襟見肘的館所,進而成為一個熱門景點。社區居民這些年間也並沒有閒著,相繼將許多文化資產指定保存,並且順利從彰化迎回了「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最後一塊拼圖:「新北投車站」。但隨著觀光人潮越來越多,溫博館跟居民的連結不知怎地也不若以往密切:或許是觀光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排擠了在地居民生活的空間,慢慢的可以聽到越來越多對於觀光產生的問題的抱怨,像是最近的寶可夢熱潮擠爆北投公園,就更加突顯了溫博館周遭的交通與環境問題;又或許是二十年下來,社區營造的影響力與持續的能量已不若早年溫博館保存運動時如此強烈,在世代交替間,不同族群面臨著不同的現實問題,需要覓得另一種方式將其延續下去。在溫博館的觀光化,加上居民與館所關係日漸薄弱之下,過去提倡以居民生活文化為主的「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雖然在二十年的努力下硬體設備已趨完備,但連結依舊薄弱,即便說要談想像與願景,似乎永遠也只能停留在不著邊際中,談了幾年下來,博物園區的軟體建構看不見太明顯的進展。
閱讀全文請點選:社造中心網站-社造轉播站
【105年社造點Go Go Go】
【編按】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自101年開始,進行社造點的遴選,希望透過社造點的遴選,找出推動經驗值得其他社區學習的社區,提供如何克服難題、連結資源等經驗等。讓社造點的經驗成為台北市的一個推動模式、典範,且社造點能持續擴大影響力,解決困難,如改變體制、變更法規等,目前105年社造點執行已舉辦過社造點間經驗交流會及相關輔導與討論,也期待讓讀者可以了解到社造點的推動與轉變,因此本月整理相關訊息,讓讀者深入社造點發生什麼事。
(一) 社造點經驗交流會
透過社造點經驗交流會,不僅促進社造點、駐點團隊老師之間的互動,也讓社造點彼此產生連結,並從中找到合作的契機,透過資源的共享,成為互助的共同體。
本次交流會主要活動如下:
社區talk show X 分享一起來:當天我們設計了一個舞台讓各個團隊分享自己的計畫,引導社造點認識彼此的議題,希望大家找到互相支持協助的夥伴。
社區行動方案討論工作坊:社造點夥伴與駐點團隊老師相見歡,彼此交流對談,讓各個行動深入推展。
社造點回饋牆:讓社造點寫出他可以出力幫忙(助他)和需要他人幫忙(他助)的地方,以及對於社造點未來的規劃想像、相關建議等。
(二) 社造點輔導花絮
洲美互助好住站-「留在洲美」社區行動計畫 : 土也社區工作室
洲美社區於暑假舉辦兒童夏令營,帶領當地兒童認識洲美社區的許多傳統產業,並以影片和小導覽員呈現成果。目前除了將紀錄片完成,後續可以在社造中心播放,也在討論過程中引領提案人思考三王公廟變成社區文化館的可能性、在地文化歷史紀錄、未來搬進大樓,社區情感如何維繫,以及參與大樓空間規劃等面向。
臉書專頁:洲美人(洲美互助好住站)
跨社群共好計畫: 好好地工作室
提案人長期手做物品,並且在朋友群中開班授課,因為思考到現代人對於互動互助的感情不再像以前一般深厚,因此創造了一個讓媽媽及小孩皆能安心使用的空間。在9月2日與提案人討論過後,澄清其對於共享空間的理念,也討論到相對應的管理機制的缺乏、與社區連結的可能性等面向,因此籌備10月社造沙龍,藉由案例分享討論公享空間的議題。
臉書專頁:好好地
大稻埕小探長種子培育計畫: URS329稻舍
此計畫欲以過去歷史解決目前難題,因此籌備大稻埕小探長培育計畫,由導覽老師帶領小朋友認識北街在地歷史,未來從小探長之中培育稻舍駐點志工。討論過程中提案人表達希望能讓稻舍成為社區空間,但面臨的問題主要是難以將在地居民吸引出來。在輔導策略上我們結合「藝術進入社區」,社造點著重在進行社區文化調查,讓北街的人慢慢出來,透過URS329的產業推動,呈現北街歷史文化。
臉書專頁:稻舍URS329
青銀~輕盈真有味學堂: 萬華菜市長
萬華菜市長提案內容以規劃健康與食安危議題的兒童長者皆能參與的活動,打造社區為食農教育基地為目標,開設課程提供符合家庭的口味、健康的菜單,結合果菜市場的攤商,推動飲食革命。在互動討論後,如何在活動過程中找到人力共同運作是提案人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我們建議以破冰結合參與者的興趣專才調查,讓參與者的面貌逐漸清晰,且思考如何與萬華地方其他社群串聯,互相合作,讓活動舉辦效益可以互相加乘。
臉書社團:社區菜市長
鄰里交通改善X社區參與式營造: 綠色交通行人友善小隊、綠色陣線協會
此計畫號召關心友善交通市民,發起組織「綠色交通友善志工隊」。我們鼓勵提案人接續去年泰順社區的擾動成果,今年期待與里長進一步討論,瞭解三里意向,並邀請利害關係人舉辦圓桌論壇,可以逐漸形成參與式的交通規劃模式,提供未來綠色交通規劃與社區交通討論舉辦模式參考。
延伸閱讀
# 102年社造點手冊:http://issuu.com/ccent/docs/102
# 103年社造點手冊:http://issuu.com/ccent/docs/103
# 104年社造點手冊:https://issuu.com/ccent/docs/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