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電子報
報主: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創刊日期:2013-11-21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120
官網:
http://www.community-taipei.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電子報報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7-11-09 16:00:00 / 報主: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本期目錄
【社造大會師】臺北市社造永續經營的下一步
【館舍活動】社造中心志工培訓全紀錄
【實習生觀察日誌】拜訪社造點「蟾蜍好媽媽」
[公益聯播]「線上諮詢保安心,疑難雜症傳訊來!」愛滋權促會線上LINE諮詢服務
【社造大會師】臺北市社造永續經營的下一步

關於【社造沙龍系列活動】

   思索社區的永續經營時,有些現階段無法解決的問題,其實是許多社區組織/團隊所共同面對的。而隨著近年來青年擴大的社會參與,有越來越多青年團 隊和多元的議題社群投入社造,開啟了更多不同世代間的對話,世代間的差異也帶來一定的衝擊,社區中世代的問題、人力問題、溝通問題將如何解決?以往制度政策可能較無法解決這些關於「人」的問題,然而這兩方面-制度面以及「人」的問題看似沒有交集,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希望可以透過社區、專業團隊以及公部門共同的對話,一起找出可能的解方和改變方式,並在未來一起建構讓社區能永續經營的環境。

 

 【社造大會師】臺北市社造永續經營的下一步

  圖1  沙龍系列活動期程與目的

  為邁向「世代融合永續經營」的社造環境建構,今年度我們將舉辦社造大會師、小聚及沙龍。首先須先找出社區最急迫解決的困境,因此我們將於沙龍前舉辦3場小聚,邀請較進階、穩定發展的社區組織(或個人),以小型焦點團體的方式討論現行的困境,在蒐集並彙整社區組織的意見後, 結果將呈現於第一場沙龍-大會師,延續做更深入的討論。 而大會師將廣邀各類社區、社群、社會企業、專業團隊及各局處,以事前蒐集的小聚討論成果作為出發點,共同探討臺北市的社區所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解套的方式為何?未來將如何倡議政策?在找出共同面臨的問題方向後,進而決議出後續3場沙龍討論的確切主題。

 

【社造大會師】如何談臺北市的社區營造?

在大會師前期的三場小聚中,我們依照參與者的發言整理為以下幾個重點,作為大會師討論的主題方向: 

在台北市中有越來越多社群的存在,然而許多社會創新的行動較難深入在地社區,而傳統社區也難以和年輕社群接軌,社區社群之間的關係,該怎麼讓彼此的發展朝向更好的合作關係?

社區/社群如何和行政機關共同工作,社區和社群各自的語言如何被互相轉譯,這其中大家對於中介組織的想法和期待是什麼,它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公部門各局處的社造業務能夠如何被整合?好讓社區工作者執行計劃時能夠較為順暢,不會因為公部門跨局處的問題而有所阻礙。

社區工作很辛苦,工作環境如何變得更好使得社區永續經營,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可以做些什麼?

然而這四個議題其實也回應到了一個核心問題:台北市社區營造的樣貌到底有何特色?因為都市、城鄉的發展脈絡不同,台北市的社造有什麼不同於其他縣市的特點?以上這四個問題可以被套用在其他縣市嗎?我們希望先收集社區工作者們對於台北市社造特色之看法,找出一些共通點,然後再由這四個角度切入,深入談談問題與解決方向。

 

【討論摘要】 論社區/社群、中介者、公部門與工作環境

首先,臺北市應是由多元的「communities」組成,真的要區分社區、社群反而無法凸顯都會中「人的流動」的特色,因此都市社造的議題、資源分配應打破此界線,思考如何支持更多既定著又流動的狀態,增加人民的公共參與與認同感。

而大部分人都認為需要有中介組織,但須更進一步區分不同的中介組織所發揮的功能不一樣,也希望類似社造中心的平台存在於臺北市各地,但要有多元組織的樣貌。而許多人也認為,傳統社區的中介者(社區領袖)是否能有更新的樣貌,里長之外如委員會、鄰長等角色的凸顯,也許更有利於操作、串接各組織。

再者,大家對於行政機關的跨局處整合,思考的情境都不太一樣,但須先處理的是民間意見如何進場?行政計畫如何反應民意?臺北市有多個委員會如都委會,如何實質和社區參與作連結?這個命題包含參與洽接、議題資源分流,是否需在公布門中拉出位置單位來做協調?有人建議市府拉出政策推動的時間軸,公佈預算和計畫通過的時間點,標示出民間意見可能輸入的方式和時間點,讓民眾參與扣接。

最後,該如何創造好的社區工作環境?大家不斷提到「養分」,即行政資源相關的投入。既然發展社區產業,下一步應更去鼓勵「團結經濟」,因為都會中流動的民眾不是冷漠,只是不那麼常接觸傳統地緣社區,所以應回到日常經濟,如合作社的經濟型態。但如何支撐這樣的社區組織越來越多,讓他們有相對友善的環境?是下一步需討論的問題。

 【社造大會師】臺北市社造永續經營的下一步

圖2 參與者們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

【小結】

經過主持人對於當天討論的統整歸納,我們將以「臺北市社造工作的描繪」作為後續三場沙龍的主軸和開場,然後上述的意見分為以下三場討論:

第一場:「community」社區、社群、中介者。

第二場:社區工作環境的建構,或進一步引入更多團結式經濟的模式。

第三場:政府機關的命題。

社造中心感到非常慶幸,有此機會和都市更新處一起邀請眾多社區工作者來參與社造論壇,我們聽到很多老朋友、新朋友對於台北社造提出的問題及期待,然而收集到這些意見後,我們希望的是和大家共同討論下一步該怎麼做,後續的三場沙龍將和大家持續討論,希望最後能把社造中心能做的、都更處能做的、誰能做的都能夠梳理出來。希望大家繼續支持!

大會師全記錄請看:https://cent.hackpad.tw/MZSOZmBuqR0

【社造大會師】臺北市社造永續經營的下一步

 圖3 近70位社造夥伴出席社造大會師

【館舍活動】社造中心志工培訓全紀錄

  社造中心每年舉辦志工培訓課程,透過講座和參訪的方式,讓館舍志工更熟悉社區營造發展並增進導覽技巧,而一般社會大眾或有對社區營造好奇、感興趣,想透過實際的服務工作增加社造知能者,也是我們開課的對象。故今年特別邀請與社造業務相關的各局處來交流,並參訪文化局於大稻埕推廣的三個地方文化館,使學員在12小時的訓練之後,能夠建構對社區營造、在地知識及臺北市都市發展政策的基本概念,以協助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轄下之據點服務、理念推廣工作。

【館舍活動】社造中心志工培訓全紀錄

 圖4 志工訓練課程報名表

Day 1 ---- 

社區營造概論–【臺北市社區營造政策發展】

  本課程邀請臺北市政府各局處相關單位股長,以目前臺北市的社區營造政策推動與發展脈絡為主軸,透過這樣的介紹讓社造中心舊有的志工及新進學員,更能夠認識臺北市整體社區營造之政策作為。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主管機關都更處更新經營科的家源股長,為大家簡單說明臺北市的社造脈絡,從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到社規師、儲規師、人才培訓計畫至社區營造成果推展。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碧霜執行長,為學員們介紹台灣第一個有實體固定空間的社區營造中心之起緣,及目前社造中心推展都會型社造的服務項目與工作內容。地政局土地開發科的英仁股長來介紹地政局從104年開始推展的智慧生態社區。智慧生態社區是透過智慧應用再加上生態環境並且在社區裡實踐,在許多亞洲國家的首都也都在推動智慧城市,臺北市亦然。社會局人民團體科的郁君股長,為大家說明社會局的社區鄰里組織的培力策略,以「社區發展協會」為例,這是本地最具代表性的社區鄰里組織,除了增進社會的連結,陪伴在地服務,營造出福利社區,最重要建立社區協力平台。

 【館舍活動】社造中心志工培訓全紀錄 

圖5  地政局講解「智慧生態社區計畫。

探索仁安醫院的歷史與意義–【從小書庫開放空間探討大稻埕地方文化】

  本課程由社造中心同仁帶領學員認識「小書庫」,這個由同仁們自己動手整理過後,賦予全新感受的館舍空間。由於館舍內還有不少志工們不清楚這個空間的運作,透過這次的志工培訓,以互動式討論的帶領,讓新進學員及舊有志工們認識這個空間,進而參與討論一同學習這個開放空間與大稻埕的關聯性,及未來我們可以如何運用這個未有營利行為的空間,做出可以讓一般民眾感興趣的多元彈性空間。

  討論從最小的事情出發,讓學員提供小方案的創意發想開始。有學員提出可以結合大稻埕地區許多小學,成為小學生課後學習的圖書溫書空間;也有學員提出結合大稻埕在地樂社,可以成為樂社的小型成果發表的空間;或是成為社區的易物所,空間開放固定的時間讓社區的區民可以來交換物品,也順便交流情感。經過這次的活動,有許多學員也表示非常有願意參與後續的實踐。

 【館舍活動】社造中心志工培訓全紀錄

圖6 志工分桌討論小書庫實作方案,並輪流發表、交流。

 

Day 2 ----- 8/19

導覽解說實務與技巧–【臺北市地方文化館政策與推動講座】、【參訪-大稻埕戲苑】

  本課程由文化局文化資源科股長董俊仁老師為大家介紹,目前臺北市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政策與推動,讓學員們認識大稻埕的舊地圖歷史變遷,及文化局在大稻埕地區所推動的生態博物館。大稻埕是本市最具傳統的老城區,也是最早接受西方文化薰陶的區域,本計畫以生態圈出發,歸納出新文化、茶產業以及戲曲休閒等三大區域,因此有三個館舍為主要的核心博物館:新芳春茶行、大稻埕戲苑及目前還在整修中的原臺北北警察署「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藉此發展更多的衛星博物館。藉由這樣的課程,學員及志工們對於文化局在推展的生態博物館計畫,有進一步的認識。

  再來就帶著學員們前往戲曲休閒生態圈之基地"大稻埕戲苑"參訪。以大稻埕戲苑為核心,串聯在地劇場資源,展現大稻埕「戲窟」的精彩樣貌。以大稻埕戲苑為創作基地,結合每年春季「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秋季「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大稻成青年歌仔戲團以及大稻埕戲苑年度駐館團隊,展現大稻埕豐厚的戲曲能量。課程當中引發學員的學習熱情,許多學員都熱烈提問互動,相信未來學員們可以帶回今天的所學,在未來館舍導覽解說時,對於大稻埕地區其他方面的發展有更多可以詳加介紹。

 【館舍活動】社造中心志工培訓全紀錄

圖7  大稻埕戲苑聆聽導覽解說,認識戲曲文化。

 

導覽解說實習演練-【參訪大稻埕館舍-新芳春茶行、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本課程的前半部帶著大家前往大稻埕茶文化推廣基地「新芳春茶行」,參觀《再現大稻埕茶香歲月風華》特展,這個特展是以茶商的一天作為背景,透過投影動畫中茶商的日常生活,呈現當時大稻埕的食衣住行娛樂、新文化風潮等多元繁盛背景,並以文物展櫃和多媒體展方式展現。課程當中也替學員們安排了手包茶體驗活動,讓學員們可以感受當時茶葉貿易最興盛時員工是如何包裝茶葉的。導覽員也為學員們介紹當時候的茶商貿易、生活及大稻埕在地故事的相關點滴,增進學員們對大稻埕地區茶文化認識。

【館舍活動】社造中心志工培訓全紀錄

圖8 新芳春茶行包茶體驗。

  課程的後半部,我們前往已申請為文化部地方文化館的台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進行參訪,這是臺灣首座以「慰安婦」人權運動為基礎,集結當代女性人權議題展示及婦女培力的多功能社會教育基地。大部分的學員以退休婦女或是家庭主婦為主,在這樣的空間聽著導覽員解說阿嬤們的故事都深感敬佩,藉由這樣參訪,學員們也對於在社造中心附近的地方歷史文化脈絡及各個館舍在推展的事情,有更深刻的認識。

    【館舍活動】社造中心志工培訓全紀錄

圖9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入口意象解說。

 

【實習生觀察日誌】拜訪社造點「蟾蜍好媽媽」

文/彭子威(東吳大學社工系)

 【實習生觀察日誌】拜訪社造點「蟾蜍好媽媽」 【實習生觀察日誌】拜訪社造點「蟾蜍好媽媽」

【實習生觀察日誌】拜訪社造點「蟾蜍好媽媽」 【實習生觀察日誌】拜訪社造點「蟾蜍好媽媽」

圖10  與大自然十分親近的蟾蜍山居民們,帶我們認識藥草及在地文史。

 

  從喧鬧的公館街區往東南方民族國中的方向望去,一座高高的基地台矗立在蟾蜍山頭,這兒是台北最後的山城聚落。

 

  往山林裡走去,可以看到許多矮房、水泥巷道、千年神木等等,雖然小路上來往的車輛不多,很多已屋去樓空,但蟾蜍山整個聚落非常整潔,並且擁有一種純樸的美。經過學校的土地徵收,這裡的居民開始團結起來,除了捍衛土地保留之外,還希望透過一些小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蟾蜍山現有的自然及人文風景,更讓人們知道蟾蜍山過去的歷史記憶。因此媽媽們每週規劃許多活動,邀請附近的國小學學生,一起利用蟾蜍山上的資源,來製作天然的防蚊液、藥膏、菜餚等等,過程之中聽著居民們描述如何在蟾蜍山玩樂,都覺得不可思議,頓時也覺得自己的童年都沒有這裏生活的人精彩。另外居民們也利用互助的模式,在各家的庭院各自種植不同的植物,接著再一起做分享,他們希望能達到蟾蜍山以前大家互動和樂的生活,這也不禁讓我聯想到現在的都市生活,讓我們對鄰居的態度降至冰點毫無溫度。

 

  以上的一切都是靠居民主動提案才能擁有如今天的結果,目前居民們主要還是在收集每一戶的歷史故事,無論是食譜、眷村文化、植物生態等等,但也因為有些居民年紀稍長,所以需要加緊速度喚起更多的社區故事。而現在居民們也碰到一項問題,那就是蟾蜍山缺少了一個活動中心,居民們沒有一個可以互做交流的場所,導致有些資源沒辦法整合,許多提案一直在等著被解決。但我相信儘管這裏遭遇著這麼多的困難,以後蟾蜍山的居民也還是能透過其凝聚力慢慢地解決每項難題,逐步成為台北市最讓人羨慕的蟾蜍山故事島。

  

  在這變化多端講求效率的城市之中,蟾蜍山猶如這城市最後的避風港,以期不疾不徐的步調結合出不同的空間景色,不妨趁有空時,能夠在這大城市之中,享受大自然的芬芳喘一口氣稍作休息,和這裡的居民們一起認識蟾蜍山的自然景觀與其結合的歷史文化。

 

 

 

 

推薦訂閱
替代役服務心得@【因愛維繫電子報】
轉寄『第60期 臺北市社造永續經營的下一步』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