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創用CC電子報
報主:創用CC電子報
創刊日期:2006-05-26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494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創用CC電子報報
創用CC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創用CC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1-09-02 05:00:00 / 報主:創用CC電子報
本期目錄
到 ICOS 瞭解 OER
全球CC伙伴 九月相約在波蘭
來自南半球的政府資訊開放近況
第三屆阿拉伯地區CC會議記實
CC專題:公眾領域在哪裡?
【編輯室的話】

這是由台灣創用CC計畫出版的電子報, 創用CC,是 Creative Commons的中文名稱,希望透過「保留部分權利」的彈性授權,讓創作得以更加流通。電子報內容從第三十三期開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是創用CC網站部落格文章資訊的選輯,第二部分則為每月一則深度專文或專題報導。 
 

本期電子報由台灣創用 CC 計畫主持人莊庭瑞先生帶領大家一起更深入的尋找公眾領域(The Public Domain) 的確切範圍與界線到底在哪? 公眾領域一般用來指稱沒有著作權的著作,但因為時空背景的不同,各家學者各有不同的觀點與解釋。本文作者綜覽各家之言,由繁馭簡,提出一個基於權力觀點,對於尋找公眾領域之所在的答案。
 

創用CC電子報於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發刊,每期規劃不同的專題,並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與行動者為電子報撰寫專題文章,藉此希望讓大家更加瞭解創用CC的理念。也份外歡迎您提供意見,來函寄達地址請見網址: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static/contact

電子報相關資訊

您因訂閱了創用 CC電子報而收到這封郵件。

電子報編輯:莊庭瑞、周文茵、陳秋皓

 
本電子報著作權人為中央研究院,並依據創用 CC「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授權條款出版。授權
條款之詳細內容,請參考: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3.0/tw/
 
如欲進行商業目的之利用,或者有任何授權上之疑問,請直
接與台灣創用 CC 計畫聯繫:
http://www.creativecommons.org.tw/static/contact
 
如果您對這份電子報的任何內容有疑問,歡迎來信洽詢:
contact@creativecommons.org.tw
 
如欲取消訂閱這份電子報,請寄一封電子郵件至
CC-Taiwan-newsletter-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此外您也可至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CC-Taiwan-newsletter 翻閱電子報典藏,或將本電子報推薦給其他朋友。
 

[公益聯播]【招募課輔天使】長期招募平日、寒暑假貓頭鷹課輔志工
到 ICOS 瞭解 OER

台灣創用CC計畫/文

2011年9月9-11日在台灣大學將舉辦「2011開放原碼國際研討會(ICOS)」,本次報名完全免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同參與盛會。ICOS研討會的目標在促成官、產、學、研、技術、NPO,以及各類型自由軟體終端使用者彼此認識、交流的機會。本次會議規劃四大特色:ㄧ、HTML 5 + 行動學具 + 雲端的寧靜革命。二、教育,因此重新定義未來。三、網路,因此延伸無限可能。四、社會,因此呈現多元面貌。 ...(閱讀全文)

全球CC伙伴 九月相約在波蘭
周文茵/文

今年9/16-18將在波蘭華沙召開2011Creative Commons全球高峰年會。 邀集全世界各司法管轄區的創用CC推動者齊聚一堂。今年的主題鎖定在“Powering an Open Future”。即將邁入第二個十年的Creative Commons,是時間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了。 9/17週六議程將開放給大家參與,這個為期一天的CC日,將以多主題小組、工作坊、主題演講、CC視覺藝術展覽、展示the commons目前與未來最好的想法等型態來呈現。 ...(閱讀全文)
來自南半球的政府資訊開放近況
ChiuHao Chen /文

2011年上半年,有關於” 政府資訊開放” 計畫,我們有幾個來自紐澳的進展,想與大家分享。 紐西蘭 - NZGOAL: 時間倒轉至今年6月, 紐西蘭與澳洲政府雙雙釋出了”開放存取與授權框架”(Open Access and Licensing Framework)。 其中,由紐西蘭CC Aotearoa 所指導的 NZGOAL (New Zealand Government Open Aceess and Licensing Framework ) 提供了使用政府公開資訊的準則, 此準則中建議釋出政府資訊予以他人再利用時能夠使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 (紐西蘭)此款授權標章。 ...(閱讀全文)
第三屆阿拉伯地區CC會議記實
 盧美慈/編譯

2011年6月30日至7月2日間,阿拉伯地區CC成員在突尼西亞舉辦了第三屆阿拉伯地區CC會議。 除了當地CC成員以外,突尼西亞知名部落格平台”Nawaat”也加入舉辦活動的行列,本次活動並獲得半島電視聯播公司之贊助。 今年的活動成員分別來自約旦、埃及、黎巴嫩、摩洛哥、阿聯酋、卡達、伊拉克以及突尼西亞。 本次並有首度參加活動、來自於加沙地帶[2]部落客紅人Bashar Lubbad 和 Nalan Sarraj,另一位首次參加CC會議的饒舌歌手Ayman Mghamis,在本次大會中則參與「創作、混用以及協同創作」之研討場次 ...(閱讀全文)
CC專題:公眾領域在哪裡?
 莊庭瑞/文

「公眾領域」(The Public Domain)一般用來指稱那些沒有著作權的著作。 公眾領域裡的著作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然而公眾領域的確切範圍與界線,學者們卻有 各種不同的看法。這裡提供一些整理,供大家參考。各家的學說,當然還是以學者 們自身的論文為準(請參見文後的參考文獻), 以下只是個人的瞭解,希望沒有太 多失真的情形。

公眾領域裡的著作,一般的認知是不屬於私人財產的;私人的財產,受到法律的保護,公眾領域裡的不是私人財產,不受相關法律的保護。 這樣的看法,把公眾領域視為一種例外,屬於不受法律保護的區域,在其中是不講究財產權的。中華民國 《著作權法》第43條:「著作財產權消滅之著作,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任何人均得自 由利用。」 條文中雖然沒使用「公眾領域」,但著作財產權的「消滅」,被視為除 外的情形(不過,「除本法另有規定外」,又是除外中的除外了)。 《伯恩公約》第 18條:「但是,如果因為著作所受保護期間已期滿,在主張保護當地國已落入公眾 領域者,不得重新保護之。」 或許可以說,「落入公眾領域者」是一種去除法的描述方式,對比於受保護的著作財產。也就是說,著作受財產權保護是常態,落入公 眾領域的是例外。落入公眾領域的著作,不再是專屬的財產,失去交易上的價值。

對於公眾領域是例外的講法,許多學者卻不認同。畢竟,以法律方式明訂著作可以是專屬的財產,是晚近的事情。首部關於著作權的成文法,英國的《安妮法案》於 1710年才開始施行,讓出版商於法有據,可以取得書籍的專有出版權利。 而且這些專屬權利,本來就有時間上的限制,在《安妮法案》是14年,目前在美國是70年,在 台灣是50年。所以,著作被視為財產,權利專屬於特定人,其實是(有期限的)例 外情形。 時間一到,任何著作終究要讓公眾不受限制、自由使用的,而這也是恆久 以來著作被使用的常態。這些學者認為,公眾領域裡的著作,因為可被眾人自由挪 用,相較於受著作權限制的著作,對於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更是重要。 所以,公眾領域是眾人珍貴的文化資產,有如文化的保留地,眾人在這裡可以不受拘束的接近 與使用文化資源。他們認為,公眾領域也需要被小心保護,尤其要防範「圈地」 (enclosure)的行為,不要讓公共領域裡的資源被轉為私人專有。

不過,以地域的隱喻看待公眾領域(無論被視為常態或是例外),其實並不理想。 這些學者也指出,有地域的概念,就有界線的問題:一項著作是否屬為公眾領域, 就要看它落在界線的哪一邊。 但這樣的界線常是不清楚的,舉例來說,著作受保護的期限各國不同,所以這條公眾領域的界線和該著作在哪個國家主張保護密切相關。一項成品是否為受著作權法保護的標的,可能也有爭論; 中華民國《著作權法》 第10條之1:「依本法取得之著作權,其保護僅及於該著作之表達,而不及於其所表達之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概念、原理、發現。」 時時要區分每項作品裡的「表達」與「思想」成份,不是很容易。公眾領域是「公有地」的隱喻,似乎也表示政府可以進行「土地國有化」或是「土地私有化」的圈地作為。 公眾領域裡的資源,可能淪為政府掌有或控制的範圍,或是以私有化的方式,將眾人 所用的資源拍賣成為私人專屬的財產。

公眾領域的範圍與界線,可以說是隨著時間、地點、當地法律、判例解釋、學者論 點、個人認知,而有不同。 也因為如此,有學者認為,並沒有單一的公眾領域,而 是有許多公眾領域。不同的公眾領域有不同的範圍與界線,它們可能部份疊合交錯,卻也可能在某些部份是沒有交集的。 已過保護期限的專利、科學研究產出的數 據、傳統知識的呈現、原住民族的傳統創作、著作的合理使用、創作者在滑稽模仿上的自由、以及個人在言論表達上挪用的權利等等,這些界接使用前人資源的總總方式, 是否可以分別納入公眾領域的範疇,各家看法不同。這說明了「公眾領域」 在概念上的繁複與豐富。

以原住民族的傳統創作來說,許多國家都以法律規範,原住民族有其傳統創作的專用權,非經一定程序外人不得始用。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內的創作,與公眾領域裡的著作性質不同(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也不是受著作權法限制的著作(非個別族人所有),但傳統領域內的創作可為該原住民族的眾人自由使用的情形,與公眾領域 內的著作可為眾人自由使用的情形,卻有些類同。 有些學者認為,討論不同的公眾 領域時,應該探究關於某些專屬的文化資源可被不同的群體差別使用的情形,或者從另一方面來說,應該探究關於某些共有的文化資源,可被不同的個體差別使用的情形。

也有學者強調,與其就著作權法(或更廣義的智慧財產相關法律)的種種枝節限制、例外情形來對比描繪公眾領域(即去除法的描述方式),不如直接點出公眾領域的本質。他們把公眾領域解釋為眾人使用前人的知識文化成品時, 不可被剝奪的 個人權利。也就是說,與其由財產的觀點上,看待個人在利用前人智慧產出的經濟自由,不如從權利的觀點上,看待個人在運用前人智慧產出的表達自由。 公眾領域所賦予個人在創意發想上的自由,被類比為某種公民權利的狀態,這種狀態受到保護不可被剝奪。公眾領域帶給眾人的自在,應該要接近這種情形,而這也應該是公眾領域的所在。

參考文獻:

[1] Jessica Litman. The Public Domain. Emory Law Journal, Vol. 39, No. 4, Fall 1990. 
[2] James Boyle. The Second Enclosure Mov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of the Public Domain.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Vol. 66, No. 1 & 2, Winter/ Spring 2003. 
[3] David L. Lange. Reimagining the Public Domain,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Vol. 66, No. 1 & 2, Winter/ Spring 2003. 
[4] Pamela Samuelson. Challenges in Mapping the Public Domain in Lucie Guibault and P. Bernt Hugenholtz, eds., The Future of the Public Domain: Identifying the Commons in Information Law/.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6. 
[5] Julie E. Cohen. Copyright, Commodification, and Culture: Locating the Public Domain. In Lucie Guibault and P. Bernt Hugenholtz, eds., /The Future of the Public Domain: Identifying the Commons in Information Law/.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6. 
[6] Brad Sherman and Leanne Wiseman. Towards an Indigenous Public Domain? In Lucie Guibault and P. Bernt Hugenholtz, eds., /The Future of the Public Domain: Identifying the Commons in Information Law/.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6.
推薦訂閱
手機王 2009 年 5 月新機月報@【SOGI 手機快報】
無主旨@【嗷雜誌】
轉寄『第六十五期110902 公眾領域在哪裡?』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