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期 2015.10.02 創用CC授權台灣案例觀察─創用CC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February 16,2016丹麥國家藝術館經驗談:逐步開放、鼓勵應用
柯俊如 /文
自從2008年,丹麥國家藝術館(Statens Museum for Kunst)獲得Nordea-fonden提供大量資金後,他們便開始進行館藏數位化。丹麥國家藝術館的館藏主要分成三部分:繪畫雕刻皇家館藏(約10500件)、圖像藝術皇家館藏(約245000件)、石膏模型皇家館藏(約2500件),主要來自丹麥皇室的蒐集,作品年代可以溯及至16世紀中,三分之二的館藏都屬於公眾領域。
從開放到獲利:開放源碼到開放設計的獲利策略
羅凱勻 /文
開放源碼軟體(open-source software)、開放源碼硬體(open hardware) 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是近年來自由文化運動(free culture movement)很重要的一環,開放源碼意指,為了不同情境下的技術人員去調整改用、協力智慧後續研發、造福社會上資源弱勢等目的,將電腦程式、工業產品的原始製造資訊公開化。科技資訊在技術社群間公開分享的作法......
新時代的開源電影
吳銘崧 /文
「開源」(open source)最初代表的是電腦軟體原始碼的開放,版權持有者只保留部分權利,大眾因此得以免費並相對輕易地取得、使用、複製和散佈,或者進一步將其缺陷 改進、品質提升。這種行為對於知識的流通、服務的進步著實具有非常大的助益,畢竟集結眾人之力是終究強過單打獨鬥的,況且,這基本上對於提供者和使用者雙 方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合理使用」的小勝利:美國近期判例
周文茵 (Emily) /文
身 邊不難發現,許多家長常會幫小朋友記錄一些生活點滴,有時候寶寶們會冷不防的來個即興演出,能捕捉到任何可愛的畫面,做爸媽的都會忍不住上傳 Youtube跟大家分享。美國的Lenz媽媽也不例外。捕捉到18個月小寶貝在廚房裡聽到來自收音機播放美國著名搖滾歌手「王子」1984年冠軍歌 曲......
CC 專題 : 創用CC授權台灣案例觀察
周文茵 (Emily) /文
創用CC全球案例大觀 [註]
在推動自由文化 (Free Culture),公眾授權(具彈性且合法)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其中,創用CC授權是眾多公眾授權的一支,因為其模組化的建構方式(四要素混搭組合出六條款),讓使用者簡單容易地瞭解授權重點內涵,加上全球各地進行授權本地化(邀集法律背景專家學者轉譯內容,並與在地法律用語相容),致使其成為目前最大宗被使用的公眾授權。
創用CC授權在台灣推動的過程中,案例分享是重點項目之一。藉由許多單位、組織、甚至個人採用的例子,讓眾人看到公眾授權(Public License)為大家帶來的開放好處與幫助,也能藉此認識運用此工具的具體做法。
凡是著作,著作財產權擁有者皆可思考試否採用創用CC授權。或者利用創用CC授權做為協力的授權工具。因此,創用CC授權應用的領域也相對多元,在此列舉幾個推動時,常提及的例子。
像是影音平台vimeo於2010開始支援創用CC授權。大家日常使用的Youtube也於幾年後,部分支援創用CC授權[註1]。音樂部分有網友彙整出20個開放授權的音樂平台。如果想找各式各樣的聲音,可以到opsound的聲音匯集網站來挖寶!需要出色的圖片/照片,則可到很早就支援創用CC授權的Flickr上去尋覓。需要可愛符號圖示可以到The Noun Project平台上去找,只需姓名標示,即可改作成自己想要的小圖。倘若有名詞不瞭解,馬上可以到線上維基百科(wikipedia) 看看大家怎麼說[註2]。為了讓大家正視物種迅速消亡的事實,國際發起生命大百科(EOL)計畫 [註3] ,目標將地球上180萬個生物物種,一物種一頁面,輔以豐富的圖片和影音,詳實描述它們的棲身環境及生活習性,最後還會經由專家鑑定發佈。
政府單位,國際上最有代表性的當然要提下美國白宮。教育領域,早期率先由麻省理工學院推出的OpenCourseWare (OCW) 掀起將課程線上開放的熱潮 [註4]。南非教育領域也建構Thutong平台,讓老師們的教案、素材,能在此匯聚交流/交換 [註5]。近幾年,由孟加拉裔美國人,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生薩爾曼·可汗在2006年創立的一所非營利教育機構--可汗學院 (KHAN),它翻轉傳統學習模式,跨出了數位時代個人化學習的新里程,也啟發全球一系列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計畫的誕生[註6]。
台灣案例低兜位?
我們不難發現國際案例是相對多的。畢竟國外市場大,加上外國人真的比較願意(習慣?)實驗性的將一些創作大方的分享出來,或者運用這個授權當作協力的工具。不過在推廣的過程,許多朋友都會好奇的問:台灣的例子到底有哪些?
台灣受到前述的許多國際計畫的影響,出現像是台灣生命大百科、台灣棒球維基館等合作、應用類型的計畫,也有許多開放式課程、磨課師等相關計畫進行中,不斷累積相當大量的開放資源[註7]。
也有一些台灣案例,則是因應在地需求所自發產生出來的。像是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德恩助理研究員所發起的「四處爬爬走(路殺社, Reptile Road Mortality)」。他提倡人人都是公民科學家的概念,藉由志工(科學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隨手以智慧型手機或數位相機拍攝記錄道路上或兩旁死亡的野生動物照片,註明發現日期和點位(打卡)後,將照片上傳到臉書社團。導入結合創用CC授權或CC0的授權宣告方式,讓群眾貢獻的路殺照片,未來運用可以更加無虞。
公部門案例觀察
政府部門以及教育領域是台灣創用CC計畫長期的重點領域。由於政府運作畢竟是來自納稅人的錢,要求其產出釋出公眾使用,較有立基點;而老師學生們有很多的機會運用著作產生教案,也成為推動重點。
這些年的推動促成了像是:國家行計畫數位典藏的聯合目錄採用創用CC授權;智慧局的著作權書房之著作物釋出 [註8];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以創用CC授權為預設授權;參與台灣大百科授權採用討論;間接影響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採用創用CC授權;政府出版資訊網開闢創用CC專區等。
隨著時光荏苒,許多早期推動的網站,或許因為網站改版,或計畫整併,亦或者是換了經營團隊,似乎平台上的標示與釋出的內容趨於隱藏或消逝。筆者以使用者角度,簡單提出這些網站的一些使用困境。[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