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創用CC電子報
報主:創用CC電子報
創刊日期:2006-05-26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494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創用CC電子報報
創用CC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創用CC電子報
2015-11-06 11:00:00/ 報主:創用CC電子報
本期目錄
EngageMedia 獨立媒體
318文物典藏庫 開放線上藏品指認與授權
延後二十年才能自由使用的文化資產
CC 專題 : 淺談博物館授權公眾領域之翻攝品的合理性
[預告] CC社群--系列聚會活動
【編輯室的話】

這是由台灣創用CC計畫出版的電子報, 創用CC,是 Creative Commons的中文名稱,希望透過「保留部分權利」的彈性授權,讓創作得以更加流通。電子報內容從第三十三期開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是創用CC網站部落格文章資訊的選輯,第二部分則為每月一則深度專文或專題報導。

本期專文由關注領域為消費者與開放網路,曾發起相關社群,同時也是懶人包師傅與 g0v 零時政府參與者的楊孝先先生所撰寫。與讀者們分享2015年下半年創用CC推廣觀察的分析心得。

這此也跟各位讀者預告,今年四月發行第 120 期之後,《創用 CC 電子報》 將停止發刊。屆時《創用 CC 電子報》 將已發刊滿十週年。四月之後將以新的形式,不定期寄送專文報導。 下一期的電子報將於二月 15 日發刊,該期以及三、四月份的電子報,將由常年關注台灣創用 CC 計畫的友人撰文回顧,敬請讀者朋友期待。您若有任何建議,煩請以電子信件聯繫 contact@creativecommons.tw

創用CC電子報於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發刊,每期規劃不同的專題,並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與行動者為電子報撰寫專題文章,藉此希望讓大家更加瞭解創用CC的理念。也份外歡迎您提供意見,來函寄達地址請見網址:http://creativecommons.tw/contact

電子報相關資訊

您因訂閱了創用CC電子報而收到這封郵件。

電子報總編輯:周文茵
 
本電子報著作權人為中央研究院,並依據創用 CC「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授權條款出版。授權
條款之詳細內容,請參考: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3.0/tw/
 
如欲進行商業目的之利用,或者有任何授權上之疑問,請直
接與台灣創用 CC 計畫聯繫:
http://creativecommons.tw/contact
 
如果您對這份電子報的任何內容有疑問,歡迎來信洽詢:
contact@creativecommons.org.tw
 
如欲取消訂閱這份電子報,請寄一封電子郵件至
CC-Taiwan-newsletter-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此外您也可至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CC-Taiwan-newsletter 翻閱電子報典藏,或將本電子報推薦給其他朋友。
 

[公益聯播]2015-2016年 弱勢服務經費
EngageMedia 獨立媒體

吳銘崧 /文

EngageMedia 是個非營利組織,成立於 2005 年,辦公室設於澳洲墨爾本以及印尼日惹,成員則散布於多個國家如新加坡和菲律賓,主要關注的是亞太地區的社會與環境議題。不過與其他類似團體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們認為欲挑戰現有的......

318文物典藏庫 開放線上藏品指認與授權

318學運史料徵集小組 / 文

歷時一年多的時間,去年於立法院內搶救回來將近七千件的實體文物,包括後續國外寄來的百件實體文物及影音,已逐件完成高解析度數位化的典藏作業,民眾除了得以線上隨意瀏覽縮圖找回自己......

延後二十年才能自由使用的文化資產

柯俊如 /編譯

創作人的心血固然寶貴且值得加以保障,然而保護期限越長,社會大眾就越晚才能重新以之進行創作。本文將介紹幾個在TPP著作權條款通過後,因而延長著作權保護期限的文化資產.......

CC 專題 : 淺談博物館授權公眾領域之翻攝品的合理性

劉美盈/ 文 

在今時今日一切強調數位化、科技化的年代,全球的博物館無論是從博物館傳統的保存、典藏、教育及推廣的角色,或是為了維持博物館的營運,將典藏品數位化,並將其授權及應用加值於商品皆對其發展有莫大助益。然而,若從法律觀點出發,博物館對於這些早已隸屬於公眾領域(public domain)的古物之數位典藏影像收取若干權利金,究竟是否擁有法律請求權基礎,又數位典藏影像本身是否足以成為可被授權的權利客體,於司法實務與學說上不無爭議。

美國非營利組織Public.Resource.org因認為史密森尼學會[1](Smithsonian Institution)對於已經隸屬於公眾領域的數位圖像並沒有著作權,更不存在主張授權的權利基礎。於是從Smithsonian Images,一項由美國政府出資的數位圖像網站中下載了共6,288張照片並轉貼到免費照片分享網站flickr.com供同好自由利用。其主張依據美國著作權法第105條明文規定,聯邦政府或其職員職務上所生之創作不受著作權法保護。惟史密森尼學會仍然就這些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著作收取授權費用。

對於Public.Resource.org的舉動,史密森尼學會僅表示會進行相關的思考與處理,但至今仍未有相關之處理。惟史密森尼學會旗下的史密森尼學會圖書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n Libraries)就已落入公眾領域之圖像收取授權金一事則表示其所收取之費用僅是使用費用(usage fee),並強調非著作權授權金,使用者亦可自由從其他資源獲取該圖像。由於史密森尼學會並未有對Public.Resource.org下載數位圖像一事作出明確的回應,故翻攝公眾領域之數位圖像的著作權權利狀態目前仍是一個未知之數。惟可以確定的是,就史密森尼學會圖書館強烈聲明所收取的圖像費用,非著作權權利金而是使用費用,似乎是為了避免日後著作權地位再次遭到挑戰而預先留下的退路。

在博物館中很多古藝術品因歷史悠久,早已隸屬於公眾領域,因此就古藝術品翻攝後將其數位化後授權予以第三者使用,其權利基礎與合理性經常受到各界的評論。尤其是當博物館以攝影之方式來達到數位化古藝術品時,攝影著作之原創性經常遭到各界的挑戰,而截至目前國內外實務就此議題仍然得視個案而定,因此無法肯認翻攝著作在著作權上的地位。

有學者認為[2]翻拍古藝術品必須具有專業的攝影技巧與藝術造詣,對於Bridgeman Art Library案[3],法院認為翻拍古畫是一種單純的重製而不具有任何原創性火花,這對於多年來深耕數位典藏的博物館而言無疑是重重的一擊。倘若博物館所翻拍的數位圖像不受著作權法保護,造成博物館拒絕將數位圖像置放於網站上供大眾瀏覽,那麼大眾以後該從哪個途徑接觸這些珍貴的古藝術品呢?

而在歐盟一個以公眾領域為主題的國際網絡COMMUNIA,則發表了14項針對公眾領域的政策改革建議,其中的第5項政策建議中提及了所有已經隸屬於公眾領域的東西,應該讓它繼續留在公眾領域,不應在經過數位化後重新獲得著作權,更不應以契約與科技保護措施來限制其用處。亦有學者認為[4],應積極推廣文化遺產保存機構將標示公眾領域標記作為典藏之宗旨,並早日將文化遺產與知識流通於社會方為上策。

以上學說皆有其理論基礎,惟目前針對博物館是否應開放已隸屬於公眾領域的古藝術品之數位圖像,學說與實務的意見分歧,若將博物館開放公眾免費使用數位圖像分為極端的全部開放與全部不開放來看,全部開放將造成博物館缺乏製造數位圖像的誘因;而全部不開放則將為博物館蒙上謀取利益的負面形象,同時亦不利於文化知識之流通。以上兩者都不利於博物館所著重的保存、典藏、教育及推廣的功能。

 

[預告] CC社群--系列聚會活動

台灣創用CC計畫 /文

今年計畫主要著眼社群經營,特別與開放文化基金會(OCF)合作一系列社群活動及CC推廣大使培訓計畫。相關時程已陸續排出,11月安排有兩場活動,歡迎大家一起來玩。 其他更多CC社群活動訊息,敬請關注或加入論壇區.....

推薦訂閱
@【大台南慈善平台】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網路通訊】
轉寄『第 115 期 2015.11.06 淺談博物館授權公眾領域之翻攝品的合理性』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