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創用CC電子報
報主:創用CC電子報
創刊日期:2006-05-26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496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創用CC電子報報
創用CC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創用CC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1-12-02 05:00:00 / 報主:創用CC電子報
本期目錄
「開放政府資料:現況、願景、策略」座談會
概述CC全球高峰會對4.0版授權條款之未來規畫
淺談TPP協約對於日本同人誌市場的衝擊
你覺得什麼是資訊時代的共有資源?
CC專題:姓名標示的限制
【編輯室的話】

這是由台灣創用CC計畫出版的電子報, 創用CC,是 Creative Commons的中文名稱,希望透過「保留部分權利」的彈性授權,讓創作得以更加流通。電子報內容從第三十三期開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是創用CC網站部落格文章資訊的選輯,第二部分則為每月一則深度專文或專題報導。   

本期專文由台灣創用CC計畫主持人莊庭瑞與中研院自由軟體鑄造場法政研究林誠夏撰寫。 本報導簡要紀錄會議概況,祈望於第一時間內提供最新消息,供關注創用CC授權條款以及開放內容議題發展的讀者參考。

創用CC電子報於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發刊,每期規劃不同的專題,並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與行動者為電子報撰寫專題文章,藉此希望讓大家更加瞭解創用CC的理念。也份外歡迎您提供意見,來函寄達地址請見網址:http://creativecommons.tw/contact

電子報相關資訊

您因訂閱了創用CC電子報而收到這封郵件。

電子報編輯:周文茵 莊庭瑞
 
本電子報著作權人為中央研究院,並依據創用 CC「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授權條款出版。授權
條款之詳細內容,請參考: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3.0/tw/
 
如欲進行商業目的之利用,或者有任何授權上之疑問,請直
接與台灣創用 CC 計畫聯繫:
http://creativecommons.tw/contact
 
如果您對這份電子報的任何內容有疑問,歡迎來信洽詢:
contact@creativecommons.org.tw
 
如欲取消訂閱這份電子報,請寄一封電子郵件至
CC-Taiwan-newsletter-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此外您也可至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CC-Taiwan-newsletter 翻閱電子報典藏,或將本電子報推薦給其他朋友。
 

[公益聯播]人才招募
「開放政府資料:現況、願景、策略」座談會
台灣創用CC計畫/文

政府資料的自由取得與再次使用的議題,無論是政府部門或是民間組織、國外、台灣都有許多進展。這項座談會提供眾人一個場合,讓在民間、政府、學界各自進行相關工作的眾人,一個對話與討論的空間。

座談時間:2011/12/14(三)14:00-16:00     
座談地點: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 1F演講廳(位置圖)
座談費用:免費。需於座談前完成報名。
報名時間:即日起~12/14 11:00AM 止,請至報名系統報名。...(閱讀全文)
概述CC全球高峰會對4.0版授權條款之未來規畫
 盧美慈/編譯

日前CC全球高峰會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CC相關人員及組織成員,長達數日的高峰會在波蘭完美落幕。其中,約有300名法律背景的與會者在會中針對各國在著作權與政府、教育、科學、文化、基金會等各方面的關聯性,提供了深切且精闢的討論。

一、從創用CC3.0到4.0
                               
創用CC3.0條款自2007年上線以來,受到許多重要組織的認同,尤其是許多政府在過去四年,發布許多與政府政策相關的內容以及數據時,均使用創用CC3.0授權條款。...(閱讀全文)
淺談TPP協約對於日本同人誌市場的衝擊
 盧美慈/文

日本於日前由野田首相宣布將參與簽署TPP協約,引發各界對於條款內容的討論,其中日本年度產值高達百億元的動漫產業,對TPP中的著作權條款表達了相當大的反彈。究竟TPP是什麼樣的條約?條約內容與日本動漫產業有何關連?TPP協約,即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近日成為國際焦點。此協約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係的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閱讀全文)
你覺得什麼是資訊時代的共有資源?
 周文茵/文

「資訊時代的共有資源」專題,已於2011.11.19 在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順利舉辦,會中有許多精采的對話。這裡提供講者精采摘要,讓大家延續思考這個重要的議題。

合理使用誰的著作?--論合理使用與出處明示之關聯
合理使用向來是著作權法中之重要課題,國內外就合理使用之判斷標準相關議題早已累積了數量龐大的文獻,但是實務上在判斷合理使用成立與否時,有一幽暗未明之問題,至今仍無確定見解...(閱讀全文)
CC專題:姓名標示的限制
 李治安/文

在各種創用CC授權條款中,都有一個共通的要素,就是「姓名標示」(attribution),因為積極推動著作權分享多年的CC發現:在選擇以公眾授權條款釋出著作的著作人中,有超過90%都會要求其著作之利用人須明示出處[1]。在其他許多資訊交流社群中亦存在著明示出處之習慣,如在法國食譜並不受到著作權法保護,但廚師間卻有明示出處的習慣[2];在學術界,如利用他人著作,不管是否屬於合理使用或是達到相當於著作權侵害之程度,也都有引註明示出處的共識與習慣[3]。有研究發現,通常在著作人非常重視其基於著作所取得的聲譽(reputation)的環境中,較容易形成明示出處之慣例[4]
 
事實上,我國著作權法對於「姓名標示」已有相當規範,首先依第16條第1項,著作人享有姓名表示權作為一種著作人格權:「著作人於著作之原件或其重製物上或於著作公開發表時,有表示其本名、別名或不具名之權利。著作人就其著作所生之衍生著作,亦有相同之權利」,但是依同條第4項的規定,姓名表示權是可以受到限制的:「依著作利用之目的及方法,於著作人之利益無損害之虞,且不違反社會使用慣例者,得省略著作人之姓名或名稱」;第80條之1關於權利管理電子資訊的規範及第64條關於合理使用出處明示之規範亦與姓名標示有關。
本文的目的,在於簡單分析我國目前實務對上述著作權法第16條第4項關於姓名表示權限制之見解,亦即在何等情況下,可謂「不違反社會使用慣例者,得省略著作人之姓名或名稱」。
 
目前實務上有許多法院見解都認為利用人可依社會慣例,省略著作人的姓名及名稱,舉例而言,最高法院有判決認為,原告將其所舉辦攝影比賽之得獎作品,刊登於「台北市的社會福利」一書之封底而未標明著作人,是符合社會慣例的[5];也有智慧財產法院判決認為,簡報投影片上省略作者姓名,也是符合社會慣例[6]。然而,這些法院判決對於其所確信「得省略原作者姓名或名稱的社會慣例」是如何存在、發展都沒有作具體的說明,就直接限制了原作者的姓名表示權,如此的見解恐有商榷的餘地,因為對許多創作者來說,最有成就感的事並非獲取經濟利益,而是作品被他人引用,如果法院沒有將著作權法第16條第4項「依著作利用之目的及方法,於著作人之利益無損害之虞,且不違反社會使用慣例者,得省略著作人之姓名或名稱」中「於著作人之利益無損害之虞」及「不違反社會使用慣例」的要件解釋清楚,就直接容許利用人得省略原著作人的姓名,那就似乎太不重視姓名表示權對著作人的重要性了。
 
省略姓名標示的社會慣例在網路世界中是否存在,這也是近來法院判決常須處理的問題,其中最常發生的爭議是:部落格中若利用他人的攝影著作,則依一般社會慣例,是否可省略原作者的姓名標示?有許多法院判決認為,在部落格上利用他人攝影著作,若未表明著作人姓名或名稱,仍可算是符合社會慣例[7];但有有一些判決則認為,這種作法並不符合社會慣例,利用人還是應該標明出處[8]。由此可見,省略標明出處的社會慣例,在認定上仍有很大的爭議與空間。
 
通常選擇以創用CC授權條款將作品釋出的著作人,在著作控制的光譜上,是屬於較願意將著作開放分享的族群,但是這些著作人大部分對姓名標示是非常堅持的,如此對照其他未以創用CC授權條款或其他開放式授權條款釋出著作的著作人而言,後者應該對於權利(包含姓名表示權)的保留及控制意願是更強的,這也對社會慣例的形成有相當影響。姓名表示權的需求雖然不一定直接與經濟利益有關,但卻是著作人自我實現的重要依據,就此法院似應更重視之。
 
[1] Greg Lastowka, Digital Attribution: Copyright and the Right to Credit, 87 B.U. L. REV. 41, 83 (2007).
[2] Emmanuelle Fauchart & Eric von Hippel, Norms-Bas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Systems: The Case of French Chefs, 19 ORG. SCI 87, 193 (2008).
[3] Tushnet, Payment in Credit: Copyright Law and Subcultural Creativity, 70 LAW & CONTEMP. PROBS. 135, 153, 155, 157-58 (2007).
[4] Id. at 158.
[5] 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3485號判決。
[6] 智財法院98年度民著上易字第10號判決。
[7] 如臺灣高等法院95年度智上字第20號判決、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5年度智字第50號判決、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5年度智字第107號判決、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5年度智字第20號判決、智財法院97年度民著上易字第4號判決及智財法院98年度民著訴字第15號判決等。
[8] 如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5年度智上字第6號判決、智財法院99年度民著上易字第1號判決、智財法院98年度民著訴字第15號判決及智財法院97年度民著上易字第4號判決等。
推薦訂閱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轉寄『第六十八期111202 姓名標示的限制』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