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創用CC計畫徵兼職資訊技術人才一名
台灣創用CC計畫/文
「咦?這個 RSS feed 怎麼沒有title?」
「嘖 ... 這個網站一看就知道是用 Drupal 6.0 架的...」
「嘿~我寫的部落格文章也用了創用CC的姓名標示授權...」
「讚!有了這麼多自由軟體,開放的資料,可以讓我開發我想要的Firefox套件!」
如果你曾經有以上的念頭劃過心頭,我們誠摯的邀請你加入我們的團隊!
開放專業教育網路為美國勞工部贊助對象舉辦會議
謝良奇/編譯
以創用 CC 為首的開放專業教育網路(
OPEN),將為獲得美國勞工部貿易調整協助社區大學與職業培訓資助計劃 (TAACCCT) 5 億美金的受贊助人舉行會議。
受贊助人將會學到如何開放地授權 (在創用 CC 姓名標示之下) 在此一計畫下創作的所有教材,以便讓所有人免費存取、分享、重覆使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是獲得贊助的條件之一。受贊助人還會瞭解到...(
閱讀全文)
「開放資料之議題」專題徵稿(2012.9.1截止)
台灣創用CC計畫 /文
2012/11/10(六)將於新竹舉辦2012年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本次年會主題定位在:「公眾傳播、集體行動與網際網路(Public Communication,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Internet)」。有鑑於資料的自由取得與開放使用的呼聲日益劇烈,能否營造資料與資訊的開放環境,已是將學術研究成果能否被有效散布、廣泛使用、以及進一步協同分析的關鍵。因此,針對資料開放中的法律、經濟與技術等議題進行對話與討論,並將其對社會可能產生的影響與評估,以及其如何對全球所面臨的問題所可能產生的影響,都是應該注意的議題,而此一趨勢也漸在全球各界受到重視。...(
閱讀全文)
世界銀行實況活動報導:開放存取政策與發展
謝良奇/編譯
世界銀行週一召開了世銀開放存取政策之發展意義會議,與會者包括了哈佛大學的 Peter Suber、美國大學的 Michael Carroll (Mike 是創用 CC 的理事會成員)和世銀的 Cyril Muller 與 Adam Wagstaff。大會的時間點正巧碰上世銀最近宣佈開放存取政策以及開放知識庫。世銀的開放存取政策要求該銀行發佈的所有研究產出及知識產物,都必須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作為預設授權。...(
閱讀全文)
CC專題:開放資料運動前期推展與參與策略:以英日為例
黃芝瑩、劉自強/ 文
隨著各國推動開放資料的具體行動,台灣在內的亞洲各國對相關議題的討論與政策推動也逐漸加溫。然而,任何政策或法規的落實並非一蹴可及,前期的配套措施與策略規劃,係為逐步擴大各界對公共議題的注意、了解與投入的必要歷程。
開放資料精神下,政府的任務是「開放」並且完善相關制度,不過度干涉、限制產業或者公眾的使用。本文想回答的問題是:關鍵政策推動的前期,除健全制度與政策,在「欠缺open data法令法規」和「完整的open data法令法規」間的過渡時期,是否有些策略可主動推動公眾認識、參與及應用。
日本:實踐多元雙向參與
以日本為例,在2010年5月宣告以促進施政透明化、鼓勵公民參與公共政策決策為主旨的新資訊通訊策略(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y)後,同年8月旋由日本經貿產業省(
METI)
[1] 主導發佈政府公開資訊官方入口網(
Openlabs.go.jp),做為政府公開資料匯集、政策宣告推廣與產業合作平台。同時,日本政府也透過METI在2010年2月建置的意見徵詢網站 (
IdeaBox),以及Twitter、Youtube、Mobile SNS等整合媒體持續發佈訊息,並廣泛徵求使用者意見。用新媒體促進公民教育與參與的策略,跳脫傳統政策推動前期較被動的做法,亦成功吸引了原對相關議題不了解的民眾。可說網路新媒體的操作策略,在擴大宣傳與參與新使用者族群上有具體的成效;而隨之蒐集而來的使用者行為資訊,更有利於進行公民意見的檢視與分析。
[2]
從日本政府的做法,可看到他們對政府機構公開資訊的「推廣」做法並非「使用者對接收者」的單向線性傳播,而是建構多維溝通的開放決策網絡。意即除政府端出發的「資料整合蒐集、規格制定、政策教育、訊息告知」,亦包括「蒐集公民意見、邀請各界表達與參與」的使用者需求端出發的做法。做為實踐此目標的平台IdeaBox,除彙整公民意見並有表決功能,可將公民在內的參與者意見,導引入政策決策過程。過程中多元的實踐社群成員
[3],針對公共議題和政策(如政府開放資料的需求與使用方式),提出意見、進行溝通和整合,以找出最大共識,並落實成為政策內涵
[4]。
日本政府資訊平台接受 OpenID 方式登入 ,不失為一種提升參與意願的設計細節。站內和相關頻道(如Twitter )的各種資訊或內容,從新聞到政策統計,也(未完全但幾乎)同步提供英文版,具體提升資訊擴散與使用的可能。
英國:理性辯證奠基穩健架構
談到英國的開放資料運動,2006年3月衛報發起了「解放資料」(
Free our data)運動無疑是其中重要的基石。這項運動的宗旨相當單純,就是政府(納稅人的錢)資助調查研究的資料應要讓公眾無償使用
[7]。衛報藉由此運動不僅透過媒體的特性
發表相關論述,教育閱聽大眾,也鼓勵公眾
向國會議員進行遊說,也在同年 7 月,與產官學各界在英國皇家藝術學會舉辦
公開辯論。透過這些機制,讓更多人了解開放資料對人民與國家未來的重要性。並強調政府應該負責收集高品質的原始資料,同時將其無償的提供給所有人做創意發想之用。
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這項運動逐漸在 2007 年 4 月發酵,內閣辦公室進行了「資訊的力量」(Power of Information)研究,分析政府應如何滿足公眾的資訊需求,使國會會員 Tom Watson 成立了「資訊的力量任務小組」(Power of Information Task Force)。並於 2009 年 2 月由內閣辦公室發表調查報告,宣示公部門所產製的資料,應盡量可以被重複使用,並要有明確且一致的授權規範,讓不同資料來料可互相結合運用。2009年9月,Tim-Berners Lee 等人被首相布朗任命,用來指導政府單位讓資料可以更廣為公眾使用。
2010年1月,正式成立
data.gov.uk 網站,提供英國政府資料的單一入口,如同美國的data.gov。後續不論是 2010 年與創用 CC 概念相近的「政府開放授權」(
Open Government License),或是 2011 年針對商業模式與永續經營設計的「資料公開專責機構」(Public Data Corporation),也都相對順利的推動。
身為第四權,衛報確實成功做到監督政策並教育公眾的角色。而媒體特性將不同面向意見做多方陳述與辯證,讓利害關係人均能充分的評估風險、策略、效益等,也讓英國在開放資料的路上走得相對穩健。
結論:落實多元參與的願景和行動
傳統上而下對資訊的掌控,在數位媒介時代漸被由下而上對資訊的需求取代。公民參與的形式,也跳脫單純的意見發表,有了更實際的影響工具與方法,如將原始資料放在不同脈絡底下產生出新的詮釋等。
觀察英國或日本在此議題之進程,兩者積極擁抱多元意見,落實參與管道的精神,可作為推動相關運動的參考。實務上,不論是致力於多元化、多維化行動者網絡建構的創新策略,或縮短公眾參與落差 (participatory gap) 的具體努力,均能有效的促進電子化民主、開放式公民參與的發展。
[3] 如:來自議會、社群媒體以及 ideabox 的成員,透過城市實體會議的形式進行討論。
[4] 根據METI在
2011年提出的報告,IdeaBox的初始版本在2009年10月由METI推出,在短短四週(2009.10.14-11.14)試營運期間,雖只吸引了1,063名使用者,但蒐集了456個政策建議(主題為E-government),並針對之產生了7,041個有效投票。接著2010年3月改版後再推出的IdeaBox,以IT Policy為主題,吸引了近4,000名使用者,在營運的三週內(2010.2.23-3.15)提供了936則點子,更有近6,000則評論,具體可見參與效益的提升。而主題涵括最廣的全民建言書(citizen’s briefing book)更是吸引了125,000名使用者,貢獻了44,000個建議,並有超過1,400,000個投票。IdeaBox的最新版本(v.4)從2010年7月29號開始進行以open government為主題的意見徵求與投票。
[5] 接受mixi、Yahoo! 日本、Livedoor和Google等帳號。請見:
[7] 當時主要的訴求重點,是針對英國地形測量局(Ordnance Survey)要求此政府資助的調查的資料應該公開給大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