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創用CC電子報
報主:創用CC電子報
創刊日期:2006-05-26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496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創用CC電子報報
創用CC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創用CC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3-08-02 05:00:00 / 報主:創用CC電子報
本期目錄
今年的創用CC很設計
Wikihouse—輕鬆組裝出自己的房子
Droog Design-截然不同的設計觀點
SketchChair—讓每個人設計自己的椅子
CC專題:設計行動 X 開放參與
【編輯室的話】

這是由台灣創用CC計畫出版的電子報, 創用CC,是 Creative Commons的中文名稱,希望透過「保留部分權利」的彈性授權,讓創作得以更加流通。電子報內容從第三十三期開始,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份是創用CC網站部落格文章資訊的選輯,第二部分則為每月一則深度專文或專題報導。   

本期專文由英國 Sussex 大學博士生黃芝瑩以及台灣大學博士生劉自強撰寫。 依據史丹佛設計學院所提倡的設計思考步驟,延伸類似思路,可以看到一些以利他主義為出發的社群,進一步讓設計思考轉化為設計行動,發展各種創意方案以解決社會問題,如「design for the other 90%」, 或被泛稱為社會設計的行動。當「開放」的概念加入「社會設計」時,會產生怎樣的火花呢? 本文提出幾個公民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行動案例,以了解開放及使用者參與在設計行動當中的角色。

創用CC電子報於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五發刊,每期規劃不同的專題,並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與行動者為電子報撰寫專題文章,藉此希望讓大家更加瞭解創用CC的理念。也份外歡迎您提供意見,來函寄達地址請見網址:http://creativecommons.tw/contact

電子報相關資訊

您因訂閱了創用CC電子報而收到這封郵件。

電子報編輯:周文茵 莊庭瑞
 
本電子報著作權人為中央研究院,並依據創用 CC「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授權條款出版。授權
條款之詳細內容,請參考: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3.0/tw/
 
如欲進行商業目的之利用,或者有任何授權上之疑問,請直
接與台灣創用 CC 計畫聯繫:
http://creativecommons.tw/contact
 
如果您對這份電子報的任何內容有疑問,歡迎來信洽詢:
contact@creativecommons.org.tw
 
如欲取消訂閱這份電子報,請寄一封電子郵件至
CC-Taiwan-newsletter-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此外您也可至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CC-Taiwan-newsletter 翻閱電子報典藏,或將本電子報推薦給其他朋友。
 

[公益聯播]台中市青少年暑期活動報名系統
今年的創用CC很設計

周文茵/文

轉眼間,台灣創用CC計畫也九年多了,以往沒什麼機會直接與設計領域接觸,今年嘗試挺進設計領域,希望將「Open /開放」的概念帶進設計圈。

我們很高興能夠參與台灣設計師週的3X3設計形象展,並與Mothers’ Design設計師合作,推出以「享用」為主題的展覽,希望透過國內外的實際案例,讓大家看見目前的國際趨勢與不一樣的設計思維。 ...(閱讀全文)

Wikihouse—輕鬆組裝出自己的房子

柯俊如/文

「一個令人感到不適的事實是,幾乎所有我們今日稱之為「建築」的,都是為了世界人口中最有錢的百分之一所做的商業設計。」--Alastair Parvin

Alastair Parvin的目的是想要建立一個有利於災後重建、能簡單迅速上手的建築模型,並且讓這樣的建築設計進入公共領域,使所有人都能免費使用,迅速建立出屬於在地的緊急避難所。他稱此作「生產的民主化」...(閱讀全文)

Droog Design-截然不同的設計觀點

李佩璇/文

"Everything is Makeable,Anytime,Anywhere,by Anyone!” 2011年有這麼樣一個激勵人心的口號,一切都是可創造的,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任何人!(這是來自楚格設計於2011年的米蘭設計展對開放設計提出的口 號)

楚格設計(Droog Desgn)是一個來自荷蘭的設計團隊,由Gijs Bakker和藝術史專家Renny Ramakers在1993年建立,團隊宗旨是期望藉由激發設計思考的討論,引入人文思考...(閱讀全文)

SketchChair—讓每個人設計自己的椅子

柯俊如/文

隨著3D列印技術等各種數位製造(digital fabrication)工具的蓬勃發展,意味著使用者自行製作獨特個人化產品世界的機會大幅提升,然而現有的電腦輔助設計(CAD)系統過於專業和複雜,常讓沒經驗的使用者不知如何操作,導致數位製造過程仍無法普及。

Greg Saul是對於挑戰消費者和設計師界線感興趣的設計師、工程師,他相信個人生產是改變設計面貌的基礎。出生於紐西蘭威靈頓 ...(閱讀全文)

CC專題:設計行動 X 開放參與

黃芝瑩、劉自強 /文

蒐集世界和日本的社會設計案例為主的網路雜誌 greenz.jp 的年輕創辦人Hiroyuki Ono提到了一句重要的話:「社會設計不只是改變(change),更是要用行動讓社會更美好(make society better)」[1]。

落實研究與行動的公共服務設計:日本 Issue + Design

於2008年創辦的Issue+Design在2009、2011年連續獲得日本Good Design Award。這個平台透過發聲(voice)、發想(idea)到行動(action)這簡單的步驟, 結合社會議題以及市民的創造與執行力,邀請全世界的民眾共同針對日本當前重要的社會議題提出建議。首先開放公民提出各種問題,接著從中選出每年度的主題, 徵求創意者/設計師(規劃者/競賽者),然後執行設計工作坊,共同做出相關成果(可能是產品或建議方案)。過程經過詳細的影音紀錄,並有背景研究,後加以出版,並甚至有商品的實體販售(如311地震的筆記本)。

有趣的是,不只是所提出的公共議題五花八門(從超高齡社會到促進結婚率都有),此平台透過機制與不同單位進行合作,提出各種創意行動方案。 且問題限定於日本,但創意徵求的範圍來自世界。而促進參與的策略包括有獎競賽(如2012年的超高齡社會)或企業贊助等。 和不同對象的合作,有不同目的,便有不同產出。這個設計是非常聰明的。如針對低出生率、雙薪家庭、產後抑鬱症等日本常見問題進行所設計出的 「孕產婦和兒童健康手冊」計畫就是由企業進行贊助,目前被全日本 159 城市政府採用。也有與社區結合的專案, 如和英國 the Unseen Tours[2]計畫概念相似的 Community Travel Guide 等。此外,如2013年和神戶政府的合作進行自殺防治計劃, 就可看出「開放」的部份就不是邀請大家來「製作」,而是要請大家來「關心」。 多元化的議題之外,也看得出機構在執行方式上的彈性,當然,這實際的彈性設計,讓社會企業有機會持續營運,這也是很重要的。

結合設計行動與社會議題的嘗試:台灣的發展

台灣目前類似的行動和平台如5% Design Action 和Change Taipei,前者以服務設計為主要手段,日前開放邀請許多設計師參與行動, 協助第一線衛生單位,讓乳癌篩選變成「揪團下午奶茶活動」的設計,鼓勵大眾進行預防健檢;後者是一個初步發起的平台,希望累積公民對於我們所處城市的建言與行動。

這些行動基本概念和 Issue + Design 相近[3],都是在過程中,以「集合眾人之力與智慧,透過設計工作坊的引導,所做出的可販售產品或服務」。 從設計思考的創新過程來看,則是將設計原型所需的元件模組化後,以拼圖、樂高的概念,提供不同創作者、甚至使用者自行實驗、完成設計流程。 也因原有線性產製流程被迫開放,設計成品異質化的結果幾乎成為必然,創新(或失敗)發展的機率將大幅提升。 其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原來被設計師專業、量產、通路等侷限的工作,透過資訊與技術的公開,以及授權機制的完善,讓使用者得以合法的近用、學習並發揮創意。

開放參與對設計行動的影響

分析前例,在數位化時代的演進下,過去的服務使用者也能成為服務提供者[4]。不只是人們可更有效快速的進行網絡連結、同時也能掌讓技術知識作累積與交換, 最關鍵的是,知識交換時的授權議題也都有長足的發展(如:創用 CC)。所造成的改變是,不同行動者的角色邊界模糊,創造有互相跨界的環境, 也讓創新這件事不再視為內部才能發生的事情,而是透過策略開放給產製流程中的其它行動者[5]。 始自開放源碼活動的開放式協作(open collaboration),更鼓勵原本擁有設計或創新權力的行動者釋出部分權力,以交換到更有價值的成果。[6]

當使用者轉為提供者時,最直接的改變就是所產生的服務能更容易符合使用者需求。因為所有人在適當的基礎上,都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創作, 也因此,各式創新想法也能快速的進行實驗。例如,在群眾募資平台,使用者/消費者加入創作過程中的投資,有時候也能參與回饋。 而也因為創新實驗得以被快速實踐,在此基礎上,各種限制、多變與複雜的條件,也能透過快速原型的方法進行驗證。

小結

從開放設計技術(如open source)或工具(3D printer),到更大規模和層次的社會議題或公共服務開放設計平台或行動。「以人為本」、「平等參與」的核心價值, 沒有改變。在等待技術更加進步和普及的同時(如你走到7-11就可做3D列印),從臺灣到世界都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公共議題開放設計的行動。 現在你就可以參加,參與改變世界成為一個更宜居之地的設計行動。誠如設計思考之父、IDEO的創辦人Tim Brown所說的, 第一步,去問那個對的問題;而筆者要補充的是,我們要問使用者之前,現在就可以先問自己:我想透過設計改變現況嗎? 是的話,我的使用者是誰?我想解決怎麼樣的問題?然後,參與開放設計行動。我們有機會一起創造那舉起世界、改善現況的槓桿。

---
[1] 例如其中的介紹的 giftee 這個 App,是讓人們透過 twitter 或 LINE 傳送感謝訊息給其他人時, 同時可以選購實體商品給對方;或是在高齡化的社會趨勢中,雇用年長婦女(最老到一百歲)生產兒童服飾的品牌 Baba Lab#;或是針對貧窮婦女設計的基本皮膚保養產品(源自於一位尼泊爾婦女自身需求)。 其目的是希望傳達更多正面的訊息給大眾,同時鼓勵人們用雙手改變這個世界。

[2] 除了廣為人知的大誌(the Big Issue)之外,英國倫敦另外有一個微型社會企業,邀請一些街友提供導覽服務(the Unseen Tours),所得大多回歸街友本身, 由他們的眼光讓民眾可進一步了解城市的不同面貌,而導覽員也得以重拾自信。

[3] 不同的是,Issue+Design創辦人筧佑介同時也是博報堂生活綜合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員,而該機構從生活者的觀點不斷追蹤調查消費、 流行、流通的動向,乃至風俗、生活意識、生活風格、價值觀的實態等社會變化,並有多本著作。而這樣針對社會生活變遷持續研究並有商業性出版、 甚至有機會進一步引導支持社會行動的專職研究機構,目前在台灣雖可見公營智庫或者民間內容出版者、研究者,偶有文章,但持續性的研究與行動為主的機構, 似乎尚未出現。或許這是從開放設計創造宜居社會的一個發展選項之一。

[4] 如 IDEO 提供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工具(Human-Centerered Design Toolkit),讓設計師了解社群的需求, 以解決特定文化與經濟脈絡下的挑戰;aspirationtech 針對非營利組織提供各種開放源碼的解決方案,以最大化其社群影響力促成改變; Change.org 有效快速動員相同理念的人們以進行活動。

[5] 與開放創新相似的概念,是指「公司利用外部思想進行創新,拓展科技。」或者指「與合作夥伴一起創新,分享風險,分享盈利。」公司和周圍環境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創新可以在公司以內和公司以外進行。

[6] 呼應到開放設計概念中,原件化/標準化的做法,是平等參與的一種類型。更有甚之,原件或標準的設置權力,也從源頭就開放給使用者。但這個狀況或許過於理想,開放式創新的論述中也強調著風險控管, 畢竟設計不僅僅是實驗,目的還是產生出具體作品等成果。因此無限度的開放是現實生活中難以發生的:看似開放,但事實上權力依然存在, 只是換了個樣子(從原本「設計」的權力,變成「流程操作」的權力)。

推薦訂閱
「吟唱思念」的母親節@【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電子報】
【 支 援 耳 朵 革 命 大 大 樹 電 子 報 第 195 號 】@【大大樹電子報】
轉寄『第 八十八 期 2013.08.02 設計行動 X 開放參與』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