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錦德 在梅雨高峰期的六月,撐著傘、冒著大雨前往低碳達人張楊乾在仁愛路上的住處,沒想到溼答答的雨傘都還沒收,他就迫不及待地表示,今年的梅雨非常反常,來得快又急,研判與全球氣候變遷脫離不了關係。 2008年9月,因舉行了一場綠色婚禮而帶動環保婚禮風潮的張楊乾,不但在婚宴上採用當地食材,並減少空調只留一部25噸的冷氣響應環保,他還為從香港飛來的親人,上網幫他們買了6630公噸的碳匯(註),平衡飛行的碳排放。同時為了顧及老一輩親友無法收到電子喜帖,採用可安全回收的「石頭紙」做為喜帖設計。 把自己當作低碳實例 「對我來說,綠生活就是減碳生活。」張楊乾堅定地道出他的主張。他從食衣住行中著手,任何想得到的東西、行動,都一一換算成碳足跡,公布在部落格上,並逐樣去減少每天的排放。 如此斤斤計較每天的碳足跡,豈不是累人?他澄清享受綠生活很簡單,拔掉沒用的插頭,充分利用回收水,都只是舉手之勞的小動作,而之所以換算成碳足跡,都是工作的需要。他希望把每天生活變成一則則實例,透過數據呈現、網路分享,讓人深刻感受,低碳綠生活一點也不難。 政大新聞系畢業的張楊乾,原本對環境、公害就非常關心。有一天,在電視新聞上看到友邦、位於南太平洋的島國吐瓦魯,被海水蓋過去的照片後,才知道原來有個名詞叫「氣候變遷」,正影響全世界。於是他毅然前往英國攻讀研究所,研究氣候變遷與傳播。 回國後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喚醒民眾對氣候變遷的認識,進而延緩氣候變遷。他蒐集資料、撰寫文稿、邀請國外學者來台演講,將所有抗暖化的資訊,報導在由基金會所經營的「低碳生活部落格」(http://lowestc.blogspot.com/)上,把「節能減碳」的理念與方法傳播出去。 一開始張楊乾做的是暖化議題,減碳概念還沒有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他自嘲,每次外出吃飯,老是忘了帶環保筷出門,同事見狀,就放了一個小豬撲滿在桌上,罰他10元。久而久之,光是環保筷,就被罰了300多元,但也養成出門攜帶環保筷的好習慣。 另外像瓶裝水,由於曾在部落格寫下了〈瓶裝水的罪惡,你喝不出來?〉文章,指出生產1公升的瓶裝水罐,製程中至少需要17.5公升的水,無形中助長溫室效應。文章被轉寄千餘次,引起熱烈的共鳴,也讓他不好意思再喝瓶裝水,出外一定自備水壺。 精細計算阻止浪費 工作的緣故,使得他漸漸改變生活習慣,少吃進口食物、多吃素食、隨手關燈、多走樓梯,搭乘大眾運輸、響應共乘等,成為新的生活準則,而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降低碳的排放。 「就像減肥,要先知道自己有多重,才會去減;只是計算碳排放量,才知道以前有多浪費。」張楊乾無奈地指出馬桶用水佔整天用水的三分之一,他與老婆會利用大水桶回收洗澡水、洗衣水來沖馬桶。一整天下來,也才用了93公升的水,不但比世界人均用水170公升還少,與台灣每人每日生活用水量的274公升相比,更是明顯的差距。 「在台北,沖馬桶水跟你喝的水一樣,也是經過翡翠水庫,加氯消毒,只是命不好流到馬桶裡。」張楊乾感嘆,把喝的水倒進馬桶裡,怎麼想都不是一件聰明的事。 只不過他所推動的節能減碳,在網路上也不時引發討論,有網友懷疑他所提供的資訊與方法,是否正確?會不會又造成另一種環境的破壞。對此,張楊乾毫不避諱地表示,他雖然相信科學,但有時資訊太多,確實會帶來困惱。 他以改裝瓦斯車的經驗,說明瓦斯車每跑1公里,約會排放158公克二氧化碳;但若切換成汽油,每公里也僅排160公克,兩者的污染量其實差不多的。他把疑惑提供給媒體,警察大學汽車學教授郭守穗得知後,發了電子郵件向他解釋。原來國內推廣的瓦斯車,並非完全以減碳的概念為考量,而是側重能源多元化,讓民眾除了汽油以外,還有其他能源可以選擇。 視環境為自身的健康 「所以我也是不斷地自我反省,常思考減碳效率在哪?」張楊乾建議,面對多元的資訊,除了多看,用全觀的方式去分析比較,別無其他辦法。例如當一個消費者,購買時就得對產品做生命週期評估,產品如何製造?環不環保?能用多久?又如何回收?要有一完整的評估。 最近他發現手機的耗電量不高,但製造過程中排碳量,以及手機上網的高傳輸量,連帶著無線基地台的耗電量,卻非常的可觀。幾番思考之後,在無法拒絕使用手機上網,盡量減少換手機的機會,是他現階段唯一能做到的減碳努力。 「當然,要一般人做到生命週期的評估,並不簡單。就端賴你有沒有認真的把抗暖化當做生活的課題。」張楊乾巧妙地以減肥來比喻,一個重視身體健康的人,吃飯時就會去注意食物的來源,做運動就會想到燃燒多少卡路哩,購物時會多方比較商品的資訊,有沒有副作用等?如果把地球環境當作自己的健康,自然就會去注意。 「雖然小孩11月就要出生,但我對人類能不能阻止暖化還挺悲觀。」張楊乾坦承末日的危機,不時督促他在生活中落實節能減碳。他指出科學家預測,在本世紀前,全球溫度將上升3.5℃,這會是人類從沒碰過的狀況。儘管有很多懷疑論者,告訴他暖化只是天方夜譚,不用緊張,但他把暖化當作風險,而目前的努力,就是提早對風險的控管。 「或許上升3.5℃,大家還是過得還好,那樣也很好啊!」張楊乾笑說,因為低碳生活本來就沒有犧牲掉他什麼,不論是省水、省電,還是改瓦斯車,都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更重要的是,愈做下去,他愈篤定自己做的是正確的。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2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