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金滿 秋末午後,跟著園藝治療師黃盛璘走進三峽山上的「草盛園」。比人還高的秋葵植株,頂端留著等待採種的壯碩果實,皇宮菜已經老化開花;當令的「精力菜」,盛開著漂亮的粉紫花,而剛播種的豌豆,已長得翠綠崢嶸…… 仔細觀察草叢裡,種了左手香、魚腥草、薄荷,和許多感覺熟悉卻叫不出名字的藥草植物,不遠處還有果樹區、水生植物區。園子裡還以兒童療癒花園(Children Garden)為主題,規畫了麵包窯、沙坑、溜滑梯、樹屋、營火區、游泳池等。這一大片開闊的谷地,是黃盛璘實踐「樸門農藝」的園地,也是她回到台灣展開「園藝治療」的實驗花園。 原是出版界資深編輯的黃盛璘,47歲時從編輯工作退休,中年的她勇敢逐夢,前往陌生的美國,尋找人生的另一個可能。當她在美麗特社區大學遇見「園藝治療」,內心立刻響起一陣「啊!原來你在這裡!」的歡呼,經過兩年的學習後,她取得園藝治療師認證,成為台灣第一位有證照的園藝治療師。 中年逐夢 用園藝治療助人 「以前當編輯,需要大量用腦,太注重理性,相信意志力可以克服一切,就像個『大頭症』的人;做園藝治療完全相反,頭腦、理性、意志力都不管用,要用『心』去感受……」黃盛璘在空中比畫出誇張的「大頭」手勢,「現在剛好有機會發展從前被壓抑的『感性』區塊。所以,人到了中年還是有許多發展空間!」 六年前,黃盛璘回到台灣,前兩年,她還在摸索適合台灣的園藝治療素材與做法,她找到三峽這塊土地,也到萬華青草巷拜師學習,並試著融入中醫養生觀念與方法,開始實驗種植適合台灣的園藝藥草。 那時,一位朋友因姊姊憂鬱症自殺而自責不已,開始封閉自己,與外界失聯。有一天黃盛璘傳簡訊問他:「想不想到草盛園?」意外地,朋友答應了。「那時剛好是播種的季節,我教他除草、播種的方法後就去忙自己的;沒想到,他種完一包種子,又要了一包……」原本下午三點要離開的朋友,一直待到夕陽落下。下山的路上,朋友對黃盛璘說:「我好像可以走出來了。」 黃盛璘事後分析,也許是草盛園自然開闊的環境,讓他願意把心打開;而除草和播種,「在不知不覺中,讓他把心中的雜念、煩惱都除掉了,又把希望播了下去。」朋友的例子給了她很大的鼓舞,也讓她更相信大自然的療癒力量。 生命交集 看世界更寬闊 回想「玩園藝」四年來聽見、看見的生命故事,黃盛璘眼睛發亮,她覺得自己彷彿掀開了一個久封的鐵蓋,儲存在裡面各式各樣的種子,因為有了陽光、空氣與水的滋養,全都發芽了。 她把自己定位為人與植物之間的橋樑,「你必須用同理心去感受對方的需要,把自我縮到最小,再為對方設計專屬的教案,挑選最適合的植物。」這樣的轉變,讓她看見除了「自己」之外更寬闊的世界。尤其透過園藝治療,接觸老人、腦性麻痺者、唐氏兒、精神障礙者等不同族群,自己的生命也變得多元、豐富了。與他們互動的過程中,收穫最大的往往是自己,總讓她搞不清楚到底是誰治療誰? 看著從一開始抗拒摸土,到慢慢融入課程,最後不肯離開的學員,黃盛璘知道,植物已經展開它的療程了。因此每當園藝治療課程告一段落,她就會在內心對植物說:「接下來就交給你了。」 現在,黃盛璘從週一到週五都排滿了園藝治療課程,但只要一有空,她就回到草盛園,她笑著說,這裡就是她的自療空間,一方面紓解壓力,也尋找課程靈感,「常常到花園裡走一圈,靈感就來了,而且好像是植物在跟我說:『你可以選擇用我耶!』、『你可以這樣用我耶!』」 看著滿園的綠意,黃盛璘說:「植物一直提醒我要過三種生活。」首先,植物的生長是緩慢的,一顆種子種進土裡,平均一週才會發芽,有的甚至要很久,所以要學習植物「慢活」的步調;而植物配合大自然的運行成長變化,是一種「綠活」的生命型態;此外,栽種的過程讓人自然而然歡喜、快樂,不就是「樂活」嗎? 黃盛璘說,「最小的一塊地就是一個盆栽。」即使生活在都市叢林,依然可以親近植物。下山之前,她不忘提醒:「不要忘記向大自然尋求助力,只要多接觸植物、走進大自然,大自然就會照顧你!」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2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