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宜紋 早晨,一群群的雁鴨展翅高飛,來到關渡自然公園,最吸引人的就是無盡天空裡翱翔的鳥兒,然而不被人注意的水卻是溼地的命脈,如同棲地管理部經理方韻如肩負起棲地管理的重任,默默的持續復育工作,一路堅持走下去! 溼地裡,常見身形嬌小的方韻如,一個人穿梭在管制的保育核心區裡,在例行的水質檢測同時,觀察每個池子的水位高低及清濁度做水文調控,只見方韻如將傳統閘門的木板拿起讓兩個池子流通,或是將其放入閘門擋水,有時還要搬動沉重的沙包,一不當心,水就會濺到臉上,但她仍是耐心的一一調控,務必將水位控制到最適切的高度,「下溼地對生物的干擾很大,所以我們每次下來不會只做一件事。」方韻如一邊拍照做環境紀錄,一邊說著,因為不同鳥類需要的池水高度及棲地不同,棲地管理部就是要為生物營造健康的溼地環境。 關渡溼地的重生 很難想像現在看來宛如鳥類樂園的關渡溼地,是棲管部經由一次次的棲地復育工程、水質淨化等計畫逐步復育、改善而成。大學時期參加保育社的方韻如,也是鳥會的一員,從1989年開始,就以義工身分在關渡進行鳥類繫放研究長達四年,當時一次看到五、六十種鳥類都是常態,她常常走在溼地裡雖然體力已很累,但滿耳都是雁鴨、鷸鴴的叫聲,帶給她心靈滿足,但此同時也充斥著砂石車在大度路呼嘯而過的聲音,義工們都知道關渡難逃環境破壞的命運。 七○年代台灣營造業起飛,一車車的廢土倒進關渡溼地裡,加上漸漸減少的淡水水源等問題,陸域化十分嚴重,在愛鳥人及保育團體眼中,等於被判了死刑,最嚴重時,原本豐富高達兩百二十九種的鳥類減至不到一百種,在歷經約二十年的多方奔走後,1991年12月台北市政府委由「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管理,大家期待的關渡自然公園終於成立。 成立之初,鳥會找到當時已在國小任教的方韻如,多年來親見關渡環境的破壞,當方韻如知道自己可以再為關渡溼地盡一份心力,回想到曾經領略的美麗,「終於有一個機會,自己是其中的一個角色,可以試著去轉變整個環境。」於是,方韻如毅然決然辭去穩定的教職,在1992年8月投入棲地管理的工作。 剛到的第一年只有方韻如一人,當時自然公園的復育工程已經開始,她花了整整兩天在溼地裡行走、觀察,規劃好怪手的行徑路線、池子該挖的深度、挖好後水要如何流才能控到預期高度。原本不是學工程、水文的方韻如,除了向各團體取經、看文獻,一切從做中學、從長期觀察中向大自然學。因為工程關乎復育的狀況,整個夏天她都待在怪手旁與司機討論,甚至回到辦公室時才發現自己中暑了。 除了營造溼地環境外,方韻如常常要跟很多中央或地方的局處室溝通聯繫,例如為了希望某道聯外閘門打開,打十五通以上電話給相關單位是常有的事,「就像溼地一樣,它是個綜合不同領域的學門。」棲地管理也要綜合不同部分,方韻如必須要和環保署等單位坐下來開會,也要跟每位怪手司機協商,從不同的人身上學習到許多,才能對棲地進行系統的思考與管理。 生命的多元、互相依存 這一大片溼地是許多生物的家,然而溼地因著人類經濟發展而被忽略、犧牲,方韻如說,其實位於台北盆地西南隅的關渡溼地,擔負著蓄洪、涵養地下水、淨化水質等重要功能,方韻如告訴我們:「想想看如果連關渡都被開發,颱風來時大量的水將對台北市造成多嚴重的傷害!」此外,溼地蘊含的生物豐富多元,對食物鏈的維持十分重要;方韻如感動於溼地中各種生物能夠和平共處、各取所需,所有資源不斷循環、生命環環相扣,方韻如舉例,光是一個鷸鴴科就有千奇百怪的嘴長、嘴的形狀、腳的高度、覓食的位置都有不同,「因為多元所以能夠大同。」她引述一位老師的話語,而這就是大自然教給我們最多的地方,「當看到生命的多元,其實人是會學著謙虛。」 三年來,關渡的鳥況雖然無法恢復到全盛時期,但經過自然公園的努力,鳥種已回復到一百三十多種,雁鴨的數量明顯增多,2003年來了三對高蹺鴴在此繁殖,這是北台灣首見繁殖成功的紀錄,隔年又孵出九隻高蹺鴴小寶寶,方韻如高興地說:「今天是生物選擇了我們,未來我們將會更小心翼翼的維護環境。」 踩在爛泥巴上,其實方韻如心裡比誰都高興,「因為泥巴愈爛愈難走,表示愈沒有陸化的問題!」只要有鳥使用溼地的環境,她覺得就是一種肯定,「當你看到鳥兒年復一年的回到關渡,你知道牠對這塊土地是信任的!」而許多猛禽類如游隼、澤鵟這類食物鏈高層的數量增加,更代表著關渡溼地日益健康。 這裡復育的物種不只鳥類,自然公園也有水生植物的生態池,當時桃園有塊溼地已經乾掉兩年,管理處在農委會的協助下將表土刮回來灑在生態池,並稱為「希望之土」,隔年春天一些稀有植物真的冒出新芽,包括烏蘇里聚藻、水杉菜。多年來,這些原本在桃園的植物等不到水、等不到一個豐富的溼地環境,「現在終於等到我們了,在這裡獲得新生!」方韻如感性的說著。 環境教育引發人的感動 棲管部除了營造生物復育的溼地環境,更做為人與自然的橋樑,整個關渡自然公園就是一個最自然的環境教育,「可能透過一個小小的體驗引發一個種子,觸發保護環境的心。」方韻如說去年都有數萬名學生到關渡進行戶外教學,透過保育核心區、戶外觀察區、主要設施區及永續經營區,在保育、研究、休閒、研究四大目標並重的規劃下,呈現溼地生物的多樣性,與生物近距離接觸,「讓更多人知道自己也能為自然盡一份心力!」 於是,許多民眾因而成為義工,有大學教授、上班族等,呼朋引伴的挽起袖子、捲起褲管,跟著拔草、搬土等工作,有一次分享美國的溼地案例時,一位義工轉過頭跟她說:「韻如,如果我們也可以把關渡變的這麼美,你要我們做牛做馬都願意!」這些義工就是讓她能夠堅持下去的重要因素。 其實困難挫折一值都沒少過,例如,有一年颱風季前,聯外水門居然被關上,只好等待相關單位打開,但已影響苦心復育崇工的候鳥棲息地;又例如,有一次方韻如開車到台南交換水生植物種源時,因為太累而出車禍。然而種種挫折中,最難解決的還是整體環境的污染,因為關渡溼地是台北河川的匯集地,廢水、污染集中於此,福壽螺、外來種的大型魚及野狗的問題仍然嚴重。 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方韻如努力尋求系統思考的解決方法,一件件的處理,「當初自然公園是許多人前仆後繼的成果,我只是今天接了這個棒子,前輩們是我背後的力量!」除了接棒的深刻自我期許外,她還在溼地中獲得許多感動,聽到小水鴨群起一致瞿然振翅的美,澤鵟滑翔於蘆葦叢上低頭搜尋鼠類的眼神,瞥見傳說中黃鼠狼跳過眼前的驚喜,這些美感經驗無形中支持著她繼續棲管工作。而一般人視為辛苦的勞動工作,方韻如認為是工作給她的回饋,「若我整天都在辦公室,我會和土地脫了關係,不曉得自己到底在努力什麼?」方韻如如願以償的得以親近大自然,在棲地管理的崗位上盡力復育適合生物多元並存,以及營造民眾環境教育的溼地環境。 下午的關渡自然公園,有著台北都會難得一見的大片藍天,正要西下的太陽、和煦的晚風,伴隨著成群振翅高飛的鳥兒,耳畔充滿婉轉動聽的各式鳥鳴,這塊台北的最後淨土,靜靜在這裡綻放最淳樸自然的美景,一景一物都給予人們最大的感動。「關渡自然公園想要重新牽回人和土地的關係!」在方韻如看似嬌小的身軀裡,有著無比巨大的毅力與韌性,在這裡,她曾得到最直接的美麗與震撼,也希望將這份感動帶給每個人,重新找回人與溼地相互依存、和諧並存的永續關係。 【方韻如的保育宣言】 不同的溼地為什麼在不同的環境下形成?齊聚在溼地的動植物,為什麼憑藉著各種特殊的型態與本領得以共享這資源?這都驗證了自然界裡環境與生物緊密的相互依存關係。尊重自然界的多元,就可以讓這生命的網絡更牢靠,這網絡也是保障人類生存的安全網,大小行動之前,系統化思索破壞這網絡後連串的影響與利弊得失,就會更謹慎地選擇該做與不該做的事。 【愛護溼地守則】 方韻如以系統思考的概念,提出民眾及決策者愛護溼地棲地的方法。 1.盡可能保留自然溼地,不填土倒垃圾;或在社區排水路徑低漥處營造溼地,以提供調節洪氾、河川自淨等功能。 2.支持衛生下水道興建,少用化學清潔劑,油膩鍋盤先用廢紙擦拭再清洗。 3.不將水族飼養的水生動植物棄置、放生於自然界,避免強勢外來種併吞本土生物的棲息環境。 4.盡可能保留河川溪流原有的路徑與行水區,否則將減少暴雨的自然緩衝與地下水補注量,使澇旱不均的情形加劇。 |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26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