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菀真
夜晚的山林,一切寂靜,寒冷的氣候,幾近聊完的話題,一個遠從平地跑到深山追熊、找熊的女性仍然獨自清醒。要在黑熊身上安裝追蹤器,沒有那麼容易,需要耐心等候,也要經歷許多不可預見的未知。這是黃美秀屢次上山追蹤黑熊的場景,被原住民朋友稱為「黑熊媽媽」的她,是台灣第一個深入山區長期追蹤熊跡的研究者。黑熊數量少,不易捕捉,研究的變數很大,黃美秀仍然向困難挑戰,也向自己挑戰,研究的過程,除了記錄台灣黑熊的真實面貌,讓更多人認識這些深山的獨行俠。
接觸黑熊,是從準備撰寫博士論文開始。黃美秀回想當初開始研究黑熊的動機,原是想在知識上有所成長。比起複雜多變的人際互動,黃美秀對於大自然環境更能親近。她說,會投入生物保育研究的人,通常都有些不喜歡接近人的個性,她也不例外。但是,研究最終不只是研究,接觸黑熊之後,她也慢慢地意識到保育黑熊的重要性,也因為幾次媒體的報導不夠詳盡,而使她挺身而出,主動跳出來說明。不喜歡與人主動接觸的她,也因此漸漸地改變與人群的關係。
黑熊,是森林中的靈魂
許多人看到無尾熊及貓熊,總覺得模樣十分可愛,但是,對於縱橫於台灣山區的黑熊卻所知甚少。牠是台灣最大型的食肉目動物,活動範圍也很廣,跑起來時速甚至可達三十到四十公里,乍聽之下,牠們似乎很兇猛,但實情卻並非如此。牠們有百分之八十吃的是堅果類及植物類食物,察覺到人群的靠近,更會敏感地遠遠閃避。黃美秀說,台灣黑熊的個性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受到環境的影響。因為黑熊一遇到人就很容易被獵殺,所以牠們才會漸漸地躲避人類,原本牠們的活動範圍也不只侷限在深山裡,但因為跟人們的關係交惡之後,才以深山為家,性情隱蔽。
提到保育,黃美秀認為:「所謂保育,就是保護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很多人因為與自然環境越益疏遠,加上熊怕人,人也莫名地怕熊,所以也無法感受台灣黑熊的價值。但是,同樣以山林為家的原住民,卻可以直覺地說出對黑態的感受。黃美秀提到,有一次她與原住民夥伴聊天,問他們:「如果環境裡沒有了黑熊,會很奇怪嗎?」他們想了一會之後回答:「山裡若是沒有熊,會很奇怪。因為森林就是要有山豬,要有熊,沒有了熊,森林好像沒有了靈魂。」
不和諧的人熊關係
其實,黑熊與人的關係是既陌生又熟悉。早在中學時代,課本裡出現的孟子名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便深印腦海,許多人沒看過熊走路,但是卻能從這句話知道,熊是可以吃的,而且很補。漢人文化有吃熊的習慣,而且,即使到了現代,熊膽、熊掌還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理想補品。黃美秀說,吃熊的習慣,形成了「消費」熊的市場,有了市場的需求,就會造成獵殺,台灣黑熊的數量日趨減少,與此因素有很大的關係。漢人中藥商甚至會上山收購黑熊,熟悉山中環境與打獵技巧的原住民,就自然地成為提供者。黃美秀表示,原住民原本也有獵熊的習慣,但是,因為原住民對獵熊有忌諱,所以無形中也限制了獵熊的機率。比如說,泰雅族人把熊當做山神,而布農族甚至認為熊與人來自於同一個祖先。但是,因為熊被視為珍貴的中藥材,市場形成了,熊也遭殃了。黃美秀認為,隨著人們可從食品中攝取的養份日趨豐富,醫學技術也日漸發達,實在沒有吃熊的必要。
人與熊,其實可以更和諧。在西方社會,許多人常常在自家後院無意間與熊相遇。西方人少了以熊為食補的習慣,以及「凡是看到的東西都屬於自己」的觀念,他們看到了熊,就像與「陌生人」相遇一般,熊也不需再恐懼萬分地躲在深山裡,見人就閃。
既孤獨又危險的田野經驗
深入山林調查黑熊,通常需要在山裡待上三個禮拜到一個月的時間,其間不能洗澡、與外界隔絕,對於體能與心理調適都是很大的考驗。而且,由於黑熊的行蹤隱密,為了在黑熊身上裝設追蹤器,需要先捕捉黑熊,但十分不容易,即使準備齊全入山,也不一定有收穫。黃美秀說,在一個與人群隔絕的環境裡,很容易感到孤寂,常常與同一個助理朋友聊到最後也不知道要再聊什麼,只能與孤獨為伴。此外,在山上還充滿了風險。2000年,黃美秀在山上調查時碰到了碧莉絲颱風,還因此被提報為失蹤人口;又有一次,因為山上的落石滾下,還被落石擊中而跌落山谷,差一點喪命。當時的她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再撐下去,於是她問自己:「還要繼續耗下去嗎?」
深山田野工作的孤獨,以及各種不確定的風險,一度讓黃美秀猶豫,但是她想到,因為自己是研究團隊的領導者,即使覺得孤獨、危險,也要承擔起責任,鼓舞他人。每當在山裡感到沮喪或情緒低潮,她就會鼓勵自己:「這是自己要來的,自己挑的,怨不得任何人。而且,眼前的關卡突破不了,即使到其他地方,還是有可能再遇到相似的情況。」面對挫折,黃美秀選擇熬過去,昇華自己沮喪與孤寂感,或者稍做休息,讓自己度過低潮期。
在所有的生態調查與保育工作裡,會實地深入山裡做長追蹤工作的人已是少數,女性身分更是少數中的少數,當問起黃美秀以女性身分從事辛苦又需要耗費體力的田野工作,是否曾遇到困難?黃美秀說,上山工作需要體力,比如需要背負二十到三十公斤的大背包,女性在體力上比起男性而言確實比較弱,但是田野工作並不是只需要體力,只要不要太差就可以了。而且,女性的觀察力很敏銳,在田野工作裡需要待人接物時就是一種優勢。此外,女性的耐力也很強,在山上可以熬,特別是在山上常需要待上很長的時間,有時候還不一定能有收穫,這些特質反而對於田野與保育工作是有幫助的。
研究是保育的前線工作
目前,台灣保育意識仍然薄弱,許多人對於同樣居住在台灣的黑熊是陌生的。黃美秀認為,黑熊是明星物種,如果許多人慢慢地認識台灣黑熊、瞭解牠們的生長環境與習性,也可以就此喚起人對自然的孺慕之情。雖然黃美秀的的身分是一名研究者,但她認為,研究其實是保育的基礎,研究的過程與結果,對於保育具有教化作用,也算是保育的前線工作。確實,黃美秀將她的田野經驗,以《黑熊手記》記錄了下來,讓許多人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而對黑熊有了清楚的輪廓,而且,只要一有機會,也善用自己對於黑熊的瞭解,充當中學教學媒材的「知識庫」,讓更多大人與小朋友能夠真正認識這些縱橫山林,有點熟又不會太熟的黑熊。基於對自然環境的喜愛,從事追蹤黑熊的工作,讓黃美秀對於自己的所愛更能堅持,也因為這份堅持而能調整自己,走過許多關卡,台灣黑熊也因此多了一位黑熊媽媽的守護。
【黃美秀的保育宣言】
Just do it!做保育要在當下。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都跟保育有很大的關係,保育是一件有價值的事,保育黑熊只是保育整體生態環境的一環。人要建立起對於自然的連結感,增加了對自然的感受力,體認土地的親切,才能升起愛護周遭物種與環境的心。
【愛護台灣黑熊守則】
1。黑熊對於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很難客觀地以量化來評估。牠們屬於庇護物種,目前初步估計,牠的分布佔了五分之一的玉山,如果保育了黑熊,也等於保育了牠的活動範圍,甚至整座山林。多方面瞭解黑熊,有助於與牠們保持和諧的關係。
2。不要把自己所看到的黑熊當成私產看待,牠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不要主動餵食、圈養,並且改變「吃熊補身」的觀念與習慣。 |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27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