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菀真
「學校終於放假了,再也掩藏不住想要親近野生動物的心情,看看慧黠的山羊、敏捷的猴子,還是趁父母不注意時,搭公車前往動物園吧!」這就是王緒昂的童年時光。從小就喜歡親近動物,他們靈動的生命與氣息,是王緒昂的心靈寄託。選擇念生物系,更有機會親近動物了,山林裡的帝雉、灰林鴞、蛇類、山椒魚等,都是隱身在山林間的伙伴,與牠們為伴,對王緒昂而言,是再自然也再舒暢不過的經驗。海洋,則是遙遠的,更不用說海中的鯨豚了。
然而,王緒昂與鯨豚還是相遇了。悠遊於深藍色的大海裡,縱身跳躍的飛旋海豚與斑海豚、生性沈穩的花紋海豚,除了讓王緒昂驚訝於他們的美與靈巧,關於海洋的種種也因而闖進他的心裡。
與生命中的鯨靈相遇
習慣於山林的沈靜氣息,面對變化多端的海洋,王緒昂是有點陌生的,甚至有些恐懼感。即使大學時代有機會到海邊擔任自然解說員,也只是一個海洋的「邊緣人」,靜靜地坐在海岸邊,欣賞著岸上的沙灘、夕陽,以及來回穿梭的螃蟹,但是,海洋仍然是難以融入其中的。迎面而來的海風夾雜著鹽分,總吹得他有些不舒服。「我想,也許只是因為我不會游泳,」王緒昂認為,自己不諳水性,使得他與海洋無法親近,也說不上喜愛,但是,無意間接了觸鯨豚之後,他跟海洋之間的關係,開始產生變化了。
1994年12月,五頭擱淺死去的花紋海豚被送往台中科博館,準備進行解剖,當時擔任研究助理的王緒昂剛好一起參與解剖工作,這也是他跟鯨豚的第一次接觸。可以說,他是從鯨豚的屍骨去認識他們的。動物的骨骸,對於王緒昂而言,並不是驚悚恐怖的感覺,反觸發自己思考死亡在生物學上的意義。死亡,反而與誕生一樣,是自然而美麗的。
等到親臨大海,看到了活生生的鯨豚,那又是完全截然不同的感覺。他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與他們相遇的時間。「1990年6月30日,我第一次在海上看到活著的海豚,那是飛旋海豚。」不同於橫躺於實驗室、等待人們發現死因的鯨豚,身軀輕盈的飛旋海豚會輕靠船隻,當人們駐立在甲板上時,他們會突然一躍而上,在空中旋轉、落海,盡情地在湛藍的天空與海洋間嬉戲。他們是迷人的,第一次看到他們,令王緒昂感到興奮不已。
另一次出海的經驗,遇見在台灣海域附近難得一見的虎鯨,也讓王緒昂的印象深刻。罕見的虎鯨,也就是俗稱的「殺人鯨」(killer whale),由於自己接觸鯨豚的時間並不長,卻在短短的一年多裡,即看到那麼特殊的物種,當時心裡面受到很大的震撼。那一次是在花蓮出海,當船上開始騷動,紛紛告知有六隻虎鯨出現時,一同出海的伙伴們也雀躍不已,激動的情緒伴隨著眼淚掉了下來。熱愛野生動物的王緒昂認為,在自己的每個生命階段裡,都會出現不同的生物,與自己的生命緊緊貼合,突然現身的虎鯨群,對他而言就是那樣的意義。
飆浪的鯨豚,讓人嗅到海洋的自由氣息
鯨豚是一個容易引起人們好感的明星物種,彷彿帶著微笑的臉,常讓人印象深刻。他們激起了人們的想像空間與創造力。法國知名導演盧貝松的電影《碧海藍天》,其中來回穿梭的海豚,即是導演自小即喜愛海豚的心理投射。王緒昂在自己所寫的《在鯨的國度悠遊》一書中也提到,心理醫生會鼓勵病患與海豚相處,作為治療心理疾病的方法,這個方法具有顯著的成效。
比起山林裡的各式哺乳類動物、蛇類等,王緒昂認識鯨豚的時間並不長,但牠們?讓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說:「喜歡鯨豚,是因為牠們帶領我看到了另一個不同的世界,那就是海洋。海洋象徵著自由。」他們或沿著船邊做放射狀的跳躍,或飆浪,悠遊於大海中玩耍、嬉戲,很容易讓人感染海洋所散發的自由氣息。奇妙的鯨豚,彷彿就像是拉近人與海洋之間的距離的使者。
隨著出海次數的增加,王緒昂也慢慢地從怕海、到適應海。剛開始出海時,他常常緊抓著船緣,也常常暈船,但是,航行的次數增加後,慢慢地也能適應船在大海中的起伏,也就不再暈船了。他認為,會暈船與自己對於大海的不熟悉有關,因此感到緊張、暈眩。後來,緊抓船緣的手鬆開了,置身在船上,在大海中航行,王緒昂逐漸地能夠放鬆自己、安定下來。
消費海豚?還是欣賞海豚?
此後,王緒昂選擇了海洋環境教育,繼續與鯨豚保持關係,因為他知道,當人真正地走入自然環境,懂得自然相處是極為重要的。從1999年至今,王緒昂一直都是海洋生態解說員,其間也參與培訓解說員的工作,經過環境教育訓練的海上解說員,配合自1997年起開始興起的海上賞鯨活動,其實可以拉近海洋和人們之間的距離。
但是,如果規畫不當,觀念不正確,賞鯨將變成「消費海豚」,以獵奇的心態出海,希望一定得看到海豚表演,反而讓人更加地遠離了海洋。王緒昂說:「一名合格的解說員,並非是具備客觀的海洋與鯨豚知識即可,解說員最重要的,是要具備對於海洋的『感情』,在海上兩個月的訓練生活,能不能融入其中,真正地聽見海洋上的各種聲音,將自己感受到的傳達給人們,才是最重要的。」
身處在四周臨海的台灣,對於海洋,我們仍然是陌生的。我們不太會與海洋相處,當然也還不擅於如海中精靈般的鯨豚建立起友善的關係。許多人隨著賞鯨船出海,心中期待的是賞鯨之旅帶來難以忘懷的回憶,花錢就得看到鯨豚表演,讓鯨豚與人們變成「消費」關係。對於這一點,王緒昂認為,這是可以改變的。多親近海洋,延伸人們對於海洋的認識,比如漁村文化,都是很好的方法。
對於為什麼要保育鯨豚,王緒昂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認為,因為他們容易受矚目,所以可以成為一個保育的圖騰,目前的鯨豚只會減少,不可能增加,他表示,有動物在身邊的感覺是很好的,保育動物本身就是價值所在,也代表對於生命的尊重。
真正聞到了海的味道
幾次與鯨豚相遇的經驗,確實也帶來了許多驚奇,但是,出海的經驗裡,也有許多情況是什麼都看不到的。慢慢地,對於這種漫長的等待,但最後卻空無一物的情形,他也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心懷期待,但終究沒有實現,也像是我們平日生活的縮影,生活裡不可能時時都充滿驚奇。「我不再會為錯過與大翅鯨的會面而傷心,也不會因遭遇小虎鯨而手舞足蹈的狂喜,因為航行就是快樂的來源。」他在自己的書裡寫下這一段註腳。
假日,王緒昂會帶著小兒子,什麼事都不做,就在沙灘上坐下來,吹著涼涼的風,讓海風伴隨著兩人相處的時光,享受安靜的下午。海風吹拂在臉上的感覺,不再濕黏不舒服,因為,那原本就是海的味道。
【王緒昂的保育宣言】
保育其實是讓環境毀壞的速度變緩,雖然看起來是悲觀的,但是做保育的人態度不能悲觀。就廣義上來看,保育是對於生命本身的尊重。一個社會夠不夠成熟,尊重生命與否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愛護鯨豚守則】
1. 鯨豚只是眾多生命中的一種,我們要瞭解他們只是平凡的生命,不能因為人類的偏好而決定他們的生死。
2. 鯨豚擱淺的新聞經由媒體的報導,常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媒體也往往朝向希望救活他們的方向去報導,但是,救活擱淺的鯨豚未必是最好的方式。因為,會擱淺的鯨豚通常都生病了,救活之後將他們放回大海,對於鯨豚與海洋環境來說,不見得是好事,我們應該更慎重地看待鯨豚的擱淺事件。 |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27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