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偉禎
失意樂團主唱「阿嘉」在台北發展不順,決定回到南部,卻發現自己的寡婦母親竟已改嫁給喪妻的鎮民代表。繼父趁老郵差茂伯摔斷腿,用「關係」讓阿嘉當起郵差。此外,他還用權勢要求渡假旅館幫日本人開演唱會前,一定要先讓本地樂手上台暖場。就這樣,只會彈月琴的老郵差「茂伯」、在修車行當黑手的「水蛙」、唱詩班鋼琴伴奏的小女孩「大大」、小米酒業務「馬拉桑」、以及交通警察「勞馬父子」,這幾個不相干的人,組成樂團。這點讓日本來的活動公關「友子」,對工作失望透頂,整個樂團還沒開始練習就已經分崩離析……。
國片能夠在李安及周杰倫的魅力之外,票房一路從去年底《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流浪神狗人》、《九降風》、《漂浪青春》……,以從沒見過的能量蓄積方式,在《海角七號》釋放出來。當《海角七號》的票房從8月22日上映以來,不可思議地在雙週內就有兩千萬元的成績,到9月底再驚人地全台超過兩億台幣。終於,近幾年來,除「台灣紀錄片很好看」(如《無米樂》、《翻滾吧!男孩》、《奇蹟的夏天》等等)的印象之外,現在「要去看國片」的意念,在眾人的心中升起,不可不說是台灣電影文化界值得一書的事。
電子花車與搖滾找到平衡
《海角七號》是一部門檻低,但後勁十足、親和力極強的電影。人稱「小魏」的魏德聖導演,以簡潔的場面調度,加上有效的音樂歌曲設計,極順暢地將「六十年前的中日愛情書信」,交叉剪接成「一個失意音樂人南歸恆春當郵差,並因緣巧合地愛上會講國語的日本女孩」的故事。
沒有過度的意念先行,這部熱鬧的影片,讓所有看過電影的人,各自從本位角度解讀,或從音樂,或從文化,或從社會運動,或從南台灣草根民族性,佔據報紙的各種版面,從娛樂到社會版,副刊、生活、旅遊、浮世繪,更不用說網路及部落格的交談留言。流暢幽默的影片,人物、配樂、笑點的設計,絕對不亞於2006年日本電影奧斯卡的大贏家《扶桑花女孩》等著名勵志類型的電影。
其實這部充滿草根人物的作品精神,可沿溯自二十年前王小棣編劇、王童導演的《稻草人》(1987年)、《香蕉天堂》(1989年),到十年前的陳玉勳導演的《熱帶魚》(1997年)等片,它們都在不同時代,呈現人們如何在苦中作樂,藉以探討社會環境的荒謬。
當然,在二十一世紀,所有一切文化的推廣,都無法逃過「輕、薄、短、小」的宿命,《海角七號》雖不自覺地傳遞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民族自覺」的次文本的意識,但全片以各個角色的鮮明性格及快速的轉折引起共鳴,加上運用日文書信作為旁白,所塑造的文藝抒情氣氛反而更突顯可愛的台味。猶如輕舟過萬重山,事半功倍地贏得人心捧場。
拋開意識型態的探討,此片對國片最大的意義在於,魏德聖運用鏡頭說故事的能力,鏡頭不但動起來,許多劇情也轉得輕快,讓人想到李安早期作品《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等片。裡頭沒有壞人,只有可不可能把一件事情(演唱會)辦成的驅力,牽引著所有觀眾的心直到劇末(演唱會現場)。
原來,本片採取了一個非常類似好萊塢風格的說故事系統,開場十分鐘,就處理完主角的人物性格,以及建立全劇是倉促成軍的樂團幾天後要上台的表演主調。拋棄了台灣導演嘴巴不說但腦子裡一定會有的「文以載風格」或「文以標立場」的慣有沉重包袱,建立了「情境喜劇」類型的成功範例,簡潔有效。
影片的可愛草根人物
導演把全片眾多人物,處理得有稜有角,鮮明活潑,即使無法深入,仍是本片令人最要佩服之處。譬如「阿嘉」的摔吉他後在清晨出發回鄉;「茂伯」戴個大老花眼鏡送信;「馬榮」趁管交通之便,找人麻煩;「馬拉桑」提起大嗓門推銷;「大大」忽快忽慢的伴奏,讓牧師唱詩歌唱到血壓高漲;「水蛙」拿著鼓棒在機車行鐵門上敲打,等老闆酒醒開門……,每一個人的出場別有意思。
尤其贏得大家喜愛的茂伯,簡直是老小孩,任性又可愛,一句「哇係國寶ㄋㄟ!」讓人爆笑。不過在影片中,轉動整個劇情的,其實是那個很會用惡勢力,簡直就是流氓,或說是黑道大哥的「鎮民代表」,也就是樂團主唱阿嘉的繼父,面惡心善的他在整部片講話都是用吼的,只有在阿嘉的母親面前,還有阿嘉,他才會低聲下氣的說話。他是最不好笑,但到最後,卻是全片最有溫度的人。
他幫阿嘉安插到郵局上班,讓「海角七號」郵包得以在無意間成為阿嘉生活的轉捩點,也成為六十年前一樁師生戀的交叉點;用惡勢力讓飯店經理一定要在安排日本人演唱會前,讓恆春本地的歌手上台暖場,使阿嘉有所發揮,並讓他成為另一樁愛情事件的起點。
日式懷石 vs. 台式熱炒
坦白說,光在一部片中,要讓古老月琴、口琴、電子花車野台音樂、原住民音樂與西方搖滾可以和平共處,各就各位,導演也算是高手。而廟口喜酒的那場戲,俚俗在地的電子花車樂音喧天,導演也不忘處理人際關係矛盾及生活的問題;所有該撞擊的,老外靠酒館,台灣人就靠台式的婚宴酒席來宣洩。片中廟口的群戲,所有人情緒終於藉酒發揮。然後,喝到茫的所有人,走到恆春的海邊,各找到自己的位置,讓海風吹散鬱結,是非常傳神又浪漫的處理。
台詞上,除了茂伯「哇係國寶ㄋㄟ」引人爆笑外,其它具有點睛效果的台詞,包括友子送大家原住民的「天眼之珠」,邊說「祖靈」會保佑個人各自的需求時,大大問,那「上帝」會不會不高興啊,魯凱族的榮馬即馬上回說:「(上帝、祖靈)他們都是一家人啦!」;之後,阿嘉那句「我知道我並不差」,更整體帶出他貫穿全劇的心情,雖然不順,但沒失去信心;他雖悶著頭,在愛情叩關的門前,在演唱會之前,讓所有觀眾都有了信心。
然而,相信導演安排充滿文藝腔的日文書信(單獨來說,台詞寫得很有味道,中孝介獨白聲音的掌握,音質頗佳)是為這部電影添增浪漫及人文色彩,只是在全片節奏上,這難免是相當分裂的做法。因為在看不到六十年前師生戀的愛情細節,只憑七封書信,幾場日人撤退台灣的港口戲,就要與現代阿嘉與日本女子的愛情作對照,實難達到深化電影閱讀的作用,或明白導演對兩代愛情的態度。
很明顯過往是台灣女學生梁文音(日名友子)想情奔,日本老師中孝介卻因懦弱而逃避(階級觀念:戰敗、老師的身分);但並無法對照到現代的日本女孩友子的愛情觀。常用一堆亂七八糟的情緒面對工作的她,如何對照看待一場酒醉後的雲雨,因為那並不代表愛情的深度,她能不能留下來與阿嘉在一起,仍是未知數。因此影片中,導演對愛情的處理手法是如同淺淺舀起一口甜帶微酸的冰淇淋,(通俗愛情電影一定要衝突夠大,酸到心口,才能令人回味)。
另外,為了影片能順利來到結局──找到日文書信的主人,友子和飾演旅館清潔工的林曉培兩個女人之間的冗長對話,也與全片輕快節奏相左。書信旁白如同日式懷石料理,影片的其它部分如同台式熱炒,要放在同一桌吃已是勉強,這一段就像中間再上來一盤冷火腿,實難以搭配,但導演最後還是以音樂出現及小人物攪局的方式,快速轉場解決問題。
就這樣,影片中所有人物面對生命困境的幽默處理,就靠著很到位的、夠商業夠煽起當代人們情緒的搖滾音樂,幾首抒情曲子,超越了當年以五月天創作音樂為背景的電影《五月之戀》,以引起強烈共鳴,讓影片中敘事上分裂的問題,人物的困境,搭配巧妙的剪接,如船過水無痕般地,輕巧搓掉。
雨後的彩虹
管他演唱會有沒有國際化、或搖滾在地化、管他眾人生活困境有沒有解決:繼子阿嘉能不能從心中接受鎮民代表當他的繼父、水蛙能不能戒掉對老闆娘的愛、馬榮與他的魯凱族公主的愛情能不能善終、到底七十多歲的友子有沒有原諒當年懦弱遠走的日本老師、管他到底阿嘉與友子有沒有真愛?這一切,統統沒有關係,只有大家能不能共同完成演唱,才是重要的事。
所有人對未來的不確定、些許的悲傷情緒,一幕「雨後的彩虹」出現時,情緒渲染力已來到高峰,電影的元氣到了最後演唱會上,終於爆開。范逸臣初登銀幕演出,雖五分之四的影片都在生氣,不怎麼講話(茂伯、水蛙、榮馬、大大、馬拉桑,每個人的對白似乎都比主角阿嘉多),全用面部表情表演,卻不至於呆滯木頭,而他的歌聲格局夠大,夠Rock,在搖滾與抒情中都有發揮,終於讓觀眾情緒抵達高潮。
即使影片的劇情齒輪有些咬合問題,依然不能不佩服導演的紮實用鏡頭說故事的基本功,這是李安導演一直認為台灣導演在無窮創意資產外,最需要加強的部分。不能忽視這部這麼受歡迎的影片的時代意義,從票房換算觀影人數,及周邊效應,這部充滿台灣風格的情境喜劇《海角七號》,已成為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中,眾人的國片集體記憶了。
除此之外,更不能不看到的,是一個超乎「電影本身」的現象,那就是,導演本身的「信」、「念」。
念力磁場
當一個人全心要做一件事,整個宇宙都會來幫助你。
當年魏德聖從遠東工專電機科畢業,當完兵卻一頭栽進電影場記、從助導、副導(楊德昌、陳國富導演)一路做起,到寫劇本得獎,拍短片再成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導演。為了夢想中的大史詩片《賽德克‧巴萊》,希望企業投資兩億元,他先自掏腰包斥資近三百萬拍了「試看片」,卻碰了一鼻子灰。熬了數年,他終於痛苦地接受「自己不是李安,企業不會砸兩億台幣,支持像他這樣只有電影大夢的導演」。他繞個彎,寫了一部輕鬆的通俗愛情音樂電影企畫,申請輔導金拍了《海角七號》,如今這樣的票房成績,顯然他距離夢想不遠了。
套上影片插曲〈無樂不作〉、〈國境之南〉的作詞者嚴云農,在網誌上關於魏德聖的書寫:「……在台灣,如果你沒辦法咬牙撐過負債三千萬自籌經費的壓力,如果你不能看破『西瓜偎大邊』的人情冷暖,如果你找不到一個願意相信你的老婆、一群願意餓肚子也挺你的笨蛋戰友,和少數願意拿錢賭在你身上夢想家……那麼你就很難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拍出像《海角七號》這樣的電影來!」
到了今天,小魏個人的故事比《海角七號》的故事顯然更有意思,雖然當然還有續篇;他的電影大夢,或可說是電影圈的傳奇,我寧願相信,這整個事件是他使用「念力」的人間傳奇。他靜靜在內心進行一場「心靈革命」,把一件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其磁場的強大扭力,催眠了所有靠近他及電影《海角七號》的人,全部感染了他的對電影的熱情,拋開成見,擁抱國片。勇敢地做夢,卻看起來傻,現在成功了,他卻仍看起那麼憨,任誰與他接觸了,都相信他在在地實踐了,凡聖無別之佛性本俱的念力。
世間事,唯在「信、願、行」。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0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