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偉禎 壓抑是最龐大的負面力量。 若沒有深入心靈暗室,將底層的悔恨曝曬出來,沒有說出來的一切,永遠是最強烈的未爆彈。來自北國挪威的電影《心靈暗湧》(DeUsynlige/Troubled Water),正說明了人們脫離處境,「觀照自心」的難處,「懺其前愆」是勇氣也是內明的智慧展現,而瞋心是引起瘋狂之毒,「放下」才能真正擁有。 故事是關於楊‧湯瑪斯‧韓森,在青少年時期被控謀殺一名四歲小男孩而入獄服刑。出獄後,他決定對自己的過去絕口不提,重新開始另一段人生。他憑藉彈奏管風琴的天賦,在奧斯陸老教堂找到管風琴師的工作。他出色的琴藝和沉靜的氣質獲得了教堂長官的賞識,也贏得了女牧師安娜的芳心。 認錯與寬恕都需要勇氣 但命運總是愛捉弄人,他竟然在教堂內遇見了當年受害孩童的母親──阿妮絲。當時她帶著一群學童到教堂參觀,並聆聽碩大的管風琴傳來美妙神聖的音聲,她抬頭一看,不可置信地認出演奏管風琴的楊,就是當年被控殺害她兒子的少年。她平時維持的理性,瞬間崩塌,再次陷入了當年喪子的悲傷和恐懼中。 影片的衝突點在於,原來當初在法庭上,楊從不願承認自己是殺人兇手,他只承認自己和同夥只是想要偷走嬰兒車裡的錢包,沒想到一個四歲的男孩躺在車上,他們將嬰兒車推到樹林中,找到錢包轉頭正要分贓,不料車上孩童醒了,孩童想趁楊和同夥爭吵的分神時刻逃竄,在河岸旁摔倒,頭撞及大石,血流如注,楊抱起孩童走進河中,以為孩子死了,但是孩子並沒有死,只是楊卻手一鬆,孩童就順著湍急水勢漂向下游,下落不明。由於小孩失蹤,法庭仍依殺人罪將他入獄服刑。阿妮絲與先生一直無法釋懷的是,楊在法庭中不但不願承認,更不願道歉。 影片想闡述的是,「認錯」與「寬恕」同樣需要勇氣,而拒絕承認罪過與拒絕接受現況,兩者與瘋狂沒有差別。人該如何找到那份勇氣?導演藉由精湛的敘事手法,細膩地剖析楊在「該坦白還是掩飾」中的矛盾,他內心渴望得到最後的解脫;而阿妮絲夾在「選擇仇恨還是寬恕面對」之間,無法選邊的撕裂感,使她無法正視生活。 導演艾瑞克波貝(Erik Poppe)的選角毫無疑問是成功的,尤其是飾演楊的保羅史維瓦漢黑根(Pål Sverre Valheim Hagen)將陽光外表下的陰鬱,詮釋得絲絲入扣;而演出阿妮絲的崔娜蒂虹(Trine Dyrholm),更是全劇成功的關鍵。她極具說服力的表演,使人看到一個受創的母親,在理性與失控邊緣的細膩詮釋。 懺悔的力量 挪威的艾瑞克波貝導演是當代經常被談論與佩服的導演,他內斂地將「罪與罰」的舊主題 與「上帝無所不在」的討論化暗為明,成為角色間的談話內容,直接點醒女牧師「說法容易,修行難」的矛盾,實則是眾人共有的脆弱。 曾當過廣告片導演的艾瑞克波貝,運用充滿個人風格的場面調度,捨棄當代電影濫用電子特效的輕浮態度,以精準的攝影,並善用水的意象,把人被重重回憶所困,幾乎窒息的痛楚表現出來;而另一方面,電影的開始與結尾,水的出現又更說明,所有一切如雪泥上的鴻爪,都將消失,無論是悔是恨,水都將之帶走。 艾瑞克波貝用時空調位的剪接,深化人世間因果關係所帶來的震撼,重組事物的因果關係,讓觀眾在不同的時間點,分別以楊或阿妮絲的觀點,去看事物的進行。每一次剪回重要的劇情關鍵點,都帶來更多觸及觀眾心靈的細節。 片中有無數處感人的片段,最憾人的是那場阿妮絲先生的新老闆宴請他們的晚宴 。打破社交宴會上膚淺偽善的交談,老闆夫人與阿妮絲兩人突然喃喃自白,一個兒子是毒蟲,一個是失蹤多年,雖然當場相當尷尬,但兩人均有豁出去的坦然,甚至最後點了當時孩子要求卻來不及吃的餅乾當甜點,那直視內心的勇氣,更顯女性同盟 劃破虛偽的強韌力。 影片結局是一個無法原諒對方或遺忘過去的母親,在精神分裂的邊緣做出類似復仇的舉止,而楊如何願意犧牲自我以救回一名無辜的孩子,在生死邊緣。他終於在阿妮絲面前說出當年的經過,並徹底懺悔;也在這一刻,幾乎鑄成大錯的阿妮絲,終於恢復神智。 以智慧照見心底之謎 回顧劇情,「楊到底是不是殺人罪犯」的謎,是支撐全劇的主軸。阿妮絲曾直接挑釁教堂的長官,問他怎可聘用一個殺人兇手?他回答:「若教會不能容納這樣的人,那他更無容身之處了。」但更深邃神祕的謎是,沒有人能了解,一個殺人兇手為何會成為教堂樂手,如此神聖純淨樂音竟可以從一個有凶殘念頭的人手中流洩而出,連在教堂外的人聆聽都會流下眼淚?這個刑期服滿出獄的更生人,為何無法面對阿妮絲,說出抱歉的話?換句話說,一個無法面對自己的人,怎可能彈奏出如此高貴的樂音?是上帝用這個案例來測驗人心的純淨與無分別嗎?這正是編導真正的弦外之音,也是影片到頭來,真正力量的所在。 《六祖壇經》:「若是真修道,不見世間過。」多年前的悲劇讓楊和阿妮絲的生活都蒙上了巨大陰影;但真實生活中,他們身邊所有的相關人事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折磨。因為意外,因為一念之差,一個小孩失去了生命。但猶如聖嚴法師曾說:「所有人都是菩薩,而肉身意外死亡,是大菩薩。」法界一切沒有對錯,在因果之外,若能拉高角度來看,楊與阿妮絲兩人分別是對方的生命課題,也只有經過這般深刻的痛楚,展現出來的良知,如一道光射進生命的隧道。一個從「懺悔」入門,一個從「寬恕」入道,各是各的圓通之法。這良善之光,是內明之光;藉由苦痛,磨亮他們原有的內在之光。 而一般人常以為「明白了法,就是擁有了法」,其實離成道有十萬八千里之遙;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實修,才能真有得。聖嚴法師說:「心不隨境,是禪定的功夫;心不離境,是智慧的作用。」觀照我們的內心,從遇到境界所觸發的情感,看清起心動念,到回復清淨本心,是一生的功課。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1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