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邱惠敏 香港知名散文作家李子玉,另一半是著名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學者、曾任教哈佛大學的李歐梵教授,兩人的相識與結合,極富傳奇色彩,被作家白先勇形容為一段「傾城之戀」。 第一眼看到李子玉,神采奕奕、自信溫婉的模樣,令人無法想像她曾是重度憂鬱症者,還曾四度企圖自殺。鬼門關走過一遭,李子玉說,她很慶幸自己活了下來,有機會與人分享那段與憂鬱症從對抗到和平相處的心路歷程,她的著作《憂鬱症,就是這樣》、《憂鬱病,我不怕》,在香港、大陸獲得很大的回響,儼然是抗憂鬱「大使」。 李子玉說,是佛法讓她走出生命的黑暗;而聖嚴法師的「四它」,更是她解開心結的法寶。「現在,我逢人就說聖嚴法師的『四它』讓我重生,只要有『四它』就不再怕憂鬱症。」年過半百的她更說,要是早一點學佛,應可以少受點苦,但人生的安排都有其道理,正如同她在書中所說的:「經歷無邊的痛苦,然後才懂得如何面對人生。」 回首從1992年起,在憂鬱症的輪迴中載浮載沉的二十年,李子玉曾經五度反覆發病,後來她才終於發現問題的癥結,在於自己從來沒有真正去面對、接受、處理與放下自己的問題。「以前不知道方法,一直抗拒與恐懼,現在有『四它』,我知道怎麼與它和平相處。」李子玉讚歎聖嚴法師的「四它」,是從佛法中提煉出來的智慧,簡單十二個字卻直指核心。 面對它:破碎的自我 談起那段自我禁錮在憂鬱幽谷的日子,李子玉說:「發病時,彷彿自己是『超人』,可以做任何事,雄心壯志、意氣高昂,把自己精力消耗殆盡,最後情緒下沉到谷底,像洩了氣的皮球,再也動彈不得。」連帶生理上會出現心口鬱悶、五內如焚、唇乾舌燥、全身肌肉緊繃,食不知味,睡不安穩等現象,她曾連續十天在床上起不了身,暴瘦好幾公斤,整個人彷彿被吸入一個看不見的黑洞。是那麼絕望,才會有輕生念頭。最劇烈的一次是,她在家先吃了安眠藥,再企圖引爆瓦斯自殺,結果引發了火災,出動警方救火,那次她差點無法從死神手中逃出。 為何會患上憂鬱症?「經過我長期的觀察,凡患情緒病的人,雖然致病的成因各異,卻總也逃不過一個重要的因素──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與家人的關係出現了謬誤。」她在新書《憂鬱病,我不怕》的序中寫下這段話,正是她自身的寫照。「不過,憂鬱症的發作讓我不得不去『面對』過去,挖開內心的疤痕,雖然很痛,但唯有這樣才能找出原因,找回真正的自己。」 李子玉說,自己從小缺乏家庭溫暖,母親在她二、三歲時便與父親離婚,當時二十歲的母親隻身從大陸到香港謀生;她四、五歲才到港與母親相聚,不久母親改嫁,小小年紀的她被迫喚媽媽為阿姨。而照顧她與哥哥的外婆又重男輕女,凡事以哥哥為天,養成她唯唯諾諾的個性,善於看人家臉色過活的「本事」。但她的委曲求全,卻被外婆看成整天一張「苦瓜臉」,往往討來一頓打。 李子玉生性敏感多愁,碰到長輩的「教誨」、傳統的「規範」時,往往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久而久之,變得非常不快樂、容易緊張,真實的情緒被壓抑了,連性格都扭曲了,「我從小就壓抑與否定自己,總活在別人想要我扮演的角色裡,與前夫離婚只是一個引爆點,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所以整個人崩潰了。」 1992年,李子玉與前夫由美國返回香港定居,前夫無預警提出離婚的要求,她雖然明白婚姻早已出問題,但她害怕別人的異樣眼光,絕口不提這件事,即使離婚已經十年,朝夕相處的同事也不知情。 接受它:自己真的生病了 李子玉一直無法承受「中年失婚又罹患憂鬱症」的雙重打擊,雖與前夫離婚,但還是會為前夫煮飯,將一星期的分量通通煮好、裝好再拿給他;也因為她有輕生的念頭,她的前夫也會照顧與陪伴她,因此只有少數人知道她離婚和生病的事。 「現在想想,我一直為前夫燒飯,根本是我不『接受』離婚的事實,所以藉此『假裝』自己沒有離婚,對方還很需要我。」李子玉笑說自己真傻,因為不敢面對「失婚」,加上小時候「失愛」的陰影,讓自己陷在憂鬱症反覆發作、療癒、害怕再度發病的恐懼中,身心俱疲地活著。 一旦「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後,一切反而有了轉機,所謂久病成良醫,李子玉愈來愈清楚自己發病的徵兆,以及該如何求救。後來,更因為遇到現在的先生──李歐梵,讓她的人生有了新契機。 李子玉與李歐梵早在1980年代即相識,前夫在美國攻讀博士,她也赴美求學兼伴讀時,李歐梵還曾在李子玉家搭過伙。因緣讓恢復單身的他們在香港重逢,兩人個性截然不同,李歐梵樂觀、開朗、積極,凡事總看光明面,這些特質剛好是她所欠缺的,互補的性格,加上李歐梵能「接受」生病的李子玉,讓她從李歐梵身上得到了安全感,不再害怕「憂鬱症」這個標籤。 處理它:從佛法中找到方法 不過,當李子玉在2002年再婚沒多久,憂鬱症竟第四度復發,原因是母親癌症復發,引發她與母親那份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她從小十分渴望母愛,母親是她心中解不開的結,即使已到了中年,她還是無力化解。 「當母親從香港打電話到美國告知生病一事,我的情緒明顯受到影響,但這一回我知道原因。」李子玉深深感謝李歐梵的照顧與諒解,並陪她返港接受治療,後來他們把這段經歷寫成《過平常日子》,也是當時膾炙人口的一樁事。 在那之後,李子玉積極就醫,去「處理」憂鬱症。有一次,當她進入一間中醫診所,「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刻,當我聽到梵唄聲,內心是如此寧靜,即刻覺得身體好放鬆,有種『我好了』的感覺。」李子玉直言,這位中醫師是她生命的貴人,因她的治療,這次她很快從憂鬱症康復,也開啟她的學佛路。那時起,她大量閱讀佛法書籍,包括聖嚴法師、一行禪師的著作,也隨朋友參加禪修活動,試圖放鬆身心,讓自己不緊張,但她那時還是佛教「黑戶」。 她笑說,在她發病的十年間,也曾有人建議她鈔寫《心經》、念佛號,來幫助安定情緒,但她都是抱著「有所求」的心態鈔經、念佛,根本沒想到要學佛。何況,她在中學、大學都就讀基督教學校,也受洗成為基督徒。 2007年,李歐梵受交通大學之邀來臺擔任講座,李子玉也隨行,因此結識了交大教授張恬君,李子玉說:「因緣真的很奇妙,雖然很遺憾無緣親見聖嚴法師,卻常與法師的弟子結緣,身旁有很多法鼓山的善知識,像張恬君與單德興。」李子玉說從他們身上,即可感受到聖嚴法師的教導,以及佛法的好。 李子玉返港後不久,接到張恬君寄來一箱聖嚴法師的著作,以及一些結緣品,「我第一次在〈一○八自在語〉中看到『四它』,內心大受震撼,簡單的十二個字解開心中多年來的糾結,當下知道為什麼憂鬱症會找上我,又為何一再復發。」 從此「四它」成了她的法寶,她總是與人分享這十二字箴言──面對它、接受它、處裡它、放下它,「尤其只要願意跨出『面對』這一步,就會發現接下來其實沒那麼難。」她分享親身的體驗,發現人最難的就是誠實面對自己,尤其是那麼不堪的傷痛與挫敗。 在好友白先勇的鼓勵下,李子玉出書寫下自己的故事,就像一種寫作療癒,「透過出書,回首來時路,也是一種面對、接受、處理,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地放下。」李子玉不諱言,出書是憂鬱症帶給她意外的禮物,她雖然從小愛好文學,但不曾想過自己有天會出書。 放下它:與憂鬱症和平共處 2009年,李子玉發現自己又出現憂鬱症的徵兆,這已是第五度發病,但她清楚知道,是因為李歐梵接受臺灣講學、研究的邀約,加上兩人也步入老年,她心裡對不確定的未來充滿不安;但這一次,她知道該怎麼「處理」了,她從調整生活作息、飲食做起,加上運動,並與好友吐露心事,而且不忌醫,主動向專業醫師求助,不再害怕與抗拒,很快便恢復了。 現在,李子玉已放下與原生家庭的糾結,懂得與自己內在那個受傷的小女孩對話,「唯有放下,才有改變的可能,不然會一直輪迴。」她深有體悟地說,「放下」不是要拋棄過去一切,過去的經歷都是生命修行的資糧,唯有走過才能更有同理心,她深深了解聖嚴法師為何會說:「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 現在,李子玉經常透過著作、演講來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她想讓人了解,再長再寒冷的冬天都會過去,她想幫助同樣有憂鬱症困擾的人看見春天,看見精彩的人生下半場正等著呢!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5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