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偉禎 人類一向好奇有關超能力的人事物,「音樂神童」自然也逃不過一般人的窺視,以滿足各類的詮釋。因為「看好戲」的心理,人們不但喜歡讚歎,更喜歡喟嘆。「天才,就是天才。只有天才才能彈出那樣的曲子。」或「天才,因為桀驁不馴、恃才傲物,終究還是要面對排擠的孤寂、還有創作谷底的殘酷。」 但這些世俗的、淺薄的觀點,卻被本身是大提琴家的香港導演張經維透過巧妙、多層次辯證的剪接,給顛覆掉了,並引領觀眾來到無比深層的體悟。這個隱而不顯的手法,呼應著現在已十九歲的黃家正在自己部落格上的呼籲,請所有觀眾「不要以神童或天才來看他」,而是把他當成一個「human being」(人類)。 張經緯前後花了六年時間,拍攝香港音樂天才黃家正十一到十七歲的音樂人生。這部電影除了是記錄他的音樂之路,他對人類存在的意義、疑惑與追尋,還有隱藏在影片與音樂剪接間,導演對這位音樂天才處在人間的看法。 音樂天才的奇蹟 黃家正十一歲就拿下香港校際鋼琴大獎,獲邀前往歐洲巡迴演出,更與捷克布拉格的樂團灌錄《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唱片。故事從他睡眼惺忪地賴在爸爸身旁,不敢去就位彈琴開始,但當他彈起琴來,雙目烱然有神,全身融在音樂之中的模樣,極為吸引人,馬上收服了觀眾的心,情緒高亢地看著他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他在電台錄音間的演奏、接受call in,與聽眾間的應對,更讓人驚異他小小的腦袋,竟是已如此世故。然而,不一會兒,當他古靈精怪地與父親對話,卻讓人沉重下來。其中,他正經地說:「人終將一死,不如早死。」邊說邊用手揉掉他的眼淚。他的父親既驚訝又愛憐地看著他,但又不願打斷他思路,讓他繼續往下說,直到家正自己表示:「我不會讓自己太早死!」以安父親的心,彷彿也安了自己的心,父子之情不在話下。 換個場景,當父親提醒他該練琴了,他竟然回答說,不用練了,我在腦中已練了好幾遍了。這種應變力給父親一個軟釘子,卻讓人驚訝他的自律與身心融入樂曲的能力。演奏鋼琴除了解曲意,還得以高度技巧與記憶反覆磨練細節,這對十一歲的他,竟一點也不難。 當他長大,我們看到他對音樂的體會與堅持,如何讓他才華盡出,但也開始看到他的局限與問題。他所指導的室內樂團,因為他執意選擇超時曲目,團員擔心可能直接被淘汰,但最後還是以優越的演出得獎,黃家正說:「我要給你們一個education(教育),了解室內樂可以有新風格。」得獎時,他努力控制興奮,但似乎掩不住他睥睨天下的自負。接著當全校因得獎,陷入極大的狂歡情緒,他卻一個人冷靜地在一旁。 還有,即使哥哥與妹妹的音樂才華也不俗,但因為活在黃家正的陰影下,導致哥哥的不屑,因為黃家正瞧不起正規音樂教育,常常蹺課;妹妹的沉默是因為黃家正總以高她一等的方式指導她,要她聽他的準沒錯;同學的排擠,都說明他跟眾人格格不入的情況。 天才的光明與黑暗 影片中,除了靈魂人物黃家正,還有兩個最重要的人。一個是父親,另一個是他的恩師羅乃新對他的教誨及引導。 父親,是《音樂人生》裡最耐人尋味的角色。因為影片中的母親是缺席的,我們看到是醫生父親,如何從小帶他、訓練他。黃家正的哥哥與妹妹也學習音樂,他必然付出相當的心血與金錢,想讓孩子早早就贏在起跑點上。儘管父親一路栽培孩子,但黃家正到了十七歲面對鏡頭時,說出的卻是對父親的譴責:「父親因外遇而與妻子離婚,以及在餐桌上父親談的永遠是音樂與比賽。」 至於老師,黃家正曾提過:「只要碰到一位好老師,每個人都可以是天才。」而他的鋼琴恩師羅老師,從一開始就知道這位音樂神童的罩門,雖然不斷在音樂啟發上,引領他用身心去體會貝多芬音樂的情感;更最重要的是,在個人性格與為人處世上,提點黃家正應以「謙虛」去克服「自負」性格盲點。 我們可以看到,黃家正可以修正自己與他人的琴藝,卻無法改變他自身的業力。因為自己對人生與音樂有超越一般人的體悟,又很早就綻放光芒,他的傲氣可以因為才氣得到包容,年幼時也許讓人覺得可愛,但到了青少年,他的自負卻已形成了人際關係的障礙。 光芒的背後,是無盡的黑暗。享有才氣與名氣的他,內心卻有一個深深的黑洞。他的聰慧讓他可以提出生命的問題,但卻沒有究竟智慧,來照亮他的負面情緒。 他自覺站的「高處」其實已是他的牢籠,這是身為天才所需付出的代價。 找尋人生課題的答案 《音樂人生》在記錄一個不凡的音樂靈魂之外,談論的是終極的人生課題。黃家正在影片中讓人有無法忘懷的言論,他提出對生命的質疑:「為什麼要演奏音樂?」、「人生就只有音樂嗎?」、「為什麼我的手會彈琴?」、「為什麼人會死?如果人必有一死,為何我不現在就死掉?」、「我的人生是不是只有音樂?」、「如果真有神,為何世界不公平?」 這部影片不僅是音樂,更是人生,雖只是黃家正一生的前一小段。但了然生命意義者,必然看出這些問題,凸顯了他老成深思的一面,但這些問題來得早,並不代表悟道得早。 黃家正雖也有了自己的答案,從影片一開始一直強調「當一個Human Being人類,比音樂重要。」但怎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人類?片中透露的訊息是:「才華不代表智慧,發問只是開始。」 不管是天才,是庸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或是貧民窟出身……,在法界中,總逃不出生離死別的考驗。黃家正的感悟,讓人不禁想到悉達多太子當年出城時,見到人間生老病死的現象,之後所引發的思考,開始他的悟道之路。兩千多年來讓地球上許多人類,因為接觸了他的思想,而可以有超越的一生。 黃家正的深思能力,是累劫的業力讓他有這樣美好的福智基石。此刻在人生的青年時段,目前面臨的問題看來,他的人生功課尚有寬諒、懺悔、感恩以及謙虛。只有沉潛的虛懷若谷,才能讓出世的才氣持續散發光芒。唯有清澈的眼光才能看清世間問題,了解疑問自有因緣與因果,法界的一切現象只是如此如實的展現。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2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