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邱常梵 二十多年前,好友夫妻在臺北成立了設計工作室,初次去探望他們,一進辦公室就被懸掛在白牆上的巨大攝影作品震懾住,那是一尊端坐在河畔岩壁之中的大佛像,肅穆寧謐的容顏對比著滾滾江水,讓人的一顆心立即從適才走過的車水馬龍喧囂中沉寂下來。當時還未學佛,說不出什麼理由,卻就此把那幅佛像烙印在心中,之後每回再去找好友,其實都是想再去就近看看那尊佛。 朋友告訴我,那尊佛位在四川省,名叫「樂山大佛」。 四川尋佛覓覓行 十多年前遊覽九寨溝,終於如願走近了樂山大佛,圖片中的佛來到跟前,和大佛的接觸從平面換成了實體空間,紮紮實實感受到「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座佛」的震撼──當時仍未學佛。 我於2002年開始學佛,瞻仰到不同造型佛像的機會增多,每回都有不同的感動與攝受,但樂山大佛仍然潛藏在內心深處。 2013年7月入藏,因為班機問題得在成都停留兩天,我興起膜拜樂山大佛的渴望,這回不再來去匆匆,決定在樂山市住一晚,先徒步近觀大佛,再搭船從江上遠眺大佛(結果因天候不佳未搭船)。 從樂山市搭乘公車經岷江大橋到大佛景區下車,過山門緩緩爬坡,經過喜生彌勒洞等景觀,來到靈寶峰,拾級而上,峰頂有一建於唐代的寶塔,因聳立在靈寶峰上,以山峰名命名為「靈寶塔」。資料簡介「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錐體,磚砌而成,塔高38公尺,共十三層,內有石階沿塔軸盤旋至頂,結構和風格與西安小雁塔相似,每層都開有窗眼,既可採光,又能供遊人登臨眺望四周佳山秀水。」不過,我當時只能爬階梯上到第一層,進塔的大門深鎖,幾個小孩在第一層的平臺,繞圈追逐嬉戲著。 再往上走,來到淩雲山,淩雲山上景致很多,有郭沫若紀念雕像、東坡樓、淩雲寺等,但這些都不是我要看的重點,匆匆而過,直奔樂山大佛。從淩雲寺正前方沿著「九曲棧道」自上而下,便可與樂山大佛來個最親密的接觸。 身在樂山大佛中 險峻的九曲棧道,緊貼著大佛右側山壁曲折盤旋而下,因為遊客摩肩擦踵,只能一步一步緩緩向下移動,山徑一個轉彎,樹枝掩映中,大佛頭部浮現,雖經歷一千多年的滄桑,卻更顯慈眉善目。〈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形容大悲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眼前大佛的神情威儀正如大悲觀世音菩薩,散發出視眾生平等無二的無限慈悲與包容! 隨著下行,右側有一大段崖壁布滿形形色色的小石刻造像,可惜大多已剝落不全。駐足往正前方俯瞰,便是江浪翻滾、水色混濁的三江,左右是岷江,中間是在前方不遠早已二河滙合的大渡河、青衣江。 持續陡下,大佛龐大的身軀完整呈現了,體態勻稱,臨江危坐,雙手撫膝,足抵大江,腳背上大到可圍坐近百人,光是氣勢就讓周遭遊客不斷發出歎為觀止的讚美聲,我在心中虔誠祈禱:願原非佛教徒的每一位遊客,都能因為這一回的美麗邂逅,和佛法結下善緣。 曲曲折折終於下到佛足底部,小平臺前便是浪濤翻湧的江面,轉身仰望大佛,有如泰山壓頂,我撫摸著大佛的腳趾,臣服於佛法深廣如海的智慧與慈悲之中。 佛教有諸佛菩薩千萬尊,每一尊都有不同的名號,有時則是同一尊佛示現為數十種不同的面貎,以各種不同的名號和不同業力的眾生結緣,歸根究柢都是為了度化芸芸眾生,解脫輪迴,離苦得樂。 剜目的海通和尚 眼前這尊大佛,雖然一般都稱之為彌勒石像(彌勒佛,即未來佛),但我總覺得實在無法把他定位成哪一尊佛,他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所有佛的綜合體,或許是因為他所散發出的無盡慈悲攝受力吧!而成就(開鑿)這尊大佛的海通和尚,對佛行事業的堅定毅力,也像是一位現世的佛菩薩,令天地人為之動容。 海通和尚是貴州人,離鄉雲遊,來到四川樂山的淩雲山。那時,淩雲山面對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流,水勢凶猛,每當山洪暴發河水兩岸農田、百姓也遭殃。 為了幫助百姓脫離苦難,海通和尚立志開鑿一尊大佛來鎮服水患。他開始四處化緣,籌募資金,經過數年累積功德金,唐玄宗開元初年(西元713年)終於要動工了,沒想到地方官吏刁難,前來強收建造費和保護費,否則不准開工。海通和尚斬釘截鐵回答:「自目可剜,佛財難得!」地方官吏聽了不相信,嘲弄地說:「你真要挖下眼珠,我們就不要你的佛財!」根據記載,海通和尚從容「自剜其目,捧盤致之」,挖下自己的眼睛,放在盤中拿給地方官吏,把他們給嚇得轉身逃離,大佛這才順利開工。 一邊開鑿一邊持續化緣募款,由於工程實在浩繁,海通和尚往生時還未完工,之後歷經二個節度使的推動,前後花約九十年時間,宏偉的樂山大佛才建成,坐東面西,足下便是三江匯流處,資料記載:樂山大佛高71公尺,耳長7公尺,鼻長5.6公尺,眉長5.6公尺,眼長3.3公尺,肩寬28公尺,手指長8.3公尺,腳背寬8.5公尺。大佛成為世界上最高大的石刻佛像,比號稱世界第一大雕刻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站像還要高出二十幾公尺。 大佛閉眼的慈悲 樂山大佛曾經有過數次「閉眼」的神異記載,在網路流傳甚廣,前三次都因大災難大佛閉眼。第一次1962年,發生百年來未見的連年自然災害,餓死者不計其數,都拿草席一裹扔進江中,大佛坐落江畔,每天都有眾多屍體漂過眼前,大佛便在一夜之間突然閉眼,默默流淚。當地人都傳說,肯定是大佛不忍看到慘況才閉眼。當時也有專業人員進行調查,但找不出答案,最後只能重新修鑿眼睛。第二次是在1963年,災情持續,餓死者更增,大佛再一次閉眼流淚,最後政府動用了四千萬對大佛進行清洗。第三次閉眼是1976年,發生唐山大地震,二十多萬人死亡,十多萬人受傷。 關於大佛閉眼的傳聞,有人解釋為「因為風化」,把它合理化,其實不管是大佛顯靈還是自然風化,佛陀初轉法輪時就開示了「四聖諦──苦、集、滅、道」,以苦為首,對佛教徒而言,這種種示現正是要引我們生起出離心! 佛中有佛的睡佛 黃昏回到對岸的樂山市,特地挑了間緊臨江邊的賓館住宿,從房間窗戶往外望去,對岸便是大佛風景區,但因大佛所在的山壁往裡側凹進,從江的這一岸無法看到大佛。不過也不用失望,從這岸主要是欣賞另一尊巨型天然「睡佛」。 這尊巨型天然睡佛二十多年前才被發現,1989年5月,有位廣東人到此旅遊,從樂山大佛對面的江邊往大佛方向拍下一張照片,回家後,赫然發現照片中的山形宛如巨佛仰臥,於是寫了篇〈樂山巨佛發現記〉,發表在1990年第4期的《四川文物》,之後各大報社及電視爭相報導,轟動一時。 黃昏及清晨,我沿著江邊散步,欣賞對岸的巨型睡佛,天候不佳,烏雲密布,睡佛頭南腳北,體態莊嚴肅穆,仰面朝天,靜靜地漂臥在江畔山脊稜線上,宛如熟睡中。江上煙波浩渺,若隱若現中,睡佛巨大的身影彷彿隨時就會起身,越江來到我眼前…… 這巨型睡佛由右到左,分別由烏尤山、淩雲山和龜城山三座山體連結而成,樂山大佛的位置恰好在巨型睡佛的胸口,想來也很奇妙,這豈不是「佛中有佛」、「心中有佛」的具體詮釋?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6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