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問題多多的美國零容忍政策─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問題多多的美國零容忍政策
◎ 盧玲穎(人本教育札記前主編、人本教育基金會專案研究員)
今年一月,美國一位十五歲的中學生,在他被學校處罰停學的七週內(他同時被罰不准進入學校參加任何其他活動),自殺身亡。
這位學生是因為被學校發現向同學購買一種類似興奮劑的合法藥品,被學校以「零容忍」政策懲罰,在被停學的七週內,這個學生不但不能上學,也不能到學校練美式足球、參加童子軍活動,以及參加在學校舉行的駕駛訓練課。同時,同學間有許多針對他「為什麼被停學」的謠言在流傳著。
雖然學生自殺的成因總是相當複雜,但美國華盛頓郵報的記者在深入採訪這個事件以後,發現學校的零容忍措施確實給這個學生帶來莫大的傷害,這包括學校處理事件時的沒有彈性、以及面對學生上訴時展現出來的敵意。記者也發現,這所學校至少有十數起類似的處罰,一些初犯的學生被要求停學(或轉學),而停學往往是以月來計算。很多學生因此回不了原本的學校,即使可以回來,也會面對調適的困難。
零容忍,其實沒有明確的定義,但在一九九零年代左右,一種「零容忍」的哲學就席捲了美國校園,許多州也正式採用這個名詞與相關策略。這個政策最早是使用在學生攜帶危險物品來學校(例如刀械)、以及藥物使用等問題,後來也被用來處理學生喝酒、抽煙、使用暴力、或甚至是咒罵同學等行為。其基本原則,就是為了明確表示學校不接受那些被認為會危害學校安全的作為,學校會用暫時停學、或者是退學的措施,來處罰違反規定的學生。
這種號稱「一定要按照規定來懲罰」的邏輯,至今已經造成許多相當荒謬的事件。例如在2009年,有一位六歲的小男孩,因為帶了他的露營餐具組到學校吃午餐,被學校判停學四十五天,因為這個露營餐具組裡面有小刀、叉子、湯匙、以及一個開罐器。在2001年,一位十歲的小女孩,也因為媽媽在餐盒裡放了一個小型水果刀,而被判停學,即使這個小女孩在發現刀子後立刻將刀子交給老師。
雖然全美各地已經有許多家長、或地方民意代表要求學校檢討既定的零容忍政策,還是有許多美國中學及小學,常態性地使用暫時停學、或退學等措施,而且在面對家長的質疑時,用「這是為了維護學校安全」來回應。
其實,在2008年,美國心理學會已經因為這許多爭議,召集了許多學者共同回顧了與「零容忍」政策相關的執行研究。這份文獻密地探討了許多與零容忍政策執行效果有關的研究,而他們發現,零容忍政策不僅無法達到原本預期的功效、甚至還有反效果。
這份文獻首先反駁了「零容忍」政策的成立基礎——校園暴力已經處在氾濫的程度,而且在增加中——的這個說法。他們發現: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證實,校園暴力(這裡指學生的行為)已經無法被控制、或是正在增加中。那些相當嚴重的暴力行為,一直只佔非常小的比例。
另外,零容忍政策假設,將行為嚴重偏差的學生暫時停學或退學,可以為學校創造一個比較適合學生學習的環境。不過,很早期的研究就發現,在常用暫時停學、或退學做為管理手段的學校中的師生,對學校的滿意度普遍較低,對學校管理方式的看法也比較負面。同時,這些學校也常使用不成比例的時間處理學生的行為(懲罰學生)。而最近的研究也發現,即使在控制社會經濟地位等變項之後,在常用停學、或退學手段的學校裡,學生的學業表現還是比較差。
零容忍政策還假設,使用迅速、明確的處罰,可以造成嚇阻效果,讓整體學生的行為變好,而且,因為是對明確的行為進行懲罰,所以不會有執行不公的情況。不過,證據顯示較常使用停學手段的學校,反而會更常出現學生行為的問題,而且證據也不支持這種「執行公允」的假設。因為數據顯示,許多學校裡有高於比例的黑人學生受到懲罰,而且,即使是犯了同樣的錯誤,黑人學生卻比較可能受到比較嚴厲的處置。同樣的情形也可能發生在有情緒或行為障礙的學童上。
簡言之,從這一份集大成的研究裡,我們可以看出,這種使用退學、停學手段的美國「零容忍」政策並沒有達成既定目標。
美國心理學會的學者們因而建議學校揚棄這種作法,而採用其他已經證實有效的管教方式,例如,全校參與的霸凌防治方案、或修復式正義等方案。這些方案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摒棄簡單的「違規→懲罰」邏輯,從改善校園氛圍、以及深入瞭解學生與衝突事件入手。
然而,更需要我們注意的是使用這種「違反規定就停學、退學」的政策對學生、以及學校的負面影響。對學生來說,被要求長期停學或退學,除了受教權受到影響,其人際關係也會受到重大的打擊。而對學校來說,當太依賴紙面上的「規定」、以及所謂「懲罰的公平」時,就有可能失去理解學生行為的彈性,忽略幫助學生從錯誤中學習的教育本質。
只著眼於禁止與懲罰,不僅無法帶來長久的正面效果,卻有可能帶來教育的扭曲,美國二十多年來的零容忍政策,似乎應證了這一點。
參考資料:
1. 2011年美國中學生自殺的新聞。St George, D. (2011, February 20) Suicide turns attention to Fairfax discipline procedures. The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March 1st from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11/02/19/AR2011021904528.html?hpid=topnews&sid=ST2011021904571.
2. 2011年美國中學生自殺的新聞。Strauss, V. (2011, February 20) Why school zero tolerance policies make no sense. The Washington Post. Retrieved March 1st from
http://voices.washingtonpost.com/answer-sheet/discipline/why-zero-tolerance-in-schools.html
3. 2009年美國小學生被停學的新聞。Cuomo, C., Clarke, S. and Netter, S. (2009, October 13). Boy, 6, Faces Reform School for Carrying Camping Utensil to School. ABCNews online. Retrieved March 2nd from
http://abcnews.go.com/GMA/zachary-christie-suspended-bringing-camping-utensil-school/story?id=8812939&page=1
4. 美國心理學會的研究。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Zero Tolerance Task Force. (2008). Are Zero Tolerance Policies Effectives in the Schools? An Evidentiary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3, 852-862. Retrieved from
http://www.apa.org/pubs/info/reports/zero-tolerance.pdf.
5. Cowie, H. (2010). Restorative practice in school: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Seminar Thre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restorative approaches to conflict in schools. 14 Sept. Retrieved from
http://www.google.com/url?sa=t&source=web&cd=2&ved=0CCUQFjAB&url=http:/%
2Fwww.restorativejustice.org/10fulltext/cowiehelen/at_download/file&ei=
zWp0TaKzOcT6lwfWi_2VAw&usg=AFQjCNF0RWPtFYbYNRYbc6TrVtsPLKgCeQ&sig2=
hjjr6chhDkkXN4X6r6-hlg
6. Dorell, O. (2009, November 2). Schools’ zero-tolerance policies tested. USA TODAY. Retrieved March 3rd from
http://www.usatoday.com/news/nation/2009-11-01-zero-tolerance_N.htm
◎本文原載于【PNN公視議題中心】
教育新聞
(公視20110310) |
(中時20110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