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怎麼教?教什麼?國家教育政策的巨大盲點。」問與答】─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黃媽媽的故事
黃媽媽的故事
♡ 名額:30戶
♡ 梯隊時間:4月4、5、6日(三天二夜)
「怎麼教?教什麼?國家教育政策的巨大盲點。」問與答
3月17日,史英校園演講「怎麼教?教什麼?國家教育政策的巨大盲點。」問與答。
台北場:0324 上午10:00,台灣大學第二活動中心(集思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捷運公館站2號出口),詳細交通資訊
線上報名:http://npo.url.com.tw/registerform/hef/808
Q. 對於現今強迫入學條例有何其他配套措施?孩子在班上人際溝通出現問題,要如何積極解決?對於有特殊專長的同學(如體育方面),是否在一般學科上就不該太要求?
A.
1. 對於強迫入學的配套措施,目前我國已經有在家自學的相關辦法。
2. 孩子在班上人際溝通屬於生活教育的一環,生活教育並不專屬生活與倫理課或導師的責任,而是各個學科都必須重視的,透過課堂間與孩子的對話,引導、培養其獨立思考、批判的精神;以數學為例,數學不涉及社會價值的好或壞,僅有對錯,最適合訓練孩子獨立思考。
3. 最後,我認為不僅對於那些有特殊專長的同學在一般學科上不該要求太多,對其他同學也不該太要求。國民教育僅是基礎知能的養成,以引導、啟發學生的興趣為目的,孩子們在找到興趣後,給予他們足夠的學習資源、空間,他們便能自行發展、茁壯。另一方面,對於那些具特殊專長的同學們,國民教育提供的基本知識,使其在盡情發展其興趣的同時,也能接受到一般學科的滋養。若以小提琴天才的養成為例,小提琴手的培養需經年累月的練習,也許三、五年便能出現一個莫札特。然而,人畢竟不是機器,練久了也會彈性疲乏,會對外界事物產生興趣,僅講求”速成”、專注於練習的小提琴天才往往落得曇花一現的下場。
Q. 請問您對於臺灣企業提出「由於廣設高中大學的政策,導致技職教育體系崩解,使台灣就業市場上缺乏人才,畢業生普遍無法為企業所用,進而產生22K的現象。」的這番言論有何看法?
A. 我認為22K現象源自於經濟衰退,不能與廣設高中、大學混為一談。在廣設高中、大學後,可以聽到許多教授抱怨學生素質低落、大眾撻伐18分考上大學,以及台、清、交學生害怕廣發大學文憑使其變廢紙而起身反對的聲浪。但廣設高中、大學的原義並非排擠原來的資優學生,而是在那些資優生依舊進名校的同時,使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薰陶,滿足國人追求大學文憑之需求。廣設高中大學的主張,基本上挑戰國家設立的價值與目標,國家設立應以滿足人民之需求為目標。若是反過頭來,要求國家透過政治力量管制市場需求,限制人民受教,不就無異於威權、獨裁之心態嗎?當人民有其需求時,政府以此做為要脅、利誘、統治之工具,這種情況已不復出現於現今民主自由的社會中。因此對於那些自願掏腰包付費學習的人民,政府不僅不該加以限制,更應予以協助。
至於輕忽技職教育的部分,與廣設高中大學是不同的議題,更何況技職教育正因搭上廣設大學的順風車,成立許多技術學院、科大,反而是一種鼓勵與推動。
我相信企業找不到適用人才的狀況是極為普遍的。基本而言,不僅是一般大學畢業的人才不可用,就連技職教育出身也不見得可用。以往企業是以文憑為標竿,並沒有一套選才的制度。要解決問題,企業除必須設置自身選才方式,還須發展在職進修之機能。要知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而非職業教育,企業誤將大學做為職前訓練所,是誤謬的想法。教育是為人服務的,並非為產業服務,年輕人不滿22K、不願意就業,其實是多元社會產生的進步現象之一。
Q. 上半年,我帶著孩子到美國,在搬回台灣之前,為了能讓孩子跟上台灣學校的進度,曾經花了一段時間自修。在這段期間,我很驚訝的發現,僅要11天,便能修習完一個學期的課程。這不禁讓我反思,究竟我的孩子在台灣每天從早忙到晚,都在窮忙些什麼呢?也讓我開始考慮在家教育究竟需要準備些什麼?
A. 申請在家教育並不難,只要符合某些基本規定便可申請,因為強制入學條例之設置,是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產生的,現在社會則不太會出現以孩子為資產、勞動工具而不使其上學的現象。
以理解、讀懂的標準去看在家教育,的確可以使孩子不用花太多時間在學習上,可以多元的探索、發展自我興趣,但對於現在教育體制而言,卻是完全不足以應付考試的。若就這點而言,我的確很贊成在家教育的。然而在校學習卻提供另外一種價值 ─ 即是人際關係的建立,在學校中可以接觸到許多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以森小此次參加反核遊行的經驗,雖然學校站在反核的立場加以宣導、教育,但仍有三位孩子堅持其立場不欲加入反核遊行,對於這三位同學,學校便倡導杜威學說「差異便是珍寶」加以保護。說明了學校教育存在許多不同立場、價值觀與想法的衝突,這些衝突都很有價值,也是在進行在家教育前必須考慮的。
Q. 對於以往深植人心的社會傳統價值、菁英主義的意識型態,您除了在教材上有所改革外,對於改變一般社會大眾思想的宣傳上有什麼想法與看法?
A. 謝謝你的問題,但答案就是沒有,因為還想不出什麼有效的辦法。我們只能做自認為正確的事情,並思考如何擴大影響力,除了我今天鼓足餘勇站出來做巡迴演講外,我們也成立數學想想補習班。儘管人本辦補習班是很詭異的一件事,若是從前我們也無法同意如此,但補習班是目前少數合法的體制外教育機構,所以我們只能透過重新詮釋補習班的意義,號召許多有志於教育的年輕人一同加入。以蒙特梭利為例,他們在世界各地成立許多加盟校,但也付出了許多代價,受到各地傳統思想價值的挑戰。我提出這點是要說明,人本在沒有辦法之中如何努力掙扎解惑,放棄許多以往自以為是的界限,然而不管成效如何,看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也讓我非常振奮與鼓舞,也希望大家在把自己照顧好的前提之下,加入我們為下一代做一點事情。
Q. 記得基金會剛成立,史教授您對於過記者問道「您每天都忙於教育改革事務,是否因此忽略自家孩子的教育?」時,您以「我是重質不重量」做為回應。今日,我與身邊的朋友也都面臨到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兩難,因此想請教您如何做到「重質不重量」的互動呢?
A. 記得當年有人問道:「你每天忙於工作,對得起自己的小孩嗎?」雖然心裡感覺對不起,但我仍然回答說「我是重質不重量,我與小孩相處三分鐘勝過其他人三十分鐘。」這句話雖然有點誇張,但基本上是正確的。實際上,小孩也不需要父母隨時隨地的陪伴,就如同「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道理一樣。而相處的過程就是「擒賊擒王,交友交心」,在於情感的連結與交流,必須要捨棄表面的事情(如便當吃了沒、考幾分、功課做好沒……等)。像是我關心的是孩子心裡在想什麼,而不是我在乎什麼。儘管是我很在乎他是不是關心社會議題,但我不能在相處時時時以主觀想法干擾他。跟孩子相處,就像談戀愛一樣,要把整顆心完全放在孩子身上,珍惜相處的時光,用輕鬆的相處取代質詢、說教,讓孩子主動說出自己的心情、詢問你的想法,這就是我給孩子的教育。在這種情況下,我對自己的孩子非常有信心,因為這些都是非常基本、基礎的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