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陪孩子上學去/成為快樂的老師/人本見識營】─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人本見識營】我在見識營所看見的view
我在見識營所看見的view
文:林劭璇/高中生
我在1/21~1/23參加人本基金會所舉辦的見識營,我一直盼望這天的到來,我得坦承,我在班上是個很奇特的存在,簡而言之,就是異類,價值觀跟其他人差了一大截,高中是青少年思想的啟蒙時期,當我說出我的想法,同學的反應有兩種,其一是四兩撥千斤,其二是先愣一愣,再說出他們的看法,沒有多少人認同我的理念,當然,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觀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心中的落寞,從未消失。
見識營是送給高中生的一個機會,一個開拓見識的一個機會。
數學不再是一昧的以公式算出答案,歷史不再是單方面的史實,英文不再是惱人的單字文法,而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物理帶領我通往宇宙的神奇路,在那漫天星空的路上,我們訴說自己的理念,討論議題,歌頌台灣,更重要的是,尤其在那晚的座談會上,我得到了安慰。
座談會是所有上課的教授進行的,開放學員問答,面對面交談,我在不知哪一輪的問答時,舉手說:「我跟班上同學價值觀相差很多,感覺融不進去,好像自己是異類。」這問題存在我心中很久,我非問不可。回答這問題的有兩位教授,人本基金會創辦人─史英,以及台大台灣文學系研究所教授─柯慶明,出乎我意料的,史英很開心的說:「異類?異類很好啊!聽到我們年輕人有異類好開心喔!這很棒啊!」其實我當下有點不曉得該如何反應,能跟別人擁有不同想法是很好,可是當異類很孤單,因為別人都不了解你,像霍金博士一樣,他雖然是當代最聰明的天才,可是如果都沒有人懂他,那不會很孤單嗎?
史英承認,當異類確實是很寂寞,但如果從此決定不說出自己的理念,那不就太可惜了嗎?之所以會說當異類好,是因為可以以不同的想法來感染他人,這過程絕對不輕鬆,但是要慢慢來,更重要的是,要當快樂的異類!要保有著「好棒喔!我跟別人是不一樣的!」這種想法,而且,不用擔心你跟別人不一樣,物以類聚,你一定會遇到跟你想法相似的人。
「當個快樂的異類」這句話至今迴繞在腦海裡,是啊,讓自己保持在心情愉悅的狀態,不必在乎別人跟自己的差別,慢慢的,試著讓大家理解自己的想法,其實,「異類」是可以很快樂的!
那年的見識營,我開拓了我的見識,傾談我的煩惱,並且,得到了安慰,謝謝見識營,給了我這個機會。
◎ 陪你走過十七歲 - 給青少年的見識營 線上報名
◎ 陪你走過十七歲 - 給青少年的見識營 線上報名
【陪孩子上學去‧國小篇】難溝通的孩子怎麼了
難溝通的孩子怎麼了
文:吳麗芬/數學想想總監
和小孩溝通容易嗎?《父母效能訓練》一書的作者Thomas Gordon認為連牙牙學語的幼兒都可以溝通,只要父母學會聆聽他以「非語言型態」發出的需求,簡單說,就是察言觀色、揣摩對方感受啦!在我們的經驗裡,也幾乎沒有不可溝通的孩子,但確實有好溝通與難溝通兩種。
好溝通的孩子,並不是說他事事都會配合大人,而是大人只要言之成理,無需動用什麼權威,他就可以被說服。例如,有一次我在數想國聽到一個老師對孩子說:「我很需要你幫忙在午休前吃完飯,因為我需要儘快幫忙收拾餐具。」結果那個向來吃午飯拖過一點鐘的孩子,竟然就配合了,當時我以為是「幫忙說」奏效,現在想來「幫忙」一詞並非技術性用語,而是陳述了事實,因為對照以往的勸說都是:「請快點吃完飯,我們要進行午休了。」雖然也是事實,但對小孩來講卻是不重要的事實,那無非就是要他「盡責任」而已嘛!但「老師需要被幫忙」而他「幫得上忙」這個事實就比較重要,因為小孩不僅沒有被責怪,還被認為是有資格、有能力幫忙老師的人。
因此,Gordon提供的溝通技巧就說:如果小孩行為困擾大人,大人就要從己身出發談自己的困擾,這叫做「發出我訊息」;如果小孩行為沒有造成大人困擾,倒是對他自己有害處,例如不肯與人分享玩具(破壞友誼),大人就要用「積極聆聽」去協助孩子離開困境。一般人溝通失敗,都是因為沒有善用這些技巧,而不是小孩難溝通。
但是,在這裡要講的難溝通,是指上述良好溝通模式無效,希望溝通的大人深受無法溝通之困擾,孩子的行為也面臨難以改變的困境;每每遇到孩子有此困境,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和家長開會商量。
一個人如果難溝通,絕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漫長的生活中養成的。我們歸納了難溝通的孩子的特徵,發現他們通常易怒且防衛心過高,當你希望談一談他的某些行為時,他就覺得自己遭受攻擊了,他開始受到情緒的控制而失去理性,也無法分辨別人對他的善意;分析孩子的生活,我們發現他們的生活經驗中充滿高壓管控、責罰輕蔑,同時紓壓管道貧乏,於是他們身上不斷累積挫折和不滿,終於變得渾身是刺,愈來愈難溝通。
藥方說來並不難,無非就是平常要幫孩子紓壓,不僅不要打罵,看到孩子還要微笑、要擁抱、要常說甜言蜜語,讓孩子知道他是父母的寶貝、他值得!既然我們改變不了小孩的學校生活,好歹用溫暖來紓壓。但難就難在家庭能從高壓之地變成紓壓之所嗎?尤其父母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自己偌大的壓力又要去哪裡紓解呢?然而,「愛」是一切問題的答案,我看到開過會之後,所有孩子都有正向的轉變,就知道從高壓中解放出來的,不只是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