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報主: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創刊日期:1997-11-04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9,658
官網:
http://www.hef.org.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報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4-05-22 11:00:00 / 報主: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公益聯播]守護獨老,按<讚>助建站
必也正名乎? ◎史英

這陣子以來,我慢慢覺得,又該要想一個名字了。

 

上一次是在好多年以前,幾個人關在租來的辦公室的地下層的小房間好幾個晚上,想破了頭才想出「數學想想」四個字。當時還很懷疑,這樣書名不像書名,主張不像主張的,到底能不能「行世」;哪知現在看來,依照張愛玲對於她喜歡的「用詞」的評語,還真是「非常地應該」:「數學」?那不就應該叫做「想想」嗎?

 

其實,世上的事情,本來就是凡事都得想一想的,例如起名字,不認真想的話它也不會自己跑出來,倒也不獨數學為然。這就難怪不斷有人問,什麼時候出「國文想想」?那麼「自然想想」呢?不然,「歷史想想」也可以啊,所幸還沒有人提「名字想想」就是。這樣看來,只要在某個名詞後面加上「想想」二字, 就大功告成了;甚至也可以加在前面,例如蔡英文的網路雜誌,就叫做「想想論壇」︱真的應該跟她討一點權利金才是。

 

然而,現在要想的名字,卻不能這樣套用,因為它必須涵蓋以上舉的所有的一切「想想」。這就真的很難了,那怎麼辦呢?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不如就看看別人的「教學法」都用些什麼名字吧?

 

第一個看到的,是最近常常被人討論的「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所謂翻轉,是主張老師把原本上課要講的內容錄下來上網,讓學生回家在網路上自己看;原本上課的時間,則可以用來回答學生的問題,或做相關的討論。這有很大的好處:第一,學生可以在想看的時候才看,等於是想上課才上課,非常自在;第二,看或聽不明白的,可以隨時按停,讓自己沉澱一下,或倒帶重來,等於是把老師握在手中,任由指派;第三,課堂上有充份時間(因為不必再講解課文) 發問或討論,原本那個趕進度的理由,就自然不存在了。

 

雖然這和我所要提倡的教學法,完全不在同一個軌道上,但有什麼關係呢?現在是研究名字嘛!所謂「翻轉(flip)」,通常是用在例如銅板或鍋餅上(to flip a coin, a pancake),有時還要經過往上拋擲的動作;當初那兩位美國化學老師決定採用這個詞,一定很是得意:把「教室」拋起來使其「翻轉」,甚至還要打幾個滾兒,光是聽著就讓人高興;更何況也相當符合原意:傳統上是在教室聽講,下課再研究問題,現在是下課以後聽講,上課再研究問題,豈不正是把它顛個倒嗎?

 

一般人會覺得這個主張相當激進,應該對傳統的教學造成相當的衝擊;但我總覺得,這個主張所要改變的,仍然只是形式,並不是教學的實質的內容:只是因為錄成數位檔,講課的方式就會從灌輸變成啟發嗎?只是因為事先聽過課了,教室裡的問答或討論,就更能符合學生的需要,或更能切中課程的要義嗎?不過現在不該談這些,還是回來研究名字才對!

仔細想一想,不難發現「翻轉」這個名字所能代表的種種意涵,有一個共同的要件,就是---必須留在原地:翻轉一張紙牌,當然得在原來的牌桌上;上拋一個銅板,翻幾個轉後,還是落在原來的掌心裡。換成是把紙牌丟出去,或拿銅板去買東西,過程中應該也翻了很多轉,但因為已經都不在原地了,就不會有人把它說成是翻轉。這樣一想,嘴裡再默唸著「原地」,順口溜出來的,恐怕很難不是「踏步」二字;翻轉當然與踏步不同,但就留在原地而言,二者最大的差異,還是在前者比後者要累得多---原地踏步的話,好歹還能歇一會兒。

 

這真是非常地有趣,一個能夠充分彰顯某方面的意義的名字,它的意象,竟也鮮活地隱喻了另一方面的真實;任何一個名詞或說法,除了它直接說出來的事情以外,它沒有說出的部分,往往內容更為豐富:翻轉二字明說出來的意思,就是把它顛倒過來;沒有說出來但更為懇切的意思,其實是無意去改變它的本質。

 

然而,我完全沒有反對翻轉教室的意思,不改變本質就不改變本質;改變形式往往也意義重大,尤其是在尋求改變的嘗試的過程裡,人們會想從形式的改變先入手,無寧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事實上,我只擔心沒有多少老師願意嘗試「翻轉」;在我們這個保守的教育環境裡,任何改變的嘗試都非常難得。所以,以上談論的種種,只是為了說明我所倡議的教學法,因為所追求的是「教與學」的本質的改變,很難用一個看得見的「意象」讓人明白,以致於總是想不出一個名字。

 

再來看「探究式教學(inquiry based teaching)」---很多繁複的名目,例如「問題導向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主題式教學,學生中心式的教學等等,都可以歸在它的名下。這「探究」二字,仔細玩味起來,似乎就不是僅指教學的形式而已了吧?它所強調的,應該是「不要由老師直接告訴學生」「要引導學生自行探究」;它所追求的,理當正是教學本質的改變吧?但我看了一些相關的研究報告,大多都是抽象的言詞,少數教學實例的報導,則讓人相當失望。

 

隨手舉一個國外的例子:先用快播的方式,花幾分鐘讓小孩看水果在一個月裡的腐爛的過程;引起動機(小孩都覺得非常神奇) 之後,再每人發一個水果,讓小孩用一個月的時間,每天觀察並記錄這個水果的變化。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小孩非認真地拿著溫度計,測量水果內部的溫度升高多少,或拿著放大鏡,認真觀察表面的色澤或質感,等等。一個月後,老師再根據各組的報告,幫小孩歸納出「腐爛」的各項「特徵」︱是不是要根據這些特徵來定義「何謂腐敗」,我就不得而知。但我覺得奇怪,在這個教學中,怎麼會完全不提巴斯德(Louis Pasteur,細菌的發現者)?關於腐爛的學問,首先就在它是「自然發生」的,還是「外物造成」的?在人類歷史上這麼重大的議題,可以被完全忽略,而只叫小孩演一場扮演科學家(只差沒穿白袍子) 的戲,到底能學到什麼?

 

再舉一個國內的例子,某老師在某教授指導之下進行探究式教學,內容是「針孔成像」;同樣地,學生要做很多觀察,測量,實驗等等,但到了關鍵的時候,竟然是由老師把「成像」的光線的路徑畫出來。我完全不能明白,就這個問題而言,所有人的注目的焦點,不都在那「針孔」二字嗎?為什麼整個教學的過程裡,完全不提那針孔的作用:到底為什麼只留一個針孔讓光線進去,以及,針孔要小到什麼地步才能成像,這不是問題的核心嗎?其實,我最不解的是,為什麼這些一般人都會有的疑問,竟然完全引不起教授和老師的好奇心。(關於針孔成像的學問,請參見《家裡的森林小學》中〈兩種形狀的競爭〉那個單元)

 

本來以為「探究」這麼好的字眼,應該約略符合我所倡議的教學法吧?但看過這些實例之後,我其實覺得害怕:重點不在有沒有探究,而在到底要學生探究些什麼?是探究真知卓見呢?還是一些讓人跑來跑去、看起來很忙碌的旁枝末節呢?

 

這陣子以來,我慢慢覺得,得要努力推廣「教學法」了;從森林小學,數學想想,到現在的「科學高興班」,以及我們這一小群由許多現職老師組成的研究團隊,都有很多非常獨特的教學內容,應該要讓社會進一步來了解。然而,我們欠缺一個適當的名字:總不能每次都說「我們所倡議」的那個教學法。到這個時候,我才終於明白孔老夫子的感嘆:名不正則言不順,真是一語中的啊!

 

 

一切從猜想開始!2014秋科學高興班,每班以20人為限

一切從猜想開始!2014秋科學高興班,每班以20人為限

 

科學高興班

〜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課程總策劃:史英

 

高興班在上些什麼?

高興班是一個「四學期」的課程,精選經典科學題材,

讓小孩透過批判的眼光,學到知識的真髓,

為將來上中學、大學打好基礎。

每期有五~六個主題;

ABCD各期之間並無一定的修習順序,孩子可以任選一個學期來報名。

 

九月起,我們將開設AC期課程,協助孩子反省「人的直觀感覺」,

引發想像,提出問題──因為「問題永遠比答案重要」。

寧可提出無法回答的問題,也比只回答別人指定的問題更好。

舉例言之,研究「彩虹」的時候,

會問「正對彩虹走去,會發生什麼事(能否穿過它)?」的小孩,

比起那些只會講解水珠折射反射的物理老師,更像一位科學家。

 

 A期課程的六個主題   

【音階的秘密】為什麼是75黑?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多一點人比較拔得動?

【光線的折射】以管窺蟹,能看到什麼?

【彩虹的來歷】可以穿越彩虹嗎?

【阿基米德論浮力】海水的浮力真的比較大?

【孟德爾的豌豆】會生出不高不矮的嗎?

 

 期課程的五個主題  

【達爾文與演化論】人是從猴子「變」來的嗎?

【針孔成像的秘密】從一個小洞看見世界

【槓桿原理的原理】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撐起地球

【熱的本質與熱的傳遞】兩杯熱水合在一起,會比一杯更熱嗎?

【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招生對象與名額

主要招收小學五或六年級學童,每班以20人為限,

且須通過本班「科學興趣檢試 (採個別面談方式,見簡章開頭的說明)」;

若為「高度興趣」學童,也可以向上向下延至四或七年級。

因為本課程涉及較深層的科學思維,

除非對科學問題有相當興趣,我們不建議參加本班。

 

 

為什麼喜歡來高興班上課?孩子們說:

     我喜歡「把問題探究清楚」的感覺!

     在這裡很自在,老師不會逼你背東西,回家任務也很有趣!

     高興班讓我重新反省原本知道的東西對不對。

     如果只是知道一件事情,卻不知道它從何而來,這樣很奇怪。

     喜歡一直討論,直到發現「哦~原來是這樣子!」

     上這些課,很高興!!

 

 

2014秋季班開課及上課時間

 

A期課程 新開班!

台北週三班 9/24開課 1/07結業

台北週五班 9/19開課 1/16結業 (10/101/02放假)

新竹週日班 9/21開課 1/18結業 (10/121/04放假)

 

C期課程 舊班餘額開放中

台北週三班 9/17開課 1/07結業 (10/15放假)

台北週五班 9/12開課 1/09結業 (10/101/02放假)

台北週日班 9/14開課 1/11結業 (10/121/04放假)

 

 

A期課程 (新班)

C期課程 (舊班)

週三班

16:00-18:00 (台北教室)

13:30-15:30 (台北教室)

週五班

19:00-21:00 (台北教室)

19:00-21:00 (台北教室)

週日班

10:00-12:00 (新竹教室)

10:00-12:00 (台北教室)

 

 

報名QA

Q:為什麼沒有BD期可以選擇?

A:寒假過後的春季班才會有BD期課程。

   上完秋季班的AC期,下學期就可以接著上BD

 

Q:我的孩子沒有參加過高興班,也可以直接報名C期課程嗎?

A:可以的。高興班各期課程並無先後順序的關聯,

孩子直接報名C期,若往後還想繼續,

可以上完CD兩期之後,再接著上AB期。

 

 

費用

一學期上課16次,學費9,800元(含教材)。

n    【數學想想國】在學學員:享每學期八五折優惠。

n     早鳥優惠:7/11前,通過面談,完成報名繳費,享九五折優惠。

 


上課地點

台北:人本【數學想想國】台大教室(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77樓)
新竹:人本【數學想想國】新竹教室(新竹縣竹北市華興街1361樓)

 


預約報名專線

台北:02-23661906分機308   傳真:02-23625015
新竹:03-5542320       傳真:03-5542321    

 

 點我連結部落格    點我下載簡章

 

 

 
 
 
與孩子和好 (立約運動)

@黃茹苓

與孩子和好 (立約運動)

其實立約之前我就是不打小孩的,只是偶爾情緒一起來在孩子不乖的時候,會拿棍子出來恐嚇他們。在2011年上人本父母成長班時立約了,希望自己能更進步,藉由立約來提醒自己。之前身邊的朋友他們聽到我會跟孩子道歉,都對我說這樣不好,孩子之後就會不服管教爬到我頭上,恐嚇孩子這招比較好用。但我心裡相信,孩子並不會因為這樣就爬到我頭上的。

 

我開始學習「與孩子和好」,以前的我,罵完小孩後就會開始跟小孩講道理,覺得都是小孩的問題,最後變成自己和孩子都有情緒。但是自從意識到這樣對小孩不好,想到父母班講師提供的觀點。現在我假使不小心有情緒了,會趁孩子睡覺前,或是上學進校門前和孩子談一談,照顧孩子的情緒,自己也比較可以過得去。

 

加入立約後,自己看小孩的眼光不一樣了,對於孩子的犯錯的包容性更大,以前聽到孩子在學校犯錯或有不好的行為,我都會想「你怎麼跟在家裡時不一樣?你怎麼可能做出那種事!」但是現在的我知道要體諒孩子,學習客觀看待孩子的行為,理解他身邊的環境,去猜他的行為背後是否有甚麼原因,這不代表我就認同他的行為,而是我想如實地了解並協助他,光是這樣,就讓我跟以前很不一樣,也讓我更貼近孩子,更自在。

 

 

 

邀請您加入:

 

 與孩子們立約 ─ 一個「心」的社會運動

 

與孩子和好 (立約運動)

 

 4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任何的嘗試都需要一個「開始」,國際不打小孩日提供的,就是一個好開始。

 建立一個『沒有打罵,親子雙贏』的家庭,需要我們給自己一個機會,請來試試看,或許「家」就不一樣了。

  我們將從430日起,持續刊登一系列的親子故事,每一篇都紀錄著一位立約人,透過對自己的許諾,促成真實的轉變。

 希望藉由這些小故事,邀你一起來『打造 愛與思考的家庭生活』!

  

轉寄『必也正名乎?@史英 / 科學高興班 / 與孩子和好』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