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未來,從面對過去開始─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最簡單的方式支持人本教育基金會
捐款方式有很多種,有一種很簡單,而且我們很少想到的喔!
那就是---電子發票捐款!
您是不是覺得整理發票很麻煩,您是不是覺得發票對獎很眼花,
您有更好的選擇,將您的電子發票捐出來吧!
你的小小舉動,可以大大支援我們!
什麼是愛心碼?
愛心碼就是當你要捐電子發票時,使用特定的一組號碼來捐給某社福團體。
而這號碼是由社福團體向政府所申請的。
如何使用人本教育愛心碼?
當你消費時,若想捐出你的電子發票給人本,只要向店家秀出愛心碼就可以囉!
1.人本教育愛心碼為31809,可記住此組號碼,捐發票時和店家告知即可。
2.下載愛心碼條碼,捐發票時可讓店家直接刷條碼喔!
三重青少年基地-阿海
阿海國中畢業後,為了跟著親戚去中南部的建築工地工作,謊報已成年。
什麼都不會的他,一開始只能負責整理工地、打掃、清潔以及搬運各種物料:鋼筋、水泥、模板等等。我們一方面擔心阿海的安全與生活-每個工人都有家可回,只有阿海一個人住在工寮裡;另一方面又擔心工作量不合理,他如果撐不下去,會對自己很失望──阿海國二到國三每天放學後來都會來基地,但九點半基地關門後,他就去公園和他的兄弟們晃蕩到三更半夜,國三快畢業時,阿海覺得留在三重只會繼續鬼混,毅然決定要離開三重,重新開始,如果這次努力失敗了,我們擔心他會完全放棄自己。
七月底,阿海趁著工作的空檔回來三重,也特地來基地和大家打招呼,阿海給我們看他因為搬運鋼筋、水泥變得厚實的背、跟我們講吊車在運作時為何很危險,他如何差一點被吊車打到、如何從一次只能搬一根鋼筋,到現在一次可以搬好幾根鋼筋…阿海眉飛色舞地講這講那,和上學時只會睡覺的樣子判若二人,也和每次和我們談話時總是說「不可能」的那個人截然不同。
阿海並沒打算一直在工地工作,他真正的夢想是成為一位黑手。但因為家裡沒有收入,阿海如果要上學唸書,必須自己付學費以及生活費,因此他打算先工作一年,存夠三年的學費與第一年的生活費後,找一間有汽修科的高職繼續讀書。阿海選擇住工寮也是為了可以多存一點錢。工寮裡沒有熱水器也沒有瓦斯爐,冬天時,阿海只能從飲水機裡接熱水,再一桶一桶提到二樓浴室裡洗澡,阿海說這些事情時,既沒有要抱怨、也沒有要邀功,他把這一切當成自己的磨練,並把希望放在隔年九月高職開學,到時他就可以站在夢想的道路上,大步前進。
沒想到,九月開學阿海如願進入私立高職汽修科,十月中就辦休學了。
阿海說,他每天都乖乖穿制服,配合學校服裝儀容的規定,而且從來不遲到,上課不睡覺、不講話,拼命抄筆記,作業也都按時交;但他有一個需求-希望老師要準時放學,因為他晚上還要去餐廳工作,賺生活費以及未來的學費。不知為何,導師總有各式各樣的理由要把全班留下來,一開始是說班上秩序太差,後來又說是班上整潔工作做得不徹底,或作業沒有交齊…只要當天有人沒有達到導師的標準,就是全班留校。阿海試著跟導師談道理:沒做的是他們,我有盡力把我的做好,能幫他們也都幫了。或者跟導師商量:我晚上真的要工作,不然我早上早一點來學校可以嗎?導師完全不為所動,阿海就是不可以準時放學。因為遲到扣了許多錢,阿海九月份工讀的薪水只領不到一半。
阿海來基地時,看到國二的孩子在抄國文課文,邊抄邊說好累,阿海忽然開口說,他高職開學的第一個功課也是抄課文,抄「汽車動力學」。我們本來以為因為老師不好溝通,阿海才決定休學,聽到阿海提起上課的種種,才知道不只是這樣。「老師上課時,大家都在下面聊天,老師自己一直講,我很想認真聽,但實在聽不清楚也聽不懂。」、「你叫我一直看書,我真的沒辦法,但你把東西丟給我,我一定有辦法學會。」
我們終於明白,阿海早就有心理準備要力拼白天上課晚上工作的生活;導師延後放學讓他上班遲到被扣薪水,阿海也認命的過了一個多月;但是,上課學不到東西、老師完全不在意學生的狀況,這些力拼與認命顯得有點荒謬。每天睡不到四小時、上課完全聽不懂的日子過了一個半月後,阿海決定,好好認真在餐廳工作,等當完兵後,再去找一間汽車工廠,從學徒做起。
我問阿海,還有其它學校有汽修科,要不要考慮再去看看別間,阿海淡淡地說,我想都差不多吧。旁邊一個和阿海唸同一間學校不同科的孩子,聽到阿海的導師的作為,大聲邀請阿海去唸他們那一科,他說,我們班老師很好,都不會故意教很難的東西。阿海淡淡地提到,有一個他工讀餐廳的同事,現在和他同校同科系但不同班。阿海說:「那個人的導師很好,都可以商量,也都會幫學生的忙,我很羨慕他可以遇到那個導師,如果我在那個班,就不會休學了。」
阿海在工地一年的時間,超時工作,超量工作,什麼苦都吃下來,只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上學學汽車修護的機會,這醞釀了一年的心志,短短一個半月就被消磨殆盡。只是因為,沒有遇到對的老師。
還好,阿海已經知道,無論環境如何讓人挫敗,他都可以靠自己的能力繼續前進。這個道理不是在學校學會的,也不是因為老師無理的對待而激發出來。阿海說,他在工地裡學到,只要願意做、肯做,一定會有機會!
✜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296期
【三重基地募集地基】三重青少年基地,孩子生活的地基
在三重的貴陽街上,有一幢四層樓的房子,每天晚上有近五十位國、高中生來這裡吃飯、上課、聊天、交朋友。這裡就是三重青少年基地。
十四年來三重青少年基地照顧了一千多位孩子,在這裡學習,在這裡慢慢成熟,為自己的生命尋找方向與未來。
這裡是孩子們成長的中繼站,是家庭與學校之外的第三歸屬,三重青少年基地提供孩子溫暖、理解、包容與協助,讓所有受挫的孩子有一個重新出發的所在。
我們在基地顧小孩。
煮飯,是要讓孩子吃一頓有熱騰騰的愛的晚餐;規劃課程安排活動,是要讓孩子重新發展學習的機制;和孩子談話,陪孩子說秘密,讓他們看到自己的能力,學會感受自己理解他人。
最重要的,是安排環境,讓孩子學會相信自己,並知道自己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努力。
顧小孩,改變孩子的未來,也改變社會的未來。
請大家支持。
支持我們能繼續維護這樣一個顧小孩的空間
解放未來,從面對過去開始
◎陳生慶(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
小予,就像他的名字,總是給予身旁的人很多,但,他給的大多都是困擾。
約媽媽碰面的那天,看得出她的忐忑,大概,過去時常得到學校為小予「賠不是」。坐定之後,我告訴媽媽,小予有很多本事,包括他對人非常敏感、寫字及畫圖的秩序感、創造力,以及很努力想和大家玩在一塊…他的本事,有時恰巧也是他的阻礙;他很好,但同時也會帶給別人和他自己一些困擾。約媽媽來的目的,是想看看我們是不是有機會一起幫小予的忙。
回想我在營隊中和小予互動的兩個經驗,不難想像,小予在團體生活中會有些費力和辛苦。
第一次是,當我一走進教室,小予什麼話也沒說,就過來按住我的手,用筆尖來回戳我的指縫。過程中,小予速度很快,但也很專注、謹慎地避免刺到我。我猜,這是他和我「交朋友」的方式,但在這動作的前後,我們沒有任何交談,所以也顯得突兀。
第二次是下課時,小予的紙飛機被另一個孩子踩到,他氣到要拿椅子砸對方;後來我幫忙解釋,對方是不小心的,這是個誤會,但他劈頭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指責跟挑釁,這樣很容易引起對方不好的回應;另外,我也跟小予談,當我們發脾氣時,看起來好像是在讓對方難受,其實自己也會因為生氣而讓大腦充滿毒素,後座力會回到自己的身上…。雖然小予氣到發抖,但大概不到五分鐘的時間,他就讓自己靜下來了,這真的很不容易。我再次告訴媽媽,小予真的很好,他只是需要大人幫一些忙。
研究小予的「歷史」
小予五歲時,隨著媽媽和姊姊移民到加拿大,而爸爸留在中國工作。媽媽說,那時曾經聽學校老師形容,小予有一些人際互動的困難,但她比較多的力氣都花在正值青春期的姊姊身上,而沒有好好照顧小予;五歲之後,為了和爸爸一塊生活,全家又搬去中國;直到現在,小予要上國中了,才回到台灣。
因為前五年爸爸都缺席,加上小予從小就有一種「怪」,剛搬到中國時,父子關係既疏離、又緊繃。為了讓孩子有「競爭力」,他們讓小予念一所全美語教學的國際學校。這間學校,每一堂課都會依照上課表現發給孩子一張貼紙:笑臉、扁嘴、或是生氣的臉。小予常常不到一天就集滿好幾張「生氣的臉」。一位鄰居看不下去,告訴媽媽,小予一定是被他們寵壞了,如果媽媽打不下手,她願意「幫忙」。於是,後來只要小予的聯絡簿上出現「生氣的臉」,這位鄰居就會「幫忙」叫小予罰跪,而且,是跪在社區的大門口,從一開始的五分鐘,陸續加碼到半個小時。三年級時,媽媽帶小予回台灣診斷,被確診有亞斯伯格症。
由於我們跟小予的接觸有限,無法斷定他是否是亞斯伯格,因為他有部分像,但也有部分不像,譬如,他在營隊中可以跟大家一起談話、遊戲,而且不但聽得懂許多言外之意,還了解得比一般孩子精準。我們的觀察和猜測是:小予對學習、對人際、對環境充滿焦慮,而這個焦慮感可能是來自年幼時的管束、期待、壓力,讓他的心智像是停留在小時候,做為一種對於匱乏的反叛。
我猜,要幫小予的忙,要點不在證實他究竟是否是亞斯,而是如實看見他在成長過程中的匱乏,只有真正面對過去,才可能在未來帶來解放。怎麼做呢?提供三個建議請媽媽參考:
一、照顧他曾經受的傷,猜出他的感覺,說給他聽
問媽媽,後來有再跟小予聊過他當年被罰跪的事嗎?媽媽說沒有。
猜得到小予當時的感覺和心情嗎?
我猜,如果我是小予,會有很深的不安。在學校表現得不好,被老師告狀就已經夠有壓力了,竟然還會被鄰居知道,並且因此被二度處罰,彷彿所有大人都在背地裡談論他的不是,那是一種被「全場域監控」的感覺。
再來,要求他罰跪的,是一個「外人」,而且,要跪給一群「外人」看,自己的醜跟難堪,都被迫揭露在眾人面前,無所遁逃。
罰跪雖然不痛,但「跪著」是一種更強烈的被羞辱的感覺,會很委屈、很孤單、很抬不起頭。這個時候,一定會很希望最親近的人-媽媽伸出援手,幫他解圍;但,媽媽不但沒有聲援他,而且,還是媽媽跟這個外人「商量好」的。我猜,小予會有很深的、被背叛的感覺。雖然,沒有一個父母會存心傷害自己的孩子,會這麼做,也都是誤以為這樣才是為他好。
如果這些心情沒有被照顧,傷口,就始終無法結痂。
人本心理學家羅傑斯說:「人一旦有被了解的機會,內在就會有自我改變的力量。」我請媽媽盡量猜出小予當時可能會有的感覺,說給他聽,讓他有機會被理解、被接納;同時,要很正式地向小予道歉,避免再次合理化自己。
二、把他當成新生兒一樣地疼惜
小予一路在轉換環境,爸爸長時間缺席,媽媽的焦點又在姊姊身上,這對一個小小孩來說,孤單,而且辛苦。
請媽媽重新把他當成新生兒,重新找回當時生下他的感動:只要他活著就很好,別無所求。
問媽媽,睡前會陪小予聊天嗎?媽媽說,會講「觀念物理」、「觀念化學」。我的建議是,說睡前故事,而且是小予的成長故事。每一個孩子都愛聽自己的成長故事,因為,他就是「主角」,故事是圍著他轉的,會讓他有充分被呵護、被捧在掌心的感覺。另外,小予最不缺的,就是責備跟數落,請每天要給小予三個具體的讚美,三句甜蜜的話語。
小予或許有些特殊,但也因為這樣,他是珍寶,他具備別的孩子再怎麼努力也沒有辦法學來的本事;試三個月,不只不要有負面的語言,連負面的念頭都不要有,只要專心欣賞著、想著小予的好,絕對會換回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孩子,好的特質會留下來,讓人困擾的會慢慢消失。
曾經匱乏的,只要願意,就有機會彌補回來。
三、照顧自己
感覺得出來,教養小予的擔子一直都是媽媽一個人在扛,如果小孩有什麼問題,也都是由媽媽獨自承擔「教養不力」的檢視跟批判。從媽媽替孩子取名為「小予」,可以想見媽媽希望他可以很有能力、很能「給」,媽媽也希望自己能給予孩子很多很多,但,會跳過自己。
父母提供「乳」,照顧了孩子的生理成長;能讓孩子在心靈、心情、心智上充分發展的,是父母提供了「蜜」。而快樂的父母,將同時提供孩子乳與蜜。雖然一路都在談,怎麼樣照顧小予,但更根本的是,請媽媽要照顧好自己。只要孩子身邊,能有成熟、快樂的大人,就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媽媽坦承,來談話之前真的很忐忑,擔心著「又要被約談了」、「不知道今天又會聽到什麼指控…」;現在,她只想趕快回家,在見到小予的第一秒鐘,給他一個久違的、深深的擁抱。
✜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3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