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出他的好,說給他聽─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ly 30,2019父母班早鳥優惠趁現在!
下定決心要來上人本的父母成長班後,每周都要請假,代價不小,本來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但才上完第一次課,我就像是充飽電的電池,聽了幾堂課下來,我練習劃清自己和孩子問題的界線、放下溝通絆腳石、給孩子一對一的專寵時間、如實接受孩子的感覺、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這些都讓我獲益良多。
在課後的討論時間,夥伴們會適時提出不錯的建議,聽到大家的孩子都有令人掛心的麻煩,心中有了『德不孤必有鄰』的小小安慰,也彷彿吃了顆定心丸。小組長在陪伴的過程中,不會批評我的孩子、總是同理我的委屈、教我回去要跟孩子聊些甚麼、引導我思考原生家庭對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多深的影響…… 走出人本的那一刻,我竟然忘記之前到底在討厭孩子甚麼?心裡的委屈也一掃而空,我好期待孩子趕快放學回來,我好想跟她聊天、聽她說話!
當天等女兒下校車的過程中,我先傳了簡訊給她,孩子回傳說今天比較塞車,會晚點到,我回說:「沒關係,我已經到了,等妳放學是一件快樂的事。」接到女兒後,我們一路聊,她開心地分享學校發生的趣事,趁空檔,我問她:「妳之前說媽咪還是一直把妳當小小孩,最近還有這種感覺嗎?」孩子想了想,回說比較少了,我說,如果之後又讓妳有這種感覺,記得要提醒我,孩子說好,我又接著說,「最好是溫柔的提醒,不然媽咪的玻璃心很容易碎掉。」孩子忍不住笑了!
我們就這樣邊走邊聊,我說:「真不想回到家,因為一回家,妳就會被電腦吸過去,不理我了…」孩子的眼睛忽然亮了起來,跟我說,那我們再走一會兒吧~~ 於是,我們效法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在外頭多繞了好幾圈才進門。回家後,女兒一直找我聊天、玩桌遊、看小時候的照片,還主動抱我親我,電腦完全被她棄置在一旁。
我好享受這種毫無負擔的情感交流,這一切,真的都值得了。
邀請您 來2016人本父母學苑 春季班!
課程包括:
◎ 快樂父母班
◎ 青少年父母班
◎ 溫柔傳愛八週計劃
◎ 解放父母工作坊 III
◎ 快樂父母親子關係覺察工作坊(進階班)
2/25以前完成報名繳費,可享9折早鳥優惠
報名電話:02-2366-1906分機306
線上報名:http://hef.yam.org.tw/edu/parents.html
最簡單的方式支持人本教育基金會
捐款方式有很多種,有一種很簡單,而且我們很少想到的喔!
那就是---電子發票捐款!
您是不是覺得整理發票很麻煩,您是不是覺得發票對獎很眼花,
您有更好的選擇,將您的電子發票捐出來吧!
你的小小舉動,可以大大支援我們!
什麼是愛心碼?
愛心碼就是當你要捐電子發票時,使用特定的一組號碼來捐給某社福團體。
而這號碼是由社福團體向政府所申請的。
如何使用人本教育愛心碼?
當你消費時,若想捐出你的電子發票給人本,只要向店家秀出愛心碼就可以囉!
1.人本教育愛心碼為31809,可記住此組號碼,捐發票時告知店家即可。
2.下載愛心碼條碼,捐發票時可讓店家直接刷條碼喔!
看出他的好,說給他聽
◎陳生慶(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主任)
一位媽媽鎖著眉頭問,小孩對自己沒有信心,喜歡說自己很爛,怎麼辦?
小孩為什麼會「喜歡說自己很爛」呢?也許只是在「討拍拍」,無非是希望聽到別人為他反駁:「怎麼會?你明明很好啊!」;也有一種可能是,平時被規定、否定的比較多,常常讓他覺得達不到大人訂的標準,以致於真的信心匱乏。
面對一個連自己都不看好自己的孩子,我們能給他信心嗎?怎麼給?
能力的好壞,關鍵不在天份
曾有一段時間,美國嘗試進行「能力分班」,當然,這項計畫與台灣過去的那種能力分班,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並不是將所有孩子截然分成前段或後段兩大群,而是依照每個人各個科目的表現來進行分班。舉例來說,如果某個孩子的數學表現優異,他就在A段班上數學,如果他的英文不好,英文課就待在B段班,以便降低學生程度的落差,讓老師能夠更「 因材施教」;第二,分班制度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種動態的調整。意思是,如果這個孩子的英文進步了,他就可以調到A段班上英文課,相對的,假使他的數學退步了,就必須改到B段班上課,藉此激勵學生努力「 翻身」;第三,所謂B段班並不是放牛吃草,相反的,學校會投入更多的教學資源在各個科目的B段班,以便協助比較需要幫忙的孩子。
如此「理想」的能力分班,聽起來很不錯吧?但這個計畫最後卻失敗了。
為什麼呢?結果發現,一開始數學被分在A段的孩子,漸漸地不只數學,包括英文、物理、歷史…甚至美術和體育,也都會被分到A段;某一科被分到B段的孩子,一段時間過後,其他科目往往也都會落到B段。不僅沒有所謂「動態的調整」,反倒形成兩個固定的群體,而且往各自的方向雙峰發展,落差愈來愈大…
關鍵還是在於「信心」。而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信心,是來自別人看他的方式和角度,特別是父母和老師的眼光。
一旦被宣告「你沒那個天份」、「你不是那塊料」…往往,小孩就會向大人證實他真的不夠好。教育的過程,是要累積美好的思想或體驗,那受挫的,交給「自然」就好。即使還不知道如何增添孩子的信心,最起碼,我們不要刻意挫敗他,為他貼上各種負向的標籤。
行為是他的,眼光是我們的
有時候,小孩真的沒有那麼好,甚至有些狀況,怎麼辦?
記得有一次,兩群孩子在梯隊中發生衝突,一開始只是看彼此不順眼,後來開始互相放話,最後甚至偷偷潛入對方的房間,故意弄亂對方的行李、藏對方的東西…,兩間寢室的老師談了好多遍,衝突卻愈來愈激烈。我抓了個機會,找兩群之中「帶頭」的孩子來談話,當我問:「你們知道我為什麼要找你們來嗎?」兩個孩子惡狠狠看著對方,卻好像事先商量過一樣,口徑一致地說:「因為是我們引起的,所以要處罰我們啊!」我說:「特別找你們來,是想請你們幫忙,因為你們都具備領袖的特質,很有號召力和影響力。」兩個人一聽,突然愣了一下,原本劍拔弩張的大哥氣勢,瞬間恢復成害羞的小孩,抓著頭說:「哪有,還好啦…」人比事重要,先把人照顧好,事情就有了完全不同的發展。
特別是當小孩做了一般人認為不大好的事,正在擔心害怕被責罰的時候,更要努力「看出他的好,說給他聽」,以欣賞和支持取代責罵和懲罰。因為正是在這種最脆弱的時刻,人的信心最容易被瓦解和摧毀,最需要小心呵護。是「看出」,而不是「看見」,意味著小孩的好常常沒有那麼顯而易見,需要練一種特別的眼光,這個過程,也是重新掌握我們的主體性:行為是他的,眼光是我們的。我們怎麼看小孩,不是取決於他有沒有「做好做滿」,而是我們是否願意越過行為表象,看出他的好,包括看出他的努力或掙扎。
有一回,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在公園快走,才走一陣子,就被身後傳來的聲音吸引住。回頭一看,是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跨坐在一輛嶄新的腳踏車上,很興奮,也很緊張。看得出來,她很想要用力踩,可是,她的腳和腳踏車卻不聽使喚。
小女孩身邊的媽媽比小女孩更興奮也更著急,想扶,又不敢扶,沒有動手,卻一直動嘴:「往前踩,用力!小心!不要騎到水溝裡!」媽媽越叫,小女孩就越急;越提醒她不要往水溝騎,小女孩就偏偏一直往那裡摔。
朱朱馬上向前,跟小女孩說:「你的眼睛看哪裡,車子就會騎到哪裡。所以,你放輕鬆,不要看車子,眼睛看著你要去的地方,車子就會到那裡了。」小女孩就連著踩了三、四下,果然,車子成功地前進了好幾公尺,終於避開了路旁的水溝。
眼睛看哪裡,人就會去到那裡。如果我們每天都聚焦在小孩有哪裡還不夠好,每天都在提醒他,告誡他,以便激勵他;有太多的例子告訴我們,日子久了,他真的會相信自己什麼都不夠好,什麼都差了一截。但,每天「看出他的好,說給他聽」,我們眼裡望出去的、和小孩前往踏上的,就都會是彼此真正想去的地方。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3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