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報主: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創刊日期:1997-11-04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9,658
官網:
http://www.hef.org.tw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報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7-03-22 11:00:00 / 報主: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公益聯播]北智協的舊衣回收箱設置地點列表
孩子有問題,都是爸媽的錯? ─每位父母都該了解的依附關係

◎留佩萱

                    今年一月初,美國《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叫做〈缺乏安全感嗎?這真的要怪你父母〉(註),文章裡提到,孩子在嬰兒時期與父母親所形成的「依附類型」,將會決定他們有沒有安全感,進而影響到孩子的人際關係,甚至是成年後的親密關係。

                    的確,許多研究顯示,孩子的依附類型會影響到他的同儕關係、影響他願不願意去探索和嘗試、影響他調節情緒的能力,以及能不能創造良好的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這樣聽起來,依附關係真的很重要,但是很多父母都不太理解:到底什麼是依附關係?什麼樣才算是有安全感的孩子?

                    要介紹依附關係,就要提到兩位心理學家--瑪麗‧安沃斯(Mary Ainsworth, 1913-1999)和約翰‧鮑比(John Bowlby, 1907-1990)。他們在一九五○年代相遇,當時,美國社會崇尚行為主義,行為學家約翰‧華生(John Watson, 1878-1958)不斷告誡父母:「不要擁抱、親吻孩子,也不要在孩子哭的時候抱孩子,不然就會寵壞孩子。」如果你是一位父母,這樣的主張你應該並不陌生,在台灣,認同「百歲醫師」(美國小兒科丹瑪醫師)育兒方法的家長也是這樣覺得--小孩哭時不能抱,不然孩子就會用哭聲控制你。

                  但是,安沃斯和鮑比卻不這麼覺得。他們認為,父母親要回應孩子,這樣孩子才會感到安全。而當孩子感到安全時,才會更獨立、更願意嘗試與探索這個世界。安沃斯在當時觀察了一些母親與孩子,她也發現,那些最不黏人、最不常哭的孩子,反而是有位常常回應孩子的母親。為了要驗證理論與觀察,安沃斯決定做一個實驗。

母親離開又回來,孩子會怎麼反應?

                   這個實驗稱作「陌生情境」,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用雙面鏡觀察媽媽和約一歲大的小孩的互動,在實驗過程中,母親被告知要短暫的離開房間,然後再回來。安沃斯認為,孩子在媽媽離開房間時應該是會充滿焦慮的(事實上也證明,就算外表看起來很冷靜的小孩,他們的心跳和壓力賀爾蒙也顯示他們是感受壓力的)。研究人員想要知道,當母親離開時孩子會怎麼反應,還有更重要的,當媽媽再度回到房間時,小孩會怎麼樣與媽媽互動呢?

                    安沃斯在觀察過許多媽媽與孩子的「陌生情境」後,依照孩子的反應分成三類型。第一型的孩子在媽媽離開時很難過,但是在媽媽一回來後,孩子立刻去靠近母親,並且很快的被安撫,停止哭泣,然後能夠繼續玩玩具,這一類型的孩子被稱作有著「安全型」依附關係。第二型的孩子在進到新房間時非常焦慮和黏人,不太願意去探索新環境,在媽媽離開時他們很難過,媽媽回來後他們可能會去找母親,但是無法被安撫,還是繼續哭泣--這些孩子想要親近媽媽,但又很害怕焦慮,被稱為「焦慮矛盾型」。第三型的孩子在媽媽離開房間時表現出一點都不在意的樣子,當媽媽回來後,他們也不會去靠近母親,這類型的孩子稱為「逃避型」。不管是焦慮矛盾型或是逃避型,這些孩子都有著「不安全型」依附關係。

父母的對待方式,決定孩子的依附類型

                陌生情境實驗中這些孩子所表現出來的依附關係類型,是因為孩子天生氣質不同所造成的嗎?或許基因會有一些影響,不過,早在這些媽媽和孩子進到實驗室之前,安沃斯已經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這些孩子的家中觀察親子互動,所以,她能夠歸納出,到底是什麼樣的母親對待方式,讓孩子在媽媽離開又回來後,會有這樣不同的反應?

                    嬰兒出生後,藉由與身邊的人的互動來理解這個世界,尤其是主要照顧孩子的人,像是父母親。當嬰兒不舒服或是餓了哭泣時,如果爸爸媽媽回應孩子的需求,像是將孩子抱起來安撫、餵孩子喝奶,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們眼中的世界是安全可以預測的--他們了解,當我有需求時,會有人來回應我、幫助我,這就是形成安全型依附關係的孩子。所以,在實驗中,當媽媽回到房間後,本來痛苦哭泣的孩子能夠立刻親近母親並且被安撫,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他:「媽媽能夠滿足我的需求,能夠讓我快樂。」

                   而根據安沃斯的家庭觀察,這些有著安全型依附關係的孩子,果然有一位平常會回應孩子的媽媽。當孩子能夠有一位讓他安全依附的大人,這位大人就像是孩子的安全堡壘,讓孩子更願意往外踏出去探索這個世界,也能夠從父母的安撫中學習如何調節情緒。

                  那麼,是什麼樣的教養模式讓孩子形成不安全型呢?

                  當小嬰兒哭泣時,如果父母不去理會孩子傳遞出來的訊號、不去回應孩子的需求,或是在回應孩子時充滿生氣或是焦慮等情緒,這就會讓孩子形成不安全依附關係。譬如,當孩子反覆感受到沒有人會回應他的需求時,他理解的世界就是--在我有需要時,不會有人幫助我,我一點都不重要。所以,實驗中,當媽媽離開又回來時,逃避型的孩子根本不會去親近母親,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他:「媽媽從來沒辦法滿足我的需求」。安沃斯在這些孩子家中的觀察也看到,逃避型的孩子的母親通常不回應孩子、拒絕孩子、不與孩子親近。

                   最後,安沃斯從家庭觀察歸納出,有著焦慮矛盾型的孩子,他們的媽媽對待孩子的方式很不一致--有時候會回應他、有時候又忽略他。這時候孩子就會很矛盾,因為每一次當孩子有需求時,他不知道:「這次媽媽能夠回應我嗎?我這次能夠相信媽媽嗎?」這讓孩子充滿焦慮,就像實驗中,孩子在媽媽回來時想要靠近,但又害怕不太敢親近,因為他不確定這次媽媽能不能滿足他的需求。

                      安沃斯從陌生情境實驗中歸納出這三種依附關係類型,之後心理學家又發現第四種類型,稱做「紊亂型」,這一類型的孩子通常遭受父母親的虐待,所以本能上他們想要親近照顧者,但是照顧者同時又是痛苦的來源。這樣環境下的孩子無法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來回應世界,因為,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實在是太混亂了。

孩子問題,都是爸媽的錯? ─每位父母都該了解的依附關係

依附類型,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剛出生的前幾年,藉由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來形成依附關係。每一位孩子都盡他最大的力氣來適應周遭的世界,而孩子形成的不同種類依附類型,就像是戴著不同顏色的有色眼鏡來看待世界,讓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解讀事情、理解行為。

                    研究顯示,一歲時形成的依附類型會一直跟著孩子,心理學家瑪莉‧緬(Mary Main, 1943-)就對一歲多的幼兒做了陌生情境實驗,接著,等到這些孩子十九歲時,她再請這些受試者做依附關係測驗,結果發現,這些孩子在十九歲時的依附類型,就和他們在一歲的時候一樣。也就是說,在沒有刻意去改變之下,你的依附類型是會一直跟著你的。

                    而如果每一種依附類型就像是戴著不同顏色的眼鏡來看待理解世界,那麼,一點都不讓人驚訝的,孩子的依附類型就會影響到他的人際關係、甚至是將來的親密關係。研究指出,當時參與陌生情境被測出有著不安全型依附關係的孩子們,在他們進入幼兒園時,有較差的人際關係,也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而成人親密關係的研究也告訴我們,有安全感依附關係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比較能夠信任人、比較能夠維持感情。相反的,不安全型依附關係的人,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比較會出問題,像是太過度依賴人、無法信任、總是認為會被另一半拋棄...等等,畢竟,他們剛出生時的經驗告訴他:沒有人會回應我,我不值得被愛,這個世界是無法預期的。

孩子有問題,都是父母的錯?

                   父母與孩子的互動讓孩子形成不同依附類型,一位有著不安全型依附關係的孩子,可能人際關係較差、比較無法調節情緒、將來感情比較會出問題。這麼說來,好像孩子有這些問題,真的是父母的錯?

                   但是,為什麼有些父母能夠回應孩子,有些父母卻無法?為什麼有些父母在孩子哭泣時能夠溫柔安撫孩子,有些父母卻在聽到孩子哭聲時感到厭煩與憤怒,然後對著孩子大吼:「安靜,不准再哭了!」

                    難道,有些父母會刻意讓孩子形成不安全依附關係嗎?

                    前面提到的心理學家瑪莉‧緬在對一歲的孩子做陌生情境實驗時,她也請這些孩子的父母填寫測驗,結果發現,這些一歲孩子的依附類型,就和他們的家長小時候的依附類型類似。也就是說,依附類型會在世代間相傳--你小時候與你的父母親形成的依附類型,會跟著你一路到你自己也成為父母,然後影響你如何教育孩子,再影響你的下一代。在美國,數據顯示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人是屬於安全型依附關係,有約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在幼兒時期並沒有形成安全依附--這些人比較無法調節自己的情緒、人際關係較有問題,當他們成為父母後,也會更難和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附關係。

                   這樣說來,好像你在小時候形成依附類型就決定了你和下一代的命運?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因為,你有辦法做改變,你能夠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的依附關係。

父母可以做改變:從理解過去開始

                    一個稱為「成人依附訪談」的研究邀請了懷孕中的女性來當受試者,訪問她們如何看待童年、以及和父母親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想要分析這些受試者「如何談論童年」,因為,藉由一個人談論童年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他是怎麼理解過去的經驗。譬如說,有些受試者能夠敘說父母親做的哪些事情造成她什麼影響,有些人卻無法具體舉例,只簡短的說:「我的童年一切都很美滿。」

                    之後,當這些受試者生小孩後,研究人員再回去檢測這些媽媽們和孩子間形成的依附關係類型。結果發現,藉由受試者當初回答問題的方式,研究人員能夠預測她們將來會和孩子形成哪一種依附關係,準確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五。研究顯示,當受試者回答問題而表現出她們理解過去經驗時,她們與下一代就能形成安全型依附關係。美國精神科醫師丹尼爾‧席格就提到:「你如何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比起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本身更重要。」

                   做為父母,如果你願意花一點時間反思--你的成長過程如何?你和父母間的關係如何?你的父母如何管教你?對你造成那些影響?家庭外有你能夠信任的人嗎?...當你願意花時間理解你的過去,你就在幫助你的孩子,讓他能夠跟你安全依附。

和孩子建立正向關係,永遠不嫌晚

                  想要和孩子建立安全型依附關係,並不是要你當一個完美父母,而是要能夠去了解孩子需要什麼,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聽見、需求被滿足,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當我向這個世界傳遞出訊息時,有人會回應我,照料我。我是值得被愛的。」當然,有些時候親子關係會有裂痕,這是很正常的,而一個安全依附關係,就是每一次的互動中不斷維持溝通、修補裂痕。

                  一九五○年代,在美國有許多信仰行為學派的人呼籲父母:「小孩哭了不能抱,不然你就會強化孩子繼續用哭來控制你!」但是,小孩是人,不是機器。人需要與其他人連結,需要感受到被愛、被理解、有價值。

                    要和孩子形成安全型依附關係,並不是照著哪些行為清單照做就可以,而是花時間去傾聽孩子、理解孩子、同理孩子。就算你發現你以前提供給孩子一個不安全的依附關係,現在做修復也都來得及。雖然你沒辦法改變自己小時候是如何被父母對待,但是,你有辦法改變你和孩子間的依附關係。幫助孩子建立安全依附,就能讓孩子將來成為一位更健康的人。

本文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 333

註:

文章可以參考紐約時報中文網:〈缺乏安全感嗎?這真的要怪你父母

參考資料:

1.美國精神科醫師Dan Siegel的著作 "Parenting from the Inside Out" (書中譯版:《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野人出版)

2.美國紐約雜誌文章: Can Attachment Theory Explain All Our Relationships?

3.美國大西洋雜誌文章:What Everyone's Missing in the Attachment-Parenting Debate

4. 美國大西洋雜誌文章:Becoming Attached

歡迎報名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巡迴免費講座

歡迎報名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巡迴免費講座

2017年森林小學朱台翔校長巡迴演講 
看見天使--教出思考的孩子

成為爸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總有無限的疲憊與擔憂?
面對孩子的教育究竟該怎麼做?為什麼總有理不清的矛盾與掙扎?
教出熱愛學習、勇於思考、快樂成長、與為善的孩子,是我們都嚮往的事,
然而,這在間是有可能實踐?是我們做得到的事嗎?
敬邀您前來跟森林小學校長--朱朱面對面,讓她透過一篇篇動的真實故事,將她二十六年來的經驗與方法,細細地說給您聽,期待能幫助大家更深刻的「看見」孩子,並找到具體的方法協助孩子成長、茁壯,成為一個為生命帶來喜樂,並勇於思考的「天使」!

活動免費入場!現場座位有限,請盡早名!
入場贈送參加者一「愛的手冊」,書籍內容提供不打罵孩子的教養妙方喔!

網路

​朱朱巡講粉絲​專​頁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春季班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春季班

身體動腦筋 心動手動腳
打開想像力的翅膀
啟動大腦的意象與靈感的創造力
從專注與思考開始
「動身體」,學習成長
春季班 4月開課 熱情招生中
https://goo.gl/BXJtDj

推薦訂閱
照顧孩子,永遠是我們的責任@【兒盟電子報】
【No.235】老師也愛「故事便當」!@【【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本期目錄
孩子有問題,都是爸媽的錯? ─每位父母都該了解的依附關係
歡迎報名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巡迴免費講座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 春季班
電子報FB粉絲專頁

電子報FB粉絲專頁

按讚加入粉絲團!最新資訊馬上收

電子報粉絲專頁

人本親子營【睡在外面梯】

人本親子營【睡在外面梯】

作夥來森小露營  活動報名

啟迪工作坊

啟迪工作坊

讓小搗蛋變愛迪生
368城鎮啟迪工作坊募資計劃

活動詳情

2017春季森林育活動員志工培訓
《雞婆的力量》新書座談會
人友捐款滿額贈手工繪製杯
2017森林小學朱台翔校長巡講

2017森林小學朱台翔校長巡講

活動免費入場!現場座位有限,請盡早報名

線上報名

人本教育出版品

人本教育出版品

為了協助更多父母及老師深刻地瞭解孩子、掌握教育的好方法,我們特別整理了森林小學及人本教育基金會20多年來豐碩的教學經驗及對教育的思考,集結許多優質教育出版品!

出版品簡介

人本教育札記

人本教育札記

3月份333期

我們的旅遊教學

弄不清教育現狀?人本教育札記,幫你看透現象,掌握教育札記訂閱(02)23670151#234 

1年12期售價1600元,續訂一年只要1500元
多家電子書城同步開放訂閱

科學高興班

科學高興班

針對小學五或六年級學童,「高興班」精選經典科學題材,涵蓋力學、光學、聲學、電磁學、生物學等等, 讓小孩透過批判的眼光,學到知識的真髓,為將來上中學、大學打好基礎。
歡迎對科學有「高度興趣」的孩子報名!

歡迎加入

數學想想國

數學想想國

「想想國」並沒有懸在桿子上的國旗,它的城堡自在我們大家的心裡;想想國的建立,標舉著一種主張,主張所有的人必須為小孩想想,以便小孩能發展「想想」的能力,並以這種能力活出他真正的自己。

歡迎加入

森林小學

森林小學

森林小學以人本思想為教育哲學,透過教學及生活協助孩子「成為他自己」。這意謂著,孩子要透過自己的抉擇、走自己的道路、開展自己的生活、成就自己的理想,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森林小學粉絲專頁

三重青少年基地

三重青少年基地

這裡是孩子們成長的中繼站,是家庭與學校之外的第三歸屬,三重青少年基地提供孩子溫暖、理解、包容與協助,讓所有受挫的孩子有一個重新出發的所在。

基地介紹

人本需要你

人本需要你

1)郵政劃撥帳號13385805

戶名:人本教育基金會

2)電子發票捐贈(愛心碼31809)

3)專案捐款(信用卡線上捐款)

4)成為人本之友下載捐款單

您每個月的資助,將成為我們最重要的養分,
也將讓教育改革的腳步,持續而堅定。
人本徵才

歡迎願意投身教育的朋友

一起加入人本

如果你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來改變台灣,改變自己的未來,而且你對人及教育有著興趣及熱情,你還喜歡嘗試做和過去不一樣的事情,請你認真的考慮,我們正在尋找一起努力的夥伴!

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轉寄『孩子有問題,都是爸媽的錯?』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